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6日星期四

香港獨立媒體: 【文化論政】李浩暉:功能界別不可「保育」

 
Take the Style Quiz

Join JustFab and get one pair of extraordinary shoes or bag every month, handpicked for you by our fashion experts.
From our sponsors
【文化論政】李浩暉:功能界別不可「保育」
Dec 26th 2013, 14:35, by 香港文化監察

圖:梁寶山

最近由香港第一代公屋美荷樓活化而成的青年旅舍終於開幕了。自2007年天星皇后的保育運動之後,政府為回應市民對古蹟保育的需求,便推出了「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美荷樓是第一期活化項目之一。同期的大澳警署、北九龍裁判法院、雷生春等等已經相繼活化成為精品酒店、藝術學校及中醫藥診所。當你一走進活化後的美荷樓,第一件事便見到一間小型博物館,裡面除了一些不錯的歷史材料外,亦有些舊式公屋單位的複製品。旁邊是新設的餐廳和精品店。在我參觀當日,有一對老人家,見到舊式公屋的單位時十分雀躍地跟自己的女兒和孫子講述當年的人和事,聽得我津津有味。可惜明月照溝渠,女兒和孫子真正有興趣的似乎是拍照及登錄社交媒體,歷史承傳又一次失敗了。到了新設的餐廳及精品商店,差不多所有八九十年代日常生活及書本上出現過的舊東西也四散在這個空間。跟剛才的博物館有所不同,這裡的舊東西都附上一張價錢牌,而且收費並不平民化。誠如梁寶山及呂文珊曾在本欄發表的文章所言,懷舊熱在保育運動之後不但變得有價有市,而且更在商場、社區遍地開花,但這股人人講保育的風潮,發展至今反而危害被保育的歷史或原初保育的對象。那現時古蹟保育到底代表了什麼?

符號意義的政治操作
Manuel Castells在《The Rise of Network Society》曾經指出互聯網出現之後新社會的本質已經改變,資訊型城市成為了「流動空間」(Space of Flow)。雖然我們日常生活在城市的某個地方(Space of Place),但由於社會的知識被控制流動空間的精英所佔據,因此我們日常生活的經驗與透過媒體接收的知識有著愈來愈大的間隔。可以預計,如果資訊流動的速度加快、間隔愈來愈大的時候,我們在忙碌的「地球」要詳細、深入了解那些在「火星」發生的事將十分困難。那些有如UFO滿天飛的專有名詞及特別用語,將約化成一堆堆符號。這些符號到底代表了什麼?稍有不慎,我們便很容易被當中的政治操作所蒙騙。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負責指定的世界文化遺產為例,它的品牌在全球旅遊興旺的今日早已成為各國政府爭相搶奪的金蛋,世界文化遺產跟經濟發展密不可分的關係,直接影響到成員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所選擇的遺址、UNESCO的決定以及上榜後成員國的保育辦法。世界文化遺產本來的目的在於鼓勵保護對人類歷史有重要影響的自然及文化遺產,但結果卻是旅遊業吞噬了歷史承傳、社區連結、以至文化遺產的真實性,旅客卻玩得不亦樂乎。到底世界文化遺產的品牌如何代表古蹟保育成為一大疑問。

功能界別亦要「保育」?
在政治範疇上這個「代表」的問題更為明顯。現代社會複雜,管治事宜交由官員及議員代表市民負責。本來這種關係已經很容易出現「代理人的問題」(Principal-agent problem)──委託人與代理人的利益經常出現不一致的情況,代理人因而會利用兩者之間的訊息不對稱去追求個人利益,而現時政改諮詢中提及提名委員會的組成辦法,可以說把這個「代理人的問題」發揮得淋漓盡致。

有官方人士認為提名委員會的組成應參考現時特首選舉委員會,選委分四大界別及當中三十八個界別分組。本質上提名委員會與立法會功能界別的概念無異,分別在於這些選委只需要負責提名特首候選人。先不說選民可以基於什麼在未有特首候選人之前選出界別代表,只說功能界別如何能代表業界已是一大問題,當中又以如何定義選民資格最為關鍵。現時立法會功能界別最為人詬病之一是缺乏代表性。以「體育、文化、演藝及出版」界別為例,選民主要以組織為單位,投票資格與管理層或會員資格掛勾,因此選民大部份是組織負責人或政府認可組織的成員。而且,成為選民的條件光怪陸離,以致某些組織可以「單細胞分裂」,一間電影院公司透過分店有四至五票;又或一些與界別沒有太大關係的組織如鄉事委員會或運輸公司也可成為選民。什麼組織可以被定義為界別的一份子是政治問題,又直接影響被選人向誰負責。現時要求完全取消立法會功能界別的民意十分清晰,在提名委員會「保育」功能界別實在是開民主化倒車。

「提名委員會」代表香港市民?
一位研究國民政府時期社團運作的學者睿智地指出,國民黨在抗戰後召開的國民大會亦有職業團體代表制,很多社團被選為「代表」,但這些社團多跟它們代表的群眾脫節,變成了政府的應聲蟲,究其原因跟它們的成立背景、幕後金主等等很有關係。社團發展至此,成為僭越人民權利的核心。這些社團以人民之名,替政府行獨裁之實。如果透過所屬界別來定義選民資格的問題多多,那麼提名委員會內的選委如何代表「界別利益」?提名委員會作為一個機構又如何代表不同界別的「均衡參與」?被這機構提名的特首候選人又如何「有廣泛代表性」?「三個代表」之後的特首候選人跟市民脫節的程度實在難以想像。

香港民主化的道路由起初對民主的訴求到現時有限的選舉政制,一走便是三十年。到底「民主」這個符號最後代表什麼?會否像古蹟保育一樣變得有消費無歷史,民主變得有選舉無民權?這取決於香港的公民社會能否持續地跟當權者爭逐這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歷史除了買賣的價值外,還可以鑑古知今。只要不忘記過去,我們便擁有未來。

作者為香港文化監察成員

文章刪減版載於《信報》-時事評論-「文化論政」-2013年12月23日

本欄逢週一見報,由「香港文化監察」邀請不同意見人士討論香港文化發展,集思廣益,出謀獻策。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叮叮傳奇 香港電車知趣 - 劉錐登 謝耀漢

 
Many wonderful memories are captured in black and white.

