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4日星期一

香港獨立媒體: 許知遠《抗爭者》

 
Get the newest, latest, hottest

Find shoes, heels, flats, active, essentials and more in the latest styles. Save up to 40% on select items.
From our sponsors
許知遠《抗爭者》
Feb 24th 2014, 13:26, by housescheung

書名︰抗爭者
作者︰許知遠
出版社︰八旗文化
出版日期︰2013年12月

許知遠寫人,明明是採訪,面對面接觸,書中人物還活着。可是,讀他的文字,總覺得像赤壁懷古,而不似實時訪談。

他寫施明德︰「我在這蕭瑟的冬日來到綠島,希望能猜想受難者們的絕望,但期待的感受遲遲沒有到來……我在院落中沉默地散步,帶有一種朝聖後常伴隨的空虛……」而後他文字,透露他對受訪者著作和現實接觸的形象落差。很多時,他借訪談人物,回憶整個時代的民主抗爭背景。台灣自蔣渭水至民進黨的漫長學習、抗爭過程;六四前後北大青年的雄心壯志;香港托派發展和精英民主協商歷史……

他寫長毛,寫李柱銘,簡單描繪其人其事,整篇文章,最突出的卻是吳仲賢、李彥和。寫劉曉波也是如此,全書人物,只有劉曉波無法訪談,許知遠援引、搜羅劉曉波近二十年的資料,敘述、描繪、思考、代入,把劉曉波寫得如魯迅、孫中山,一個滿懷鬱憤的天才青年,遭西方文化衝擊後,變得內歛、成熟、掙扎……那是一個流亡文人,寫另一個落難文人的深情故事。

直到他寫朋友︰羅文嘉、許志永、余杰,才覺得人物不再是古人,而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當代人。他們可說是近年兩岸三地知識份子的三個典型,羅文嘉以學生身份從政,退朝後收購水牛出版社並兼任社長,帶點文人退朝的味道。許志永屬於民間力量,以溫和手段,維護社會公義,仍逃不過極權的魔爪。曾被喻為中國新一代才子的余杰幽默、嘲諷、洞悉中共內幕的「陶傑式」在許知遠筆下,卻出乎意料的感性、悲天憫人。

大陸近年興起一批話題人物──「公知」,即「公共知識份子」的簡稱。知識份子前面硬是加上「公共」二字,凸顯人們對知識份子關心公共事務,為人民發聲的願望。然而,留在大陸的「公知」,往往遭當局嚴密監視,書中巧妙地用全黑的頁面取代照片,暗喻大陸言論的黑暗。

大陸的「知青」在重重的新聞言論封鎖後,長久與外界隔絕,外革開放後,一度如饑似渴地閱讀、引介外國論著,汲收政治知識。哈維爾的翻譯和引入,一下子吸引了崔衛平。縱使她忍受肺結核的煎熬,完全翻譯工作,不過相對於那些激進地走上街頭,遭逮捕、關押、流放的知識份子,使她在公眾裡不受重視。但是許知遠和國保們並沒忽略,甚至偏坦這些獨自作業而與世隔絕的隱逸之士,默默書寫,隱秘監視。

他寫王丹,也極富感情。他和王丹份屬「同校」,兩個北大青年在異地相遇,卻少敘故園情誼,反似兩個久逢的酒友,無所不談。許知遠透過舊日逸聞、歷史照片、親身了解、facebook,約略但不太深入地描劃了一個帶孩子氣的王丹,煲多貶少。同樣透過facebook了解的另一採訪人物──陳雲,則甚少煲揚。

自從報紙專欄停刊,facebook成為陳雲主要的文字發佈園地。在facebook上的陳雲與《解毒中文》讀到的他,形象南轅北轍。許知遠分析,陳雲是故意書寫激進的文字,挑動香港年青一代的激進情緒。年青人對社會、公義、政治的熱情正盛,挑撥他們何其簡單,而且「香港人在一個日益強大的中國面前,在一個貧富兩極化的社會形態面前,無所適從,必須找到一個可供發洩的對象。」

陳雲用他的方式,使自己演化成另一個陶傑公式才子。他博學,富洞察力,文筆尖銳,強調自己生活並非如外表的呆滯,而是放盪不羈,瘋狂地做愛。不同陶傑的嘲諷,余杰的睿智,陳雲選擇了激進。援引、截取歷史,激發香港人情緒,克服香港人在政府、社會、民生上的內在恐懼。回應了王丹近日在facebook發言,指出facebook就是每個人的媒體平台。我無意否定網絡言論,但我生怕利用網絡平台煽動情緒,最終各人習慣在網上發洩,反而忽略現實抗爭的必要,情緒發洩過後,事件便告一段落,不了了之。

相較香港人的功利、畏縮不前,《抗爭者》選擇烏坎村人作結,彷彿給香港人一些暗示。台灣人花了他們一代人的光陰,辦雜誌、坐牢、示威、抗爭,換來今日的民主。烏坎人最初也具備如此氣勢,在全球媒體高度關注下,他們夾帶着如虹的氣勢,開展中國大陸第一次民主抗爭運動。然而烏坎的民主試驗一年後已暫趨末路,曾經滿帶理想和希望,認為民主能改變局勢的烏坎人,變得悲觀、寂寞、苦惱,熱情褪去,前路茫茫。烏坎人對民主失去信心,沮喪之情盈溢於面。

「烏坎人太功利」,這彷彿是華人的通病,希望立即改變、立即改善,沒有耐性逐步推進,短期內看不見成效,人心浮動,社會不安,局勢不穩,為求安定,再次投入強權、極權的懷抱──「最大的敵人不是外部,而是內在的恐懼。」

《抗爭者》均擁有自戀的、魅惑的特徵︰「他們以惑眾的妖言獲取暫時的榮耀。在絕大部分時刻,這些人物無需被嚴肅看待,但偶爾有時,他們的一些舉動卻意外地改變了歷史。」至於是功是過,是對是錯,有時候,等不及歷史公論,已被世人遺忘了。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自創粗口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自創粗口
Feb 24th 2014, 12:28, by 王棘蘭

