草根行動媒體編按:今年三月,委內瑞拉前總統查維斯去世, 香港各大媒體都聚焦於反美、獨裁者,而對在他任內,貧窮人口的教育普及化,以及許多社區由下而上的合作社、 社區共識自治的實驗,都沒有什麼報導。「草根‧行動‧媒體」邀請了研究中南美洲國家左翼運動的政治、社會與文化實踐許多年,早年譯寫 《拉美地誌,魔幻行腳-解放軍、古柯鹼、社區總體營造》的舒詩偉/阿偉,以查維斯在委內瑞拉的革命運動為題撰文,並每周一篇作連載。
轉貼在獨立媒體的此文是[委內瑞拉‧玻利瓦革命系列]四至七的結集,最新連載請留意草根‧行動‧媒體網誌。
文:舒詩偉
要想了解「玻利瓦革命」的狀況,就得先清楚一個大致的舞台:委內瑞拉。
在目前給稱作是「委內瑞拉」的這個地方,有一個國家:「玻利瓦委內瑞拉共和國」。不過這個「新」國號,還是要到查維斯1998年上台執政、1999年全國制定新憲法後,才給確定下來的(之前則稱做: 「委內瑞拉共和國」)。
委內瑞拉,位於南美洲的西北方。東邊有奧里諾科沖積平原(Orinoco River Delta)、蓋亞納、蓋亞納高原與大西洋;南方接著的,是巴西與亞馬遜雨林。西邊有哥倫比亞與安地斯山脈,中部則是大草原與北邊的加勒比海。整個面積約916,445平方公里,約比台灣大25倍;可是人口卻沒比台灣多多少,約3,000萬(2011年統計:28,946,101人)。而這其中的人口組成,歐洲-原住民混血的,約佔七成;歐裔的白人,佔兩成;非裔人口佔8%;而原本的原住民族則不到3%( 註1)。
原住民族的遭遇
其實,在更早之前,這個地方不是叫「委內瑞拉」的;當地原本共約100萬人口的150來個原住民族,各有各自的叫法。而且,原來也沒有白人、黑人,當然也就更不會有混血的人種。
白人/西班牙人是隨著哥倫布的第三次「探險」,於那歐洲中心史觀中所謂「發現新世界」六年後的1498年,來到加勒比海沿海沖積平原一帶;然後再以殖民者身分,在1521年於當地設立首座可繼續「前進」整個南美洲的據點。而他們當初的主要目標,是在尋找黃金。
可是我們也知道:這些白人殖民者所到達的地方,原本也不是空無人跡;有許多原住民族已在這一帶生活了了千百年。新來者,如果是抱著尊重、謙虛與互助的態度與做法,或也可促成 人類歷史上極為美好的文化交流。只是事實正好相反。這些新來者,絕大多數並不把這些不信基督教的本地人當作「人類」、或最多視之為「野蠻」、「低等」民 族。而且既然心中想的是黃金,其他的交流也就免了;掠奪成了唯一的手法。
這種宛如自己好好生活在家園中、突然冒出一夥強盜的情況,自然會引發本地人的反感與反彈。像是當時卡拉卡斯原住民酋長:古埃開布羅(Guaicaipuro),就集結一些在當今卡拉卡斯的部落,成功阻止西班牙人的繼續深入;只是1567年他在西班牙軍隊的一次突擊中給射殺,而造成反抗勢力為之散解。
西班牙軍隊繼續南進。那世居委內瑞拉目前南方的Ye'Kuana(耶庫阿納)族人命運,也沒好多少。「委內瑞拉原住民大學」校長:哇達哈里株(Wadajaniju)也指出:「那些西班牙人想把我們的男人、女人抓去做奴隸;於是我們的人都逃走了。至於給抓到的,就綑綁起來送到巴拉踏樹(Balata tree)大農場做強制勞役。一旦有人生病了,就讓他自生自滅。於是有許多的Ye'Kuana(耶庫阿納)族人就這樣給消滅掉了。」於是原本世居當地的原住民族,卻也因反抗外來者的入侵,以及因那給白人引進的新傳染病,如:天花等,而人口漸少。
可是整個事情並未到此為止。16世紀,在當地原住民族人口大量「給減少」下,一群群14歲到30歲的黑人男子,則是被白人殖民者從非洲給抓了運送過來,作為奴隸。成千上萬的年輕黑奴,給轉到當地沿海一帶的咖啡、可可種植農場、或是較內陸的銅礦礦區中工作。
也因此,在整個地區,這些人種經過數百年的「混合」,不論是有意無意、自願或被迫,也逐漸起了變化。其它的先不說,有一點倒是很確定:原本的原住民族人口比率愈來愈低,也變得更加弱勢。而我們也知道,這在過去數百年間帝國主義-殖民主義時期,在世界許多地方也都發生類似的狀況!
