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3日星期三

香港獨立媒體: 共產黨之性格--淺談殷海光的,兼論閱讀史書之好處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共產黨之性格--淺談殷海光的<<共產國際概況>>,兼論閱讀史書之好處
Nov 13th 2013, 15:07, by 黃增健

(本文為「民間電台」節目:<<閱微書齋。貳>>之延伸閱讀。)
民間電台: http://www.citizensradio.org/
* * *

共產黨之性格--淺談殷海光的<<共產國際概況>>,兼論閱讀史書之好處

對共產黨的印象
筆者在二零零八年加入社會民主連線,當時全是受前創黨主席黃毓民的政治魅力所感染。對社記(社民連之暱稱)所提倡之「濟弱扶傾,義無反顧」理念,只屬一知半解。但對「沒有抗爭,哪有改變!」卻深信不疑的。社會需要改變,需要進步,是我一直以來的信念。
我是基層出身,住過板間房,拿過綜緩,而且身為長期病患者,經常進出醫院。完全體會到基層人士及弱勢社群的苦況。因此,我認同社會需要變革,政策應該扶助弱小。
可惜九七後,政策失衡,政府偏幫大財團,民怨積聚。舊式對抗方式,已不適用。社民連的出現,正好給予市民曙光。加上當年「社民連五子」(黃毓民,陳偉業,梁國雄,曾建成,陶君行)魅力非凡,有如電影明星。
在種種政治感召及吸引下,我決定加入社記,開始了我的社運生活。
由於我的健康問題,並非每次遊行都能參與,只能選擇較平靜的方式對抗。例如寫文章,加入民間電台做節目主持,爭取開放大氣電波等。
自從香港「被回歸」後,中央刻意透過不同方式和層面,對香港的政策和港人生活加以控制,可說是無孔不入。社會要改變,要爭取普選,港人的「對手」是中國共產黨。孫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要戰勝對手,必須清楚了解對方的強弱之處。避其強處,而攻其弱處,才能出奇制勝。
筆者雖非前線勇士,但反共之心熾熱。可惜對中國共產黨,甚至國際共產黨的歷史,特性等知識,極度缺乏。深感有必要認真學習。
我對中國共產黨的最早印象,是來自外公的一番話。我問他:「當年打日本仔時,情況是怎樣的?」他二話不說,只說一句:「日本仔,好殘忍架!」他說完這話,隨即補上一句:「共產黨,更殘忍!」
大家有所不知,我的外公起初是親共的,愛國愛黨。我的母親中學畢業後,原可繼續升學,但外公卻要她到國貨公司工作。現在看來,的確斷送了她的前途。
後來,或許是文革事蹟臭名遠播,又或許是他親眼所見。(這個我沒有深究追問)他變得非常反共,亦很少提及在大陸的生活。
長大後,我認識了一些朋友。他們在文革時期,正值在大陸生活,是第一身感受傷害的一群人。十年文革,令他們失去對其他人的信任。對任何政治議題或新聞事件,皆三緘其口,怕被人偷聽。可見文革對一個人的禍害極深,造成一代人的災難。
抵抗中國共產黨,對抗專制政權,是每一個有良知的人的義務。因為極權政府打壓人民,甚至殺害人民,破壞過多少家庭,拆散了多少有情人。若你擁護它,你也成了極權的一員,與人類為敵,不得善終。反之,抵抗它,此路既長遠亦艱辛,困難重重,危險處處,但方向是正確的。站在人民的一邊,最終必會勝利。
因此,我站在人民的一邊。無他,我也是人。對抗共產黨是天經地義的事。於是,我要學習它的來龍去脈。由歷史到人物,事件到影響,都有所要掌握。
奇怪的是,坊間有關這方面的中文書籍非常少。在大型書店,有關中國共產黨的書是有的,也很新。但對國際共產黨的起源及發展,卻找不到。關於「世界歷史」或「極權時代」的書,是有的,但沒有集中於國際共產黨。
至於公共圖書館就更可憐!連蘇聯歷史也極少!馬列傳記只得幾本,資料不足。是否又另一件「政治陰謀」?
皇天不負有心人。我在某間較偏僻的書店,找到殷海光所譯的<<共產國際概況>>。此書填補我對這題目的空白,令我概括地了解國際共產黨的歷史及發展。

殷海光其人其事
未介紹這本書之前,先介紹譯者殷海光。
殷海光(1919年—1969年) ,原名殷福生,湖北黃岡團風縣人。他是著名的邏輯學家及哲學家。
於1919年12月5日生於黃岡迴龍山鎮(今黃岡市團風縣迴龍山鎮)殷家樓村。父親是當地農村傳教士。殷海光在七歲時,隨父母搬到上巴河鎮居住。 在十三歲那年,他隨其伯父、辛亥革命志士殷子衡到武昌,並入讀於武昌中學。 由於他熱愛自由,不受約束。在中學期時,對喜愛的課目特別用功,成績特別好; 反之,則常不及格。當牧師的父親常認為他「不堪造就」,決 定把他送到外面充當學徒。因此,殷海光被帶到漢口去,在一間食品店裡當學徒。
此時,發生了一件事,改變了他的一生。
殷海光對學徒工作一直耿耿於懷,怕被舊同學碰見。可是,某日竟然成真!同學們結伴光顧了這家食品店,他感到無地自容。 歷經八個月學徒生涯後,他深知「自己不是走這條路的人」,於是決心離開。回到黃岡繼續學業。
十六歲那年,他在名氣甚大的<<東方>>雜誌上發表學術論文。十七歲念高中二年級時,就在正中書局出版了一部長達40萬字的譯著<<邏輯基本>>。高中畢業後,殷海光更隻身去到北平,親自向邏輯學家金岳霖(1859年-1984年)及哲學家熊十力(1885年-1968年)等人問學;直到1938年時考入西南聯大哲學系,正式師從金岳霖。
他第一次到金宅的書房時,殷海光相當詫訝。他想像學者藏書,必定堆積如山。但金的書架上只放著二,三十本書,他心想為何如此?後來兩人熟稔,他鼓起勇氣談起此事,金向他說:「時下流行的書,多是宣傳,我是不會去看的。」這段話對殷海光影響深遠,讀者貴精不貴多,濫讀只會浪費時間,要讀最精選的書。
四年後,他再考入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專攻西方哲學。繼續他的邏輯學研究。
1944年,他投身抗戰,曾去印度學習軍用汽車駕駛技術。
1945年轉業到重慶獨立出版社任編輯。
抗戰結束初期,殷先生開始在重慶謀職,同時被同鄉陶希聖拉入國民黨陣營。由於他的反共以言詞激烈,批評一針見血,深獲國民黨高層注意,後經哲學家徐復觀引薦,曾被蔣介石召見。
1946年,國民政府復員南京,殷海光亦隨之東下,並進入<<中央日報>>工作。由於表現良好,很快便升任為主筆,經歷過短暫的賣文生涯。1948年11月4日,他在<<中央日報>>上發表社論<<趕快收拾人心>>,猛烈抨擊國民黨的內外政策,受到蔣介石的怒斥,險些丟職。
不久,國共內戰爆發,國民政府節節敗退。在1949年3月,殷海光率領報社部分編撰人員撤退至台灣,出版了台版<<中央日報>>。殷海光在版<<中央日報>>,仍任主筆一職,並兼代總主筆,同時亦是<<民族報>>總主筆。
同年5月12日,殷海光在<<中央日報>>上發表社論<<設防的基礎在人心>>,指隨蔣介石逃台的軍政人員為「政治垃圾」。再一次觸怒蔣介石,受國民黨員圍攻批判,被迫離開<<中央日報>>,去台灣大學哲學系任教。自此,殷海光脫離國民黨陣營,轉成自由主義者。
1949年11月,他與胡適等人在台北創辦影響巨大的<<自由中國>>,任編委兼主筆。這份雜誌的發行人雖為胡適,但他不在台灣,而真正的靈魂人物卻是殷海光。他以言論思想給<<自由中國>>雜誌導航,使該雜誌發行量一直上升,海內外皆受歡迎。
1954年,殷海光以訪問學者名義赴哈佛大學講學一年。一年後回台,一面在台大任教,一面撰寫大量政論文章,堅持以筆尖爭取言論及思想自由。
殷海光極其關注政治和人民大眾,對蔣氏父子以極權手法統治台灣人民,大搞白色恐怖,亦相當痛恨。他以民主及科學兩面旗幟,與當局進行對抗。另外,他以學者身份,利用座談會、寫文章及出書等形式,積極引介海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 1899年-1992年)及卡爾波柏(Sir Karl Raimund Popper,1902年-1994 年)等哲學新思潮,大力宣傳羅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 3rd Earl Russell,1872年-1970年)哲學和"
「五四」精神,對廣大人民進行思想啟蒙。尤其是鼓動青年一代,要勇敢地與獨裁統治鬥爭。
晚年,他嘗試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找自由民主的精神傳統。盼望從不同層面,令人民及社會進步。1969年9月,殷海光因患末期胃癌,醫治無效辭世。
殷海光雖得五十年壽命,但桃梨滿門,更不乏知名人士。如李敖、林毓生、陳鼓應等。這些弟子中,最成功的要數李敖。另外,柏楊、顏元叔、龍應台等名作家,亦深受殷海光影響。
殷海光是一位思想敏銳的學問家,他以推廣邏輯哲學為己任,亦關懷自由民主正義。並且著作等身,文章尖銳深刻,語言流暢簡練,邏輯性強,論據有力。李敖指:「除了思想指向以外,殷海光的政論文章光芒萬丈,出色得使敵人和朋友都為之失色,而且至今無人超越。」殷海光提倡「獨立思想」。終生秉持科學民主自由的精神,是一位富有批判精神的自由主義者。
殷海光留下了800多萬字的著作。在大陸,台灣和香港都掀起過殷海光著作出版熱。以下為<<殷海光全集>>之目錄:
《中國共產黨之觀察》殷海光著
《共產國際概觀》隆爾威多(Massimo Salvadori)著 殷海光譯
《西方之未來》德貝吾(J. G. De Beus)著 殷海光譯
《邏輯新引》殷海光著
《怎樣研究蘇俄》熱希達(Reshetar, John Stephen)著 殷海光譯
《到奴役之路》海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著 殷海光譯
《中國文化的展望 (上)》殷海光著
《中國文化的展望 (下)》殷海光著
《雜憶與隨筆》殷海光著
《殷海光書信集》殷海光著
《政治與社會 (上)》殷海光著
《政治與社會 (下)》殷海光著
《學術與思想 (一)》殷海光著
《學術與思想 (二)》殷海光著
《學術與思想 (三)》殷海光著
《書評與書序 (上)》殷海光著
《書評與書序 (下)》殷海光著