我爸爸從小就教我點都唔可以向女性講粗口,我很認同他,這是一種尊重。但當我長大,我學懂了男女平等,我認為女性也應該有被我使用粗口的權利。例如一個師奶,她一邊手執被斬開一半的鮮魚,一邊低頭轉珠,突然一個不小心,撞到你,把半袋血水濺到你剛買的Armani西裝上,「X你呀!」這時候說一句或一個粗口也是人之常情。

講粗口,又名「爆粗」。爆,即代表有一臨界點,這正是心理學家指出的,爆粗能夠達到釋放壓力的功效。當不滿、憤怒的負面情緒因社會文明而壓抑太多,人就會透過爆粗來紓緩壓力。

但是,雖然講粗口是為了平衝心理,但的確會引起別人不安,甚至犯法。早幾日,就有一對男女因為講粗口辱罵醫生而被票控一千元仲留埋案底。這事件令人注意到在公眾場合爆粗是絕對有機會違法。那怎麼辦?「呢個社會咁多怨氣,唔通連粗口都唔畀講!?」那不如嘗試將粗口解碼,例如把「X你老母」改成「同你呀媽做愛」,但是,要知道講粗口犯法是因涉及侮辱或引起他人不安,咁樣性騷擾人呀媽可能一樣犯法,咁點算?

那我介紹你用一些新粗口,許久之前網上瘋傳一段廣州小學生爆粗對罵的短片,抵死搞笑。片中的小朋友就用了前所未有的粗口「你呀媽個波罩你」,新奇頂癮,能發洩之餘也不怕違法。引伸落去,仲可以自創粗口以作應用。我就用了以上無厘頭的邏輯自製了幾個粗口,「你呀媽幫我渣旗」、「你老母Wee Wung wung啦」等,既沒有咀咒辱罵成份又不會令人不安,但又好像內有玄機,光是花時間去參透,都早已平息干戈吧。

轉載自新報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香港『激進份子』能否從烏克蘭人得到啟示 ?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香港『激進份子』能否從烏克蘭人得到啟示 ?
Feb 24th 2014, 11:33, by T-rexx

『我是烏克蘭人,在基輔出生長大。現在我在獨立廣場上,在我城市的中心。我想讓你們知道,為什麼來自全國的好幾千人,都走上了街頭。只有一個理由:我們想要脫離獨裁。我們想要脫離那些只為自己利益著想的政治人物,那些人開槍、毆打、傷害人民,只為了保住他們的錢,他們的房子,他們的權力。在這裡抗爭的人們有尊嚴、有勇氣,我希望他們有一份正常的生活。

我們是文明人,但是我們的政府是野蠻的。這不是蘇聯。我們不想要貪腐的政府。我們想要自由。我知道,明天我們的電話和網路通訊可能會被切斷,屆時我們將會是孤獨的。當黑夜降臨時,警察會一個一個地把我們擊倒。

這就是為什麼現在我在這裡請求你們的幫助:自由在我們心中,在我們腦中。現在我請求你們幫助我們在我們的國家建造這份自由。你們透過這個方式就可以幫助我們:告訴你的朋友這裡發生的事,把這段影片散播出去。請這麼做。和你的親戚、朋友、政府討論這件事,讓他們知道:你支持我們。』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KUtXceCk-s

這是近日在網上流傳, 一位在烏克蘭獨立廣場的女示威者發表的片段。我不知道她的下落, 只知道示威遭政府鎮壓, 造成大量傷亡。

這場示威的起因是當國政府中止和歐洲聯盟簽署政治和自由貿易協議,轉軚親俄, 引起人民不滿。而示威者目標一致, 就是要擯逐現任總統 , 改變親俄政策。看著反對派領袖一個接一個被暗算, 烏國人民仍堅守廣場, 縱使心知隨時魂斷此地, 亦希望自己的鮮血種出自由的花朵, 喚醒更多人。從曾經犯搶劫罪的亞努科維奇手中奪回民主。

另一邊廂, 香港有一班被稱為『激進份子』的人, 面對中港政府忽視自由行為本地帶來不便和騷擾, 亦採取了 『激烈行動』。但對象不是始作俑者: 中港兩地政府, 而是制度產物: 自由行旅客。我心想, 以激進角度思考, 既然走到驅趕自由行旅客這一步,為什麼不將矛頭直接指向政府, 迫使其立法規管自由行旅客數量, 一勞永逸, 而是捨難取易, 攻擊無還擊之力的人? 反正都會被媒體渲染成暴徒, 何不『擒賊先擒王』? 或許, 他們和那些烏克蘭示威者不一樣。他們沒有抱著犧牲的勇氣和覺悟, 而是帶著頭盔, 左手拿著飛機杯, 一味在安全環境內盡情發洩, 也許有人認為這就是激進吧。

坦白說, 我也不肯定事實是否如此, 但我不明白, 如果他們認為要靠激烈行動才可達到效果, 就不如乾脆點以武力和強硬的態度向暴君施壓吧 ! 革命畢竟不是請客吃飯。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市建局疑為中資開路 觀塘建800萬豪宅

 
Photoshop - Beauty Retouching

Learn how to improve your photoshop retouching skill and knowledge in 21 easy techniques! Take this course for just $25.
From our sponsors
市建局疑為中資開路 觀塘建800萬豪宅
Feb 24th 2014, 10:52, by 原人

物華街小販市場、仁信里急急清場,本日市建局宣佈在5月觀塘市中心要招標,趁樓市在高位快快收錢賺盡,這160億的豪宅大茶飯,等於局方過半的資產,聲稱不以豪宅宣傳,但口不對心。市建局主要提供1700個的大單位,實用面積600至800呎,呎超1.3萬,最平卻要近800萬,遠超本地人所承擔。1700個單位不是少數目,如以本年提供單位計算,佔13%,但為何要建普通市民極難承擔的大單位呢?連觀塘單位的售價都達800萬,如何「以人為本」呢?還是以富人為本呢?公眾利益何在呢?市建局本為政府的部門,但現在是否公然挑戰梁振英「人人有屋住」的承諾呢?

