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日星期三

香港獨立媒體: (轉載) 正視少數族裔教育不平等

 
Interested in creating incredible beauty looks?

Enroll in this online course where you will learn to harness the power of color while mastering makeup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
From our sponsors
(轉載) 正視少數族裔教育不平等
Jan 1st 2014, 15:13, by Plato

Source of Picture: Young Reporter Magazine.
(http://tyr.journalism.hkbu.edu.hk/?p=693)
(轉載自信報財經新聞)
A19 | 時事評論 | By 陳文星 查理斯 | 2013-11-13

正視少數族裔教育不平等

特區政府自2000 年已開始資助少數族裔學童教育,這十多年間,也不斷增加非華語教育的支援,包括設立「指定學校」、制訂中國語文課程補充指引、提供課後或假期輔導、舉辦暑期銜接課程等,但意外的是,具高中程度和專上程度的少數族裔學生仍然偏低。

最近,教院的調查指出,南亞裔兒童輟學率比本地學童較高,他們的貧窮率也比本地學童高出1.5倍,達31.8%。由於不少移民學童來自基層家庭,父母的教育水平偏低,從事低薪、長工時的工作,故此沒有足夠時間、資源和能力協助子女的學業;再者,新移民學童不懂當地語言,成績比一般本地學童為差,如果他們獲派入讀一些集中基層移民學童的中小學,將會更為減少他們從本地或其他階層學生學習語文的機會。

提供第二語言教育

本文將比較香港與澳州的移民教育政策,以探討本地非華語教育的問題和改革方向。澳紐加的多元文化教育最值得我們參考,因為三國的本地與非本地學童的成績差距最小。由於篇幅所限,只能以澳洲的新南威爾斯州為例,說明她的移民教育特點。

新南威爾斯州的教育及社區部為移民教育制訂長期的策略方向,並訂定推行為期三年的「多元文化計劃」(Multicultural Plan),而計劃須按多元文化的原則設計,例如:一、透過反種族歧視和了解多元文化,促進社區和諧;二、提供包容的教學環境,尊重非本地學童的文化、宗教和世界觀;三、提供第二語言的學習支援,讓學童達到全面的參與和公平的學業成果;四、與非本地家長及鄰舍建立有效溝通,並鼓勵他們參與學校活動等等。

這個「多元文化計劃」有三大教育目標,並由州政府推動,包括:一、提高教授第二語言教師的知識及技巧,以滿足新移民及少數族裔學童的需要;二、縮窄本地與非本地學童因起跑線不同而導致的成績差距;三、與家長、社區及商界提供有創意的教育,以滿足不同文化和語言學童的需要。

此外,每個目標有多項服務指標,例如培訓及聘用第二語言教育教師的指標、移民及少數族裔學童入學、完成專上學院及學業成績的指標、提供第二語言及母語的服務、推動共融社區關係的服務、提供翻譯服務的指標、與大學、社區組織等合作提供教育及職業培訓的指標等等。最後,每年教育部都會公布服務的成果。

第二語言教育不是單純的聘請語言老師授課,它涉及資源分配、教師培訓、分派學生等制度安排,例如新南威爾斯州的州政府向中小學推行「第二語言的支援計劃」及「新移民第二語言計劃」,在「第二語言的支援計劃」下,若學校定期取錄某個數量的移民學童,他們可向州政府申請支援,獲批後,州政府按非本地學童的數量及語文水平,委派第二語言教育的教師及專家前往該校,提供教學支援;教師的數量則視乎移民學童的數目而定,而政府亦須為教師提供第二語言的資歷培訓。

第二語言教育的教師不是用來減輕學科老師的工作,他們主要負責:

