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1日星期六

香港獨立媒體: 編輯室周記: 從明報事件面對商業傳媒通病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編輯室周記: 從明報事件面對商業傳媒通病
Jan 11th 2014, 14:18, by 朱凱迪

《明報》生變,編輯部前線員工團結一致反對無理更換總編輯,大批前《明報》員工、香港記者協會、各大專院校新聞系系會和市民聲援。與之前《南華早報》新總編輯河蟹李旺陽報導、《信報》抽走「獨眼新聞」稿件和商業電台節目主持人被調職等事件相比,三間機構的前線員工大部份當沒事發生,工作如常,外界自然撐無可撐。

儘管《明報》編輯記者的團結令人刮目相看,然而,那些選擇沉默的人和組織也許會讓我們對香港新聞業界的主流情況了解更多。新聞行政人員協會、香港報業公會和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至今不發一言。除《蘋果日報》外,絕大部份傳媒只作小篇幅報導,而且傾向淡化事件,譬如以「換老總有新版本」為標題。

淡化事件的理由,不外乎兩點:一是私人機構事務由老闆話事,外人無權置喙,二是報章換總編輯是平常事,談不上整頓,《信報》和《星島日報》早前也換了總編輯云云。那都是典型「港式溫水煮蛙」的辯護方式。香港是特區,不搞暗殺或投獄等高壓手段,控制輿論以統戰傳統慢慢部署,做足包裝,落刀時看起來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就算成功。

讀者可以相信《明報》老闆真的給了劉進圖比總編輯更重要的任務,或者相信商台或港台調走批判主持人是「一般正常做法,以往也是這樣」。但若果真要深究是否「煮蛙」,我們便要離開一般程序,具體看香港的實際狀況。實際狀況就是,除了《明報》和壹傳媒的報紙雜誌外,幾乎再找不到足以刺痛當權者的獨家報導,特別是調查報導。香港公關行業那麼蓬勃,以新聞稿和政府消息人士填滿整疊港聞版,毫無難度;相反,要揭露當權者用盡方法覆蓋的醜行,卻是愈來愈難。香港主流傳媒幾乎全面放棄不做調查報導,不想令權貴難堪,另外,工作條件差令不少新聞工作者以從事公關工作為最終歸宿,做公關就不要有稜角,也是不好得罪人。

我們知道,《明報》有資源做調查報導,不是因為老闆喜歡,是因為有從總編輯以下整個編輯部支持,而過去十多二十年,《明報》編輯部高層班底一直沒有大變動,令這種默契有所傳承,亦愈積愈厚。有人罵《明報》高層支持梁振英,所以「抵死」,我會嘗試作以下區分:《明報》高層是自己選擇支持梁振英,不是基於老闆指令,而且他(們)絕不會阻止(甚至以投放資源變相鼓勵)記者採訪得罪權貴的新聞。

調走總編輯劉進圖,從馬來西亞空降老闆親信,將破壞這種因尊重差異而出現的編輯部共識﹝或稱為「良性精神分裂」﹞,也是破壞了生產調查報導的土壤。

《明報》是香港商業傳媒中的特例,只此一家,因此市民必須全力支持編輯部,希望團結能結出果實,保護一直有效監察權貴的採訪資源及報導空間,並建立代表員工聲音的機構工會。但是,市民也應該藉這次事件,認清商業傳媒的通病:在經濟力量與政治專制力量高度集中的今天,大部份老闆都正在或打算利用旗下傳媒來換取北京的肯定,也許是令編輯部成為咬人的惡犬,或者令編輯部成為權貴面前的無牙老虎。

這個病,不是每次風吹草動時大聲疾呼言論自由失守就可醫好,也不能單單寄望強於breaking views的新媒體。不同的人提出過不同答案,譬如從強化主流記者組織做起,在機構裏建立工會,也強化記協成為名副其實的記者工會; 譬如再次推動成立獨立於政府的公共廣播機構,維持獨立於政商影響的新聞生產; 又譬如建立像英國《衛報》那樣由獨立基金支撐的報紙。這些都是我們陪《明報》編輯部過完這關以後,需要認真面對的問題。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讀懂香港,讀懂兩個展覽─《回看 也斯》和《很久不見了維多利亞》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讀懂香港,讀懂兩個展覽─《回看 也斯》和《很久不見了維多利亞》
Jan 11th 2014, 14:20, by 梁寶

一連兩天看了《回看 也斯》和《很久不見了維多利亞》兩個一大一小的展覽,突然深慶我們還有藝術─讓被迫簡單二分成有你無我的國家/本土/戀殖/愛國的情感記憶,得以具體而微的方式留下註腳。在我們再次窘於被迫要在與殖民地宣傳片無異的「家在香港」中投入角色,卻繼續被摒除在政治談判桌外的關鍵時刻,重認殖民日常經驗中的既愛且恨;並得以掀破種種「撥亂反正」的文化工程底,其實都是對「已經不能回去」的掩飾。兩個展覽,尤其後者,頂多只是偏離「政治正確」歷史論述的藝術嘗試。如果認為是對殖民地的一味唱好,不是根本沒有讀懂作品的深義,就是借題發揮的對號入座。