更甚貼大牀,送發展商。自知食水過深,竟然用公帑補貼18億興建公共交通交匯處、變電站及小販市集等設施。上周深水埗的新重建項目所涉亦只是16億,為何奉送18億給地產商呢?可將一個重建項目的成本送給地產商,而辯稱「提高(項目)彈性及吸引力」,完全無視公眾利益,公眾為市建局奉獻不少,政府向局方注資100億,局方可借助食環署、警方和執達吏收樓抬人,現在局方只強調招標拿得好價錢。

這160億的大型項目,誰有機會中標呢?難道繼港人港中被中國海外中標後,再成為中資財團的大肥肉。報導指︰「市建局物業及土地總監溫兆華否認,用公帑補貼發展商,又說投標的財團必須有興建交通交匯處的經驗,由於項目投資額較高,相信不會是單一財團承標,預計內地發展商會感興趣」,而所謂「交通交匯處」的經驗,疑似暗為中國海外(中海)開綠燈。梁振英治下,中資地產商大舉入侵香港市場‧包括︰萬科與新世界投得荃灣西站六區,中冶金投得青龍頭等,他們無力如本地大地產商靠鄉紳網絡,在新界圈地囤地,只有採用市場方式招標買地,現在市建局卻協助他們打矛波。

當中中資地產商,以中海最有實力和經驗,八、九十年代曾叱咤風雲,後來殺羽而歸,再捲土重來。他們一直標榜工程的技術,於本年2月該集團的高層曾陪同特首梁振英視察沙田水泉澳邨的新公屋項目,他們的新聞稿指出︰「該項目由十八棟住宅大樓及商場、停車場、公共交通交匯處及運動場等公共設施組成,內有光伏發電及雨水循環系統等環保設計功能」。此外在油塘的商場建築中,中國海外亦多番強調「交通交匯處」的經驗,究竟市建局是否為中資開路,釋目以待。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在韓國藝能面前,日本的是否一文不值?

 
You Can Make a Difference

By planting ten trees and ensuring that all our clothing is produced responsibly we allow each and every customer to make a difference. Join us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在韓國藝能面前,日本的是否一文不值?
Feb 24th 2014, 09:10, by 北條彰

近年韓風已經在香港成為了主流,日本藝能隨之比下去,到底在香港人心目中,在韓流面前日本的是否一文不值?最少我是否定的。

是否一文不值,先從日劇、音樂、電影去看吧,近年日劇水準的確有下滑跡象,但是否去到像TVB般不堪呢?非也!最少日劇能將自己獨有文化表現出來,盲目跟從其他國家甚至合作注定失敗,近年成功的日劇除了故事結構出色外,本土意識亦是主因之一,《仁醫》帶出日本醫療精神;《家政婦三田》描寫家庭問題;《半澤直樹》展現日本獨有的職場心態;《海女》描寫日本北三陸的風土人情,以上是只例子,就算在香港未能大熱的作品可觀的都是切實地描寫時下日本人的心態,縱使沒有韓國的俊男美女,但卻有獨特故事及強烈本土意識,這就是日劇仍在韓劇得到絕對壓倒優勢下,仍能久而殘喘原因。

韓國藝能給人的感覺傾向單一,劇集只有愛情、歌曲只有偶像團體,但日本有的就是多元化,這正正就是他的價值所在,並非一文不值!日本流行音樂文化走得比韓國早,甚至走得遠,即使是偶像團體都可以有不同風格,看看以上一張相,就第一眼去看,相信你們不會覺得這是同一個女子團體吧!

圖中四個女子團體,莫說感覺不同,連歌曲風格都是南轅北轍,我曾一度覺得日本樂壇沒救,但看見現在的女子團體及其他樂隊及歌手,總覺得日本音樂是有希望的,也許他們將來未能大紅大熱,但仍然保持多元化音樂就是最可貴的地方。
至於電影日本仍維持強勢,縱使有很多動漫改篇作品失敗,但去年仍有《字裡人間》、《清須會議》、《誰調換了我的父親》、《宇宙海盜夏羅古》等,即使未能賣座但在海外仍贏得不少掌聲,部份更奪得海外多個電影獎項,日本電影可以說是現時日本藝能仍然牢不可破的堡壘。

但這是否代表日本藝能可以延續強勢,非也!因為2000年後的積弱令韓國迎頭趕上,現時韓國藝能界成為世界主流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當中成功因素有很多評論提及過,在此亦不多說,總括而言是政府支持加上版權比日本的寬鬆,就是真正原因,與此同時韓國的男藝人比日本的更高大健碩,女孩子自然容易喜歡上,相反日本近年多給人「宅」或「腐」的感覺,即使以往潮流指標日劇及日本電影,現在都會被香港人視為「宅」的一部份。

喜歡日本的是「宅」,喜歡韓國的就是「潮」,這個正是主流傳媒報道的取向,亦已成為香港人價值之一,就此我想問追捧韓劇的朋友,你們對《來自星星的你》的「都教授」為之瘋狂,其瘋狂程度,有如日本動漫迷迷戀女角,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那麼你們有資格鄙視這些所謂的「宅男」嗎?你們有資格取笑AKB48歌迷是「毒男」嗎?大家只是取向不同,喜歡的根本是一樣,亦不存在喜歡那個國家就是「宅」或「潮」的問題!

也許你會反駁我,「宅」是你們自己先叫的,不是我們胡作的。的確在日劇《電車男》中正式廣泛出現「宅男」及「毒男」等名詞,但當中其實有許多喜歡日本流行文化的都善於溝通,甚至已經生兒育女,有良好教育基礎等,所以不要再將「宅」等如負面,追捧韓星一樣可以荒廢學業,甚至負上生命危險,喜歡一種流行文化無分你我,只在乎心態。

某位資深日劇博客評論者,曾在博客中提及過日本藝能要再次成功,就要向韓國學習,我又再想一個有趣問題,到底學什麼?如何學?如何去做?如果要學韓國所有男藝人都是高大健碩的話,我覺得可以,但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的事。如果要所有女演員都要像韓國倒模般做出來,對不起,我強烈反對!這個根本不是日本藝能界,只是山寨的韓國藝能而已,莫非你要有村架純整容得像少女時代的成員嗎?對!的確很美,但我還是喜歡包包面、可愛的有村架純!