With digital photographs, the art is now in creating black and white images. This course will teach you how to use Photoshop techniques to create beautiful images.
From our sponsors
叮叮傳奇 香港電車知趣 - 劉錐登 謝耀漢
Dec 26th 2013, 09:11, by hevangel

我從少到大一直是九龍人,平常很少機會過港島。不過每次過海,寧願走遠些路,寧願花多點時間,只要是勉強順路,總會坐一程叮叮。去年回香港旅行,也等地帶一歲的仔仔,去坐叮叮遊車河。在不太繁忙的下午,置身古色古香的車廂,電車緩慢搖搖擺擺地前行,看著窗外兩旁的街道,可以讓人暫時放下煩惱,享受一敞休悠寫意的旅程。香港電車這一份浪漫的吸引力,地鐵巴士等其他交通工具沒法比擬,大慨只有天星小輪才有類似的情懷。

早前看輔仁媒體的報導,得知有兩位熱心的「電車男」,出版了一本關於電車歷史和系統的書,大慨是唯一一本深入講解電車的中文書。看見報導的介紹,便二話不說上網訂書,等了好幾個星期,終於放聖誕假期前一天收到。聖誕假期呆在家裏不出門,隨手一頁接一頁地揭著,想不到在一天之內便把這本書看完。以前在電視典故節目,或在網上看過電車的一些零碎資料,但沒有這本書般有系統和詳細。書本附送一張電車海報,是作者花了多年的心血,拍攝全香港所有現役電車的照片,大慨連電車公司也沒有這麼整齊的記錄。這張海報很珍貴,我不捨得貼出來弄破,如果可以散買就好了,一張貼牆一張收藏。

電車工程和電機運作的那一章寫得最好看,深入淺出精簡易讀,配合照片和工程藍圖,解釋電車的主要機械部份,路軌系統的運作原理,下次搭車電時可以實地考察更加有趣。歷代電車軌地圖的變遷那一章,可以看出作者花了很多心機去搜集資料,亦解答了我多年搭電車的疑問。原來時代廣場原本是電車廠,怪不得那段路的電車軌這麼複雜,那是當年電車廠留下的歷史痕跡。電車車架歷年的演變也很有趣,書中整理了很多相關數字,記錄了不同型號的增減,新舊車身編號的去留,這些理應是很沉悶的硬資料,不知何解我便是看得津津有味。

書中有很多電車照片,不過可惜照片尺寸太小,加上色差印刷像數的問題,看得不夠清楚不過癮。這本書的Facebook專頁,有轉貼書中的一些照片,看起來清楚便傳神多了。如果作者能為本書加添一個網上圖庫,讓讀者可以按圖索驥,對著高清照片看過飽。不說不知,原來有一部古董電車就在附近,八六年運了台電車過來溫哥華世博展出後,不知怎樣從此留落美國。下次去Portland購物時,可以順路去Oregon Electric Railway Museum參觀。

讀這本書時有一個感覺,作者只是把最大眾代的資料寫了出來,他們應該還有更多「存貨」。叮叮傳奇已落實出版第二輯,內容相信會更宅更精專,更加能滿足一眾電車友。兩位作者出書是純為興趣,有一團火想把電車的資料保存給下一代。可惜第二輯找不到網上郵購,不知明年回香港還有沒有得賣。


新舊電車全家福

原文連結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與其返工做奴隸,不如齊齊攞綜援!

 
Many wonderful memories are captured in black and white.

With digital photographs, the art is now in creating black and white images. This course will teach you how to use Photoshop techniques to create beautiful images.
From our sponsors
與其返工做奴隸,不如齊齊攞綜援!
Dec 26th 2013, 07:39, by Joe I.P.L

與其返工做奴隸,不如齊齊攞綜援!
文:葉炳林

簡介
九七年開始,政府為進行福利改革縮減綜援,帶頭製造「綜援金額超過工作收入」、「綜援養懶人」的論述。主流媒體亦在同時間開始不斷製造相關的新聞,例如說「新來港家庭不用工作領過萬元綜援金」之類,引起極大社會迴響。普羅大眾因此時常質疑綜援制度,將領取綜援的人(無論是所謂的「本地人」還是「新移民」)都視為罪人。一些相關的問題經常被市民提起,比如「拎綜援唔洗做都有成萬蚊,點解我地仲要做野?」近日,法院裁定綜援的居港七年條件違反基本法,上述那些早在十年前已經相當普遍的問題重新浮現。假如我們細心留意,便會發現這些質問(或反問)其實不止是歧視那麼簡單,而且某程度上更道出了連左翼或社福界都必須要思考的核心議題:福利是什麼?福利與工作有怎樣的關係?我們為什麼要工作?面對這些問題,左翼及民間團體通常採取兩種回應方法。第一種是透過表達綜援戶的生活困境和需要,希望社會大眾理解或體諒。第二種則是務求以真相打破標籤與迷思,例如以數據指出綜援金並不真的有過萬元、新來港人士只佔綜援戶的極少數,又或者綜援戶自己也很想工作,甚至已經很積極工作。但我認為,這兩種說法都沒有正面回應、反而只是回避了上述的核心議題。以下,本文將會勾勒工作與福利在現代社會的歷史根源,並以社會正義或社會公義的角度重新思考兩者應該有怎樣的關係。為方便討論,我會將「工作」的定義收窄為「僱傭勞動工作」。

