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海洋公園多年來新聞槁,綜合了5種方法動物引進海洋公園, 包括有購入、物種交換計劃、送贈、拯救、人工繁殖。每種計劃背後有著鮮為人知的真相,這已經不單是商業賣買,他們也妄顧動物生存權利,還貶低牠們生命價值。
購入
園方派遣工作人員遠赴世界各地採購物種,例如70s 年代, 遠赴日本太地町購買海豚。近十年,公園為了提昇自己在國際上地位,大興土木,興建新主題館也務必成為全球之冠,例如在2002年, 在日本鹿兒島購入4 條鎚頭鯊, 打做成為「全東南亞第一間飼養稀有品種鯊魚之水族館」;在2006 年, 世界各地引進1000隻水母, 當中包括10種稀有品種, 也打做成為「全東南亞第一座獨立水母館」;還有在2010年, 海洋奇觀水族館開幕, 購入1000條珊瑚魚, 運送期間死亡率已達70%。這次賣買會否成為「全東南亞最殘酷之水族館」呢?
圖表一) 購入物種, 資料來源: Dolphin Family
物種交換計劃
與世界各地水母館交換物種, 由於某些國家法例比較嚴緊, 不可能入口特別物種, 透過國與國交換, 可以解決法例上爭論。但由於計劃欠乏透明度, 香港海洋公園究竟與那一間水族館定下契約、當中交換規則是否合理、等等..無人知曉,這也是最恐怖的地方。前兩年,海洋公園突然建議從所羅門群島購入30條海豚,也是為了物種交換計劃 。物種交換例子上如在2005年,與台北海洋館(2007年閉館) ,以一條鯊魚交換一條圓犁頭鯆 ;在2012年,與日本福島海洋科學館, 交換1條太平洋海象。巧合地,這兩單例子,似乎香港交換過去之動物,命運都是兇多吉少。
圖表二)物種交換, 資料來源: Dolphin Family
送贈
固明思意是某國因某些目的而送贈動物, 贈送最多國家莫過於是我們祖國,還有一些良心發現的水族館, 又或者某國家停止海洋動物表演後 ,將動物轉贈香港海洋公園, 對動物來說,只是換了地點,動物繼續過著勞役生活, 除了從新適應環境後, 也要重新投入表演,可能比之前水族館表演生活更難過。其中最為人所知之「送贈」例子就是中華鱘,在2008─2010年,中華鱘館兩度開放, 第一次因為奧運中央政府贈送10條, 因錯誤判段, 與海狼放同住一缸, 中華鱘傷亡慘重, 到現時為止還未知生死數目。2010年重新開館, 再贈5條, 共送中華鱘15條。
圖表三) 送贈, 資料來源: Dolphin Family
拯救
從野外捕捉受傷的動物, 通常困在海洋公園接受治療,然後等待進一步行動。多年來在公園新聞局公開個案有三,但牠們命運不多好,其中兩個個案入園不久,命不久已。成功拯救倒子只有2008年一隻成年海龜,最終放回西貢外海;在2003年,三椏村一條擱淺中華白海豚,拯救五日後最終不至,當年死亡個案是即日公開。但盛智民上場後,死亡通報機制更差,日前從玳瑁事件得知,公園不會主動公開。
人工繁殖出生
很多水族館聲稱人工繁殖可增加對相關物種的認識,而且可減少於野外捕捉物種, 而香港海洋公園也切合這種想法,還加以辯稱,例如「自願性人工繁殖」特有名詞營運而生奇怪得很,訓練海豚翻身殖入精液,這就稱為「自願性」。以海豚為例,早在十多年前,公園停止購入海䐁,並推行人工繁殖,但這種做法是否人道,我們還要細心想想!人工繁殖海豚習性已經改變,性格上機能上已經與野生海䐁不同,最好不過例子就是 Pinky, 性格行為怪異,從小已經有「撞牆」習慣,也不懂照顧初生兒子 Cloe, 出世不久危些撞牆而死。另外,近年人工繁殖吹勢更為嚴重,每種入園動物也要進行人工繁殖。
無論公園用那一種手法引入動物,重點在於我們怎樣對待動物,有沒有為牠爭取應有福利,有沒有重視牠們生命,有沒有善待動物,還是虐待牠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