要向韓國取經的話,絕對是他的經營模式,當然韓國是有名的作弊者,日本政府亦是靠不住的,我覺得日本只要將版權價格調低、以及多放寬網絡這一點就可以了,論劇集及電影水準的話,我覺得各有優劣,日韓做好自己本土獨有文化便可,無必要互相跟隨。事實上日本已經不再坐以待斃,積極各亞洲鄰國輸出流行文化,只是我們沒有留意而已,除了大家熟悉的台灣緯來日本台,在泰國、馬來西亞、及印尼等地都開始大展拳腳,縱使仍然有很大限制,但已經比以往開放得多。反觀香港就只向中國及韓國傾斜,以往所謂國際大都會,似乎越來越單一化,連一個日本都要排擠。

總括來說日本藝能只存在如何輸出的問題,水準上整體與不遜韓國,做網台節目的我想到這裡絕不能妄自菲薄。看見日本在這劣勢下仍然堅持本土意識創作,為何我們香港就要為迎合內地,製作一些連我們感沒趣的「合拍片」?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未來展品「吊吊揈」

 
Photoshop - Beauty Retouching

Learn how to improve your photoshop retouching skill and knowledge in 21 easy techniques! Take this course for just $25.
From our sponsors
未來展品「吊吊揈」
Feb 24th 2014, 08:11, by 姐死姐還在

《未來展品「吊吊揈」》

勞碌了一個星期,星期日安排了參觀科學館呢個課外活動比自己。

科學館個「巨龍傳奇」有好多好多人去睇,係尖沙咀掃貨的自由行離遠見到條恐龍,當然係唔會放過啦。

科學館外面有條恐龍,我其實都好想同條恐龍合照,但佢正面實在有太多太多人,於是我只好影佢的頭部同尾部,呢D 部位終於無人同我爭啦。

睇睇下,發現條恐龍好似許願咁,無下巴架喎...

再睇睇下,條恐龍條頸咁長,食野咪成個鐘先跌到落個胃到...

當我好全神貫注的睇緊佢尾部個時,恐龍條尾開始「拂」來「拂」去。你話如果條恐龍幫幫手去「拂」開想「禽」上條劍龍個死靚仔你話幾好呢。

個死靚仔個大陸媽媽仲同個死靚仔加油,等佢可以係保安發現前影到張相。本來條劍龍已經有個欄欄住,你要爬過個欄,殺出重圍,都引起了眾人的注意架啦,佢係唔係不停唸「你睇我唔到」咒語,覺得全場人死哂。其實條劍龍本身個背部已經有一個個三角形,你「禽」上去無咩好處姐,唔會「銀」咩?

最後因為保安員阻止,個死靚仔都無成功「禽」上去。

有時候覺得,博物館D 展品真係無D 自由人咁精彩。

D 展品其實要凌空吊起,先會防止到D 人爬上去,咁未來D 展品咪都要「吊吊揈」,我地咪都要「頭鱷鱷」咁睇囉。

PS. 其實條恐龍應該係好似起樓咁分件組裝而成,但又唔多見駁位架喎,無理由原隻上架?如果真係原隻上,佢係搭邊種交通工具架?

文章原載於「姐死姐還在」Facebook 專頁:
http://www.facebook.com/164695310405483/photos/a.164701523738195.1073741...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你只是一顆螺絲釘」——以銀為本:7評香港產業及人口政策

 
Photoshop - Beauty Retouching

Learn how to improve your photoshop retouching skill and knowledge in 21 easy techniques! Take this course for just $25.
From our sponsors
「你只是一顆螺絲釘」——以銀為本:7評香港產業及人口政策
Feb 24th 2014, 08:14, by 鄒崇銘

編按:在政府眼中,青年邊緣化是一個甚麼樣的問題?筆者先從本港的教育政策談起。

若按一貫行之有效的「輸入內地專才計劃」,申請者「必須擁有本港缺乏或無法即時提供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則現時通過研究學位課程輸入的內地生,則意味政府拱手將殷選的準則和過程,悉數交由各家大學自決。因此就算某類本地生的數目原已供過於求,香港並不缺乏某類專門人才,但內地生仍將會無上限地輸入,畢業後則可全無限制地留港工作。一個原屬於出入境政策範疇的工作,現時卻平白由各家大學各取所需,此舉顯然已造成一個極大的政策黑洞,逾越了國際上按需要輸入人才的慣常原則。

凡此種種,皆難免令人感到異常困惑,當大學教育盡皆面向內地高材生,本地生是否卻因副學位課程的泛濫而債台高築,甚至學非所用?當內地生大量來港升學以至就業,特首卻呼籲我們的畢業生到內地找工作,香港年青一代是否正日漸被教育和產業制度邊緣化?平心而論,假如內地生畢業後真的願意長期留港服務,克盡公民所須肩負的責任和義務,對香港的長遠發展有所承擔,這對整體社會原是好事;但問題是當中又有多少只借香港作跳板,又或是從事急攻近利的投機炒賣活動,最終個人收益卻悉數轉往別的地方去。起碼到現時為止,我們仍看不到任何相關的政策誘導,培育內地生成為香港的公民、而非單是搵錢的機器。

或許可以說,相對於過往「標靶式」的專才或優才計劃,現時通過招收資助及非資助內地生,乃是一種「散彈式」的另類招攬人才手段,也就好像電影《阿甘正傳》中的名句,「你永遠無法猜到打開的朱古力是什麼味道」。若從正面的角度看,這或可帶來如Jane Jacobs所描述的,多元開放和錯縱複雜的市場網絡,能形成帶動經濟飛躍的巨大動力亦未可料;但作為一個銅幣的另一面,這卻和政府一早圈定四大支柱、六大產業的政策背道而馳,起碼至今我們亦完全無法想像,現存大學招收內地生的方向和準則,是可以如何配合香港長遠的產業發展方向。

如此便引伸到《人口政策》文件第3.10節提出的另一主要問題,就是現存大專教育以通識及通才教育為主,「不過對於如何訓練本港青年,使他們具備所需的技能及知識,俾能應付瞬息萬變的經濟需要,仍是本港專上教育界別須應對的挑戰。」3.13節更進而論到,「雖然一些技術性行業(例如航空業及建造業)的薪酬與晉升機會俱佳,僱主還是抱怨人手嚴重短缺。另一方面,亦有青年在完成學業後,因無法找到可以發揮所長的工作而感到氣餒...督導委員會認為,香港要從根本上改變年青一代選擇職業的觀念。」