「邊一個發明了返工?」
僱傭勞動工作雖然有悠久的歷史,但直至歐洲中世紀接近完結之前,它從來不是一種普遍的、大規模的、整個社會賴以運作的生產模式。其原因顯而易見,因為現代工業社會(即工業革命)出現之前,無論在歐洲或亞洲地區,農業是主要的經濟產業。在中世紀,歐洲的君王將一大片土地冊封給貴族,然後這些貴族地主再將一小塊農地分給屬下的農奴(serf),農奴在農地上耕作,自給自足,但須把一部份農作物當作稅項繳交予地主。這個被稱為「封建主義(Feudalism)」的社經制度在中世紀末發生重大變化,甚至衰落。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圈地運動(Enclosure Movement)」。隨著歐洲國家(尤其是英國)向外殖民擴張,歐洲商人和殖民者發現生產羊毛及紡織品能夠在殖民地市場獲取極大利潤,於是他們聯同一些具生意頭腦的地主貴族以暴力搶奪農民的土地(包括農奴的農地及自由農民的公有土地),然後用這些土地來養羊。大量農民因此流離失所,無法自給自足,而且需要遷徙至附近的城市打工,成為城市工業的廉價勞動力。雖然過程中,不少君王都曾企圖制定「反圈地法」禁止搶奪農地,可是在地主及商人的龐大政治壓力下,君王最終都要屈服,甚至反過來用血腥鎮壓協助商人圈地,例如立法規定所有失去土地的農民不可流浪、不可返回農地,而且必須往城市工作,否則會被判處死刑。馬克思在描述現代工人階級或僱傭勞動者形成的歷史原因時,將上述過程稱作「原初剝奪(original expropriation)」,意思是說,僱傭勞動之所以成為普遍的工作模式,工人階級之所以形成,是因為有大批農民被暴力地、強迫地剝奪了自給自足的生活能力和生產資源(即土地),無可奈何要為資本家打工。換言之,無論今時今日我們有多喜歡自己的工作,有多投入自己的工作,「工作」這件事本身就無可避免地帶有「強迫性」和「暴力性」,因為我們被剝奪了僱傭勞動以外一切的生活及生產方法,除僱傭勞動之外我們一無所有。
香港雖然沒有經歷過正式的圈地運動,但我們的土地使用權在英國殖民之初就迅速被剝奪。英國與清政府在第一次鴉片戰爭、簽訂《南京條約》後,英女皇隨即向殖民政府頒布《英皇制誥(Hong Kong Letters Patent)》,宣稱香港(包括後來的九龍半島及新界)所有土地皆為英國皇室擁有,是為「官地(Crown Land)」。當然,這個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在香港島和九龍半島宣示主權沒有半點難度,因為那裡在開埠之初並沒有多少居民。新界卻不一樣,因為住了不少圍村人。這些圍村人害怕殖民政府會收回他們的土地,損害其經濟利益,是以群起反抗,並跟英政府打了六日戰爭。六日戰爭後,港英政府為安撫新界圍村人,設立「原居民」的特權制度,要求「原居民」承認土地為官地,卻給予他們「丁權」。無論如何,官地制度一直沿用至今,法律上香港所有土地都屬於特區政府。今天我們常說的「賣地」,其實正確來說是政府長時間租地給地產商,理論上政府有權隨時收回所有租地,只不過由於官商同體,爹親娘親都不及地產商親,政府不會得罪他們而已。正因為官地制度,政府才夠能義正詞嚴地說:「擅自開墾土地耕種即屬違法」。這意味著,香港市民早於百多年前便失去了自給自足、使用土地的權利,被迫做打工仔女維生。

福利、維穩、工作
一些類似社會福利、經濟援助的社會制度,曾經偶爾在古代社會出現過。例如,羅馬共和國末期,農村地方發生嚴重飢餓,大量貧民湧入羅馬首都掙扎求存,當時一些政治領袖如凱撒(Julius Caesar),便藉著提供麵包與娛樂(bread and games)給窮人,來增加自己的政治籌碼,建立忠心的軍隊。不過,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福利制度才在歐洲國家成為一種法定的公民權利(citizenship),由政府的恆常開支支撐。這種現代的福利體制最少有三個歷史功能。第一,二戰之後全球隨即進入冷戰時代,歐洲資本主義國家靠著美國的馬歇爾計劃(Marshall Plan)援助,一方面重建社會,另一方面建立全面的福利制度穩定民心,避免社會主義陣形入侵。第二,汲取了兩戰期間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的教訓,以凱因斯主義(Keynesianism)為首的「需求管理」經濟學在二戰後抬頭,這批經濟學家深深明白到一個沒有政府管制和協調的市場必然會像大蕭條一樣趨向混亂和自毀,所以旨在透過穩定的工作收入以及社會保障制度,確保勞工階層有一定消費能力購買大企業生產出來的商品,使西方資本主義有持續穩定的經濟增長。第三,並非所有人都有條件在勞動市場找到工作,甚至在經濟不景時,工人更有可能失業,當他們無法工作,同時被剝奪了自給自足之生產資源時,就需要一個社會保障制度作為保護網,確保他們能夠生存,並在市場需要時重新回到工作崗位。簡言之,福利制度在起源時有兩個主要作用:(1)政治維穩;(2)確保勞動者的勞動及消費能力。
香港在戰後出現各種形式的社會福利制度,也是由於相類似的原因。無論是五十年代後開始興建公共房屋,還是七十年代起設立免費教育、公共援助計劃(即後來的綜援),都與維穩和確保勞動力脫不了關係。舉例來說,早期公屋多建在工廠附近,是因為要減輕工人的生活負擔,藉以減低他們的勞動成本(即工資),使正在發展輕工業的香港社會有大量廉價勞動力;而免費教育、公援,以及社會服務等一連串社會福利政策,則是港英政府在六六、六七年暴動後,為了監控年青人這股潛在的政治力量以及穩定基層民心而設。在這裡,暫且不談維穩這一點,我們當可看到工作與福利的密切關係:工作和福利是連體嬰,沒有社會福利政策,就不會有持續低廉的勞動力及其消費能力;同時,沒有被剝奪了生產資源、必須打工才能維生的低下階層,就不會有經濟援助方式的社會福利。這一點在一些無法工作或失去工作的人身上更加明顯,例如老弱傷殘、失業、長時間照顧子女的家庭主婦等,這些人同樣被剝奪了生產資源,亦得不到勞動市場青睞,所以除了獲取工作以外的經濟援助,別無他選。