至於之所以會有「委內瑞拉」,據說有兩種說法。
其一是,1499年隨著阿龍索(Alonso de Ojeda)「探險」登陸的人馬中,有一位叫做:威斯普契 (Amerigo Vespucci)的義大利領航員(那個「新世界」後來給命名為:「亞美利堅」(美洲),也是源自他的名字:Amerigo,之後再給陰性化的結果)。他在看到當地人建於馬拉開波湖(Lake Maracaibo)打著木樁的房舍,就聯想到威尼斯的風貌。於是把這地方稱作:Veneziola,意指:「小威尼斯」。
另一來源,則是同一探險團隊的成員:費南德茲(Martin Fernandez de Enciso)在他著作《地理大全》(Summa de Geografia)也提到:他們在當地曾遇到一群自稱Veneciuela的原住民族。於是這地方可能到後來,就給稱作是「委內瑞拉」。
不論名稱到底是怎麼來的,這個主要是給外來白人所訂名的地方,在1520年代成了西班牙的殖民地。只是當時,西班牙殖民者在這一地區並未找到他們想要的黃金,於是繼續南下,往整個南美洲殖民、開拓。
爭取獨立的風潮
作為歐洲殖民地的拉丁美洲,其中並不是沒有原住民或黑人,因無法繼續忍受白人非人性的對待而起來造反。可是這要到近三百年後,才湧起一群向殖民母國爭取獨立的風潮與戰爭。
在這整個區域,首開風氣之先的,是海地。一群黑奴揭竿起義,擊敗法國殖民軍隊,於1804年成立全球第二個(美國為第一個)「共和國」,而且是由黑人帶頭的-法國於1825年承認其獨立身分。(當時仍實施奴隸制的美國自然不能容忍,不久即派兵鎮壓。海地建國至今200餘年,一直受到美國的壓制與管控。連2010年海地地震後的賑災與災後重建,美國也極力全盤主控,掌握機場與港口,嚴防他國支援與插手)。
海地在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爭取獨立的狀況,可算是個例外。因為在其它地方爭取獨立的戰爭,多是由白人在當地的後裔所發動。而且主要是在法國拿破崙於1808年進軍/佔領西班牙,西班牙皇室勢力一度衰退的形勢下所開展;委內瑞拉也沒例外。
南美洲地區統一之夢
委內瑞拉各省聯合會議於1811年宣布委內瑞拉獨立,玻利瓦將軍則是獨立戰爭中一位自由鬥士。只是在一年內,這個「第一共和」即以失敗告終,重新回到西班牙的掌控。玻利瓦將軍跑到目前的哥倫比亞,在那致力將整個地區脫離西班牙掌控、於新成立的「新格內達聯合省份會議」(The Congress of United Provinces of New Granada)就任新的軍職。1813年底,玻利瓦將軍率領軍隊又「解放」了委內瑞拉。而且在1821年,再以「大哥倫比亞」國(Gran Columbia)(包括當今的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厄瓜多、巴拿馬,以及秘魯與巴西的一部分)名義宣布獨立;希望能成立一個統一南美洲的國度。
只是到了1820年代末,在這地區各地方的紛亂不安、軍隊內部的分裂與互鬥,一直未能達成玻利瓦將軍那整個地區統一之夢。他於1830年因肺結核去逝;而在同一年,委內瑞拉也從這個「大哥倫比亞」國分裂出來,成為一獨立的「委內瑞拉共和國」。
只是,要想創建一新的民主共和國,要想讓它能順暢運作、實施法制,不是想要有,就掬手可及的。委內瑞拉,也同拉丁美洲許多新興國度一樣,有一個多世紀是歷經政治混亂、軍閥割據、軍事強人(caudillos)獨裁統治等狀況;而這也類似我們20世紀民國初年的混亂,只不過是為期更長。
而對於軍閥與強人,我們也清楚他們多只是想鞏固與擴大自身與身邊跟班者的利益;鮮少會考慮到整個社會的發展與百姓的福祉。而「委內瑞拉共和國」,則冒出個例外。這是玻利瓦將軍去世十多年後、在諸多大地主/軍閥割據的狀況下,出現了一位站在農民立場的佐莫拉(Ezequil Zamora)將軍。他於1846年率領農民,發動「農民起義」,爭取土地與農民權益,與保守大地主勢力對幹。只是打了十幾年的仗,佐莫拉於1860年給刺殺。即使終歸未能持續「大業」,但他的事蹟一直流傳於民眾之間。
發現石油
到了20世紀,發生兩件事,而讓委內瑞拉的局勢變得比較「平穩」;而我們也知道:「平穩」,未必代表「正義」。其一,是1914年,在那臨近哥倫比亞的朱利亞州(Zulia)的馬拉開波湖湖畔,發現石油儲藏。於是委內瑞拉自1920年代即開始大量開採,成為全球石油最大的輸出國;而在1935年,石油出口即已佔該年全國總出口量的91.2%。後來即便是中東的產油國紛紛冒出,但委內瑞拉目前仍居世界第五大石油輸出國。
石油輸出帶來了……
石油的輸出,也代表著整個經濟與社會狀況的轉變。一個原本靠咖啡、可可出口的農業、貧窮國度,躍升為靠石油出口的富國。可是也正如同世界許多地方的狀況一樣,這因此而來的新冒出的「財富」,並未造福所有民眾;而是由少數集團、少數人所瓜分。於是委內瑞拉在幾十年間,整個社會出現兩個狀況:
貧富極為不均。那些主要是靠石油致富的當地有錢菁英,他們的生活與消費方式,可比美紐約與巴黎;於是在像卡拉卡斯等大都市中,形成一個個與週遭狀況反差極大、極為西式/美式的生活/消費圈。至於其它的絕大多數人,卻是活在貧窮或赤貧狀況。
極度的都市化。由於靠著油元大量進口農產品與諸多的生活用品,與希門涅茲(Marcos Perez Jimenez)獨裁總統自1952年起全國快速的工業化,這些都導致鄉間的農業無以為繼、農村破產、農民無以為生。像是農產品外銷,在1920年佔總外銷的三分之一;到了1950年代,只佔外銷總量的10%;而到1998年,更是降到6%。
在鄉間找不到出路的小農,紛紛遷往都市;而空下來的土地,也日益集中在少數人的手中。委內瑞拉於是成為拉丁美洲最都市化的國度:全國約有八成人口,是住在都市或城鎮。可是這其中,又有許多是住在市中心旁、山邊或山上諸多「違章建築」的貧民窟中,居民自立造屋、修道路、開下水道;生活上缺水、缺電,缺各種相關的社會服務,而這也造成當地民眾開展自力救濟,形成各種社區組織的網絡。
另一件事,則是希門涅茲的獨裁政權,1958年1月在由一些「民主」政黨所組成的「愛國政團」(Junta Patriotica)(它多少是由天主教會、本地商會與美國政府所支持),再加上全國民眾的總罷工與軍方壓力下宣告垮台;希門涅茲也因此逃到國外。
「第四共和」的「調控式」的民主
在當時,委內瑞拉整個社會也洋溢著對民主的期望;但是,幻滅,來的也很快。在卡拉卡斯「聖‧卡羅斯自由營房」(San Carlos Free Barracks)組織的成員:米給(Negro Miguel),就回憶到:「我們當時方脫離希門涅茲十年來殘暴的統治。然後冒出了那給誤稱的『民主』。剛開始,我們以為是變天了,對一切都抱著希望。但那只像是一場酒會;隔天剩下來的,只是滿地的垃圾。」
這主要是委內瑞拉的「民主行動黨」(Democratic Action Party(AD))與「基督教民主黨」(Christian Democratic,COPEI)等兩大黨,與一些像是:「民主共和聯合」(URD)等小黨於1958年10月31日,在一叫做「彭託‧費合」(Punto Fijo)的寓所,私下共同簽署了: 「彭託‧費合協議」(Punto Fijo Pact)。這份協議,開展出日後所稱的委內瑞拉「第四共和」(註2),也維繫了它往後40年的政局:由白人統治階級所組成的兩個政黨輪流執政。不論是哪個黨勝選上台,也得納入友黨人士進入內閣。
從另一個觀點來看,這可算是一種「政治與經濟的分贓」制度;這種經過「調控式」的民主,主要也是想來確保統治階級的利益,壓制第三勢力或民眾勢力的冒出。至於在經濟上,則是收買。由於控制了大量的石油收入,任何人或團體,如:工會、教會、大企業、媒體等只要加入或搭上其中一政黨,即可由油元中獲得好處;其它的,則是任其自生自滅。於是在整個社會中,少數菁英日益富有;而更多的窮人,愈來愈窮。於是時間一長,這種運作方式自然也會日益變得腐化與問題百出。
讓民眾發動騷動的是…
至於這「充滿窮人的富國」、這看似「平穩」的社會、經濟秩序,也在1983年起因委內瑞拉的經濟命脈:石油國際油價的下跌,造成大量的外債與政府財政危機。
1989年,新連任的安德烈斯總統(Carlos Andres Perez),在尤其是外債逼迫下只得放棄原本的競選諾言;而且是快速轉向,依照「國際貨幣基金」的結構調整政策,推動「新自由主義改革」:減少國家支出、縮減社會福利經費,公營事業民營化/財團化……一般民眾、尤其是中產階級生活水平大幅下降;全國1900萬人,有1600萬住都市,而這其中一半又是處於貧困狀態。於是,在這種狀況,這些「改革」措施,等於是火上添油;這也立即引發委內瑞拉在長久「平穩」下,民眾「由山上跑下來」,自行發動起「卡拉卡斯大騷動」(Caracazo),為委內瑞拉往後的新局,開啟倪端。
註1. 在目前28個原著民族中,只有4個族的人口是超過一萬人。
註2. 委內瑞拉的「第四共和」,一般是由1831年「大哥倫比亞」散解不久後開始算起,直到1999年查維斯上台為止。但查維斯的支持者,則是把在「彭託。費合協議」(Punto Fijo Pact)下運作的40年,稱為「第四共和」。1998年推動查維斯競選所成立的政黨,則自稱為是:「朝向第五共和運動」(MVR)。
圖片轉自:
http://photo.hanyu.iciba.com/upload/encyclopedia_2/67/fc/bk_67fc1693530a...
附其他圖片版本,請到網誌的委內瑞拉‧玻利瓦革命系列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