縱使《人口政策》文件千瘡百孔,謬誤處處,早已是路人皆見;但其他環節如何千錯萬錯,卻也敵不過這短短數十字,對年青一代那種本質性和決定性的扭曲和抹黑,甚至令人覺得相關的問責官員(即林鄭月娥),應該為這項重大失誤而向年青一代致歉。對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的成員來說,年青一代大概就只是電影《摩登時代》中的差利,只能充當流水線上被於奔命的基層工人,成為配合產業巨輪的運轉而存在的螺絲釘。他們彷彿早已忘記,香港乃是一個崇尚市場創意、自由競爭的社會,航空業又或建造業是否真有前途,年青一代的眼睛是雪亮的,用不著早已上岸的上一代來說三道四。

我最近有機會跟隨社聯到南韓首爾交流,恰巧同行有不少主要社福機構的青年工作者,包括從事求職輔導的專業社工。在參觀過首爾市政府大力推動的社會創新和青年創業項目後,不少成員均紛紛驚覺到,過往十多年在香港推行的種種「展翔」、「青見」計劃,無非狹隘地強調年青一代的市場競爭力、求職必勝術、職場規劃學...卻完全觸碰不到青年人的夢想和創意,和他們所最需要的實驗和發展空間。情況便彷如把老虎困在鐵籠裡,卻硬要牠學習獵殺的技能,能夠得出怎樣的效果,自然早在預料之中。

摘自《以銀為本:7評香港產業|人口政策》
作者:鄒崇銘、韓江雪、易汶健
出版:印象文字 2013年2月

題為編輯所擬。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煲老劇︰"The Jury" (ITV (2011))

 
2012 Intl Green Construction Code

Sign up for the most comprehensive introductory course available on the web for the 2012 International Green Construction Code (IgCC). Just $29.
From our sponsors
煲老劇︰"The Jury" (ITV (2011))
Feb 24th 2014, 07:09, by CW Tsang

The Jury: Episode 2

最近從網上觀賞了 ITV 在 2011 年底播映的劇集 "The Jury"(當然不是從上文連結的合法收費渠道觀看的,嘿)。事實上這是該台同名劇集的第二季,但與第一季故事完全無關,所以獨立來看亦不礙事。

顧名思義,劇集內容環繞一宗陪審團審訊而展開(警告︰下文開始有劇透,但反正是舊劇,看官們應該也沒有打算抄出來看的吧)︰一宗轟動一時的連環殺人案,被告本由陪審團裁定三項謀殺罪名成立,但上訴法庭推翻定罪,發還刑事庭召集新的陪審團重審,也因此有十二位背景各異的男男女女奉召聽審︰丈夫出差而待在家中悶透的東歐人妻、侍候病母的失婚中男、從進法院一刻已經認定被告有罪的憤怒賭徒、被僱主下令冒名頂替出庭的下屬、剛成年的亞氏保加症患者 ……

畢竟 ITV 不是本地只接受建設性意見的電視台,要營造戲劇張力,也不需要安排雙方律師隨意插話、或者突然間爆出甚麼石破天驚的新證據諸如此類。The Jury 特意安排在審訊的同時,國會則審議一條旨在徹底廢除陪審團制度的法案,且在下議院通過了(嘩連議會都玩埋,我地啲觀眾識條春麼);幾乎每一位陪審員都反映了社會的光怪陸離︰由伙計蛇王玩曬燈呃老闆、到種族欺凌,到老師懷有學生骨肉應有盡有;中年陪審員愛上神秘女子,從她口中知道了上一次審訊當中「不能說的秘密」(合家歡時段邊處理到咁多條劇情線呀)……

看官們可別誤會,這絕對不是一齣正確教導大家陪審團制度實際運作的劇集,大家日後在擔任陪審員時,千萬不要跟隨劇中人物的言行舉止。事實上,幾乎每一個陪審員都或多或少地犯了錯,小則可讓律師申請法院解散陪審團,大則可讓陪審員自招刑責︰與陪審團以外的人摸杯底暢論案件看法,殊不知對方原來是受害人的親屬;陪審員之間親密對話,連自己想申請簽證的私事也抖了出來;回家上網苦尋案件底蘊 …… 但這些錯誤,並不是像「事務律師戴假髮」般,由於編劇組的無知所致,卻是劇情刻意安排,用以襯托平行時空當中的國會辯論,讓陪審員所說所思所為,配合支持和反對陪審團制度的論據。

事實上,由於陪審團商議本身就是密室進行,而英制(亦為香港所沿襲)不同美制,陪審員絕對不能再對傳媒以至親人友好,談及密室中發生的一切,因此我們根本難以確證,在現實世界個別案件中,陪審團是否真的嚴格遵照法規及主審法官的指示,去審議案情與雙方證據;所以,The Jury 劇中的乖張逾矩之事,實亦難以斷言不可能發生於現實。但明顯的是,The Jury 刻意凸顯陪審員行事的荒謬,其實也是為了帶出劇集的主要命題︰何以由常人 (laymen) 組成的陪審團,每每也會作出有悖常理的裁決;另一方面,案中兩次組成陪審團而作出迥異的裁決,其實也反映了這制度蘊含的智慧,即讓司法制度的「民主 (democracy) 元素」,平衡專業執法者和裁決者的盲點。

無奈,來到這點,這劇仍是擺脫不了筆者心目中,一般中外法庭劇的「敗筆」(也許不是,倒視乎大家對法庭劇的期望是甚麼)︰編劇們汲汲於向觀眾交代事件的「真相」,並且無論如何也得讓觀眾確認,法院的裁決到底是否符合抑或背離了這真相,進而將整個司法體系本身送上受審席,而觀眾本身就成了一個裁決者 (adjudicator),論斷司法體系本身在這制度下是否應體現公平公義。大結局始終是要借神秘女子之口,爆出了死者家屬合謀安插偽證的內幕,這又總算為陪審團制度贏回了公道的評價云云。

在現實世界中,法官、雙方律師、陪審團,乃至公眾,從來都不處於一個可以得悉案件「真相」的位置,卻不過是爭訟當事人以外的第三者,要依賴雙方交代的證據陳詞(肯肯定會片面強調己方的論據而貶抑對方的),按照歷經歲月洗禮而確定下來的證據與程序法則,判定哪一方的證據比較可信,再據以判斷誰是誰非。