是「保障」,還是「補償」?
我們時常認為,工作是一件正確的事,甚至是所有人都必須要遵守的社會道德標準。我們亦因此覺得不工作領綜援接受福利是道德淪亡,是不能被為社會接納的行為。但是,我花這麼多篇幅勾勒工作與福利的歷史來源,便是想要說明,只要我們細看歷史,就會明白工作和福利都是現代社會不公義的結果,甚至是用來鞏固不公義的社會體制。工作不應被視為道德高地,我們更不應單純將領取福利的人當作矛頭來指責。相反,我們更應該批判工作本身,反思那些強迫我們工作的現代社會制度。正是現代社會剝奪了我們自給自足的能力,我們才需要工作維生;正是一些人無法在這種制度下工作,才被迫依靠社會福利生存。然而,批判工作和背後的社會制度,並非說我們要回到過去做古代人,古代和傳統社會也有其問題,而且我們總不能拆掉所有高樓大廈來種田,也不可能取消所有福利制度,這些都是不切實際的。我們能夠做的,是在這種不公義的情況下,用更開放的思維、社會公義的角度重新看待工作與福利的關係,甚至以此思維帶起新一輪社運浪潮。我認為,既然我們被剝奪了工作以外的生存空間,既然福利是這種「剝奪」的副產品,那麼我們就不應該將福利當成是一種「援助」或「保障」,而是「補償」,補償我們被剝奪了的其他生活形式。而正因為福利應該是一種補償,所以它應該要無條件地給予所有在香港生活的人,無論是本地人、新移民、有工人作的、無工作的人、中產、基層、有交稅的人,以及無交稅的人。因為,無論我們有沒有工作、有沒有交稅、來了香港多少年、工作時人工有多高,我們同樣都是「原初剝奪」的受害人,是必須獲得補償的人。借用黃子華在棟篤笑裡的說法,「援助」和「補償」的最大差別是:當我們領取援助時,我們要向政府說聲「多謝」;當政府補償給我們時,政府還要向我們所有人說聲「對不起」。這幾天裡,我曾經看過一些網民「發悔氣」地說:「反正新移民唔洗做都有綜援,不如我地都一齊去社署申請啦!」我認為,只要將這句說話稍作修正,將新移民都視作跟我們所有人一樣是被剝奪了的受害人,然後以一種正面的、有力量的、團結的態度說這句話,絕對有機會形成一場社會運動,百萬人「迫爆」社署申請綜援,要求政府對全香港的人,不論居港年期、有否工作、屬於什麼階層,發放我們所有人應得的補償。因為,這是現代社會、是政府欠了我們所有人的。

參考資料

1.《從古代到封建主義的過渡》,佩里・安德森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2. 維基百科〈圈地運動〉條目。

3. 維基百科〈官地〉條目。

4.《新界鄉議局史:由租借地到一國兩制》,薛鳳旋、鄺智文編著,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香港浸會大學當代中國研究所。

5.《第三條道路:社會民主主義的復興》,安東尼・吉登斯著,北京大學出版社。

6.《極端的年代》,艾瑞克・霍布斯邦著,麥田出版社。

7.《閱讀香港普及文化》,吳俊雄、張志偉編,牛津大學出版社。

8.〈工資、價格和利潤〉,馬克思著,載於《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十六卷》。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元旦向小學雞特首說不

 
Shop Tervis tumblers.

Create a one of a kind personalized gift. It's fun and easy to design!
From our sponsors
元旦向小學雞特首說不
Dec 26th 2013, 08:29, by 溫仲然

日前,自由黨舉行黨慶酒會,並廣邀各司局長出席。平情而論,自由黨作為建制陣營的中流砥柱,理應各司局長會踴躍出席。但事實恰恰相反,眾司局長均絕跡酒會當中。出席的最高級官員已要數至副局長級別,其對待規格與泛民政黨無疑。這種種行為都令人不禁要問,為何自由黨會「淪落」到與泛民政黨一樣,跟政府的關係如此「惡劣」。由以往黨慶酒會冠蓋雲集,到今年眾司局長絕跡酒會,為何會有如此改變?難道自由黨棄暗投明,並列成為中共喉舌口中勾結外國勢力的反對派?筆者對這些問題都認為非也非也,真正的原因是梁振英的性格缺陷所致。

自由黨黨魁田北俊於電台節目表示,自由黨與梁振英的關係很差,其個人與梁振英的關係亦不好。由此可見,梁振英是一名缺乏政治智慧的行政長官。作為一名政府最高決策人,而且所有決策都需經由立法機關審議,故其需與立法會議員建立良好的關係,以免政府政策屢遭滑鐵盧。尤其自由黨向來都是建制派政黨,理應其支持政府的安全系數甚高,可惜的是梁特首不視自由黨為同路人。另外,由於現有法律規定特首需沒有政黨背景,故過去兩任特首都嘗試於立法會內建立執政聯盟,希望能令政府施政暢通,減低滑鐵盧的機會。事例證明,過去兩任政府的施政效率比今屆政府是較高,可見政府於立法會建立執政聯盟,或與政黨建立良好關係是有需要。