介紹完譯者殷海光,即介紹《共產國際概觀》的原作者隆爾威多。
隆爾威多(Massimo Salvadori,又譯馬西莫·薩爾瓦多)於1908年6月16日出生在英國倫敦。他在意大利長大,直到1924年在佛羅倫薩時,與同學發生衝突,導致他決定離開。他流亡瑞士居住了五年,於1929年在日內瓦大學獲得社會科學學位。
隆爾威多的早期經歷,塑造了他對獨裁政權的仇恨。 1929年,他加入了一個地下反法西斯組織。然後,他回到意大利,表面上只是入讀羅馬大學,其實是為了對抗墨索里尼政權。 1930年,他獲得羅馬大學的政治學博士學位。然而,他的政治活動,引起了當局注意,從1931-1932年,他被逮捕並被判入獄。其後他越過邊界進入瑞士,並在國外居住十年之久。
在1943年,當時隆爾威多與他的英國妻子住在英格蘭。他加入了英國陸軍,曾幫助意大利鄉村組織人民起義。因而獲授予傑出獎章。
隆爾威多從1931年至1941年開始任教史密斯學院,紐約州聖勞倫斯大學,及本寧頓學院。在1948年至19​​49年,他採取了停薪留職為「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教科文組織)」擔任政治科學主任。而且在1952年至1953年,為北約秘書處擔任政治分析員。
隆爾威多著作甚豐,並廣泛地公開演講。 他的著作,包括政治,歷史,旅遊,個人回憶錄,小冊子,評論和文章,已被被翻譯成意大利語,英語,法語和西班牙語等十六種語言。
隆爾威多任歐洲歷史教授,直到1973年退休。他於1992年去世,享年84歲,遺下妻子,兒子和女兒。
以下是隆爾威多的部份著作:
-Karl Kautsky and the Socialist Revolution 1880-1938 (Verso Modern Classics)
(筆者譯:<<卡爾·考茨基和社會主義革命1880-1938>>)
-Progress: Can We Do Without It?
(筆者譯:<<進展情況:我們能沒有它?>>)
-La sinistra nella storia italiana (Storia e societa) (Italian Edition)
(筆者譯:<<意大利的左派歷史>>)
-Liberalismo italiano. I dilemmi della libertà
(筆者譯:<<意大利的自由主義--自由的困境>>)
-Potere e liberta nel mondo moderno: John C. Calhoun : un genio imbarazzante (Storia e societa) (Italian Edition)
(筆者譯:<<現代世界中的權力和自由:約翰·卡爾霍恩:一個天才的尷尬>>)
-L'alternativa dell'Europa: Quarant'anni dopo Yalta (Saggi tascabili Laterza) (Italian Edition)
(筆者譯:<<歐洲:40年後的雅爾塔>>)

<<共產國際概況>>內容簡介
本書是有關共產國際的起源與發展。它概括了由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社會主義的興起,到一九四五年後,共產黨向全球擴散的歷史過程。
由於本書以概論形式介紹,所以只記錄重點事件。但從書中亦能知道共產黨的特點,對了解它的歷史極有幫助。
全書分為四章:
<<第一章:共產國際第一階段之始末>>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社會主義講起,到列寧的出現;社會民主工黨之成立;布爾希維克(Bolsheviki)的來源;共產主義之興起,到俄國共產黨的革命; 介由布爾希維克黨人哲興斯基所組織的政治警察「切卡」(Dzerhinsky); 在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二三年間,共產國際的革命過程; 介紹不同國家的共產黨情況,例如德國,慕尼黑,匈牙利等;
<<第二章:自一九二三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之末>>
--從一九二三年起,共產國際之內部衝突,進退情況;共產黨的組織結構; 共產黨的內部自由問題; 斯達林的思想源頭;共產黨的思想特色;一九三四年至一九三九年,法西斯的興起,與人民陣線的時期介紹; 共產黨在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一年所持的中立政策; 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五年的國民陣線時期;
<<第三章:一九四五年來之共產國際>>
--關於二戰後,共產黨在國際所控制的區域及概況; 共產黨控制區域以外的狀況,它們對共產黨的態度;
<<第四章:未來的發展怎樣>>
--根據歷史經驗,總結共產黨的體系特點; 推測共產黨往後發展。