由此路進, 司法程序其實不是偵探小說,不是「找真相」的遊戲,正確而言,是一套讓「指控者 (Accuser)」—— 在刑事案而言,是政府;在民事案而言,就是原告人 —— 負責證明對方有錯,然後由法院聆聽雙方後決定指控者的理據是否成立,僅此而已。故此,法庭的角色,並不是告訴大家被告是否真的有做過不當的事,而是判定「說被告有幹過這事的證據是否足夠」;即使罪名不成立,也不是說法庭相信被告肯肯定沒有做過,是忠直無比的君子,反而檢舉他的無疑是陷人於不義的大奸角,這只不過是說控方的工作做得不夠,入不了罪,至於真相是如何,並不是這個制度非要回答不可的問題。

筆者時常有一個也許不切實際的期望,就是希望從影視娛樂呈現出來的「法庭」,可以給觀眾留下一些想像思考的空間,不要總是像現場直擊一樣,完美捕捉整件事的「真相」,而是可以回歸現實,賦予法庭乃至雙方律師適當的「擺位」,讓這些角色在戲劇中恰如其分地各司其職就可,不用再要求律師每一次都變身「神探伽利略」(按︰現實上律師也會有需要查證事實背景的,但通常僅限於證明當事人的清白而已)。這樣,亦可以讓觀眾在「煲劇」之餘,不致於潛移默化,對現實中的司法制度有不符現實的期望,乃至減少一些不理性的「昏官」、「狀棍」之類的觀感。

當然,筆者也不能太「離地」。以這城市的現實看來,搞清事務律師和訴訟律師的分別,還有不要無故爆出「新證據」,也許已經是難能可貴。唉。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看不見的流動人口

 
Find SIGG's Classic Aluminum Water Bottles at MYSIGG

Reducing our carbon footprint one bottle at a time!
From our sponsors
看不見的流動人口
Feb 24th 2014, 07:14, by 本土研究社

在一個全年整體旅客量比常住人口還要多出好幾倍的城市,人口政策框架的首要任務,應是處理流動人口所帶來的各種問題,長期則要處理人口高齡化。但現況是,約十多年後才發生的老化趨勢,瞬間已成為政府短期內輸入外勞政策的藉口,長遠而言,亦看不到針對流動人口的相關政策。

可知一天我們沒有認真考慮流動人口的性質與影響,就無法預期本地的醫療、福利、經濟、土地、規劃、房屋、教育等原有的城市功能,如何隨流動人口變化衍生的衝擊而作有效的應對。旅客究竟是來觀光還是生活,已衍生出截然不同的政策配套。

當然,種種迹象顯示,特區政府已不再顧及香港的處境,一些政策只是為了執行國家任務,只為了日後能升官發財;一些則因要保着既得利益而護航。香港人口政策最終淪為人力政策,貽笑大方。

歷年來酒店用途申請數字,政府內部按一按便可知,卻一直視而不見。本土研究社自行做了簡單整理,發現由1999年至2013年間,以城規第16條作酒店用途申請的數目,由99年15宗續年遞升至2013年的47宗,數量上現已遠超去年的賣地數目。當中2003年至05年間,數字更出現高峰,每年都有60多宗用作酒店用地,粗略點算有七成通過,清楚看到自由行政策對各類城市功能的潛在壓力。原有市區工廈及居住空間變為酒店愈來愈多,究竟還要多少被流動人口所侵蝕?

人口政策諮詢正在蹉跎歲月,離上次官方人口報告已有十年,香港還有幾多個十年?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你還未看V煞?

 
2012 Intl Green Construction Code

Sign up for the most comprehensive introductory course available on the web for the 2012 International Green Construction Code (IgCC). Just $29.
From our sponsors
你還未看V煞?
Feb 24th 2014, 07:16, by 李偉才

最近我在家第十二次看《V煞》(台灣譯《V怪客》),終於破了我看得最多的電影《鐵馬騮》的記錄。

這部2006年的電影在香港上映時幾乎無人留意,我也是看影碟才得悉,看後卻是愛死了。我之所以看了這麼多次,是每年我都邀請不同的學生(實質是港大附屬學院的mentees)到我家吃飯,飯後事必播放這部電影,而我則樂於陪他(她)們一起觀看。

《V煞》原名V for Vendetta,你可能未有聽過,卻必然見過電影中男主角由始至終戴著的面具,因為這個Guy Fawkes mask已出現在世界各地的遊行示威之中(佔領華爾街、阿拉伯之春、香港七一大遊行…),並成為了反強權、反建制的象徵。一個自稱為Anonymous的網上群組便以此為標記。(他們的口號是We are Anonymous. We are Legion. We do not forgive. We do not forget. Expect us. )一部電影的道具竟有如此廣泛的影響,也可說是一種異數。

這部電影可談之處實在太多了:電影實改編自著名漫畫家Alan Moore於1982年發表的同名漫畫(他的另一本作品Watchman也被拍成電影)。女主角是當時還未獲選影后(但已演得非常好)的妮坦莉‧寶曼(Natalie Portman);男主角是始終沒有露面,但聲線極懾人的Hugo Weaving(電影Matrix中的Agent Smith是也)。事實上,本片的製作者正是Matrix系列的製作人華卓斯基兄弟(Wachowski brothers)。他們是這本漫畫的忠實粉絲,早在拍攝Matrix之前便已把它寫成劇本。Matrix熱爆全球,使他們可以「夢圓初戀情人」,並找來最佳的班底製作,結果是成績斐然。

電影中有很多名句,包括「人民不應害怕政府,政府才應該害怕人民。」「藝術家用謊言來揭示真相,而政治家則以事實來掩蓋謊言。」「公平、正義、自由不單是字面的東西,它們是抉擇的取向。」「上帝在雨水中。」「沒有了跳舞,革命便不值得進行了。」「你準備好了嗎?我們準備好了嗎?」「再沒有把戲、再沒有謊話、只有真相。」「在這個面具之後的不單是血肉之軀,而是一個意念,而意念是刀槍不入的。」