一、評估非本地學童的語言能力和需要,制訂合適的教學模式;二、根據第二語言的評核準則,定期評估及報告學生學習英語的進度;三、與其他教師合作,在不同學科提供適切的第二語言教育;四、協助學校進行每年評估非本地學童的調查等。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澳洲的經驗,教授第二語言的責任並非只落在這班語言教師身上,相反,所有教師在不同學科都要配合,以提高學童的語言能力。第二語言的老師亦須與學校共同決定教學方法,方法可以有多種,視乎非本地學童的數量,例如設立補習班教授不同年齡的非本地學生、設立第二語言選修科,又或第二語言老師與其他學科老師合作一起教授等。其實,這些方法曾在香港的個別學校出現,可惜沒有政策,其他學科老師又缺乏雙語能力,造成非華語教育質素參差。

須設定三大政策目標

香港的非華語教育缺漏甚多,最明顯的是,教育局沒有一套長遠的多元文化教育政策,以釐定非華語教育的實踐和目標。過去, 「指定學校」的資助安排加強族群分隔,無論有意還是無意,都不利兒童的學習發展;即使政府在今年6 月把「指定學校」易名為「支援網絡非華語學童教育服務」,把津貼的對象擴大至有收錄至少十名非華語學生的中小學,但那些學校實質並沒有轉變為跨階層跨族裔的學校,南亞裔學童的中文學業成績仍遠遜本地學生,故難除負面標籤。

此外,支援非華語學童教育服務的資助只局限在中小學,而津貼的用途又缺乏明確方向,包括處理「語言教育支援不足」、「基本人手不夠」、「雙語教學助理不足」及「學童資源匱乏」等問題。若資助針對那麼多問題,每年三十萬至六十萬元足夠嗎?

還有,在非華語學童的中文教育上,缺乏統一的政策目標,教學和評估任由學校自由發揮,不同中小學教師制訂的教學方法各異,而大部分現職教師又缺乏「教授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專門知識,故教學成效參差,最近政府才要求所有支援非華語學童的學校根據「中國語文校內評估工具」,為學生訂立教育目標和策略,但如何與中學文憑試中文科的水平銜接,則有待觀察。

觀乎香港與澳洲移民教育之別,香港的非華語學童教育缺乏清晰的政策目標,政府的支援亦欠力度。為了更有效解決少數族裔兒童的教育不平等問題,特首明年必須為非華語學童教育訂定三大政策目標及指標:

一、建立跨階層、跨族裔的共融學習環境;

二、縮減本地及非本地學童的不平等教育結果;

三、在學前教育至中學,設立一套有連貫性的中文作為第二語言教育的課程;商界亦可嘗試與社區團體和學校攜手設計一些有創意的教育活動和課程予非華語學童。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轉載):「中文為第二語言」課程的重要元素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轉載):「中文為第二語言」課程的重要元素
Jan 1st 2014, 13:49, by Plato

Source of Picture: MailOnline
(轉載: 信報財經新聞)
A10 | 時事評論 | By 查理斯 葉仲茵 | 2014-01-01

「中文為第二語言」課程的重要元素

臨近《施政報告》出台,不少團體紛紛要求政府為少數族裔兒童設立「中文為第二語言」的政策、取消帶有負面標籤的「指定學校」等。不過,他們未有詳述要求的是哪種「第二語言課程」。早前教育局已改變「取錄非華語學童」學校的資助方式,津貼擴展至所有「取錄10 名或以上非華語學童」的學校;並取消「指定學校」的名稱,要求申領津貼學校須按「中國語文校內評估工具」為非華語學童訂定具體的學習目標和教學策略,以鼓勵更多非華語學童入讀主流學校。

筆者認為這些調整只屬小修小補,政府及其他團體亦沒有釐清「融合」(inclusion) 與「分班分校」(differentiation) 兩種教育方向,對協助少數族裔學童學習及融入社會的影響。本文將指出現時支援非華語學童措施的四大問題,以及未來課程改革的具體方向。

問題一:由「指定學校」到分班分校

過去許多團體批評政府透過「指定學校」推行「分隔少數族裔學童」的教育,令他們缺乏語境學習中文;現在政府則改變資助方式,期望把少數族裔學童分散到不同的主流學校。可是,根據目前以種族、能力和教學語言分班分校的教學政策,分隔問題依然存在。