共產黨的思維
此書頁數雖少,只有一百三十五頁,但內容豐富,簡單易讀。由於本文字數所限,未能每章細論。但筆者認為書中有一個重點,值得與各位分享。
(一),共產黨之起源:
共產主義是衝著自由主義及資本主義而來。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歐洲,正值興起自由主義(Liberalism)。它是一種強調個人自由,脫離政治及知識桎梏的社會運動。
「政治上的自由主義表現於議會制度......於是議會制度隨之而建立於普選之上......在經濟的場合之中,自由主義注重財產私有,強調個人有權任意處理其財產。以及自由貿易。」(第16頁)
可是自由市場,或稱為資本主義(Capitalism),令部份人財產增加,同時令另一些人收入減少,形成財富不均。除此之外,資本主義與社會階級,政治制度,文化等產生了一連串矛盾。資本主義能為社會帶來巨大財富,令大部份人從中獲得厚利;但另一方面,以利益為先的思維中,大機構為了減省成本而剝削工人。利用低賤的薪金,逼使工人出賣勞動力。這種情況令國家主義(Statism)及種族主義(Racism)的支持者們提對反對。其中以社會主義者佔大多數。
社會主義者主張社會是屬於大眾的,應由大眾一同擁有和管治。通常他們希望所有公共政策,均以「民主方式」來作決定。「當時大眾要求真實的自由,要求突然的改革,大眾逐漸顯明地意識到社會上現存的罪惡.....」(第十八頁) 可惜歷史上很多打正社會主義旗號的政府,最終會變成另一個極權。中國政府就是好例子。
社會主義者認為資本主義會帶更多罪惡,於是以集體經濟代替之。
「他們主張,先由社會掌握並且管理某些基本工業,然後過渡到將一切經濟行為社會化的階段。」(第十七頁)
共產主義從初期理念上,是為人民謀福祉,走向自由。可惜幾位共產黨領導人興起,把整個理念推向獨裁,其中一位是列寧(Nicolai I Lenin),
列寧,全名:「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本名「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Ульянов」,在1870年生於西門伯斯克(Simbriski),是一名公務員的兒子。他的父親原本是貴族的後裔,但到了列寧時期開始窮困下來。
中學畢業後,他進入喀山大學學習法律。但是在大學一年級時,因參加學生運動被開除學籍,流放到喀山省的偏僻農村裡,被監視居住。後來因為其母親向政府申請,他被改為流放到薩馬拉省烏里揚諾夫,但仍繼續被警察監視。列寧在流放期間,仍用心學習。他自修大學的法律課程,還有鑽研馬克思著作。
他在1893年之前,已經非常積極參加革命宣傳,並加入了當地的馬克思主義組織。隨後在聖彼得堡創立了「聖彼得堡工人解放協會」。1894年,他更寫了《什麼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主義者?》,論述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還有分析工人階級作為先進、革命階級的作用。
他是堅實的馬克斯主義者,亦是共產主義的實行者。在早年的革命生涯中,令他學會社會改革的手段。在此書中,作者總結了列寧對共產主義之貢獻,現簡述其重點:
1,列寧是從俄國革命分子中,學習到暴力觀念。「他認為暴力及實現社會主義的社會之不可少的手段。」(第二十五頁);
2,他反對所有以個人名義發動的恐怖手段,應該實行「群眾暴動」;
3,他認識必須「創造一個訓練良好的專門從事革命工作的職業革命家之單一而同質的團體,在這個團體之中,絕不容許有派別的紛歧和意上的歧異。」(第二十六頁);
4,他把群眾看成「不能自主的小孩」,他們絕不能領導自己,容易失控。所以必須加以管制;
5,他認為國家在社會主義之中,必定「萎謝而亡」。這想法是來自馬克斯的;
6,他肯定國家的作用,並以此實現社會主義。在其文章<<一九一七年之革命>>中,他指出「我們需要國家以便過渡到社會主義。」(<<列寧文集>>第一冊);
7,由共產黨全權領導無產階級,使其變成共產黨獨裁;
8,他認為議會制度只是壓迫人民。因此需要一個強大而獨裁管治的國家,來保護人民;
9,列寧是個固執的人,尤其是政治上。他絕不容忍任何妥協;
10,列寧視他領導的共產黨是精英團體,只有他能戰勝議會制度,資本主義和國家主義;
11,列寧受到馬克斯影響,反對唯名論。因此,他只關心團體,不是個人。例如他關注無產階級(Proletariat ),而非貧窮大眾(Proletarians)。這一點成了共產黨一直以來的思維,誰屬於反共團體,誰就是邪惡;
12,列寧要求黨員百份百聽從黨領導,並要不惜犧牲為黨工作。
以上十二點,是作者對列寧在二十世紀共產黨所作的小總結。要認識共產黨歷史,列寧與史太林傳記是不能不讀的。因兩人是把馬克斯主義實踐出來,並領導共產黨與資本主義抗爭。可惜從歷史上可知,列寧是暴君,為了推動共產黨和取得權力,犧牲了很多人,甚至是黨員。
史太林又如何呢?
他亦是獨裁者。「......他認為共產黨的主要功能就在使行獨裁權力。」(第六十五頁)
筆者特別提到這一點,是想提醒各位:共產黨是由極權暴君所興起。不論對內對外,都施以獨裁管治。他們影響了歷來共黨思維。共產黨發展至今,這些思維並無改變,可以總結為以下數點:
1,共產黨是善於引發人民的原始情緒刺激,尤其是恐懼。使人對政治,經濟,知識等生活層面產生恐懼,因而倚賴黨提供的一切。由黨給予是最好的,麻痺人民思想。因此,共產黨最怕人民理性和獨立思考。「共產黨人之使用語意學(Semantics),恢復中世紀許多反理性的士林方法,來幫助他們擊破那反對共產意理(Ideology)的理性的批評能力所構成的藩籬......正如在納粹所持的意理一樣,在一個反理性的思想體系之架構中,也有一個似乎嚴格的邏輯程序。這種體系之反理性的地方,往往被一種信仰所矇蔽......」(第六十九頁)利用「語言偽術」與「偽邏輯」去欺騙黨員及人民,再透過宗教式催眠與洗腦教育,令眾人深信黨的道理大於一切;
2,共產黨所說的「剝削」,只屬經濟方面。政治和人權的剝削並不包括在內。因此他們為了解決經濟剝削,會以政治和人權的獨裁方式作手段。正如實行獨裁管治,是為了解決自由市場上的貧富差距。這一點,共產黨認為非常合理;
3,為了謀求更大的幸福,從資本主義的囚禁中釋放出來,只能建立集體主義制度。而暴力是最重要的手段。以這個名義而使用的一切暴力,都是合法的。因為這是「高尚」的目標;
4,一旦共產黨取得政權後,「為了謀勞動大眾之福利,必須實行獨裁」,即極權統治。在極權政府的國度裡,政治經濟宗教將不再區分,皆集中在政府手裡。它有無上的解釋權,人民只能聽從,否則會審為反黨。
5,共產黨的宇宙觀相當怪異:它相信命定論,因此認為實行集主義是順天而行。人只是物質的一部人份,世上沒有所謂獨立思考和獨立意志的東西。個人自律簡直是自欺欺人。而「自由」根本不存在,「人只是受經濟力所強制他做的事......而自共不存在,所以道德的本身也不存在......道德本身之既不存在,引起共產黨否認有像道德原理這樣的法則存在。」(第一百一十九頁)
6,共產黨並不承認公民概念,認為公民是賦有權利和義務,而且公民是以個人為單位。它們只相信集體,消滅個人意識。所有人都是集體的一部份,是團體為上。組織大於個人;
7,「個人如不合個於其所屬的集體,那便?人一個毒瘤,是一個有病害的因素,所以必須予以毀滅。」(第一百二十頁),因此,共產消滅異見人士絕不手軟,手法之殘酷,令人驚訝。它們從認知上,把異見者和反對者視為非人看待。共產黨認為,人道是屬於抽象的概念。最重要是為無產階級謀福利,非為貧苦大眾。一切以階級觀念為基礎,「......不能了解基督教之愛的概念,以及對於個人的仁愛之懷。」(第一百二十一頁)

共產黨之特性
以上七點,是從共產黨組黨以來,一直存在著的思維。筆者在此特別提出來,是要解一個問題: 有人說共產黨已經愈來愈自由開明,很快會變為重視民主和人權的政黨。但歷史告訴我們,共產黨是以暴力和極權為主。縱使再過六十年,甚至一百年都不會變。因為這是它賴以取得政權的手段,並堅信這手段是可行。
共產黨是個崇尚暴力,消滅個人意識,反對人道,人權,理性的政黨。歷史已經說得很清楚,它為了取得政權,會不惜一切手段,既使是草菅人命,甚至殺傷自己黨員。因此,所有期望
共產黨會變好的人,都是不懂歷史,不了解共產黨思維的。
要社會走向民主,人民有真正的自由,必須如作者薩爾威多所說:「......我們必須努力,毫不妥協地反對共產主義,共產制度和共產黨。」(第一百三十五頁)

讀史書之好處
近年,愈來愈多香港學校參辦國內交流團,參觀毛澤東故居和主要的共產黨遺址。交流完後,大部份學生皆對中國共產黨存有好印象。說「毛澤東和藹」,「共產黨進步」。這全是極權政府的洗腦的方式,也是學生不懂歷史的結果。
試問中國共產黨由組成,奪取政權,直到現在,做過多少件有益人民的事!?只要讀一讀共產黨歷史,就會明白它是自私的政黨。一切以黨的利益為主,視人民如無物,是可以隨意犧牲的「東西」。
閱讀歷史的好處,就是讓我們能正確認識歷史,不會人云亦云,是白不分。尤其是活在現今的香港,被大陸的劣質文化入侵,而且被官員們透過不同途徑洗腦。我們更需要對中國共產黨有正確認識,拒絕被大陸同化。
但有人民說歷史太悶,往往提不起勁閱讀。在此,向各位介紹一篇文章:是羅素的<<怎樣閱讀和理解歷史>>。
伯特蘭·亞瑟·威廉·羅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年-1970年),是英國著名的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和諾貝爾文學獎得獎者(1950年)。諾貝爾獎評審表彰他為「西歐思想,言論自由最勇敢的鬥士,卓越的活力, 勇氣,智慧與感受性,代表了諾貝爾獎的原意和精神」。
他在此文章中,不但說出讀歷史的好處,更能分享讀歷史的樂趣。而且能引導大家,怎樣讀歷史更有趣味,養成興趣。他把歷史分為「大歷史」和「小歷史」。大歷史是以宏觀式閱讀,了解世界大時代的形成與分裂。眾朝代之興衰; 小歷史是以個別事件為主線,能更深入認識每件事件的細節。羅素認為,不論在「大」「小」歷史裡,都能尋找到令你微笑的片段,也能學習到不少知識。
除此之外,他在文章中亦講出另一種讀歷史的好處:認識歷史的走向。
「......(讀歷史)它還具有一種更為普遍的功能,或許比以上任何一種都更為重要。我們的肉體生命是限定在一小部分的時間和空間之內的,但是我們的精神生命卻並不必受此限制......從歷史的透視來看我們的生活,把它當做是全人類生命中一個無限小的片段,就可以使得無可避免的個人災難不那麼難於忍受了。」
他進一步指出:
「盡管歷史充滿了盛衰浮沉,但是卻存在有一種總的趨勢,我們從中仍然可以感到某種滿意......暴力現在主要地是有組織的,政府的事,於是比起更原始的時代的突發性的,無計劃的暴力來,也就更容易想像出來結束它的各種辦法。」
閱讀歷史,能了解過去,認清真面,更能想像結束暴力的辦法。近來不繼提及的「公民抗命」,不正是從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King,Jr.,1929年-1968年)與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1869年-1948年)的歷史中學習而來嗎!?消滅共產黨,亦能從歷史中想出辦法,加上信念。
由於本文字數所限,未能仔細地研究個別事件,但盼望讀者能透過歷史,認清共產黨真相,看穿它的邪惡心腸。

27-10-2013,家中

參考書目:
1,<<共產國際概觀>>,薩爾威多著,殷海光譯,台大出版中心;
2,<<論歷史>>,羅素著,何兆武 肖巍 張文杰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3,<<略說資本主義的歷史與發展>>,沈宗瑞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4,<<列寧對社會主義的探索>>,邢廣程 主編,長春出版社;
5,<<資本主義的社會矛盾及其歷史走向>>,張雷聲著,安徽人民出版社。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自甘墮落 自動獻身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自甘墮落 自動獻身
Nov 13th 2013, 16:00, by 吳志森