如果你還未看過這電影,我極力推薦你盡快找來一看,並試找出上述的名句。即使你看過,我也鼓勵你再看一次,因為你必會有新的得著。

對我來說,最激動的一幕不是最後的爆炸,而是人群無視於嚴陣以待荷槍實彈的軍隊,不斷如潮水般湧向英國國會的情景。他們越過特拉法加廣場的一幕,直令我想起了一九八九年北京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記念碑。但兩者的結果是何等的不同啊!我記得我最先看的三數次,每到這幕都禁不著熱淚盈眶。

Vendetta究竟是什麼意思?大報復是也!文學世界中最著名的大報復見諸那部作品?當然是大仲馬所寫的《基度山恩仇記》。筆者小學六年級曾於大會堂兒童圖書館借閱這本書的中文全譯本(而非節縮本)並一口氣把它看完,印象至今難忘。電影其實是向這本文學名著(及由此拍成的電影)致敬。而其中也有它的金句,那便是:「去找你自己的樹吧!」

要想先睹為快?大家可立刻上Youtube看它的宣傳短片 "V for Vendetta trailer",更可集中看V怪客發表演說的那一段 "V for Vendetta: The Revolutionary Speech"。 待看畢整部電影時,請再問問自己是否同意以下這句說話:電影近結局時,蘇格蘭場探長要進入地下鐵道捉拿V怪客時,他的助手忍不著跟他說:「這一切都錯得離譜,對嗎?」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在網路罵戰勝出的方法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在網路罵戰勝出的方法
Feb 24th 2014, 07:53, by 車窗望

網路罵戰無處不在,而假如罵戰有分輸贏,懂得去贏也很重要,而最首要是明白甚麼才叫「贏」,否則無從談起。

互聯網第一定律︰所有人都深信自己是正確的。基於這個前題下,絕大多數情況是,你覺得自己贏,但對方亦不服輸,沒完沒了,因此關鍵是全世界都覺得你贏,那才算贏。怎樣知道「全世界」判你贏?簡單來說,就是當全世界都恥笑你的對手,那麼你就贏了,換言之,要勝出網路罵戰,就是要令你的對手,被那個區域的所有人群起嘲笑,恥笑的言論徹底淹蓋對方所有論述,這就叫做勝利。

或者你不知道怎麼贏,但最常見的輸家就很明顯︰

1) 回覆過長無人理
「多過三行唔會睇」是互聯網第二定律,任何試圖在網上完整申述個人立場理據論證的人,必死無疑。通常死法,就是被人在字海中抽出隻言片語然後攻擊,跌入無盡的泥沼,再被人抽得一句半句來恥笑,甚至只是打錯字都會輸,很殘酷。

2) 喜歡用比喻
絕大多數的罵戰都是不著邊際的猜想或概念,例如「米高佐敦在這個年代打NBA會否有冠軍?」,或是「女人都欠缺理性」之類,由立論到推論每一環都是模糊不清、難以處理。所以當你用比喻去解決一些抽象的 (或哲學的) 爭論時,永遠都無法完美涵蓋全部概念,總有遺漏。如果是授學交流,比喻是很不錯的捷徑,但在罵戰裏,則為泥漿摔角,永不翻身。

3) 朋友不夠多
正如早段就講,罵戰的勝利即講求群眾壓力,一個沒有網民緣或是「作客」的人,輸的機會多過九成。你叫 Justin Bieber 或是梁振英上高登跟大家罵戰看看,結果不言而喻。

「能戰則戰,不能戰則打遊擊,必敗時就潛」,只打有把握的仗,也是勝出網路罵戰的要訣,否則挑一個對你不利的題目和圈子來罵,自取其辱是理所當然的。問題是怎麼知道「能戰」?

互聯網第三定律︰你講一句話,聽你的人明七成,普通路人明四成,憎你的人明一成。這是由於人的智力有限,邏輯教育貧乏,加上人類天生就需要自建脈落來理解新事物 (即是偏見),還有討厭你的人自動扭曲你的說話,自我防禦避免認同你。所以絕大多數罵戰,都只是不著邊際的罵來罵去,難分高下,甚少「秒殺」。因此「能戰」的條件如下︰

1) 你能夠三句話之內總結出對方的盲點,並且能讓全世界都看得明。
2) 你能夠把對方的盲點,加大十倍力度地醜化,令他變成一個笑話。
3) 旁觀的群眾裏,大多數都是路人,最好是自己人。

然而世間並非常有完美的條件,更多情況是「不能戰」,所以打遊擊是個對策,即是拋低一句「你白痴架?」之類,然後離開,不要再回覆,然後高傲地在內心裏恥笑對方,從此就不要再跟他戰,那就可以保持勝利的感覺。不完美,但尚算可以。

下策是「試圖令對方心悅誠服地認同你」,在99.9% 的罵戰裏,都是徒勞無功的。甚至由於互聯網的本質就是「娛樂」,絕大多數人抱著玩樂的心情上網,加上第三定律,這種喋喋不休的人必然會受到懲罰,直至深潛。

但話說回來,深潛又未嘗不是上策,畢竟在互聯網裏罵戰百戰百勝也好,也只是一場空。知所進退,不求普渡眾生,開一個 Page 給自己與粉絲開心下,其實夠了。最大的輸家,就是罵不過人,又要繼續跟踪別人的一言一行,耿耿於懷,這是下下之策。

(圖為編輯所加,取自網絡)

原文刊於此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無形但重要的新聞自由

 
Interested in creating incredible beauty looks?