社聯的少數族裔貧窮報告指出,現時每三個少數族裔兒童就有一個活在貧窮家庭,這些家庭的在職成員大多從事非技術工作,無法指導子女功課,故少數族裔學童的學業成績普遍較差,大部分仍然就讀成績不甚出眾的「指定學校」。

其他取錄較少非華語學童的學校,亦按學生能力、教學語言實行分班教學,以便教師授課和管理。某些學校若以英語為非華語學童授課,本地學生則分流到以中文授課的班級,故此非華語學生仍與本地學生分開學習而缺乏接觸中文的機會。如學校採用中文授課,觀乎現時對非華語學童的中文支援嚴重不足,他們以中文學習其他科目亦有困難,故此取消「指定學校」仍然無助促進融合教育及消除外界的偏見。

問題二:資助未到位

新資助方式只規定學校把津貼用於聘請臨時教師和教學助理、培訓教師,以及購買教學資源,但沒有規定用於推行標準化的「中文為第二語言」課程,例如學校須要聘請什麼類型的教員?需要多少懂得教授非華語學生的中文教師?教師及助理是否必須參加少數族裔文化、教學方法等培訓和考核?

在現時缺乏課程指引下,學校使用津貼可謂各有不同,令人擔心津貼是否用於改善非華語學童的中文教育之上。此外,不同學校錄取不同程度的學生,而津貼額只按非華語學童的數量釐定,試問如何確保每家學校為這些學童提供同等優質的語文支援?

澳洲和加拿大在這方面便做得比較出色。澳洲新南威爾州政府教育部推行的「英文為第二語言」政策,每年將根據新移民數量和語文能力,資助學校聘請「有非英語學生教學經驗」的教師或顧問、教育助理及翻譯、開發教材及培訓教師;加拿大安大略省和亞伯特省的政府更考慮新移民學童的家庭經濟背景等,釐定推行「英語為第二語言」課程的資助額。

問題三:漏網支援

根據教育局2012╱13 年度數字,全港有247 家小學及214 家中學,由於只取錄十名以下非華語學童,因此未能受惠於新資助計劃,這令融合教育成疑。

加拿大一項檢討第二語言課程的調查指出,如果隨便把非本地學童融入主流學校,而學校又不提供第二語言課程支援,將會增加學生的輟學率。

因此,安大略省委派37 名英語為第二語言的教師,支援100多家有取錄新移民學童的學校;澳洲則設立語言中心,提供一年語言加強班,待學生打好語言基礎後,再轉介他們到有第二語言課程的主流學校。相反,香港對這類錄取較少非華語學童的學校則沒有相應的支援。

問題四:校本支援力度不足

一直以來,政府對推行「中文為第二語言」的課程很有保留,因為教育局把它理解為「二流的中文學科」,認為只要協助學校根據「中國語文課程補充指引(非華語學生)」,調適現時的中文課程,並運用不同教學策略,便能滿足非華語學生的需要。

可是,如果校本支援欠缺統一的第二語言課程及評估指引,教師只能按他們對少數族裔學童的認識,調整中文課程及自行編寫適合少數族裔的教材,造成不同學校相同班級出現不同程度的中文課程,影響教學質素。

再者,教育局沒有訂立劃一準則,定期評核少數族裔學童的中文能力和學習進度,以評估支援措施的成效。更甚的是,由於分班分校的教學政策,加上政府僅開辦只有小學三年級程度的「綜合中等教育」課程,因此教師或會以「綜合中等教育」課程作為目標;長遠而言,校本的少數族裔中文教育最終淪為低水平教育,無助學童未來升學和就業。

課程要求

筆者認為,這些問題均源於現時香港沒有一套適合非華語學童、並銜接本地中文課程水平的「中文為第二語言」教育政策。有見及此,我們參考澳加的多元文化政策和第二語言課程,同時考慮香港的獨特性,從以提出在港推行「中文為第二語言」課程的八大要素和建議【表】。