西環治港,一直是公開的秘密。梁振英當選,馬上到西環謝票,一眾主任副主任,更送梁振英到門口,給傳媒拍照,用意彰彰明甚,為的是讓香港人習以為常,特區政府與中央西環共治香港,已經是不可能改變的事實,做得多,就慣了。

儘管傳言滿天,由區議會選舉到立法會選舉到特首選舉,由特區政府政策到立法會重大議案的投票取向,西環的手都伸得愈來愈長,是實質的幕後總指揮,是化黑為白的權威力量。但所謂寧給人知莫予人見,所有操作都在暗室中進行,人家問到,無論是當事人或是操盤者,都會一概否認,或是支支吾吾,不會明確表態,更不會有任何人,無論是本地極左派還是建制中人,都不敢公開證實,這張「一國兩制」死亡證早已存在。

免費電視發牌一役,把一切遊戲規則都改變了,也正式宣布「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早已屍骨無存。兩名建制立法會議員,公開透露中聯辦官員向他們遊說施壓和命令,不知是否還有威迫利誘,要他們在特權法投票中轉軚支持政府,其中一位秉持公義良知投了贊成票,另一位突然轉身改投反對票,還詞窮理屈大刺刺的公開辯解,中人欲嘔,醜態畢露,要批評的很多人都說過了,再說只是浪費時間。

親中報章那位評論員的極左言論,早已不是第一遭,此君是幾份左報兼《亞洲周刊》專欄作家,他的文章,是我年前停止訂閱《亞洲周刊》的最大理由。「中聯辦出手捍衛行政主導體制天經地義」「對那些反中亂港的賤骨頭就要強硬、強硬、再強硬!」其言詞之狠辣橫蠻與粗暴露骨,極有他的同宗文革時期清華大學造反派紅衛兵蒯大富的氣味。

極左評論員霸氣熏天的言論,宣布中聯辦正式出櫃,西環治港天經地義,該出手時就出手。西環本來由幕後操盤到露出身影走到台前,我不知道是否原定劇本的一部份,但除了要對港人散發一種極左的紅色恐怖氣氛,看不出還有甚麼其他效果。

中聯辦出櫃,與特區政府聯手治港,對梁振英來說,本來是樁極為羞家的事,等於正式宣布梁氏不濟,連建制議員也駕馭不了,大權旁落,被矮化為太監兒皇帝。兩位港英政務官出身,現貴為行政會議內閣成員,不知是因為嗅覺敏銳,還是一沉百踩,竟然爭相為西環治港保駕護航。羅范椒芬說:立法會議員希望以《權力及特權法》,衝擊行會保密制;這涉及到憲制問題,中聯辦有責任去維護《基本法》及「一國兩制」。劉淑儀說:議案衝擊港府「最高原則」、影響威信,中聯辦出手無可厚非,問題源頭是港府弱勢,力量不足。

如果讀者不明白「自甘墮落」的準確意義,看看這兩位權貴的表演就知道了。正如末代港督彭定康在最後一份施政報告說:「我感到憂慮的,不是香港的自主權會被北京剝奪,而是這項權利會一點一滴地斷送在香港某些人手裏...」無法不佩服英國人的預見能力。

(明報論壇‧20131112)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睇電視還看政治

 
Get the newest, latest, hottest

Find shoes, heels, flats, active, essentials and more in the latest styles. Save up to 40% on select items.
From our sponsors
睇電視還看政治
Nov 13th 2013, 16:14, by 余德寶

北韓80人偷看韓劇遭槍決,誰說電視發牌沒有政治考慮?北韓政府公開處决約八十人,於東部元山更召集一萬多名居民,共同見證處决的過程,這八十多人不是殺人犯,他們當中大多因為觀看了從南韓偷運入境的電視劇,其中一套你和我都應該看過的,讚人熱淚的大長金,在北韓,觀賞未經政府批准的外國電影和電視劇,是極之嚴重的罪行,不但賠上人身的自由,還賠上寶貴的性命!

在香港,我們享有選擇電視台的自由,可以自由地觀賞不同地區的電視劇和電影,我們不但要珍惜,而且要捍衛,因為這些自由正一日比一日收縮,一男子因素一日比一日重要!威脅港人的自由權利!

有人分析北韓之所以大開殺戮,不但殺掉犯錯者,更重要是對人民思想的殺傷,擔心人民對金氏政權離心,所以先下手為強,嚇唬人民,效果立竿見影,相信北韓人都會乖乖地,支持本地電視劇集,不會為大長今而斷送自己的人頭,可憐的八十人成為鞏固金氏政權的貢獻品,睇電視又怎會沒有政治考慮?金正恩不容許人民看西片,看南韓戲集,正正就是考慮了防止民心動搖和防止資本主義入侵的政治因素

至於香港,不發牌看似是商業決定,實則是一男子害怕香港市民對普選的追求,所以利用不發牌去壓制港人思想,怎樣沒有政治考慮?

中聯辦出手干預立法會議員投票支持特權法去調查不發牌給香港電視的原因,中央不擔心港視,只擔心特區政府的行政主導和管治威信受立法會所破壞,所以才高調干預,這又沒有考慮政治因素?

不過,借彭定康一話:香港已有民主社會應有特質,相信香港最終有選舉自己政府的權力,任何人意圖阻攔,都會徒勞無功(spitting on wind )梁特首,不要再逆風吹痰!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回應《審計署署長報告書》有關「編配及運用租住公屋單位」

 
Photoshop - Beauty Retouching

Learn how to improve your photoshop retouching skill and knowledge in 21 easy techniques! Take this course for just $25.
From our sponsors
回應《審計署署長報告書》有關「編配及運用租住公屋單位」
Nov 13th 2013, 16:05, by 影子長策會

就今日審計署署長報告書中有關「編配及運用租住公屋單位」主題,當中署方提出以下建議:

1. 有關公屋輪候冊:提高透明度和問責性,調查積壓已久的個案;
2. 有關配額及計分制:全面檢討,考慮定期剔除輪候冊上不合資格的申請人;
3. 有關空置單位:加強監察分類為編配中的單位和不可供出租的單位;
4. 檢討富戶政策;
5. 加強處理寬敞戶。

本會就以上五點有以下回應:

一、本會認同應提高公屋輪候冊透明度和問責性,可是審計署建議也只是「期望管理」,不見得可解決問題,首先政府所謂「三年上樓承諾」在多個例子已證明未能兌現,而這個所謂的「平均輪候時間」,其實充滿前設:包括1)不計算非長者單身人士、2)計算第一次編配而不是上樓(上述內容)、3)計算特快公屋編配(修正︰成功配編才計算在內)、4)計算平均數而不是所有人、5)不以申請日期作輪候起始,即時只是計算「登記日期」至「第一次配屋日期」,所以審計署建議只是叫房委會把「三年上樓」變成「三年首次配屋」。可是,對於不少申請人而言,真正的輪候時間應計算由「申請日期」至「安置日期」。

政府於今年9月公佈的《截至2013年6月月底公屋輪候冊申請人的安置情況分析》反映,房委會明顯知道那14300個申請者的「安置日期」(即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房委會亦掌握他們「登記日期」及「配屋日期」,所以房委會必然可以計算出「真正輪候時間」,並作出具體分析,這不是複雜的計算,也是房委會已有的數據,但房屋官員一直隱瞞有關數據,只是為要避免社會指責政府違反「三年上樓承諾」。

二、關於配額及計分制,早前長策會建議分層就輪候公屋的非長者單身人士加分(先是45歲、然後至40、35歲),並增加少量編配額。可是,現時非長者單身輪候人數已超過11萬,即使最後有一半個案取消申請(至5.5萬),亦即使編配額由每年2000增至4000個,也需要十多年才能安置所有單身人士。現時審計署的建議,實在未能達到特首梁振英的選舉政綱︰「確保家庭申請者及35 歲以上「非長者1 人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同為3 年; 並縮短35 歲以下「非長者1 人申請者」的輪候時間。」

三、過去政府數字公屋空置比率並沒有計算編配中單位及不可供出租單位,而是次審計報告中見當中已有8000多個單位,而可供出租空置單位竟有21%是空置一年以上,而不可供單位更有2600多個空置5年以上。顯而易見,房委會並沒有善用空置單位,反而不斷制造「富戶」和「寬敞戶」,實在未能說服公眾。

根據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剛公布的長遠房屋需求評估,政府未來十年可收回大約173000 個公屋單位,當中包括20581 名須優先處理的「寬敞戶」。本會不禁要問,在2016 年起,每年居屋供應平均只有4000 個的情況下,有多少的「富戶」能夠憑手上的資產,爭到供應量極少的居屋,甚至是「越級」買私樓?又有多少個60 多歲長者,會因「阻礙公屋流轉」之名,列為需「優先處理」的「寬敞戶」,老來還要忍受迫遷之苦?