兩個展覽均值得細味深思,本篇成文怱怱,只挑幾件作品作為點題。往後再續。

第一組作品:梁家泰《中區警署建築群」系列 》2007年/ 王禾壁 《香港大學》1988年– 黃楚喬:《依依尋港灣 幾度夕陽紅》2013年

「帝國斜陽」的逆向隱喻

兩個展覽,分別都有為數不少的殖民地建築照片,這邊廂是梁家泰、那邊廂又遇王禾壁。如果以看圖識字的方式來想當然,把殖民地建築永存在照片之中,莫不就是懷緬與綣戀。但攝影師卻選擇在日光之中靜觀其變,不單是為了讓建築的細節得以更為立體,而更像帝國的遠東子民對「日不落國」今非昔比的諷刺。如果嫌這種歎謂不夠明白,可以看看在中央圖書館展出的一件毫不起眼的明信片─片面是「東方之珠」的斜陽,片底是「輝」向Holly & Wingo送上的幾行小字:「夕陽無限好,袛是近黃昏。雖然如此,但在黃昏前,這個島已變得冷清清。他們恐怕明天的太陽吧!」此外片底還貼滿了英聯邦香港旗郵票。名信片於1988年7月18日寄出,但印刷卻預先標示出199x的年份─為未來懷舊,以印證今日的惶恐─而斯人已去,複雜情感的曾幾何時,現被凝固在透明的玻璃之內,水晶球反映的原來不是明日而是昨天。

跑馬作為生活方式
第二組作品:吳炫樺 《快樂谷的黃昏》 1988年 / 黃新波 《跑馬地》1948年(參考作品。不在展出之列)
媒體導覽指自國內移居香港的吳炫樺,作品不談政治;她喜歡香港,認為是最好美麗的華人城市。她呈現的跑馬地馬光十色,霓虹之下廣告牌與高樓林立。我立即聯想到的是前一代國內旅港藝術家黃新波筆下的跑馬地,貧富懸殊。賭博作為香港日常生活一部份,大家本來都甚少追溯它的殖民地淵源;卻在改革開放後和中英談判之中,在一國(兩制)的視點下為「自由」的象徵,以及往後五十年繁榮隱定的標記。「倒退原來是向前」,政治與生活經驗的錯置─《快樂谷的黃昏》更令我想起許鞍華電影《千言萬語》裡,黃秋生演的左翼神父向演母親的鮑起靜派發紅簿仔(毛語錄),卻被一口拒絕:「神父!我大陸落黎架。」

性別與階級換喻
第三組作品 梁志和《我的名字叫維多利亞》2008年 / 何鎮宇《A Letter to》2010/ 周俊輝《台下坐的可能都是勞動人民》2008年

「歷史自有公論」,情感卻沒有對錯。策展人巧妙地以情書方式,把難分難進的記憶娓娓道來。亦自言書中所言「沒有記憶便沒有自我。」然而策展人對這段不可能的愛情,亦正是「不敢記憶、未能忘記」,因而情書亦忘記署上下款。當殖民宗主被重新想象為一個傲慢的女孩,而她的不顧而去「讓我認真地去想,真正的自己是什麼模樣,我要如何面對自己的過去及將來」。姑且以異性戀的邏輯大膽假設─這位受過殖民地教育的華裔男子,熟讀莎士比亞與Jane Austen,看過Henry Moore 與披頭四,如今日到中年,才覺得若有所失。戀人絮語,似乎想把殖民/被殖民;陽性/陰性;主體與客體的秩序倒轉再來,但還是遠不及作品的顛覆。例如梁志和片中訪問的都是平凡女孩,卻與女皇分享着同一個名字,而取名的經歷,或多或少與殖民經驗有關,卻又難以被簡化成政治上的對錯。而生於八十年代的何鎮宇,卻對附帶在日常生活中女皇頭象的權力象徵高度敏感,索性邀請女孩們來扮演小丑,拍攝跟女皇一樣的側面頭象,幽她一默。周俊輝對《霸王別姬》的擷取,一方面象「情書」所言,以性別錯摸來喻意政治身份;但對白卻是對階級關係時而不再的失落。這裡我更想起另一部前九七電影《籠民》─片末黃家驅結着紅領巾為老人家推輪椅來到動物園的鐵籠前,喻意在原來在資本主義下貧無處立錐的低下階層,終於老有所養。可惜這種對未來少有的正面想像─如今卻證明一一落空。

第四組作品 沈嘉豪 《「對皇后碼頭事件的回應」系列—皇后碼頭熄滅了》2007 / 又一山人三組作品:《九龍皇帝 (兩幅)》2001年 / 《無處不在曾灶財。無
處不在紅白藍。曾灶財密碼。》2010年/ 《香港回歸二系列之三》(北京300697/香港 010797)