如果政府希望消除非華語學童教育不平等的問題,便須大刀闊斧地推行課程改革,研究相關的「融合」教學方案,並為學校訂立縮減華語與非華語學童成績差距的指標,這才有助他們將來融入主流社會和勞動市場。

---------------------------------------------------------
(表):設立「中文為第二語言」課程的原素 

1. 推行標準化的「中文為第二語言」政策: 成立「中文為第二語言」的專業隊伍,開發教材,提供適合非華語學童語文需要的中文發展(包括聽、寫、讀、交際等)階梯及標準(benchmark),並銜接香港中學文憑試中國語文科。

2. 設立連貫性的「中文為第二語言」課程: 設立一至三年的語言適應及加強班、五至七年的中文為第二語言進階班。若有需要,設立中文為第二語言的數學及通識學科,並實行小班教學。

3. 針對課程需要,設立資助制度: 按非華語學生人數、語文能力及最低開班人數,釐訂第二語言課程的資助,並將現行的資助改為聘請及培訓有認可資格的「中文為第二語言」教師、顧問、助理等;將資助推廣至「取錄非華語學童及參加學券計劃」的幼稚園,讓非華語學童及早接受優質中文教育。

4. 以「縮減本地學童與非華語學童的成績差距」為目標: 制訂全港非華語學童的中英數水平測試,評估及縮窄本地與非華語學童的成績差距。

5. 訂定時間表,推行融合課程: 按語文水平,將集中非華語學童的語言適應班過渡至有支援的融合班 (integrated class)。考慮香港的特殊情況(少數族裔學童多來自低收入家庭、中文非普及教學語言等),政府需研究「集中」與「融合」的教學制度,例如將部份「指定學校」轉為語言中心,提供較長時間(二至三年)的中文加強班。若達合格水平,再分配到推行「中文為第二語言」課程的主流學校。又或研究由主流學校提供短期語文加強班,合格後,再分配到主流班。分配到主流學校或班後,若學校以中文授課,需加強其他學科的中文支援。若學校以英文授課,則應一視同仁,加強本地及非華語學生的英文支援。

6. 定期評估少數族裔學童的語文能力: 訂立劃一準則,評估非華語學童入學前後的中文能力及學習進度,以衡量措施的成效。

7. 加強非華語學童家長與學校的溝通: 資助學校聘請少數族裔教學助理及翻譯,協助非華語學童家長了解子女的學校生活及參與學校活動。

8. 增加少數族裔學童入讀大專的渠道: 參考加拿大的做法,設計入讀大專院校的其他認可中文語文課程,課程及格水平等同於香港中學文憑中國語文科某個水平。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一周年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一周年
Jan 1st 2014, 05:27, by The Concordia Connect

文:慷慨(Concordia)老闆

眨眼間又到急景凋年的時候,驀然回首,Concordia Connect (CC) 原來亦已經運作了一整年。對於一個非牟利自願性學生組織而言,能幸運跨越那些躊躇不前的日子邁向新一年,實在有賴CC矢志不渝的理念。

CC的前身為2012年九月臨時成立的「澳洲香港大專生聯盟」,目的為發表聯署聲明支援香港人對反國民教育獨立成科。行動由發起網上聯署正式展開,後來獲得十間澳洲大學香港同學會的正式支持,再拓展到收集實體簽名。最終以遊行至香港駐悉尼經貿處(HKETO),並同時於墨爾本舉行靜坐抗議結束行動(特別感謝黃毓民先生到訪)。事後,合作過的同學隨即四散回歸平淡的大學生活。

當中有數個特別有心的年輕人(包括我)於考試過後開始對「大專聯」的解散感到可惜。由於海外的香港同學會大部份都專注於吃喝玩樂而非我們所追求的明德親民,所以心有不甘的我們於十二月決定重新走在一起,商討建立一個健康學生組織的可行性。最後我們確立了三大方向:

《一》關心香港社會時事,守護真正屬於港人的社會
《二》關心留學本地資訊,以擴闊視野
《三》與留學生同舟共濟,分享留學的經驗

從反國教事件當中,我們留意到留學生的社運實在沒有絲毫的天時、地利、人和。由於身居海外,留學生接受訊息比香港學生緩慢、也毫不主動關注主流社會、什至抱著事不關己的態度,選擇被脱節。有見及此,CC採用傳媒的形式,每日透過上載文章及多媒體,擴展我們所觸及的網絡,並鼓勵他們使用CC這個更方便的了解香港/本地社會的平台。

此外,經過一年的合作,CC的團隊慢慢地培養著彼此之間的默契。然後,憑著大家堅持不懈的付出,現在CC不單被外界認識,更聚合了更多對社會有成熟見解的青年人。目睹發起社運的海外人士越來越多,然而香港人貴人善忘,一個平白無奇的組織往往在失去新聞關注後便無法再獲得公眾支持,然後消失。為了抵抗這些不利的天、地、人因素,CC可說是運用了愚公移山的方法。在這一年內我們能夠到達現在的水平可說得來不易。

CC對自己的收穫既自豪又謙虛。自豪的是,團隊居然在全體留學生的運作底下尚未觸礁;謙虛的是我們清楚自己距離訂下目標依然有很長的路。我們期待全方位的進步,務求來年繼續以文字及多媒體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社會時事。此外,針對「分享留學經驗」,我們亦有一個網站籌備已久,正加快步伐準備面世。

新的一年,我們希望吸納更多有心人加入我們的團隊。經過香港電視一役後,我們決定不再局限於澳洲留學生,並邀請到英美加的同學加入CC。2014將會是多事之秋:六四事件二十五周年,七一佔領中環,以及香港政府其他出乎意料的政策。除了加強CC內部的工能外,我們決意積極與其他國家的香港留學生合作,全力配合組織之間不同的時差與辦事模式。

Concordia Connect 團隊感謝所有人一直而來給予我們的支持與體諒。一年已過,CC不再屬於實驗性質的計劃,我們需要成為具有實質影響力的團隊。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我們將謹慎並勇敢地踏入營運的第二年。

再次衷心感激扶持了我們的所有人。我與我的夥伴來年定必不負所託,更加努力!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如果不給,也不能騙!

 
Interested in creating incredible beauty looks?

Enroll in this online course where you will learn to harness the power of color while mastering makeup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
From our sponsors
如果不給,也不能騙!
Jan 1st 2014, 04:05, by 戚本盛

操縱比賽,使之貌似公平但實則暗中做手腳的事,其實不始於提名委員會,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在某大學唸書,就知道聘請講師之一二。

那時候ICAC已成立並穩了陣腳,聘請講師已不能公然一個人說了算,也須程序公平,某大學已掌有權力的教授,於是就改在SHORTLIST的過程做手腳。說扶掖後進也好,說建立王國也好,教授會在招聘公告刻意加進為某某度身訂造、幾近獨一無二的條款,然後在初期揀選時刪去其他強手,結果送交遴選委員會的名單,對某某便十分有利。

你說這黑箱作業嗎?並不,招聘是公開的,應聘是自由的,面試也是專業的,然而,遴選委員會手握這份經篩選的名單,無論如何公正,也只能選出某某入職當講師。我所知道的,就起碼有數個這樣的例子,其實那些某某也不一定沒實力公平競爭,只不過如此做了手腳,便能十拿九穩就是。

提委會的設計不也正是如此在SHORTLIST的過程中做手腳嗎?北京政權根本就不相信普選,不相信普選屬平等人權,不相信普選可以增強政治認受從而有利管治。甚至,也許他們根本不以人權為核心價值,不以認受性為管治的核心價值。《基本法》寫下了普選,大抵只是權宜,並非真心所繫,何況,還有關卡重重。