其實今時今日建制派分裂,甚至自由黨公開表示不再盲目保皇的局面是由梁特首咎由自取。全因梁特首剛愎自用,唯我獨尊的性格,尤其要求建制派政黨盲目效忠,否則就是敵我矛盾的舉動,簡直與中共最偉大的毛主席性格同出一轍。唯一分別的是梁特首所作舉動仍停留小學生層次,因為自由黨不願盲目效忠,就「勸喻」眾司局長杯葛酒會,完全失去應有的氣度。其所為就猶如一名小學生因為不滿某同學指證其作弊,於是就叫其他同學杯葛他。這應是一個政治人物應有的胸襟?我相信香港人不需要一個小學雞特首,而是需要一個有能力又廣納民意的特首。

筆者以上的言論絕對不是無的放矢,完全是根據田北俊議員於電台節目所說的內容而評論。田議員更表示,有些司局長曾勸說梁特首不要杯葛酒會。由此觀之,梁特首除了是一名小學雞特首,甚至是一名小氣鬼。香港人到底前輩子做了甚麼錯事,今輩子要由一名小學雞又小氣的特首去管治?說到底,其實問題徵結全因有不民主的政制,我們沒有權利去選擇真正代表我們的特首。故筆者希望大家在歡度聖誕新年假期外,還可以於元旦日走上街頭,參與由民陣發起的元旦大遊行,用腳踢走政改假諮詢,還用腳踢走一個小氣的小學雞特首,還香港人一個真正有能力的特首。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中国:撤销对著名维权人士检控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中国:撤销对著名维权人士检控
Dec 26th 2013, 07:15, by 人權觀察 Human Rights Watch

(纽约,2013年12月26日)-人权观察今天表示,中国政府应立即撤销对著名维权人士许志永的一切政治性检控并将他释放。许志永最早可能在2013年12月28日出庭受审,在年节期间开庭的目的显然是为了尽量降低国际对该案的关注。

许志永现年40岁,长期倡导中国的法律改革、批判一党体制。他在今年四月份遭到逮捕。许志永是在民间新公民运动成员发起一连串小规模抗议活动后被捕,被控"聚众扰乱公共秩序罪",最高可判处五年徒刑。起诉书指出,许志永组织和鼓动家长在教育部前示威,要求让孩子在居住地入学,并且组织反对官员贪腐的抗议。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说他决心扫除贪腐,但当许志永大胆就此发表意见,却遭逮捕,"人权观察亚洲部主任布莱德・亚当斯(Brad Adams)说。"最能证明对许志永的指控是欲加之罪的,就是官方的起诉书,里面除了说他对公共关心的议题进行和平抗议之外,别无罪证。"

许志永是北京邮电大学的法学讲师,曾被官方喉舌中央电视台评为中国"十大法治人物"。2003年,他参与向全国人大建议对"收容遣送"法规进行违宪审查,让这种行政拘押制度终获废除。

2009年,许志永协助创办的公盟法律援助中心遭诬指逃税,他和一名同事因此被警方拘留,最后他被迫将该组织解散。2012年,许志永成为新公民运动的发起者之一,号召在中国的一党政治体制下发展公民社会。

当局自2013年4月起将许志永软禁。他在7月16日被带走拘留,8月2日被正式逮捕。警方在12月4日将许案移交检察机关。12月13日,他被依刑法第291条正式起诉。

人权观察指出,对许志永的检控显然是广泛打压新公民运动的一部分。这个运动已形成一个非正式的公民权利组织,倡导各项公民权利的促进,包括要求官员财产公示以遏制贪污,以及保障移民工子女的权利。

当局同时还逮捕了一位具有公民精神的企业家王功权──他在9月13日以与许志永同样的罪名遭到拘押──以及全国各地逾50位维权人士。新公民运动的三名成员被控"非法集会",于12月3日出庭受审,判决尚未公布。

许志永案由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审理,其起诉书指许志永于2012年7月5日,做为"幕后指使者","组织、煽动百馀人赴教育部聚众滋事,拉横幅、呼口号,且不服从公安警员管理,严重扰乱了公共场所秩序。"

起诉书进一步指称,许志永等人利用"官员财产公示"议题"组织和协调多人在公共场所聚集,"暗示任何抗议行为都是违法的。

起诉书中描述示威者的各种动作──诸如"张打横幅、散发传单"、"使用扩音器"、"吸引群众围观"和"将现场照片上传网络"──这些行为本身都是合法的。它说示威者违抗执法人员命令、拒不解散,但并未说明这些行为和当时不在示威现场的许志永有何关联。

许志永的辩护律师张庆方曾公开指出,在这些活动并未涉及向警方施暴或财产损失之下,警方和国家检察当局并未说明这些行为对公共秩序的扰乱为何达到"严重"程度。

在这项抗议行动前,该团体为争取移民工子女能就读公立学校已和平抗争长达数年。他们的行动方式包括出版调查报告、法律意见、不断求见教育部官员和试图向法院起诉。

"由许案背后的政治动机看来,该案开审后几乎必然定罪,"亚当斯说。"许志永受到的待遇,正是习近平统治下中国公民社会整体命运的指标性案件。"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柏~我的2013本土旅遊回顧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柏~我的2013本土旅遊回顧
Dec 26th 2013, 04:47, by 柏

從少開始跟家人露營,已經累積十多年野外生活,今年特意選擇我曾經到過露營地點,感受十年轉變。深涌、西貢四灣、浪茄、大嶼山貝澳、蒲台島、荔枝莊、赤徑、南丫島深灣等等...一個一個不斷地變遷,地產商肫積丁屋不斷地發展,農地改建,過往境象不再,週邊樹木已變了,不知是人長大了,一或是因過份砍伐重新栽種,樹木變得矮了。真的改變很多,變得分不清方向,郊野是屬於我們的,還是一眾發展商呢?