一個也許更根本的問題是,為什麼我們要促進公屋流轉? 「寬敞戶」正正是因為選擇(或被迫選擇)不流轉,留守在公屋單位,於是便視他為「濫用資源」,享有政府補貼而又不肯妥協的一批住戶。

因此,就審計署報告,本會建議如下:

1. 定期公佈「真輪候時間」,公開輪候冊人士由申請日期至安置日期的輪候時間;
2. 定期公佈輪候時間人數分佈及狀況分析,以作未來公屋規劃的依據;
3. 善用空置單位;
4. 檢討「寬敞戶」政策;
5. 全面檢討配額及計分制。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菲律賓風災與仇恨的螺旋

 
Interested in creating incredible beauty looks?

Enroll in this online course where you will learn to harness the power of color while mastering makeup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
From our sponsors
菲律賓風災與仇恨的螺旋
Nov 13th 2013, 16:26, by 車窗望

假借正義之名來散佈仇恨,是最卑劣最可恥。

香港人對馬尼拉人質事件耿耿於懷有其理由,但因為這場人禍而一直對於菲國倖災樂禍是兩回事。只因為居住於菲律賓國境、護照上是菲律賓人,因此政府與警察的錯誤也該一併承擔,也就抵死?

某套說法指,如果一國人民不滿自己的國家但又沒有推翻政府,他們就應該承擔共業,就像陳雲認為香港人當年支持了華東水災,所以中共沒有爆煲,間接維穩一個極權政府,今時今日被反咬下來是港人的共業。所以,如果菲律賓難民一日不推翻這個腐敗的菲律賓政府,建立一個正義的政權,他們就一直是抵死。

姑勿論正義的政權是否存在,但是「發生災難–> 不理會–> 爆煲–> 推翻政府–> 改革國家」這個順序本來就很值得懷疑,最大的問題在於這套理論本質上是「不可否證」的,例如中國過往發生過那麼多問題,年年都說中國要爆了,幾時才爆?由文革、到六四、到毒奶粉,很多人痛苦,很多人死了,怎麼不爆?理論只說「總會爆」,然後到某一天基於某原因政府改變了,它就說「一早講左啦」之類,但在這之前,已經有無數的人在你面前死去,而你就光榮地做大預言家。

說遠了。

不少人對於菲律賓的咬牙切齒,並非源於自身受過嚴重傷害,而是在香港積壓得太多忿怒,包括梁振英的外交軟弱同時內政腐敗,也包括香港地位不斷矮化,更包括香港常常「被捐款」,還有建制派那種「你吹得我脹咩」的態度,於是他們找出一個公敵來渲泄,又或僅僅是想放縱人性裏的黑暗面,爽一下。

我不會勸任何人捐錢,你想幫與不想幫甚麼人是你的自由,但是當你說「看到風災,我微笑,因為我忿怒」時,你自己反省一下你這樣做的意義是甚麼。

人性的可悲,在於以正義之名散佈仇恨。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Danny 堅持全為了使命

 
Photoshop - Beauty Retouching

Learn how to improve your photoshop retouching skill and knowledge in 21 easy techniques! Take this course for just $25.
From our sponsors
Danny 堅持全為了使命
Nov 13th 2013, 14:09, by 政總留守抗爭日記

text/嘉

傳播學上有一套著名的Cultivation theory(涵化理論),簡單來說是指電視對於建構人類對世界的認知和價值觀有很大影響,這個黑色四方盒子威力無窮。不足30天,我們看到了香港人可愛的一面,為了睇電視,可以去到幾盡;口裡說不看某大台的,卻可以將節目的犯駁處、穿崩位倒背如流。別否認,我們還是喝電視台奶水長大的。

這廿幾天,我們才察覺存在多年的行政會議,運作原來很詭秘,它直接決定你眼睛可以睇幾多個台,但不需要告訴你理據。當然經過11月6日和7日,你也看到,我城有搖擺不定、見風使舵的政客,以及畸形的議會制度。

與此同時,這裡也有為抱負堅定不移的人,包括一個編劇。

訪問當日:2013年11月4日,星期一,晚上八點半,金鐘,斜風細雨。

「唔好意思,遲咗,好多人等車。」

香港電視資訊及紀錄片部前編劇陳仲明(Danny)由港視葵涌總部趕到。Danny是320名被裁員工之一,整個部門可謂一夜間消失,這位前員工至今卻仍然出入港視總部,做回被裁前所做的工作:《挑戰》的後期製作。

是的,又是《挑戰》,港視其中一套省靚招牌之作。它讓你記得劉玉翠在越南韓松洞攀爬懸崖時,真情流露的那句「想講粗口」,也是資訊及紀錄片部很多員工在港視的第一套作品。Sorry,你已被炒魷,為何還留戀公司?

「個Project自己跟開,捱義氣做埋佢,無謂留番個爛攤子,其他人唔知點做。」

但大家都明白,這個爛攤子到底還有沒人接手做,做好了又有沒機會出街,誰也說不準。世事變幻萬測,昨天口裡說支持發牌的人,今天用行動按下反對掣,摑完你一巴還可以騎騎笑。事情天天有變數,Danny心裡不變的,是一心想完成這個節目。

去年五月加入港視,Danny和一夥編劇構思節目,探索原始部落、食人族?不如Back to basic,讓人類挑戰大自然,《挑戰》由此而來,另一方面,他們還要挑戰電視霸權,打破一台壟斷。

「咁多人講過韓松洞嗰集,不如講吓瓦努阿圖。」

瓦努阿圖,這個國家除了被標榜為「我想住的地方」,原來還有全球五個之一的熔岩湖。《挑戰》攝製隊去年七月前往當地,乘搭螺旋槳飛機前往火山島,徒步八、九個鐘穿過森林抵達大本營,再行四五個鐘到火山口,戴着防毒面具,親眼看到Danny形容像「煮滾蕃茄湯」的熔岩湖。主持曾國祥游繩十多米落火山口拍攝,卻因下雨被迫收隊:「火山氣體加埋雨水會形成酸雨,侵蝕條繩,好危險。」

說到游繩,又有另一個經歷。港視攝影師詹伯雄今年2月在馬鞍山拍攝《挑戰》主持進行攀石和游繩訓練時,墮澗重傷。Danny目擊同事失去意識,頭部流血將水窪都染紅,他也不禁問自己「點解咁癲搵命搏?」

《挑戰》每一次拍攝,自己都形容為站在死亡邊緣,點解咁癲搵命搏?

「作為香港人,我唔甘心香港電視行業被其他國家後來趕上。乜香港真係比唔上外國咩?我只係想令人講起香港電視行業時會感到自豪。」

「我哋係朝住Discovery、National Geographic咁做,人哋拍紀錄片係科學探索,帶埋儀器入去測量。我哋呢?只為娛樂、為收視、為賺錢,欠缺使命感。」

使命感,就是他搵命博的原因。

再說瓦努阿圖,攝製隊原意在拍攝同時,與當地氣象部門合作進行有關熔岩湖的實驗,實地檢取了樣本,可惜實驗未有成功。Danny檢討是事前準備不足、做法未夠成熟所致,無論如何,他們一心希望節目在科研上能作出丁點貢獻。因此即使節目出街未有期,Danny還是堅守已被解僱的崗位,繼續埋頭苦幹做節目的後製。即使我們今日暫未能看見成果,節目人員的一番心意還是值得欣賞和尊重。

原文刊於政總留守抗爭日記Facebook page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虞美人花的爭議

 
Interested in creating incredible beauty looks?

Enroll in this online course where you will learn to harness the power of color while mastering makeup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
From our sponsors
虞美人花的爭議
Nov 13th 2013, 11:32, by Wing

麥馬高兄之前就英國球隊戴上虞美人花作賽撰一篇。小弟身為些路迪球迷,認為有必要補充一些較批判的觀點,於是倉卒寫起本文。

在英國,主辦虞美人花籌款活動事宜的是皇家英國退伍軍人協會(Royal British Legion)。在香港,活動則由該會的香港及中國支部負責(其實數十年前,香港每年都有罌花節足球義賽)。皇家英國退伍軍人協會除了為退伍軍人及其家人做慈善工作外,還會籌辦活動紀念為國(當然是英國)陣亡將士。問題是,以英軍身分陣亡的人不一定是為正義或者保衛國家而犧牲的。有時英軍顯然是侵略軍。因此,並不是所有人都認同在十月底、十一月頭期間戴上虞美人花這做法。

三年前,些路迪左翼激進球迷組織Green Brigade就曾就些路迪球員帶上虞美人作賽抗議。他們在主場對鴨巴甸的賽事拉出橫額,上寫:「Your deeds would shame all the devils in hell. Ireland, Iraq, Afghanistan. No blood-stained poppy on our hoops」。譯成中文的大意是:「你們的所作所為會令地獄的邪靈蒙羞。愛爾蘭、伊拉克、阿富汗。染血的花不應在我們的球衣上」。

伊拉克和阿富汗都是近年曾被英國入侵的國家。而些路迪不少球迷都有愛爾蘭血統而且認為到愛爾蘭應全島脫離英國管治。對於英軍多年來用武力在愛爾蘭鎮壓獨立運動是無法接受的。這解釋了為何有些路迪球迷不願自己球會的球衣跟虞美人花扯上關係。Green Brigade抗議後,不列顛的主流媒體對他們大肆批判,甚至連球會都要就Green Brigade的行動道歉。不過,這次爭議已令些路迪不再要球員在作賽時戴上該花。