其實,不相信便不相信吧,不想香港公民有普選的人權的話,就清清楚楚說不想吧,這雖不能讓人同意,但倒還算坦白大方,也許還能博得幾分尊重。可是,明明想在提名程序做手腳,卻還大談遵守《基本法》甚麼的,一派尊重法治,一派正義凜然的模樣,實在使人看得惡心。

如今看到的現實是,不但不坦白說明,還想通過提名委員會獨攬提名之權,卻仍說這是公平的、真正的普選,這簡直就是光天化日下的行騙!

騙,就是當香港公民如此愚蠢,當我們是甘於做自欺欺人的次等人,而香港公民,如你,如我,面對此情此景,如何回應是好,根本就是一個怎樣看待自己的身份的問題。假如你手上接到偽鈔,一摸便覺紙質粗劣,再看竟看不到任何保險線或水印,卻仍堅說這是真鈔,如常用之花之,這時已不只是騙子當你愚笨可欺,而你也掉進了行騙的軌跡,騙子的身份,便成為你人生的一部份。

學民思潮視爭取公民提名,還特別提到這是歷史任務,其重大意義,就是不容這種騙子的身份成為他們人生的一部份,在這一點上,他們雖年紀輕輕,但比許多泛民大老,都看得更遠。

不少泛民大老,常以爭取民主數十年來證明其一顆丹心。可是,面對如此赤裸的行騙,卻不加指正,且轉過來向人民遊說可以接受的話,則這不也正是協助了行騙嗎?始作騙者的北京政權會感激各泛民大老呢,還是會更賤視之利用之?更不可忘記的是,這行騙,也必將寫進歷史,必將成為協助行騙者的人生的一部份,從今以後,直到永遠。

人民又會甘於受騙嗎?我看並不,我們一條很基本的底線是:如果不給,也不能騙!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五毛」與「兩文」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五毛」與「兩文」
Jan 1st 2014, 04:11, by 曾憲冠

大陸有「五毛黨」,而香港則有「兩文黨」。大陸的「五毛黨」願為五毛錢貼文,香港的「兩文黨」卻不肯為兩塊錢彎腰,氣派何其不同。從「五毛」和「兩文」兩黨,怕可窺察出大陸與香港兩地最低消費的差距;一面是只要五毛錢即可收編入黨,一面卻是即使兩塊錢也無動於衷。不過,「兩文黨」初現江湖至今已經十多年,人事推移,行情不知已經歷了幾番高低起伏,從通縮到通脹,而今百物騰貴,看來大概已遠非兩文之數了。但是,卻又未必盡然。數字雖不曾掌握,但事例倒不妨參考。近期有為了五毛錢的士車資的找贖而提起訴訟者,從中可見對於兩塊錢的執著已有所動搖,而對於五毛是放入眼內了,也許五毛的收編價值已開始受到垂注,亦未可知。其實,人民幣對港元的匯價持續上升,恐怕也是原因之一,港元逐漸貶了值,自然得惜取分文;至於人民幣相對升了值,則收編的價格只怕也要隨水漲而船高了。可是,這也許都不過是我思想跳躍的結果,事實其實簡單不過,「兩文黨」也許依然是「兩文黨」,依然拾金不昧,而其原因不外是不屑。兩文以下的子兒不消說,兩文連電車也搭不到。三文呢?是兩文加一文;四文呢?是兩個兩文;五文呢,一個子兒,有點興頭了。建議特區政府:五文以下的輔幣一律停用。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似乎我們忘記了作客的困苦 : 關注難民及酷刑聲稱者

 
Take the Style Quiz

Join JustFab and get one pair of extraordinary shoes or bag every month, handpicked for you by our fashion experts.
From our sponsors
似乎我們忘記了作客的困苦 : 關注難民及酷刑聲稱者
Dec 31st 2013, 17:15, by 鄭偉謙

