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領立法院行動超過三個星期,4月10日學生走出議場,轉守為攻,出關播種,進行全國社會基層組織工作。
文/黃國富(馬來西亞人,現任職於台灣的大學研究單位)
去年505變天未成後,憤怒的在野黨與群眾展開一波波黑潮集會,對選舉可能出現舞弊問題表達抗議。然而,該如何向國陣施加壓力,迫使其面對選舉舞弊與民意弱勢卻掌權的正當性問題時,曾出現不同主張,其中主要有兩種說法:一是停止抗爭,透過體制內的司法途徑挑戰選舉成績;二是繼續抗爭,甚至不排除采革命式的推翻政府,最後顯然是前者成為被實踐的策略。若當時採取的是不同策略,今天會是什麼局面?
除了以上兩項主張,當時有論者提出可展開「公民不服從」(civil disobedience,也譯為公民抗命)行動,對選舉問題進行抗爭,然而,這項主張並未獲得太多重視與討論。近期在台北發生群眾占領立法院(國會)與行政院事件,引發各地關注,雖然台馬兩地社會條件有一定落差,但仍有參考與對照價值,有助打開對民主實踐的想像。
抗爭游擊戰的開展
2014年3月18日台灣青年因不滿立法院對「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簡稱服貿)粗暴審查,展開公民不服從的佔領立法院行動,結果「意外」突破警察防線佔領立法院議場,震動台灣;3月23日事件再升級,群眾進入行政院的短暫佔領,引發政府驅離;到了3月30日出現50萬黑衫軍走上街頭「反服貿」,對政府的政策與體制形成巨大壓力。持續的佔領行動引發相當爭議,卻讓很重要但備受忽略的「服貿」問題獲得重視,引起各界熱烈討論。
佔領立法院並非台灣的首次佔領行動,過去曾出現類似事件。2013年8月18日苗栗縣政府強拆大埔民宅(大埔事件)滿一個月後,台灣農村陣線(簡稱農陣)展開「八一八拆政府行動」,透過夜宿「癱瘓公務大樓」方式「佔領」內政部二十個小時,呼吁內政部與行政院修改引發炒地皮的惡法。隨後行動和平落幕,當時農陣理事長徐世榮教授說,「這只是第一戰,未來還有延綿不絕的『公民不服從』行動。」
這些佔領行動的出現並非偶然,在台灣政府、國會與兩黨長期失能下,讓人民失去對其信任感,加上年輕世代的被剝奪感強烈、社會頻發生不公義事件,以及對自由貿易和兩岸關系的疑慮等,讓人民長期處於焦慮與郁悶狀態,極需尋找出路,因此,要求人民的聲音被聽見與憲政制度改革等問題,成為各個社運與公民團體合作的基礎。
台灣在2013年出現動輒逾十萬人的集會,抗議政府的施政,如反核、改善軍中人權(洪仲丘事件)等,然而,獲得的回應與改善相當有限,讓人民更感不滿與不耐,遂采取更積極的公民抵抗行動,使得公民不服從成為近期的重要抗爭策略。
佔領行動正當性的爭議
3月30日「佔領凱道行動」,50萬人再上街頭抗議。
漢納鄂蘭(Hannah Arendt)指出,「當為數眾多的公民都相信,正常的變革渠道已不起作用,冤屈將無法上達視聽、蒙恩洗雪時;或是相反,當政府試圖改變或著手從事變革,或是保留那些其合法性和合憲性遭到嚴重質疑的行為方式時,就會發生公民不服從」。這些進行公民不服從者違抗法律和既有權威,主要是出於根本的分歧,而不是因為個人想搞出一個例外,刻意做壞事。
有不少輿論批評進行公民不服從的佔領者為暴民,認為佔領立法院行動是破壞民主的不良示範,特別是有關佔領行動的正當性問題,因為國會乃民主憲政中由選舉產生的最高民意機關,豈能由未經國家選舉中當選者所霸佔,甚至宣稱代表民意。
回頭看看引爆這次立院佔領行動的主因,是青年與公民團體不滿執政黨領導人強力主導,讓影響廣泛且頗具爭議的服貿協議,在未盡信息公開的義務及和社會充分溝通下,不僅未獲得大多數人民的認同,且在國會內未經法律審議的法定程序來達成政黨共識,就以黑箱作業方式快速通過,違反程序正義,讓國家機器與國會失去正當性。