大底片的殘酷與文字以外的暗渡陳倉
博物館為市民保留記憶原是本份,「維」展的動人之處,是重新提醒了公營博物館的應有之義。當西九時代的藝術展覽都在趕名氣、襯時髦,委約新作品、策展人和藝術家都層出不窮。這個只有17組作品的小展,卻展現了博物館為歷史作沉澱、讓作品的意義隨時間彰顯的耐性,而且不單流連於遠久而美好的過去,而敢於踏入當代的未能定論。在這種意義下,沈嘉豪首次展出大底拍攝皇后碼頭被清場前的最後一夜,無疑正是展覽的重頭戲。不同於梁家泰或王禾壁鏡頭下的殖民地建築,清場前一刻的碼頭人氣爆棚,留守生活與集會的現場和痕跡,細節被遠距離的加以放大。如果硬要指展覽敏感,反倒不在這放大了的細節,而在記憶的微縮。當大家都只顧為又一山人作品中曾灶財體的文字解密,卻忘了旁邊兩張黑白照片中似有還無的廣場意象。

末了。兩個展覽,正是重新讀懂香港的好時機。

AttachmentSize
image.jpg35.67 KB

Media files:
image.jpg (image/jpeg, 0 MB)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當藍鳥變成火龍 一 卡迪夫城的荒誕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當藍鳥變成火龍 一 卡迪夫城的荒誕
Jan 11th 2014, 14:20, by 球迷瑣語

假若一切均在班主陳志遠的計算之中,陳志遠無疑是一個出色的生意人。或許這樣的論調是不合理的,因他於真正的商業世界早已證明自己的實力,褔布斯報導的13億美元身家,足以再次印證這點。但作為一個足球球會班主,假若一切均是這位來自馬來西亞的富商的計算,佩服他的領導才能同時,亦需要批評他的橫蠻霸道。

從2010收購卡迪夫城成為球會最大股東,變相成為球會班主,到2012年宣佈將投放2500萬英鎊予球會,全力為當年仍在英冠的球會升上英超。當中的資金除了用作收購球員,更多是用作建設訓練場地及擴建球場之用,直接或間接地為球隊於上季,以英冠冠軍的恣態升上英超,得到五十年來首次參賽英格蘭頂級聯賽的機會,亦是第二支在英超比賽的威爾斯球隊。卡迪夫城的成功,班主陳志遠的功勞無疑是巨大的。及至今年,隨著前領隊帶隊成績未如理想,他找來於挪威聯賽已証明自已的「娃娃臉」蘇斯克查前來執教,借著娃娃臉舊日於曼聯的強大人氣,令球隊的知名度大增,受著各方傳媒球迷注目,從生意角度來看,截至目前可謂近乎完美的表現。假若成績得以提昇,陳志遠的收購,或許是近年富商收購小型球會難能可貴的成功例子。

然而,故勿論往後卡迪夫城的成績如何,陳志遠帶給這所球會的改變,已是難以置信般巨大。或許你不知道,於1908年正式定名為卡迪夫城後,這家小球會便以藍色作為主色,並取花名為藍鳥,寓意一直追尋快樂。100年來,藍鳥於英格蘭不同組別打拼,浮浮沉沉,起起跌跌,處身的聯賽改變,時代改變,球員教練來來去去,唯獨不變的,是藍鳥的名字,以及藍色的球衣,儼如成為球隊的標誌。可是,於2012年,卡迪夫城的主色由藍色變為紅色,甚至球會的會徽亦作出了重大改變。

花名藍鳥的卡迪夫城,藍鳥順理成章成為會徽最大的標記,可是,陳志遠一個決定,令一隻紅色的龍成為會徽的主要圖案,傳統的藍鳥成為陪襯品。

盛傳擁有華人血統的陳先生認為紅色能否興旺球隊,故有如斯改變,可球迷們卻不敢苟同,尤以從小到大忠於球隊的一群為甚。加上陳先生衣著風格獨特,傳聞其對足球的認識亦少之又少,球迷間不乏呼聲欲使陳先生下台。

無可否認,陳志遠對球隊金錢上的投放,令卡迪夫城直接或間接地取得參與頂級聯賽的機會,這是球迷們苦等50多年的事。但當藍鳥變為紅火龍,他還是你心中所忠愛球會嗎?據卡迪夫城人員解說,紅火龍寓意「火與激情(Fire and Passion)」,能夠很好地代表卡迪夫城的足球。另有一威爾斯國籍的欖球球員曾於接受報道時指出,卡迪夫城從藍變紅,實乃代表球隊從代表卡迪城這個城市,變成代表威爾斯整個地區。事實上那隻紅火龍亦自08年起便於會徽上出現,然而,如此冠冕堂皇的解說,旁人又是否接受呢?究竟從藍變紅的決定,是陳班主一意孤行,又或是真的寓意深厚,力排眾議地推行,除球會內部,又或陳志遠本人,外人無從知曉,但合理與否,每人心中卻自有定奪。假若當年格拉沙收購曼聯時,要求把紅魔鬼變為白天使,縱使說得如何合理,相信亦無一人贊成。

可惜的是,藍鳥變成火龍,就如米已成炊,已成事實。球迷們除了高舉「陳志遠下台」的橫額標語,亦只能默默地接受這個短期內無法改變的事實。假若陳志遠的投資策略,從球隊升上英超,成功邀得蘇斯克查,乃成功的指標。那麼或許,在成功的背後,在球會以及陳先生本人的知名度亦逐步提升的同時,全球足球迷開始認識卡迪夫城。了解這一連串的荒誕事件,會令「藍鳥」再次展翅飛騰,翱翔天際。

在歡迎蘇斯克查的同時,一同認識這間不再是藍鳥的「藍鳥」。

原文在此

球迷瑣語Facebook專頁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Who ate your lunch? (Public Housing)

 
Photoshop - Beauty Retouching

Learn how to improve your photoshop retouching skill and knowledge in 21 easy techniques! Take this course for just $25.
From our sponsors
Who ate your lunch? (Public Housing)
Jan 11th 2014, 12:11, by pw

I thought the issue was well known with so many articles written on the subject across a wide timespan. If you search Google by "公屋富戶", here is what you'll see. A few picks by me:

However, perhaps seeing is believing. Below are shots that I took in the car park of Model Housing Estate (map) on 2013 Dec 31. I was told that those cars were parked in the tenants-only section.