大浪西灣,一整年了,還在討論納入郊野公園,村民與公眾人仕角力,影響到一次毅行者比賽,太無奈了...
蒲台島,香港國景之南,候鳥天堂,港燈有意在島上興建風車,往後幾年,每年會有多少候鳥死在風車頁上呢...
深涌,很多年前,長實在此收購了很多地段,準備興建私人會所,我已不敢數算餘下日子有多少,明年今日,我還可踏足此地露營嗎?
南丫島深灣,每逢夏天,假日總有三十多架遊艇停泊在此,還有海龜上岸嗎?
大嶼山貝澳,若想在此露營,一定要保護大嶼山原居牛牛,大家還記得大嶼山吉普車撞牛事件嗎...
大澳,橫水渡不再,大澳警處古蹟已活化成酒店...
馬灣,已經不是郊外了,大型住宅林立,今年有關馬灣新聞,都屬於動保的,釣魚人仕誤鈎代瑁,但最終死在海洋公園中...
南生圍,新界東北發展後,會變成點呢?
港島盧吉道,十年後,山頂應該不再屬於平民,連行山徑也沒有了...
白腊,我還記得今年在白腊露營與上最強颱風,村民準備離去,剩下我們十多人留守村內...還有在潛水時發現罕有橙色海馬...
海下灣,今年常在這裹浮潛,還發現遊人觸犯海岸公園條例及虐待章魚...
別說了,太感觸了,希望2014年大家一起參與本土旅行吧!

這一整年,差不多每個週末或假日不留在家,旅遊已經成為生活必須品。旅遊不一定是奢侈品,因為本土旅遊並不奢侈,只要預備足夠食物,應付兩日一夜露營,只需二至三百元。露營用具方面不太昂貴,一套完整裝備包括帳幕、天幕、煮食爐具、坐椅、等等,普普通通的只是合共大約二千元左右,已經可以使用十年。

身處大自然是沒有假的,空氣污染水源污染不能掩飾,一花一草一木形態,也為我們帶來環境污染真相,現今流動網絡工具,大大阻礙人與人之間真情對話,那句是真那句是假,我們從手機中也分不清。但靜靜地身處在大草園中,因郊野偏僻接收不到訊息,只聽著鳥兒歌聲,人們開始對話起來,從一草一木講起,重拾人與人之間對話。

對於我來說,外遊才會選擇「一個女仔去旅行」,與朋友㚒一個長假期何其複雜;本土遊就大大不同了,花上一個週末,與三五知己找個郊外地方,遠離繁囂鬧市享受大自然帶給我們寧靜,也重拾我們之間對話。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編輯周記:聖誕之際思考反殖抗爭

 
Photoshop - Beauty Retouching

Learn how to improve your photoshop retouching skill and knowledge in 21 easy techniques! Take this course for just $25.
From our sponsors
編輯周記:聖誕之際思考反殖抗爭
Dec 26th 2013, 02:04, by 阿藹

聖誕,是耶穌基督誕生的日子,亦是一個反思抗爭的時刻。

耶穌之所以成為救世主,是因為他是一個對抗者,因為在羅馬帝國的統治邊陲猶太人地區講道,觸怒了猶太教的領袖而被羅馬的最高司法官判釘十字架處死。

帝國殖民

耶穌所面對的處境,與當下的香港有點相似。他所講道的地區是羅馬帝國佔領區(亦即今天的巴勒斯坦地區),帝國委任了大希律王作猶太人的統治者。大希律王本身是以東人,但信奉猶太教,並以教義作為羅馬帝國的代理統治加利利和耶路撒冷等地區,但卻對猶太人實行恐怖統治,苛徵雜稅之餘,鎮壓反抗活動,濫殺無辜。

聖經的馬太福音就載有大希律王為了殺害在伯利恆城出生的猶太王(King of Jews) 而頒佈殺嬰令,結果有說剛出生的耶穌被迫流亡至埃及,但亦有其他版本指耶穌在拿撒勒出生成長。

大希律王死去後,他統治的地區紛紛出現推翻希律暴政的武裝抗爭,而帶領這些武裝衝突的領袖,被跟隨者稱為彌賽亞 (Messiah),亦即上帝指派來拯救世人的人。在加利利的游擊武裝起義,規模最大,最後被增援的羅馬軍打敗,二千名起義者被釘十字架,懸掛在耶路撒冷示眾。

鎮壓過後,新希律王繼位,他雖然督信猶太教義,但卻受到施洗約翰就批評他的德行,最後下令對約翰處以斬首之刑。其後,耶穌繼承了施洗約翰,在加利利講道,以「天國」之道,抗衡「帝國」的暴力統治。圍繞著耶穌的稱謂:「猶太人之王」、「救世主彌賽亞」等,以及被釘十字架的命運,均來自對抗帝國暴力統治殖民地的抗爭歷史。

所謂帝國是一股強大的權力,從不同的範疇,包括地理、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心理等層次去建立和維持一個以種族、階級、身份背景作為劃分的等級秩序,進行殖民統治。而帝國的統治者,要人們相信,既有的秩序是唯一的可能,反抗者會被釘在十字架上,他們別無他選。

非暴力抗爭

壓迫必定帶來反抗,在恐怖的高壓治下,耶穌採取了非暴力的抗爭手段去挑戰帝國。他在拿撒勒的第一次講道,就引述以賽亞書,要大家迎接神禧之年 (Jubilee),這是一個解放的時刻:被囚禁者被釋放、盲人獲取光明、被壓迫者得到自由;換言之,他要打破「帝國」的秩序。

他所主張的救贖,並不是死後的永生,而是活著的踐行。是故,他主張以愛和憐憫之心,連結了最邊緣的群體,包括最低層的麻瘋病人、漁民、妓女、罪犯、窮人、女性及被唾罵的人,一邊批評猶太教的領導把神化約為僵化的儀式,於安息日幫醫治病患。此外,馬太福音又以耶穌於格拉森 (Gerasenes) 驅逐與羅馬兵團( Legion )同一名稱的邪靈,表達耶穌對軍事統治與顛壓的批判,不過他同時亦主張要與敵人和解。