除了Green Brigade外,亦有一名球員曾以行動抗拒虞美人花。此人為愛爾蘭共和國國腳,在愛爾蘭北部德里(Derry)市(該市是獨派/反英統治派重鎮)出生的麥基倫(James McClean)。他去年為新特蘭效力時拒絕配戴虞美人花。麥基倫此舉動的代價是被新特蘭球迷喝倒采和收到死亡恐嚇。在剛過去的週末,已轉投英冠韋根的麥基倫沒有上場。外界懷疑他缺陣與他不肯配戴虞美人花,最後要有勞領隊澄清他是因傷缺陣

Green Brigade被主流批判,麥基倫收到恐嚇並非個別例子。英國新聞主播Jon Snow也因為拒絕在出鏡時戴虞美人花而被觀眾投訴和指責,令他聲言英國有一種虞美人花法西斯主義(Poppy Fascism),即是公眾人物根本就缺少自由為是否配戴紅花作出選擇。

政治當然與運動有關!但即使足球賽會以至球會支持虞美人花的慈善活動,但也不能逼迫職球員表態支持一個代表軍隊的符號。就算不認為英軍有過甚麼惡行的人,也應思考Jon Snow的一番話:「軍人陣亡為了讓我們有選擇甚麼時候戴虞美人花的自由。」事實上,香港多叫十一月十一日為和平紀念日,但英文的Remembrance Day指的是回憶,特別是對陣亡將士的回憶,與紀念和平是兩回事。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就有人主張用白花(White Poppy)取代紅花以示對和平的追求。但顯然在英國,這運動仍未被主流社會接納,才有麥基倫和Jon Snow面對的壓力。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粗野而原始的感動 ——參訪眉溪部落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粗野而原始的感動 ——參訪眉溪部落
Nov 13th 2013, 11:46, by 小雪

電影《賽德克•巴萊》講述了臺灣原住民莫那•魯道為反抗日本侵略者暴行,率領族人發動霧社事件,最後光榮赴死的故事。莫那•魯道的家鄉就是眉溪部落,原始叢林的美和率真執著的人性光輝深深印在我的記憶裡。

今年初春我有幸成為兩岸的交流生,千里迢迢來到台大學習。對近在"咫尺"的眉溪部落一直神往。五月正巧歷史系組織了參​​訪團,我報名參加。終於在一個陽光燦爛的週六清晨,坐上遊覽車開赴南投縣仁愛鄉,來到傳說中的眉溪部落。

南下的風光旖旎動人。遠處的青山高低起伏,由濃漸淡,在湛藍的低緯度的天空映襯下,格外清新宜人;眼前的山澗小溪潺潺,歡快的唱著小曲。

時近中午,我們首先來到莫那•魯道的墓前。墓室由大塊卵石圍成,自然、古樸、雄健,碧綠的青苔與周邊環境融為一體。墓前有幾座建造於不同時期的銅像,臺灣史學者周婉窈教授向我們介紹了造型風格和碑文史觀都有不同時代的痕跡,並帶我們仔細讀了內容。若不是她提醒,我根本沒有察覺這些極富歷史感的細節。 ——增加了對原住民的深度認知。

走進村落,旅遊開發的氣息處處散發著,但深入觀察,賽德克人的生活樣態本質上保持著原味,竹結構的茅草屋,鮮豔的民族服飾,很難聽懂的快速語言,以及傳承久遠的民俗,看似鬆散實質緊緻的生活步伐一如既往。由於地處深山,大批的旅遊團隊還未曾涉足,這片神奇的土地顯得寧靜、安詳。在和我賽德克長者聊天時,發現他們還是喜歡原來的生活,希望遠離外面的世界。

傍晚時分,我興致極高的聽到了被譽為賽德克"族寶"的張媽媽歌聲,那是原汁原味的原生態唱法,不加任何雕琢,也許歌聲就是這樣流傳了幾百年,雖然我無法聽懂全部歌詞內容,但天籟的桑音隨輕起的霧靄升騰在溪谷山間——觸動了我的心弦。

到了晚上,曾給《賽德克•巴萊》電影配樂的一位年輕人開車來,給我們表演舞蹈,並帶領我們試跳,原住民的音樂裏充滿野性和陽剛之美,我早對粉飾而中性的城市審美感到厭煩,在他們的舞蹈裏,我發現了人類最原始卻最本真的美感。

曲終人散,我送剛教我射箭的叔叔,他跨著機車對說:"我們原住民,從荷蘭人開始,明、清、日本人、國民黨一個接一個,反正他們來了去、去了來,我們還是過我們的日子。你放心,我們原住民不搞藍綠紛爭,大陸同學我們一視同仁。你是浙江人喔?以後到老蔣故鄉去玩的時候來找你!"講得我很感動。他還是編織高手,我抱怨工藝太複雜,覺得這不是男人應該做的事情,他說:"學習就是男人應該做的事情。"這個五十出頭的男人做菜也很好吃,想成為一個廚師結果卻當了消防隊員,我覺得他是一個普通而難得的人。

眉溪部落的夜靜謐而祥和,九點過後,村莊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原始部落,沒有了電,手機關機,零星的燭光柔和的從對面窗口飄起,我躺在吱嘎作響的竹床上,聲聲犬吠與嗡嗡共鳴的蟲語織成了一首大自然的小夜曲,催我入眠••••••在人類系課上學到的社區考古學要尋求商業開發和社群保護平衡的原理,在這裡得到了很好詮釋。在城市和鄉村的對抗中,外表光鮮亮麗的城市不僅沒有給人故鄉的歸屬感,也在高樓大廈之間藏汙納垢,如果還有一點深情的機會,我一定把它獻給養育我的土地。

原文刊於旺報,此為修改後的版本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一個未必再有人破到的紀錄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一個未必再有人破到的紀錄
Nov 13th 2013, 11:51, by 足球說故事

筆者覺得「紀錄」呢樣野唔一定只有大球星先可以創造/打破,普通球員都一樣有創造/打破「紀錄」既權利。

就好似諾域治前鋒加利賀柏,未必可能人人識佢(但其實佢係幾勁,398場正式比賽中已經攻入176粒入球;踢過些路迪,今夏以500萬加盟諾域治),但佢都算叫做一個略有名氣既球員。

佢職業生涯試過踢歐冠賽事,但同時又踢過最低組別既業餘聯賽,慢慢由低組別踢到上最高水平賽事,佢已經係一個典型既足球勵志故事,但佢最勁既地方唔係呢點,而係佢可以係咁多個聯賽組別之中都有入波-歐冠盃、歐霸盃、英超、英冠、英甲、英乙、英格蘭業餘聯賽、英格蘭足總盃、英格蘭聯賽盃、蘇超、蘇格蘭足總盃以及蘇格蘭聯賽盃,總共12項比賽中都有入球既球員彷彿每去過一個地步都留下一句「到此一遊」,呢個紀錄真係強如C朗同美斯都未必破到。

所以贊師父覺得某程度上「紀錄」呢樣野,重點未必係在於球員本身既能力,而係在於處於一個什麼的時勢。

當然,呢個紀錄未必能媲美C朗美斯破既XX入球紀錄咁有份量/咁勁,但係宏宏足球員生涯中,有幾多位球員可以有自己「品牌」?職業生涯之中有一樣自己既代表作或者一個紀錄,而且呢個紀錄仲要係未必有人會破到,諗諗下都係件幾威威既事!至少都叫做有「名留青史」,都值得高興呀!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在日常生活中須分清楚辯論與溝通的區別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在日常生活中須分清楚辯論與溝通的區別
Nov 13th 2013, 12:12, by 建燁

(《訊報》 2013.11.8)
辯論對於筆者來說是辯明真理,是鍛煉口才的方法,但也是針鋒相對的論辯。不過有關辯論的活動,能提高本澳不同居民論評能力提供一個有力的鍛煉平臺,所以對辯論在社會當中的作用不能忽視。但重視辯論在社會當中作用的同時,都要必須分清楚辯論與日常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區別。

  現在可用本人最近與澳門筆會理事楊穎虹一事,作為一個例子證明辯論活動絕對不能與日常人與人之間溝通相提並論,辯論活動也絕對不能完全替代日常人與人之間溝通。其實本人從來不是在楊穎虹文章《有關公共空間議事者之權利和精神》當中所說「且建燁當時乃本人之面書辯友(他在此事後主動block了本人),過去,我們雖觀點偶有不同,但透過議題討論,相互學習,實屬平常」。本人從未想過與楊穎虹交社交網站Facebook朋友是為了爭辯,加上同她從未參加過什麼辯論比賽和社團,同時從未真正見過臉,彼此從來沒有真正相互學習,根本不算什麼辯友,這只是她個人的無中生有想法認為。