Mercedes_E320_front

Mercedes_E320_front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葉劉淑儀、梁美芬與通識

 
Photoshop - Beauty Retouching

Learn how to improve your photoshop retouching skill and knowledge in 21 easy techniques! Take this course for just $25.
From our sponsors
葉劉淑儀、梁美芬與通識
Jan 11th 2014, 11:22, by 施安娜

葉劉淑儀在2014年1月6日撰文,指出新民黨在《2014年施政報告意見書》提出將通識轉為選修,早前梁美芬也提出過取消通識科的必答題,為甚麼這兩位尊貴的立法會議員,竟然關心起通識科來了﹖為甚麼她們都在嘗試削弱通識科的影響力﹖她們到底怕甚麼﹖看了以下的例子,各位看官或可找到答案。

話說某出版社的中文科的高中作文試題之一是《我目睹國旗升起的一刻》,某校的某中文教師一看,立刻觸動了「國民教育」的神經,某老師雖然害怕國民教育荼毒學生,但也持開放態度,只是在評卷參考上略作修訂,本來的評卷參考是:本文重點在於描述一次目睹升旗的過程和場面,並抒發個人的感受。某老師為免評卷者有所誤解,以為所謂感受,是要求凡國旗升起,學生多為熱血沸騰、感動落淚,乃加上了「感受各有不同,既可以是感到光榮,也可以感到羞恥與憤怒」。可是學生的答卷,卻出乎意料,這也許能說明,為甚麼那麼多人聞通識色變,要除之而後快。

整整一級四班的學生的答卷,竟然沒有一個學生所寫的國旗,不是中國的國旗,這可說是日子有功,國民教育的成功,每天的電視短片、大小場合的升旗禮,耳濡目染,大家都認定了那心中的國旗就是中國國旗了。且不說學生的答卷是否緊扣題目要求,先看看他們寫了甚麼感受。整整一級四班的學生的答卷,以目睹國旗升起而感動落淚、並以身為中國人為榮的,只寥寥無幾;一見國旗升起而想起大陸種種腐敗的則更多,甚至有以此為恥、為憾的;也有百感交集的,既及中國大國崛起的光榮,更談大國的貪腐與獨裁,進而希望有所改善,走向民主自由。

由此可見,知性上的認知,感性上的認同,二者相差甚遠,這遠非當局的洗腦可以拉近的。資訊科技發達、言論自由還未被完全扼殺,當權者無法堵住所有人的嘴巴,矇住所有人的眼睛,或像尊子畫的一幅很形象化的漫畫,綁著如囚犯的觀眾,只看CCTVB。誠然,就算你綁著他,當人有了覺醒,懂得思考,還是會揭穿虛假的現象,當中教育正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教師在課室內的發言空間還未被控制,通識科的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從各種不同角度了解國情的情況下,讓學生學懂批判思考,就懂得揭穿欺瞞騙隱,這也是為何當局要借助種種途徑,消滅通識科。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只是,防得了嗎﹖你消滅了通識科,其他科目呢﹖你壟斷了媒體,人的思想呢﹖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十小時的生命 永恆的感動

 
Photoshop - Beauty Retouching

Learn how to improve your photoshop retouching skill and knowledge in 21 easy techniques! Take this course for just $25.
From our sponsors
十小時的生命 永恆的感動
Jan 11th 2014, 09:50, by 王棘蘭

  最近有則具爭議的新聞,一對基督徒父母懷孕初期檢查到胎兒沒有頭蓋骨,明知生存機會係零,仍不放棄,結果BB出生後10小時便離開人世。此事件出現兩種討論激烈的聲音,一方是支持該父母這個行動,認同他們說沒有權取走生命這種教義式的立場;而另一方,當然就是反對聲音,說他們自私和偽善,為了私慾和「宗教滿足」令BB受了10小時的苦。

  我沒有宗教背景,只分析行為有甚麼影響。首先,最令人關心/左右立場是BB在生存那10小時究竟有否感受到痛苦。如果有,那我會覺得該父母沒有將心比心,盲為宗教而令BB受苦。但我在網上查過,患有此病的BB未發展出痛楚等感覺,當然,本人知識有限遂以維基斷症,未能作準,所以想先假設BB是沒有甚麼任何感覺。
  那撇除了BB和耶和華,有感覺的,只是父母他們跟看新聞的我們。整件事,受苦的只有懷胎十月的父母,受了十個月「明知BB一出世就會死」的無助感與壓力,為的就是堅持不會放棄BB。