最後,他騎著騾進入耶路撒冷,並走進代表著權力中心的神殿,趕走擺賣的人,並推翻兌換銀錢的桌子,而他那句「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被視為拒向羅馬帝國繳交稅款的顛覆言論。

他的非暴力抗爭路線,既挑戰了帝國權力,也激怒了一些維持帝國秩序的猶太主流教派,結果猶太教的長老把耶穌交到代表羅馬律法的總督彼拉多裡接受審判,最後在沒有足夠的罪狀下,把耶穌釘十字架處死。

帝國邊陲半殖民的香港

同樣在新冒起的帝國邊陲,因為缺乏民主選舉,香港處於一個半殖民的狀況。帝國在香港的代理,事事以經濟發展掛帥,但隨著帝國資本的急劇進出,貧富懸殊加劇,中產因為過熱的樓市、消費與資本市場而下流,社會不安與懆動與日俱增。前陣子,中產階級放下了含蓄溫婉,於代表安樂窩的宜家傢私搶購「路姆西」,難道不是一種不滿?

面對著這個殖民處境,不同的派系浮現,港人優先的本土派希望以人口區隔的方法去爭取自治,痛斥新移民搶奪香港資源,卻未能動搖殖民代理在區內建立的秩序,把線視轉移到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使同樣是處於社會低下層人群,分裂敵視。

溫和的民主派則提出「佔領中環」去爭取真正普選作為「去殖」的方法,制度性的民主,在某程度能防止香港的最高元首純粹成為帝國的代理。然而,要改變殖民區內的秩序,將是更龐大的社會工程,若因為排外的情緒而維持現有的資源分配格局,本地的貧苦大眾如何能爭取到應有尊嚴生活?

香港沒有羅馬帝國時期的起義軍,但卻有痛斥「和平、理性、非暴力」抗爭者「手軟腳軟」的鍵盤批評,使抗爭者腹背受敵,在帝國霸權下,不單要與其代理對抗,同時要隨時準備在行動過程中被鍵盤起義軍抽後腿。

在一片混戰中,大家要如何裝備自己?前幾天聽到一位陳滿鴻神父說,當面對有壓倒性的力量,要明白到與這力量對抗的並不是渺小的個體,而是以「天國」作為象徵的普世價值,是「天國」透過個人而彰顯價值,故能在面對絕對暴力時,保持平靜,無畏無懼。

不少朋友因為網上的論爭而感到不安,大家不妨在這個聖誕節,回顧一下啟迪甘地和馬丁路德金非暴力抗爭的新舊約聖經故事。

(註:本編輯並非教徒;圖片來自Ancient Bible.net﹣﹣耶穌推倒神殿內兌換錢幣的桌子。)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聖誕冠軍與英超冠軍的關係

 
Interested in creating incredible beauty looks?

Enroll in this online course where you will learn to harness the power of color while mastering makeup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
From our sponsors
聖誕冠軍與英超冠軍的關係
Dec 25th 2013, 16:45, by 足球群英傳

據統計,近4季的聖誕冠軍都能夠奪得英超。

得聖誕,得英超;只要能夠在聖誕節登上榜首,就很大機會奪得英超冠軍。這個說法在近幾季非常流行,因為近4季的英超冠軍都在聖誕節排名首位。在對上21季的英超入面,總計有10支聖誕冠軍可以在季尾奪得錦標。

在星期一晚,阿仙奴跟車路士踢成0:0,利物浦漁人得利,以較佳得失球力壓阿仙奴,登上聖誕榜首。紅軍究竟能否藉此乘勝追擊,搶下球會史上首個英超獎盃?利物浦的首個考驗就是未來兩場比賽,他們要連續作客曼城及車路士。


蘇亞雷斯在12月攻入10球,帶領利物浦殺上榜首。

曼城是今季英超的主場王,8戰全勝,其中對強隊例不手軟,對曼聯贏得最少,只贏4:1,對阿仙奴則贏6:3,而對熱刺就大勝6:0。車路士是今季另一支主場不敗的隊伍,8場主場聯賽7勝1和。因此,利物浦這個聖誕冠軍可能只是個傀儡皇帝,兩場後分分鐘跌出前4。

相比對上4季奪得英超冠軍的聖誕榜首,利物浦現今的優勢微不足道。上季,曼聯在聖誕節領先第2位4分;11/12球季,曼城在聖誕節領先第2位2分;10/11球季,曼聯在聖誕節領先第2位2分;09/10球季,車路士在聖誕節領先第2位4分。


利物浦的聖誕皇位不穩固,僅以得失球力壓阿仙奴。

再者,利物浦不是未試過聖誕冠軍的滋味,那時紅軍由賓尼迪斯執教,在08/09球季獲得聖誕冠軍,但在季尾,他們不敵在聖誕節才排第4的曼聯,屈居亞軍。紅軍今次又會不會有陰影呢?