Enroll in this online course where you will learn to harness the power of color while mastering makeup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
From our sponsors
無形但重要的新聞自由
Feb 24th 2014, 07:01, by 溫仲然

新聞自由不能穿,不能看,不能食,但為何我們還要堅持這個無形的自由?筆者近日都反思這個問題,到底我們為何要保護一個看似與我們無關的自由,我們又不是新聞工作者,我們只是新聞受眾而已,編輯自主與否又與我們有何關係?筆者只思索了一會就得出一個答案,如果沒有編輯自主,我們就只會收到局部的資訊,不能獲取全面而客觀的資訊。單憑這一點就值得我們去堅守香港的新聞自由,我們要的是全面而客觀的資訊,而不是局部及經過過慮的資訊,這就是我們理應擁有的人民知情權。
有人會說總編輯確有報刊編審權,他
有權力過濾任何不利報刊及公眾利益的報導,這亦是他作為編輯的專業,故只是應然的決定。筆者固然尊重編輯的專業,但對其可以過濾報導的決定權有所商榷。公眾理應得知所有資訊,無論是對公眾利益有利,抑或對公眾利益不利的資訊,大眾都有權利知道,這就是公眾知情權。在一個文明的社會,公眾知情權是必然的權力,猶如我們要吃飯的權利,亦無理由被剝奪。此外,大眾傳媒在社會上除了可發揮監察政府的第四權外,同時亦發揮其公權力,利用其報刊的影響力,為市民而發聲,為大眾利益而堅持真相,這亦同時是民主社會應有的公權制約,故這只是我們應有基本權
利,遺憾的是現今的香港,這些基本的權力正在被逐漸剝奪,故我們一定要堅守及捍衛。
古往今來,有關打壓新聞自由的新聞時有所聞,亦不只是發生於極權國家或地區。以民主之父見稱的美國都曾經發生打壓新聞自由,水門事件就最為經典打壓新聞自由的例子。當年民主黨政府對傳媒進行竊聽,及偷取傳媒的文件。事件曝光後,不少美國人都人心惶惶,認為美國的新聞自由驟然變得蕩然無存。幸好,當時的輿論壓力成功逼使總統辭職,及令新聞自由重回正軌,能夠繼續監察美國政府的施政。由此可見,新聞自由對監察政府是一種無形但有力的壓力,故新
聞自由對一個文明的社會是必不可少的自由,是必然而非應然的自由。
梁振英上任以來,打壓新聞自由的舉動昭然若揭,香港的新聞界已進入寒冬時期,新聞自由笈笈可危。雖然香港不算是極權地區,但民主等文明社會應該有的元素都有所缺乏,故我們應更加珍惜我們僅有的新聞自由,並藉此去爭取我們理應擁有的民主制度,令香港能步向成為更加文明,更加尊重民主法治的地方。筆者昨日都有參與由記者協會發起的反滅聲遊行,與1000名市民走上街頭,其後亦有與6000人參與反滅聲集會,我們的目標都十分一致及明確,就是藉這次遊行集會希望政府知道,我們需要新聞自
由,不要滅聲報刊,我們要的是全面而客觀的報導,而不是經編輯過濾的河蟹報導,我們只是捍衛我們必然擁有的新聞知情權。梁振英,你聽到嗎?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空氣污染超標 車輛廢氣需控制

 
Get the newest, latest, hottest

Find shoes, heels, flats, active, essentials and more in the latest styles. Save up to 40% on select items.
From our sponsors
空氣污染超標 車輛廢氣需控制
Feb 24th 2014, 05:02, by 香港地球之友

原題為《2013 年空氣污染超標日數料創新高 地球之友促政府多管齊下控制車輛廢氣》。

香港地球之友根據環保署路邊監測站空氣污染指數(API)網上數據統計 2013 年數據,發現去年度空氣污染指數超過 100 的日數為184 日,比 2012 年多出 42 日,更為有紀錄以來(空氣污染指數由 1995 年開始採用)度得最高數字。中環的路邊空氣污染最為嚴重,共 83 日錄得空氣污染指數超過 100。香港地球之友認為,路邊空氣污染日益惡化,政府必須儘快採取交通管理措施,減少車輛排放。

路邊空氣污染歷年最嚴重

香港地球之友透過從環保署網站可供下載的空氣污染指數時均數據(註1),計算 2013年 3 個路邊監測站(銅鑼灣、中環及旺角)每日平均空氣污染指數,發現中環路邊監測站的空氣污染指數超過 100 的日數為 83 日,銅鑼灣及旺角的空氣污染情況亦不遑多讓,分別有 61 日及 40 日,3 個路邊監測站的總計日數為 184 日(見表 1),比 2012 年多出 42 日,更為有紀錄以來(空氣污染指數由 1995 年開始採用)度得最高數字(見表 2 及圖 1)。

Screen shot 2014-02-24 at 1.16.26 PM

Screen shot 2014-02-24 at 1.16.32 PM

中環重災區

本會根據同樣的計算方法比對 2012 年及 2013 年 3 個路邊監測站的空氣污染指數,發現中環的路邊空氣污染明顯惡化,去年空氣污染指數超過 100 的日數較2012 年多出 29 日(見圖 2)。

Screen shot 2014-02-24 at 1.16.38 PM

(註︰空氣污染指數超過 100 日數由環保署網站提供的空氣污染指數時均數據所計算的算術平均數,與環保署最後公佈的數字或有出入。)

污染惡化,區域因素非主因

1. 車輛廢氣排放增多

數據顯示,導致路邊空氣污染指數超標的最主要成因是二氧化氮,二氧化氮主要來源正是車輛廢氣。雖然香港污染同樣受區域因素影響,但二氧化氮不是區域影響的主要產物,證明路邊空氣污染元兇是本地的汽車排放,港府不能全推缷內地因素。

2. 風勢弱,路邊污染物聚積

而二氧化氮偏高的另一成因,是中環風勢較弱,令污染更易積聚。圖四顯示,中環路邊監測站其中一個月所量度的二氧化氮濃度(註2)以及風速(註3)的比較,風速較弱的日子,二氧化氮濃度便增加。

本會認為,歐盟四期或以前的專營巴士、催化器失效的石油氣的士和小巴以及柴油商用車輛,均為廢氣排放來源,必須盡快實施相關的尾氣改善措施及加強檢測各類車輛的排放。但同時間,繁忙路段汽車數量過多,也需由交通運輸層面著手處理,包括儘快實施低排放區,限制高污染車輛進入。政府於 2017 年才籌備電子道路收費,本會認為實屬太遲,應盡快開展。

註1:資料來源︰環保署空氣污染指數(1995 - 2013)http://www.aqhi.gov.hk/tc/related-websites/air-pollution-index.html
註2:來源︰環保署空氣質素監測資料 http://epic.epd.gov.hk/EPICDI/air/station/
註3:來源︰香港天文台二零一三年二月中環碼頭氣象觀測摘錄

圖:環保署網頁

Screen shot 2014-02-24 at 1.16.43 PM

Screen shot 2014-02-24 at 1.16.49 PM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