  最令人難以想像的是楊穎虹在社交網站公開分享評論留言無中生有搬弄本人是非,歪曲了拙作原意,同時雖然還作為筆會理事發表有關評論說真話,但是在言行上破壞筆會形象。因她在網絡上失言而沒有道歉之餘,她還在文章《有關公共空間議事者之權利和精神》當中提出三個自辯理由:「一、社交網站公開討論實屬平常,一個人以私人帳戶進行討論,進而被牽連至其身份背景,引申至代表性等諸多考量,是否必要?二、在辯論過程中,每個人均有暢所欲言之權利,指出論點、論據、證過過程的謬誤便足,將情況引申至「師德」和「搬弄是非」之設想,是否必要?而這種推論又是否涉及人身攻擊?三、利用發言者某種角色身份上綱上線,質疑其用心,並延伸至專業失德與品格不善等指控,有否有尊重他人之發言?這種做法是否有利公共空間議事氣氛之良性發展?」楊穎虹的三個自辯理由,都體現出她不太在意網絡上的言行舉止。

  首先雖然在社交網站公開討論的確屬平常,但同時需要注意個人所屬其他身份參與有關討論而避免失言。例如楊穎虹對外作為筆會理事,雖然她不是該會會長,但無論在該會有多久,因為她作為該會理事而評論該會,都一定程度上對該會形象有影響,故其在網絡上評論有關該會事宜理應慎重。正是她作為該會理事而評論該會,所以提出她意見是否代表該會的疑問。本人印象相信澳門筆會成員都很友善,希望今次只是個別事件。本人也相信澳門筆會理事楊穎虹參與社團活動資歷理應比本人多,她應該不會不清楚參與社團必須注意的事項。故此個人以私人帳戶在網絡上進行公開留言討論,特別是社交網站與論壇網名制的不同,其身份背景同時引申至代表性等諸多考量是必要的。諸多考量的作用在於避免失言的同時,也能對自己作為該社團或公司成員一份子所帶出其責任感。

  其次令人可笑的是楊穎虹把辯論比賽過程的規則套入互聯網絡世界討論當中。她所指的辯論過程正是類似於辯論比賽和論壇規則,辯論比賽和論壇當中確實可以不注意身份地提出或反駁不同觀點。但互聯網絡世界與辯論比賽過程的規則不同,每個網民與你討論的目的不一定是為了辯論比賽。雖然每個人都有暢所欲言之權利,但不代表以辯論比賽過程的規則為由,就可以任由在互聯網絡世界公開散播不負責任而且傷害別人的言論。為何感覺她似乎每次在網絡上與人討論都以同人辯論比賽心態?就算的確是以辯論比賽心態討論,都不太理所當然應該搬弄是非的論斷反駁對方,難道辯論比賽心態就可大條道理無中生有地在網上抹黑他人嗎? 假若辯論比賽心態就可大條道理無中生有地網上抹黑,去散佈某人或某組織不實的網上謠言,這種做法是否有利於公共空間議事氣氛得到良性發展?難以想像她還說自己「而且本人行文禮貌,言詞絕不包含粗言穢語,人身攻擊和誹謗」。本人相信她對辯論比本人更有認識,理應更加瞭解辯論與溝通的區別。

  第三,楊穎虹作為公眾人物而同時有其他現實身份的人,在網絡上發表有關評論,理應她自己對自己發表有關評論負責任。本人沒有利用發言者某種角色身份上綱上線,只批評指出她作為公眾人物而同時有其他現實身份不懂行為錯誤所在,同時不為有關網絡評論負責任,她反說本人上綱上線而有所質疑;還說本人不尊重他人發言,證明她自己一直不知自己錯在哪?其實尊重是必須對等的,個人以私人帳戶同進行辯論討論交流都可以從私下當中交流,何必要公開散播出來? 她只覺得他人只利用發言者某種角色身份上綱上線,而不覺得處於什麼身份在任何地方而應該說什麼話是很可悲的。

  至於楊穎虹回應本人反駁她對本人拙作有關評論。觀察在她文章《有關公共空間議事者之權利和精神》,感覺她只是把她自己提出論點意見總結為五點再重申一次,而沒有太多反駁成份,似乎繼續沒有上文下理地觀看本人有關反駁。有關本人反駁澳門筆會理事楊穎虹對本人拙作的有關評論,同時她如何在社交網站上散播無中生有搬弄本人是非的有關評論,詳情請看拙作《對兩位澳門筆會理事的回應》一文,在這裡就不去詳述了。

  但現在要說的是,本人一直只想對澳門文學發展表達意見,絕對不是楊穎虹在社交網站上公開散佈指責本人是製造分化。不過本人都要感謝各人的關注,也不打算就此件事和楊穎虹糾結,相信世事如楊穎虹從事辯論活動二十年的心得所說「事實勝於雄辯,公道自在人心」,也相信各讀者眼睛是雪亮的。同時就讓楊穎虹自認為正確的一套給學生們做個真實示範,因為這是她的教學自由。希望她在未來日子,認真地改善自己而活得更好。希望所有從事或關心公共空間討論的一切讀者,不因散播不負責任言論而相互排斥,真正做到楊穎虹所指的「百花齊放,共同進步」!

  從以上有關例子,大家可發現辯論永遠代替不了日常人與人之間溝通。因為辯論的目標是求「勝」,而日常人與人之間溝通是求「真」,增加相互之間的瞭解。假若以辯論活動的模式完全替代日常人與人之間溝通,只會讓彼此之間感情變得很僵,溝通在日常人與人之間的真正意義也失去了。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軍事碼頭危害工商界利益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軍事碼頭危害工商界利益
Nov 13th 2013, 09:29, by 黎廣德

中環軍事碼頭的爭議越演越烈,繼有二萬名市民反對後,城規會從上週開始審議,由於主席周達明實施前所未有的十分鐘發言時限兼且強行「熄咪」,民間關注團體拉隊離場後要求取消時限和兼任發展局常秘的周達明避席。拖延一周後政府仍然拒絕回覆,結果團體舉辦「民間城規會」,令本已被不少人視為政府橡皮圖章的城規會的公信力蕩然無存。

由於今次爭議的是非曲直需要追溯過去十多年的規劃歷史,很多人不明原委,以為只涉及中環海濱三萬多平方呎的休憩用地,即使讓給解放軍使用亦無傷大雅。但只要了解此事的本質,便明白事關重大,不僅有損工商界的發展,更會催化「一國兩制」的質變。

先看整件事的時序:從2000年政府發表《中區(擴展部分)分區計劃大綱圖》開始,前後修改了七次都把海濱劃為休憩用地,最後一份S/H24/7草圖在2012年3月17日刊憲。梁振英在2012年3月25日當選特首,直至2013年1月25日政府向城規會提交文件第八次修訂草圖,才首次提出把中環海濱劃作軍事用地。因此,政府擴大軍事用地,肯定是在梁振英當選特首後的新主意,更是他在去年7月1日上任後作出的決定。

若果解放軍沿用既定方案,每次軍艦訪港前便需要事先知會特區政府,再由政府刊憲,宣佈碼頭為臨時軍事禁區。但若果中環海濱劃作軍事用地,解放軍便擁有「隨意靠泊權」:無論軍艦任何時候進駐中環,都毋須知會港府。再進一步,解放軍可以令「駐艦常態化」:把駐港部隊剛於今年中引入的兩艘056A最新型護衛艦,長駐中環成為常態,每艘長89米,並設有直升機起降台。

港人信心持續下跌

自此以後,軍事碼頭的性質有重大變化:由一個只供禮節性訪港的臨時碼頭,蛻變成隨意靠泊常態駐軍的永久設施。將來從中環或金鐘商業區外望,解放軍軍艦成為維港最「矚目」的景緻。

解放軍執行職務不受特首指揮,不受立法會監管,更不受香港法院管轄。根據香港大學民意調查,回歸前百份之21香港人對「一國兩制」表示「冇信心」,中央政府尚且刻意令駐港部隊低調行事,以免刺激港人疑慮;今天對「一國兩制」「冇信心」的市民己飈升至百份之40,試問全副武裝的軍艦常態停泊在商業中心和立法會幾百米之外,會增加或減少香港人對中央政府的信心?

香港是奉行自由經濟的金融中心,資金和人才流動自由,成功與否端賴國際社會長年累月對香港體制和法治建立的信心。電視發牌風波已令商界憂慮,政府不動聲色地改變了角色:從「公平競爭平台」的守護者變成「挑選誰是贏家」的獨裁家長。若果普羅大眾對解放軍的觀感從「人民子弟兵」蛻變為「佔領部隊」,常駐中環的軍艦被視為武力威懾,距金融區、立法會或英美領事館只有幾百米之遥,這對工商界和國際社會的信心有何影響,實在不說自明。

英殖時期香港人對添馬艦海軍基地見怪不怪,因為殖民者在商業中心駐軍,是利用軍艦作為符號象徵,向被殖民者突顯管治權力。今天香港不是殖民地,中央官員亦宣諸於口,希望香港是只談生意,不談政治的「經濟城市」,為何今天特區政府要改變規劃用地,為中環駐艦常態化鋪路?