說到這裡,曼聯是否有後上奪冠的可能呢?其實機會很微。在英超歷史上,聖誕節排名最低的冠軍是97/98球季的阿仙奴。那時候,雲格帶領的兵工廠在聖誕節排第6,之後他們完成了一項艱巨的任務,在12月末到翌年5月初,他們刮起了一場18場不敗的風暴,並贏下了其中的15場。


在97/98球季,由伊恩胡禮及阿當斯帶領的阿仙奴以凌厲後勁奪冠。

對於今日風雨飄搖、排名第8的曼聯來說,莫耶斯能否做得到?不計算社區盾之類重要性低的錦標,其實之前從來沒有任何一名曼聯主帥可以在執教的首個賽季奪冠的。如果莫帥可以完成這個不可能的任務,他將會創造歷史;但相比英超,莫耶斯還是專心在聯賽盃創造這項歷史吧。


在96/97球季,曼聯試過在聖誕節排第5,最後奪得冠軍。

原文刊於此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年度三大R.I.P

 
Take the Style Quiz

Join JustFab and get one pair of extraordinary shoes or bag every month, handpicked for you by our fashion experts.
From our sponsors
年度三大R.I.P
Dec 25th 2013, 16:52, by 刺青雜誌

原文刊於此

文:駐兒

聽說娛樂圈有「3的惡運」:1993年,我們失去了黃家駒、陳百強;2003年,走了張國榮與梅艷芳;2013年,劉家良、蘇杏璇與黎漢持。

回首今年,2013浮現在我腦海的不是以上三位,是來自不同界別的也斯、陳僖儀、曼德拉。

一年將到盡頭,年尾回顧,想起的也是生命的終結。這年令人意外的逝世好像特別多,也許是人大了,接觸這些消息的機會愈來愈大:身邊朋友、朋友的家人、電視藝人、政治人物……想了三位離世人物,死生契闊,不是想掃大家年頭的興,只是願我們藉著紀念,延續他們的生命,也從生生死死裏,看到一些存活的契機、走下去的力量。在回顧他們之際,不知有否也勾起你的回憶?

2013年1月5日,先告別我們的是也斯。也斯,原名梁秉鈞(1948-2013),畢業於浸會學院英文系,曾任中學教師、嶺南大學中文系教授、報章專欄的作者、文學雜誌的編輯。他一生在文學的園地澆灌,無論是詩、小說、散文、評論,如《養龍人師門》、《剪紙》、《後殖民食物與愛情》等,都充滿對香港的情懷。去年,也斯被香港書展選為年度作家。不料,一年不到,報章上就傳來他逝世的惡耗。

記得第一次聽也斯,是唸中學教科書的《給苦瓜的頌詩》。讀了那以後,陳奕迅的《苦瓜》紅了。「真想不到當初我們也討厭吃苦瓜/今天竟吃得出那睿智愈來愈記掛」,每次聽到街頭傳來的旋律和歌詞,也會莫名的想起那首頌詩。後來上了大學,正值學期初,老師在堂上跟我們說也斯,有幾個同學走了進來,宣佈也斯老師的悼念會。

對於也斯,我看過他的書,聽過他演講的錄影帶,也算得上半個學生吧。也斯老師執教鞭三十多年,門生和書生實在多不勝數。病患期間,他仍堅持為學生上最後一堂,用心備課,那傳承的熱誠,好旺好旺。我們都捨不得也斯離去,但如嶺大在也斯紀念特刊所引的〈給苦瓜的頌詩〉:「人家不喜歡你皺眉的樣子╱我卻不會從你臉上尋找平坦的風景╱度過的歲月都摺疊起來╱並沒有消失」。也斯老師對生命的安然,更教我們尊重。老師,rest in peace.

2013年4月17日,臉書上傳來一句句的r.i.p,才得悉新晉歌手陳僖儀(1987-2013)去世了。消息突然,就如那場致命的車禍一樣,毫無預兆。誰想到芳華26的陳僖儀Sita,竟會被晨霧帶走。晨曦不該是屬她的麼?不是聽令於她的麼?Sita去年才奪得「十大勁歌金曲最受歡迎女新人金獎」、「叱咤樂壇生力軍女歌手銅獎」,音樂事業正闖高峰……不,原來自然界也是會叛變的。特別是天,天妒英才。

這個意外掀起了面書一整天的悼念。無論你是不是香港樂迷,或者早斷定香港樂壇已死,都不可能不知道這位女歌手的悲劇。是不是悲劇呢?走在山徑,爬上小坡,才舉目山頂就被截住,勒令下山。也許只可以說是遺憾。娛樂圈競爭激烈,或明或暗。明星不都一定能在空中亮相,哪怕只是擁有一剎的光輝。但Sita算是幸運兒,她有《忘川》、《蜚蜚》,有一班疼她的粉絲,有留下來的音樂痕跡。願她帶著祝福,和短暫卻璀璨的回憶,rest in peace.

2013年12月5日,這次走的是前南非總統納爾遜•曼德拉(Nelson Mandela)(1918-2013)。聽聞他也是中學時代的事,這位外國的偉人其實比得上愛迪生,應該早納入小學生的教科書。曼德拉為爭取人權、消滅種族歧視犧牲了很多。在鐵窗待過27年,入過3處地方的牢獄,他試過一日被關押在黑暗中23小時,與外界斷絕,嘗過做苦力,受身心折磨,但曼德拉都沒有放棄理想。背負1000多萬名黑人同胞的人生,他一生都在為釋奴效力,出獄後更是提倡種族和解、寬恕,拒絕仇恨。

每次聽曼德拉的故事,心頭也有說不出的感動。我們的世界呀,講求自由、平等的地方,是由多少血淚堆疊而成的呢?沒有曼德拉、馬丁路德金這些前人,就不會有Michael Jordan、 Michael Jackson,或Barack Obama。曼德拉的逝世,在年尾之時再一次喚起我們思想平等、人權的可貴。總統,奮鬥了一輩子,完成了偉大的歷史任務,願您安息。Rest in peace.

2013將成過去,但今年發生的事絕不是枉然的:認識了的新朋友,日子雖短卻很重要。舊朋友,走過的路長了一段,情誼深厚一點。做過的錯事、對事、傻事、憾事都成過去,但經驗積累下來。

也斯、Sita、曼德拉的生命或長或短,各都有精彩的價值。「生命不在乎長短」已是老話,但重要的是,要為自己的人生目標堅持、堅守。2014將至,願我們帶著2013的成長,和心中的夢想,繼續在各領域投放自己的生命。走下去,締造一生一世的回憶!

祝大家新年快樂!

原文刊於此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