  而在我的角度,這對父母就是受了十個月苦去宣揚尊重生命這個訊息。而有些人竟冷血地回應「BB既然沒有感覺,說甚麼令BB感到10小時的愛就夠」,以無神論和理性點來說,BB確實沒有感到甚麼愛、恩典之說。但該父母對BB的愛,至少令他們自己、家人、以及我們感動,這便已足夠。

轉載自新報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後記】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後記】
Jan 11th 2014, 05:18, by 足球說故事

有不少人問《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裡面的子俊是不是我的縮影。我得承認我跟子俊有點相似,不是考上了皇仁,也不是長大後在銀行工作,而是我曾經也在課堂上寫過這樣的文章 - 《我的志願》。

那時我真的寫過將來要到外國踢足球,並當上職業足球員。要是問為什麼我會有這想法,我倒是忘記了,但我能肯定的是,當時的我已經很喜歡踢足球,儘管我不是太懂踢。然而我跟子俊的遭遇不同,老師沒有即堂回收,因為那是家課,所以就算我當時寫上了將來要當乞丐,我也不會像子俊一樣被老師指導!(我有一位同學真的寫上了要當乞丐……)。不過當我取回家課薄後,老師給我的評語,直到現在我仍然很記得 - 「那你要好好學習英語了。」 長大後,足球員當不了,英文也學不好。也許是我沒有堅持下去;亦也許是我沒有天份而當不了,總之到了某個年紀之後,就沒有再想要當職業足球員,如同子俊。

其實,要是說子俊是我的縮影,倒不如說是所有人的縮影。每個人的成長階段裡總寫過《我的志願》,可能是要當消防員,可能是要當警察,護士,醫生,老師等等。但是長大後能堅持最初夢想的又有幾多個? 有些人,如我,走到一半才發現自己原來不合適走這一段路而停住腳步;
有些人連起跑線也未到便提早棄權;也有些人是因父母的一句:「唔得!」 而被迫放棄。

「學琴咁貴,唔得!」
「跑步無出息,唔得!」
「跳舞邊有用,唔得!」
「畫畫邊揾到食,唔得!」
「做消防咁危險,唔得!」

最終所有夢想只能在夢裡想。然而說到底,大部份人無法實現夢想不是因為父母的阻撓,而是自己根本沒有堅持下去。有些人很堅持自己的目標,甚至可以不理父母反對,一意孤行,只因目標明確,非做不可,甚至不做會死。即刻死,也要死得精彩。但,但我們都是怕死,年輕時怕一失足成千古恨而卻步;年老時有感青春已逝,光陰已過而自我放棄,直到人生終點才後悔當初沒為自己留下一點經典。

夢想,是要付出時間和心機去經營,但當中何時收成是無法預料。因此說夢想的人有很多,會實現的人卻很少。為什麼?因為我們都沒有十足把握賭一場……而且我們從來都是怕輸的一群。最終我們還是放棄了夢想,是因為社會迫使我們要放棄夢想?因為家庭負擔而自我犧牲?說穿了只是自己不願付出,或者是沒有等待發芽,自己已放棄了栽種。

所以當我們看到本田圭佑最終夢想成真時會為他感到高興,但同時亦會感到莫名失落,只因大家活在同一世界,有同一夢想,但最終卻是一天一地。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泛民」三軌提名倡議假普選

 
Many wonderful memories are captured in black and white.

With digital photographs, the art is now in creating black and white images. This course will teach you how to use Photoshop techniques to create beautiful images.
From our sponsors
「泛民」三軌提名倡議假普選
Jan 11th 2014, 03:59, by 宗道

「泛民」三軌提名倡議假普選

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泛民」又賣假藥,有26名「民主派」議員參與的「真普聯」,提出三軌制提名普選方案,公民、政黨及提名委員會三個途徑都可提名特首候選人,1%登記選民具名聯署,或在立法會直選中取得5%有效選票的政團的提名,都必須獲提委會確認。

「真普聯」召集人鄭宇碩表示,三軌方案是單一完整方案,拎開任何一部分都唔係「真普聯」方案,更強調冇B計劃,並期望方案能成為佔中民間投票結果的首選。「泛民」2009年已經跪低,「真普聯」的三軌提名,前提是接受提名委員會由選舉委員會的現行規定組成,接受喬曉陽的「機構提名」,擁抱邪惡追求權力始終如一。

中國的法律語言,普選是指直接選舉,由選民提名後選舉;《基本法》附件一規定的過渡性產生辦法,是小圈子間接選舉。由間接選舉最終達至直接選舉,是《基本法》第四十五條規定。

最終達至一個由全體選民推舉組成的提名委員會,經提委一人一票記名聯合提名候選人,再由全體選民一人一票選出行政長官人選,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是《基本法》第四十五條普選的規定。

由間接選舉的提名機構以「機構提名」方式提名候選人,再由全體選民一人一票選出行政長官人選,是豬馬牛交配的選舉形式,絕對不是直接選舉不是普選,百分百違反《基本法》第四十五條,更違反中國的選舉制度。真假普選「民主派」都冇機會當選特首,「泛民」擁抱邪惡提出公民提名和政黨提名交換,構建假普選作為立法會選舉工程,真係蕭都俾佢吹攣。