「文攻武衛」適得其反

未來幾年香港人對普選的訴求必然日趨激烈,這是民怨累積二十多年的結果,無可避免。梁振英用「寧左勿右」的心態解讀中央對港政策,以為利用解放軍駐艦中環作為武裝符號,可以震懾香港人和減低反對聲音,恐怕適得其反。

以香港人的品性,公然反對的市民或許只佔少數,但用腳和用提款機投票,卻是香港人優而為之的表態方式。屆時損失最大的恐怕是已佔香港股市市值過半的中資企業,至於城中富豪是否早著先機,大家可從斷斷續續的撤資傳聞中略猜一二。與此同時,回歸後培育起來的本土意識,令更多中產階層和年青-代拒絕移民,不甘心把香港拱手相讓給「外來勢力」,結果必然有越來越多人對梁振英「文攻武衛」的手段更加反感,強化公民抗命的聲勢。

即使城規會不理民意,在12月中申述會完結後通過修訂,最後中環規劃圖還需要交到梁振英會同行政會議審批,可能拖到明年中。經過免費電視發牌風波之後,民意焦點必然指向行政會議的黑箱作業及梁振英的獨裁作風,特區政府是否能夠承受得起另一次震盪?若果梁振英政府硬闖,等於要求工商界把自身利益捆綁在解放軍駐艦之上,不但有辱無榮,更有「為軍捐軀」的味道,徒令建制陣營四分五裂。

由此觀之,讓軍事碼頭爭議繼續燃燒,可能是梁振英對「和平佔中」運動的最大貢獻。

【原文刊於信報2013年11月12日】

圖片取自維基百科,拍攝者為Ceeseven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關注組申訴嘉咸街重建未解決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關注組申訴嘉咸街重建未解決
Nov 13th 2013, 10:09, by 劉軒

(獨媒特約報導)工聯會立法會議員王國興與中環市集商戶大聯盟上周日(11月10日)稱嘉咸街商戶已與市建局落實協議,分階段最遲可於2015年3月底遷出,提早遷出的商戶可獲額外租金賠償,8間濕貨店將繼續營業至新濕貨大樓落成,達致無間斷經營。事件看似解決,原本要於年底搬走的商戶得以自行選擇離開的時間,但中西區關注組認為,賠償及搬遷協議尚有許多細節未釐清,市建局亦未有考慮重建項目對區內居民生活的影響,問題仍未解決。

市建局做事雜亂無章 承諾得個講字

中西區關注組今日(11月13日)到立法會進行申訴,促請議員跟進事件。關注組發言人羅雅寧指出,市建局於9月尾突然向商戶發律師信限令他們於年底遷出,違反讓商戶待新大樓建成方搬走的承諾,但10月又改變態度,收回律師信,並提出新的加碼賠償方案,似是「做了一台戲」,羅要求市建局解釋做事「毫無章法」,所為何事。

羅又要求市建局解釋為何一年以來新鮮貨大樓的地盤仍未動工,局方需交代新大樓的完工時間,確保商戶真的能「無縫函接」。其中一名當值議員、關注H18嘉咸街重建項目的陳家洛議員亦指出事件涉及市建局的誠信問題,有兩個商戶早就參與了市建局的遷移計劃,獲承諾「無縫函接」,但陳家洛翻閱商戶與市建局簽訂的法律文件,發現當中未有任何承諾,一切皆「視情況而定」,存在變數,故希望市建局盡快公開新濕貨大樓的具體設計,釋除商戶疑慮。

新街市功用成疑 破壞社區生態

羅雅寧又指,新街市將由市建局管理,收取市值租金,然而近年受重建影響,該區的租金大幅上升,遷至新街市的商戶將難以負擔,擔心新街市的商品價格過高,影響中西區居民。參與申訴的民主黨半山東社區顧問吳兆康表示,一個正常的街市應有濕貨和乾貨,但市建局的方案只容許濕貨檔留低,乾貨檔都要遷走,即使商戶接受賠償,對區內居民而言,乾貨檔全搬走,街市效用己大減,對市民日常生活,及留下來的濕貨檔都影響甚深。

吳又指出,市建局曾承諾會與區議會交代事件,但區議會一直未有收到市建局消息,只是透過報紙上得知事態發展,批評市建局欠清晰透明。

羅雅寧亦關注重建工程對嘉咸街一帶小販的影響,指出市建局早前曾承諾會在嘉咸街加建上蓋,確保街上的小販及行人的安全,並為小販供水、預留約三百平方米的儲貨空間,但最後都不了了之。

與會的當值議員包括市建局非執行董事郭榮鏗議員表示會跟進事件。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菲律賓姐姐的道謝

 
Explore Cafepress

Name anything in the world, and we'll show you hundreds of products that celebrate it. Or, you can design your own.
From our sponsors
菲律賓姐姐的道謝
Nov 13th 2013, 08:49, by Mayi Lam

昨日帶一晴到銅鑼灣學日文,回程時我們坐地鐵。

我身邊坐了一個頗時髦的菲律賓女人,我不肯定她是不是「姐姐」。她不停低頭打手機,見她神情很沉重。後來我對面有很多空位,她索性坐到對面的單邊位。

然後她開始流淚了。原本只是流一滴一滴眼淚後來見她眼淚湧出來、止不住了。她很尷尬,不停往袋裡找紙巾,可是越急越找不到。

我見她如此狼狽,就遞一張紙巾給她。她道謝,我說:「We will pray for you and your country.」原本她已止住眼淚,怎料聽我這樣一說,她又開始流淚。這時她到站下車,重複地說了幾次「thank you」。我感覺到她這些感謝指向的不是紙巾,而是那句表示慰問的話。

待車門關上,一晴問了很多問題:「為何她哭了?」、「為何你說英文之後她哭得更慘了?」、「她被弄哭了為何還要thank you?」…我答一晴,亦即是大家從新聞上知道的事—菲律賓風災了,死了很多人,生存的人也沒有房子、缺糧缺水。那個姐姐哭,因為她很擔心在那裡的家人、朋友。

其實想提醒大家,我們身邊總有幾個由菲律賓來的姐姐。可以的話,說幾句安慰的話;如果她提出要到銀行匯錢或要求一些私人時間去聯絡親友,也讓她們去做吧。

我的主教會我「與哀哭的人同哭」,我反思其實這不是教條,而是教我們成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的條件。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電視風雲之賽後檢討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電視風雲之賽後檢討
Nov 13th 2013, 06:26, by 宗道

電視風雲之賽後檢討

行政會議召集人林煥光要求特首梁振英檢討發牌事件,只是建議檢討議整個過程和程序,而不是要求檢討發牌決定。林煥光應是出於好意,只是表達形式有問題,不適當的時間不適當的地點做不適當的事情。

增發免費電視牌照起風波,根源錯在通訊事務管理局(前廣管局)誤解法例,越權對發牌作出不恰當的建議。按照《廣播條例》第562章第8至第12條的規定,以及受到《申請指南》「當局並沒有預先設定批出牌照數目的上限」的規限,通訊事務管理局只能對本地電視牌照申請者資格作出建議,無權對發牌事項作出具體建議。

《廣播條例》第562章)第8條《可獲批給牌照的人》:
(1) 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可應任何公司以指明格式向其提出的申請,按照本條例批給牌照,以准許提供本地免費電視節目服務或本地收費電視節目服務。

(2) 管理局可應任何公司以指明格式向該局提出的申請,按照本條例批給牌照,以准許提供非本地電視節目服務或其他須領牌電視節目服務。

《廣播條例》第562章第8條明確規定,本地免費電視及本地收費電視牌照,由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審批;非本地電視或其他須領牌電視牌照,由通訊事務管理局審批。

《廣播條例》第562章)第10條《批給牌照》:
(1) 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經考慮依據第9(2)條作出的建議後,可根據第8(1)條批給牌照,而牌照須受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認為合適並在牌照上指明的條件所規限。

(3) 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可藉書面通知,指明規限根據第8(1)條批給的某牌照或某類別牌照的條件。

《申請指南》III 持牌人須遵從的條件3.2 規定:政府可就任何政策改動及政府認為相關的其他考慮因素不時修訂牌照的條款及條件。政府會諮詢申領牌照機構的意見,以敲定最後的牌照條件。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也可更改個別牌照的條款及/或條件,或施加額外的條款及/或條件。

《廣播條例》第562章第10條及《申請指南》已明確規定,本地電視發牌條件,除《廣播條例》的相關規定,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可按照「相關的其他考慮」施加額外的條款及/或條件,發牌條件只需書面通知及諮詢申領牌照機構的意見,而不需知會通訊事務管理局。

《廣播條例》及《申請指南》已明確規定,通訊事務管理局不是本地電視發牌的諮詢對象。通訊事務管理局不是發牌條件的建議者,在未知發牌條件的情況下,管理局不能也無權作出發牌與否的建議,管理局只能對牌照申請者資格作出建議,法例的規定清晰明確。

政府應該檢討的事情好多好多,當務之急是根據相關法律規定,將電視牌照申請和發牌程序化規範化;將ISO管理體系引入政府,令操作流程規範化,應可改善管治成效。政府也應該考慮全方位與傳媒割蓆,發放任何資訊,應先諮詢政治顧問和法律顧問的意見;管治團隊實在不應任意對傳媒發表意見,個人網誌也只能是風花說月。

《廣播條例》(第562章):
http://www.legislation.gov.hk/blis_pdf.nsf/6799165D2FEE3FA94825755E0033E532/E3EE41162C9FC1D4482575EF001B743F/$FILE/CAP_562_c_b5.pdf

本地免費電視節目服務牌照申請指南:
http://www.coms-auth.hk/filemanager/common/licensing/broadcasting/Guidan...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