有學者指出,這次的佔領行動和一般社會抗爭不同,因為過去的社會抗爭主要是從人民處於憲政秩序中下位者的角色,對抗上位的統治者。這次在政府與國會違背人民利益的失序狀態下,才導致人民佔領國會與行政院的行動,以凸顯代議政治長期的失靈狀態。這場占領行動翻轉公民在憲政秩序中的角色與位置,不管在像征意義與實質意義上使得人民站在總統與國會之上,使其失去統治正當性,而人民的正當性來自其為真正的「人民主權者」。
學生領袖林飛帆在3月30日集會的一段話,可說是建立在這樣地思考上,「台灣未來屬於全台灣2300萬台灣人民,台灣未來應該由我們自己決定……人民就是這個國家的總指揮,現在我們要指揮的對像,就是一個已經脫序的政府,馬總統,請你接受人民的指揮」。
佔領行動展開後,迅速獲得學術界等領域的支持與肯定,且聲援者不斷增加,從佔領期間各種民調的結果來看,基本上都獲得過半支持,顯示此次行動獲得民眾相當高的支持。
佔領行動的效應與意義
這次參與占領的主力是青年運動者,他們是解嚴後在自由與民主環境中成長的一代,他們對未來有更多想像力與行動力,且不懼對抗社會上主流的保守與現實主義者,展現他們的理想性格。青年運動者努力做自己的主人,肯定自身與台灣主體價值,面對社會的長期困境,他們以更大膽的行動進行衝撞,且展現熱情、決心與毅力,讓佔領行動能持續進行,更不斷蓄積改革能量。
這次的公民抗爭不僅展現在佔領的行動上,還包括隨即展開各種民主深化的實踐。這段時間許多人長期駐守在立法院外,阻擋警察向議場進行驅離,許多青年主動成為志工,負責現場各種細瑣事務,讓抗爭場域順利運作。在議場外的周邊街頭成為巨大的街頭民主教室與公共討論空間,每天都有針對服貿各種議題的開講與討論,許多參與者都投入學習與討論,聆聽他人意見,表達自身想法,成為體驗民主與公民培力的重要場域。對於外界批評與建議,參與者也能快速反省與調整,展現相當高水平的公民素養,具體反映台灣民主化後的成果。
佔領行動使社會處於秩序內的「例外」狀態,並未造成整體社會的失序,但是在掌權者的政治操作下,依然導向政黨惡鬥的方向,不願面對實質的問題與爭議,在野的民進黨也缺乏動能提出對策與出路。然而,公民力量卻不斷深化,讓新興民主社會代議制度的缺陷出現突破的可能,譬如參與者試圖透過公民審議方式建立更好的監督機制,補救代議制度失靈與議會效能不彰的問題。4月5日在立院議場內外召開「人民議會」,逾千人參與對兩岸協議監督機制的公民審議,這項實驗成果相當豐碩,直接且具體展現民意,在進行"破"的行動時,也實踐「立」的可能。
立法院內外公民舉辦了一系列的「草根論壇」、「人民議會」、「推動論壇」等活動,以持續推動「公民憲政會議」的主張。
公民奮力抗不公義
許多台灣人不願再當順民,特別是新世代,他們奮力抵抗不合理不公義。當受壓迫的人民行使反抗權,展開抗爭游擊戰時,衝撞了舊體制與舊秩序,且蓄積動能改革社會。
青年與公民團體這次採取相當激烈卻非暴力的公民不服從行動凸顯訴求,再加上自主公民的參與,共同支撐整體行動,而背景多元的參與者提出各種討論與具體實踐,打開對民主的更多想像。它對後進地區的民主發展應有一定影響與啟發,且其更復雜的爭議與更豐富的意涵尚待進一步討論。
照片來源:謝宏奕(台灣自由攝影師)、黑色島國青年陣線
2014年4月號《街報》免費在線閱讀:http://issuu.com/gentamedia/docs/streetvoice08_apr2014
其他《街報》連結,可瀏覽:
http://issuu.com/gentamedia
欲知其他出版資訊,歡迎瀏覽眾意媒體面子書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gentamedia
或眾意媒體網站:
http://www.gent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