一人只有一個提名權和一個投票權,是中國(包括香港)的選舉制度,由《基本法》附件一規定。「真普聯」的三軌提名,根本違反民主選舉原則,捨棄真普選倡議假普選為立法會選舉服務,支持者只會愈來愈少;自揭偽民主的真面目,「泛民」定必喪失「國際友人」的認同。

「民主派」由共產黨所說的「地富反壞右」薈萃而成,應該只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特別」,不可能是普世價值。要成為香港的「民主派」,最基本條件就是面皮要夠厚;無論是政界、法律界、傳媒界、文化界還是教育界,「民主旗」下大多數都是心術不正情操卑劣之徒,顛倒黑白指鹿為馬是蠱惑人心的慣常手法,比喬曉陽更喬曉陽。真普選對「泛民」不利,中央不尊重法律不遵守《基本法》,強迫香港實行豬馬牛交配形式的假普選,正合「泛民」借題發揮,傳媒中的自己友亦推波助瀾蠱惑人心。

明報──真普聯賣假藥:
http://news.sina.com.hk/news/20140109/-2-3161039/1.html

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
http://www.basiclaw.gov.hk/tc/basiclawtext/index.html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回應蔡志森「良心頭上一把刀 令人憂慮的歧視觀」一文

 
Shop Tervis tumblers.

Create a one of a kind personalized gift. It's fun and easy to design!
From our sponsors
回應蔡志森「良心頭上一把刀 令人憂慮的歧視觀」一文
Jan 11th 2014, 04:40, by 潘敬泰

蔡志森先生以明光杜幹事的身份及以煽動性的標題「良心頭上一把刀 令人憂慮的歧視觀」為文反對為性傾向歧視而立法,其觀點問題真的多不勝數。本會會長已多番駁斥,不多說了。現就其觀點,從另一角度,逐點指出問題所在:

1.他說:「我們支持人人平等,同意社會應保障每個公民的基本權利,例如接受教育、醫療、住屋、社會福利、集會結社、選舉與被選、人身安全及言論自由等,但不同意以反歧視為藉口,將一些基本權利無限擴張。」

為被他似乎也承認真正存在的歧視(見其文:「一些同性戀者過去的確曾被歧視,我們亦相信目前仍有一些同性戀者受到一些不合理、不公平的對待」)立法,是「無限擴張」嗎?如是,怎麼樣及在那些方面「無限擴張」呢?怎麼樣及在那些方面反歧視是一「藉口」呢?一般來說,「藉口」是指人們的說話及所提出的支持他們行為的理由是假的或他們自己也不誠實地相信是真的。如果立法的表面理由是假的或提出者自己也不誠實地相信是真的,那提出立法者「真正」的理由主是什麼呢?就「藉口」這問題而論,我認為如果可以就其所提出或贊成或反對為性傾向歧視立法的的理由作一比較理性的判斷的話,那似乎反立法者所提出表面理由像「藉口」多一點。為什麼這樣說?看看蔡先生文中說什麼:「不同意將一些因價值觀念不同而產生的合理差別對待及評論視為歧視。我們尊重個人的自由,但個人亦必須尊重社會其他個人的倫理價值觀念」及「明光社反對的只是想『移風易俗』的同性戀運動和性解放運動」。 依我看來,基督徒的以聖經為本的倫理價值觀念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他們口中提出的宗教自由,信仰自由,言論自由才是他們反立法的「真正」的理由。這是否佛洛伊德所說的投射(projection),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合理化(rationalization)心理防衛機制(defence mechanism)的其中某些表現,讀者可自行決定。

2.他文中又說:「明光社從來不歧視同性戀者,我們亦經常樂意與同性戀者保持溝通和對話」,本會以前曾就為性傾向歧視立法舉辦座談會,邀請明光杜的代表參加,但被婉拒。照我所知本會沒有一人是同性戀者。是否因我們不是同性戀者,而他/她們不樂意跟我們或我們的講者「持溝通和對話」,則不得而知。

3.蔡文中又說:「若說沒有專門為他們而設的平等機會條例,他們的基本人權便沒有保障,那麼全港所有弱勢社群或曾被人欺凌的族群(如因年齡、身材、樣貌或口音而被人嘲弄及不合理地差別對待者),豈非皆要為他們訂立一條專門的條例」。這種論據,亦犯了邏輯錯誤。

如果有公民社會中「部分」的人犯了錯誤,而沒受應得的處分,是否其他「所有」犯錯的人「通通」都不用糾正?是否因總有可能不是每一個衝紅燈的人都未必會被拘捕及檢控,我們便可辯說不應立法制止衝紅燈的人街危害他人的人身安全?這不是一個負負得正的情況,只是各自都犯了不同形式錯誤,理論上全部都應該被制止。年齡歧視亦理應被立法制止的。但立法需時,總不能一蹴即至,在現實的角度來看,一步一步的進行。總不能說,一是全部立即進行,一是一個也不可進行。至於「身材」、「樣貌」或「口音」被歧視理論上亦是不對的(做影視明星或電台新聞主播的除外,但這些是有好的商業及專/職業理由的)。蔡先生知否但我們已有反歧視殘疾人士身體的條例?他用不須為歧視「口音」而立法為由作為不須為反歧視同性戀者立法的理由,亦犯了不顧問題的後果嚴重性及普遍性的錯誤。我從未聽過有人因「口音」問題而不能被聘或入讀學校或拒獲得服務或房屋的。將各種不相關或關係不大的情況混為一談,企圖魚目混珠,似乎是某些宗教人士慣用的技倆。但他們不要忘記,在世俗的公民社會中,不是完全沒有頭腦較清醒的人士,他們休想蒙混過關。