鄭偉謙

「以往,專員署為亟需援助並正等候專員署安排移居外地的難民、以及亟需援助並等候專員署處理他們的難民申請的尋求庇護者提供支援。專員署在二零零六年五月起停止支援亟需援助的尋求庇護者,但會繼續支援亟需援助的難民。 基 於人道理由,若難民、尋求庇護者及酷刑聲請人在本港接受有關機 構甄別期間缺乏基本生活需要,當局會與非政 府機 構合作, 按個別情況為有關人士提供實物援助。我們為這 些人士提供的援助包括臨時住屋、膳 食、衣履、其他基本日用品、合適的交通津貼和輔導。此外,我們亦按需要建議豁免有關人士在公立診所 或醫 院接 受醫療服務 的費用。我們會視 乎個案的個別需要和個人情況,包括這些人士本身擁有以及在其他途徑所獲得的資 源,向有關人士提供不同的援助...當局就有需要的難民、尋求庇護者及酷刑聲請人制訂有關支援性質、 程度和方式的政策時,曾考 慮多項因素,包括個別人士的需要,以及他的要求是否合理,目的是提供支援,讓有關人士不致陷於困頓, 但同 時又不會因此 而產生磁石效應 ,對香港 現時支援系統 的 長遠承擔 能 力 造 成 嚴重影響。當局認為現 時以實物形式提 供援 助的安 排,已能兼 顧上述各項相關因 素。 」《保安局衞生福利及食物局 教育統籌局就在香港的難民、尋求庇護者 及酷刑聲請人的情況向向立法會保安事務委員會及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的文件,2006年7月》(1)

這已經說明這個問題不是新鮮的了。

我們在渡過溫暖的聖誕,及籍倒數憧憬著更好的一年的來臨,但是他們的希望在何處。

今年的夏天,不論是新聞媒體,又或是獨媒的文章,紀錄片,都在談論來自服迫害國家,或是可能因政治理由,會遭酷刑的聲請人。然而,情況卻沒有什麼改善。起碼7年來都是一樣。

他們在新界西,或是北區出現。你可能不習慣,不熟悉他們的面孔,他們可能是來自中東,非洲,南美或是東歐。他們都是與我們擦身而過的一群人。

他們為了重新的希望,選擇了香港作為暫時的棲身之所,然而,他們不過是由一個地獄,轉投另一個苦難之地而已。

他們不單需要等待無盡的時間,去等待安排等三國接收,不,他們的很多聲請都可能被拒絕。然而,在此情況下,我城就只是他們可以過安定生活的唯一期盼。

我城是什麼對待他們的 ?

他們是不可以在本港工作的,因此他們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ISS)的食物(價值300元一個月),資源及住處援助,他們只能每月獲取1200元的生活津貼及。然而,他們卻被編入有如雞寮的偏遠鄉村,而且衛生環境惡劣。上面的不過是一紙空文,事實是,他們最基本的生活條件也不佳。

委身負責難民、尋求庇護者及酷刑聲請人的Vision First,甚至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被指稱他們因與ISS爭取合同而質疑Vision First的動機。

現實在眼前,他們有一些人在申請食物銀行遭冷待,安排的住處也沒有體面的。而一些人希望合理地爭取生活質素的改善,需要出來工作,然而,被入境處拘捕,卻要他們在牢中工作。而且薪金卻低於最低工資,十分諷刺,極盡荒謬。

當每一次提及人口政策時,政府總是搬一大堆的證明,來解釋為何要提高生肓率,或甚是輸入外勞。有趣的是,在此種情況下,仍然有人可以沒有勞動的權利,除非是在獄中。這是合乎人道精神嗎?