4.蔡先生又說,「不少調查卻顯示現時同性戀者在學歷和收入方面毫不遜色。」,很可惜,他並沒有列明那些「調查」有多少個,是否在香港做的,是什麼時間做的,用什麼方法做的,取樣是怎麼樣的。他似乎想說歧視同性戀者的情況在現時的香港現並不再存,(文中說「香港的同性戀者在就業、接受教育機會及文化上,並沒有因不同性傾向而被剝削機會的迹象」)但沒有上述提及那些必須的証據,這種說法,看來並不能作為支持他觀點的可信賴的論據。如真的有他文中說的「不少調查」及他「真正」相信同性戀者沒有被歧視,那為什麼在文中的另一部分,他又說:「我們亦相信目前仍有一些同性戀者受到一些不合理、不公平的對待」。究竟他想說什麼?這種混亂的思路,是否弗洛伊德所說的壓抑/抑制(repression / suppression)所引起,如有興趣,讀者大可探索一翻。

5.蔡文中又質疑 :「問題是情况是否真的嚴重到必須一刀切立法才能處理?」。我的答案很簡單,有問題而有能力解決問題時,為何要拖拖拉拉,不去解決。不要忘記,聯合國已多次詢問港府何時就此問題立法,香港政府透過英國及中國作為聯合國人權宣言下締約國的一份子是有法律責任儘早就此問題立法的。我們已拖了十多年了。為什麼還要再拖?

6.蔡文中又說:「書店老闆只因不贊成同性戀而拒絕擺放同運團體的單張;平時樂意售賣鮮花和蛋糕給同性戀者的老闆,只因不認同同性婚姻,寧願少做一些生意,婉拒為同性婚禮提供鮮花及蛋糕;以及拒絕承認同性戀與異性戀同樣美好的言論,在周主席眼中竟然也是應該處分的歧視行為,實在令人不安」。

我不清楚周主席有否真的在「沒有保留地」說蔡文中他指稱周主席說的話。若果真是這樣,重要的是書店老闆是否「只因」他所說的理由而完全沒有其他的合理的理由,若有其它合理的理由而拒絕同性戀者所求,則跟據香港的刑法,該老闆的入罪機會不大,因被告只能在沒有合理疑點的情況下,才能被定罪,而疑點的利益是歸被告所有的。所以蔡生的「不安」大有可能是過慮。另外,他說的情況是假定香港同性戀婚已經合法。但這是一個未知數。以一個未必可能發生的情況為理由/藉口而反對一已知的不公平待遇,是於理不合的。

7.至於究竟同性戀者是天生還是後天形成不是應否立法這問題的關鍵所在,重要的是若有人因其性傾向而受不公平對待,我們應否立法制止有關的「公開」歧視的言論及行為。

8.蔡先生說:「不同意將一些因價值觀念不同而產生的合理差別對待及評論視為歧視。我們尊重個人的自由,但個人亦必須尊重社會其他個人的倫理價值觀念」。問題的核心是在有關的價值觀念是否「合理」。法律保障每個市民的「合裡」權利,因他人的性傾向而「歧視」他,對一般合理的人來說,是不合理的,因不公平。 但似乎在蔡先生的觀點,公民社會的其他人士,「應該」專重宗教人士繼續公開「歧視」不同性傾向的人士的所謂「權利」!若不讓他們繼續保留這不公道的公開宣揚他們自以為是的「倫理」的權利,就是對他們的「逆向歧視」了。這是否惡人先告狀?大家心平氣和的評評。

案:蔡志森「良心頭上一把刀──令人憂慮的歧視觀」一文,網址為:http://tinyurl.com/jwu484j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高碳排放的海洋公園,真的保育嗎?

 
Photoshop - Beauty Retouching

Learn how to improve your photoshop retouching skill and knowledge in 21 easy techniques! Take this course for just $25.
From our sponsors
高碳排放的海洋公園,真的保育嗎?
Jan 11th 2014, 03:15, by 柏

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和海洋公園將每年一月第二個星期六定為「海洋公園保育日」,希望增加遊客對野生生態保育的認識。已經是第19屆了,但我從來不覺得海洋公園能教我「保育」知識,而他們營運模式也並非保育。「低碳生活、環保海鮮、海洋垃圾」又做到多少?若計算海洋公園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可能是全球碳排放最高的動物園,究竟如何談低碳呢!

高碳排放海洋公園談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環保海鮮、海洋垃圾」是海洋公園三大保育議題,公園推動後兩個議題「環保海鮮、海洋垃圾」尚可接受,對於可能是全球碳排放最高的動物園,低碳生活這議題未免難以說服遊客。

相比各國以海洋為主題公園,香港海洋公園「高遊客密度」及「高困養動物密度」的公園,面積只有17公頃,整年入場人數達7百70萬人,困養動物超過12173頭,香港身處亞熱帶地區,一邊要開盡冷氣將展館化身為北極、南極、四川等地,確保企鵝、北海獅、斑海豹、熊貓等等動物能健康地困養;那邊箱也要開盡暖氣保持熱帶雨林的温度及濕度,耗電量應該是亞洲之冠,碳排放非常高。

海洋公園一直從世界各地引進動物物種,來至北極北海獅、斑海豹;來至南極國王企鵝、巴布亞企鵝、南跳岩企鵝,來至南非送贈樽鼻海豚,來至日本藍鰭吞拿魚(80條全部去逝),來至太平洋的太平洋海象,還有世界各地不同品種的水毋,動物物種相當多,但活動範圍少,高密度地困養。

作為一個碳審計師(carbon auditor),單是估計其中一種動物物種,從外地運輸至香港的碳足跡總和,差不多要拯救數十棵大樹,現時碳交換價格為20歐羅一噸。只用100隻企鵝為例,沒有再細分地點,假設全部從南極空運到港,總碳排放共44.2噸。(註:香港每人每年排放29噸,已屬亞洲之冠)

「愛自然、失自然、惜自然」真的嗎
在海洋公園網頁內,我看到這「愛自然、失自然、惜自然」,還有這句「我們有否為自己、後代和其他動植物留下生存空間呢?」,這是一個很可悲的公園。

在我理解,生存空間大抵有關日常生活環境、活動範圍及延續優良後代可能性,查看幾年來多種動物生存日數比野外生活還要低,海豚平均只有三年。活動範圍一定不足夠,就以現存19條海豚為例,活動範圍只有5個大少不一泳池。若大家有到過冰極天地之北極館,兩頭北海獅在池中不停迴遊,大約15秒迴遊一次,見者非常心痛。至於延續後代,2011年12月,剛滿20日年幼海豚夭折,13年內人功繁殖死亡率增至75%。何以理解生存空間呢!

是誰教我海洋保育訊息
幾年前,基金撥款開辦了香港海洋公園學院,這所學院只限學生參與,收費也很高,相信應該是中產貴族子弟用來補貼學分的好地方,基層學生又再次輸在起跑線上。至於成人教育方面,十多年來,我與多個親朋戚友討論海洋劇場應否存在等問題,因為大家都覺得海洋劇場根本沒有「保育」內容,只是一個馬戲團。

海洋公園不是一個教育地,他只是一個商業性質公園,與香港其他旅遊設施有著緊密關係,對於龍尾泳灘、機場三跑道方案,海洋公園明知會破壞香港海洋,但一直表示支持,海洋公園並沒有向這些破壞海洋者發聲。
在園內,偶然會看到一些有關海洋垃圾、過度捕魚和船隻活動的展板,也會簡略地提及這些問題對本土海洋生物所造成的影響,包括中華白海豚、海馬和馬蹄蟹等,幸好海洋公園也沒有引進本土物種作表演及困養,但沒有深入地介紹本土物種。他真的教育我海洋知識嗎?

今日是海洋公園保育日,大家還會去嗎,他可能是全世界最高碳排公園,究竟保育了什麼?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海洋公園保育日:一邊執垃圾一邊盜取海洋動物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海洋公園保育日:一邊執垃圾一邊盜取海洋動物
Jan 11th 2014, 01:44, by 謝曉陽

今日,一月十一日,是「海洋公園保育日」,我們知道,這是海洋公園近年受到動物保育團體壓力的結果,正如近月重新編排的「海洋劇場」一樣,但這種以保育為名的活動,是加強了保護動物的教育宣傳,還是透過這種的方式,糊模了更關鍵的議題呢?

像重新編排的「海洋劇場」,其中最明顯的環節,是簡單介紹海豚的日常習性飲食習慣,以及教育入場觀眾要保護海洋及海灘清潔。當然,保育海洋的工作非常重要,因為只要人們能好好保護海洋,不亂掉垃圾,對生活在海洋裡的大小生物,當然是好。然而,保護海洋動物,僅此而已?又或是,海洋公園一邊宣傳不要在海洋掉垃圾,卻一邊間接或直接在海洋盜取偷取海洋動物,強迫牠們進入園內表演及展示,使海洋動物家破人亡之餘,也要牠們一輩子困在小魚缸中!這是那門子的海洋保育教育?!

這些年來,海洋公園透過不同方式引入多種海洋動物,這些動物可能從日本血海灣太地町輾轉而來,也可能有一些根本不能適應小魚缸,到達公園後很快死去,近日最轟動的莫過於六尾鎚頭鯊在同一天內集體死亡,又像2010年進園的80頭藍鯨吞拿魚,短短3年多內,死得一條不剩。這一個個,為了增加海洋公園門票收入,而令海洋動物被迫離開大海之家,離開家人,來到一個每天要受訓及受困養的地方的殘酷故事,為什麼又沒有被放進海洋公園的保育海洋教程裡呢?為什麼太地町血腥捕豚的畫面,沒有出現在全新的「海洋劇場」的LCD屏幕裡呢?難道對海洋公園來說,保育海洋只有水和海,輕視動物,懶理生命!

作者為「豚聚一家」幹事
豚聚一家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stopdolphinshow/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