在近些時候,有法官(2)判斷有關難民、尋求庇護者及酷刑聲請人「非法」來港工作的時候,在特殊情況下,他們應有工作的權利。另外,入境處全然依賴聯合國難民署的甄別,這是不正確的。他有理由相信入境處處長未能獨立判斷聯合國難民署所做決定的正確性,或未能根據高標準的公平原則仔細審查相關決定。而在判詞中,將處理酷刑聲請及難民申請的兩道程序合併,以便加快流程,防止經濟移民為爭取留港而先申請一個身份,若未能通過又再申請另外一個身份。(3)可見,如果合併,可以讓他們起碼可以聯合國難民公約,有留港的權益。當然,另一方面,他們的待遇,政府是有責任承擔的,起碼在決定簽署聯合國難民公約的一刻,就要了解他們的人道義務。

法官指出,政府從來未有對難民、尋求庇護者及酷刑聲請人的遭遇有起碼的同情及了解。而有關他們為何來港的背景,救援背後的人道精神,也欠缺反思。他們建議港府,聯合國專責團隊,要一同檢討現有的機制,拿捏更具人道精神的處理方法,有別於官僚按章式的冷待。不論是NGO,還是像冰一般的政府。

香港,一個在公關場合不停宣稱自己是亞洲的國際城市,然而,我們樂於享受如此桂冠,生於安全及幸福感時,他們的無能為力,甚或是失去鄉土的悲哀,在我們的視覺里幾近透明。

一些高叫「反對難民居港權,全港市民保家園。」,或是反對政府以公帑接濟難民的人,他們喜好把難民常干犯刑事罪行的事件連繫,但有沒有想過,他們先在宗主國被受生命的迫害,然後很辛苦的來到了我城,居於夾縫之中苟且偷安。而問題曷,如果上述的案件,是可以讓他們有合理的工作機會,為何不可以成為社會政策的一部分。一邊指責他們「分薄公共資源」,一邊的不予以他們合法工作的勞動權,是那門子的邏輯 ? 當有人高叫這城需要增加一千萬的人口,當中需要承載將來安老宜寧的責任之時,又為什麼不讓他們構成我們的人口部分。當然,更進一步的是要批判假以時日僱主對他們無限制的剝削。但是,沒有勞動維持安穩生活的權利,那是太過罷。這不是一種愚昧的排外嗎?

讓數千的難民、尋求庇護者及酷刑聲請人分享香港繁榮,讓他們可以在我城得到作為一個人的尊嚴及幸福,為何不可,何樂而不為。

剩下,就只是你們的包容,放下排他的偏見,及化解對那陌生他者的恐懼心理。

祝願各位有更包容的心,面對這充滿挑戰的2014年
2014年元旦

延伸閱讀:

難民關注團體籲斯諾登申請難民身份: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16937

難民住豬欄 退休富豪奮身對抗不公義: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17402

難民滯港9年 前路依然茫茫: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17440

滯港難民有家歸不得: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17532

報導炮轟難民組織 Vision First指控《東周》《虎報》誹謗: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18222

難民住雞寮 慘無人道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8naQSb9OKo

BBC中文网视频:香港将自行甄别难民身份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51_qIdC9E

難民促增生活津貼3500元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6UgnMqRQNY

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 : 麥高登教授抗議香港現行難民庇護政策
http://site.douban.com/146468/widget/notes/7290213/note/274038553/

(1)http://www.legco.gov.hk/yr05-06/chinese/panels/se/papers/sews0718cb2-2747-1c.pdf

(2)當中包括終院非常任法官梅師賢(Justice Anthony Mason),終院法官包致金

(3)終院:香港應獨立甄別難民,2013年3月 : http://www.nanzao.com/tc/hong-kong/5652/zhong-yuan-xiang-gang-ying-du-li...

(4)警方的數字顯示,去年全年共有四千一百卅五名非華裔人士在港干犯刑事罪行被警方拘捕,較前年增加百分之三點一,主要涉及雜項盜竊及店舖盜竊。另有近五百人因傷人及嚴重毆打被捕,刑事毀壞被捕個案亦升一成五至二百廿四宗。警方去年拘捕了四百一十四名非華裔非法入境者,較前年增加五成六。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