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5日星期三

香港獨立媒體: 國產空姐爭飯碗

 
Take the Style Quiz

Join JustFab and get one pair of extraordinary shoes or bag every month, handpicked for you by our fashion experts.
From our sponsors
國產空姐爭飯碗
Jan 15th 2014, 14:50, by V1周報

文:張文

學界有交換生;航空界也有空姐交流生,國產民航的空姐一批又一批來港工作,以年期合約管束方式來港實習,一來就是上百人,同本地空姐爭飯碗,美其名交流,但實質是為航空公司節省開支,物盡其用。也間接影響本港的就業機會!

早幾年已有一批來自東方航空公司的空姐被甄選來港受訓,為期一年半,航空公司提供住宿,工資及享有員工優惠機票,據我所知她們的人工只是本地空姐的一半,價廉物美。被甄選來港交流的國産空姐並不在乎工資多寡,在意是一個增廣見聞,及結識上流找金龜目標的機會。那些空姐佳麗過五關斬六仗才得到名額來港,大部份心高氣傲志在必得的戰鬥格,目標明確,在溫柔甜美的糖衣外表包裝下充滿攻心計 ,黑白分明,形成強烈的對比。見識過,交過手,我也不得不甘拜下風⋯國產空姐顯盡新一代國內年輕人在資本開放主義1下的進取、好勝、功利的特質。

有一位二十嵗的上海姑娘,長得非常漂亮,白裡透紅的皮膚、精緻的臉蛋、甜美的笑容、溫婉的儀態⋯;愛美是人的天性,連我也不禁貪婪地多望幾眼;在實習期間她遇上了一位年紀五十出頭的資深外籍機師長,機長一見傾心,更傾盡財力去討好迎娶她⋯買樓買鑽戒,聽聞甚至賠償了一百萬給航空公司為她解約。這位資深機長其實也非常出眾,花弗,當然也 '閱女無數' ,自恃高富帥,到處留情可惜最終老貓燒鬍鬚,臨老入花叢⋯⋯婚後一年便離婚,還被分掉一半身家⋯唉!這是上海姑娘的本領,機師墮落閱女無數,難以自拔,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現實版又一印證。

還有一個心計厲害的國內空姐,目標明確,計劃周詳⋯⋯她,不用出勤的話差不多每一天早上六點都會堅持到半山豪宅區晨跑,因為她知道遇到的都是非富則貴之人;為了容易和晨運客展開話題她特意買了一隻小狗同行,暢談狗經,結果堅持了不出半年,她真的碰上了真命天子,如願以償嫁入豪門做少奶奶。對於她,我是欣賞的, 這份信念及堅持少一點自信也不可。內地女子競爭大機會少,培訓出主動出擊,膽識過人,勇往直前為自己爭取機會的性格;反之香港女人就是生活條件好、物資豐足、有小姐脾氣,自視過高、臉皮太薄、喜怒形於色,不懂男人心,所以被內地女人趕上了。

最近公司又聘用了一批國際航空Air China的空姐來港交流九個月,來自各省各市的美女又湧入香港的航空界。國內人才出眾,大江南北美女各有千秋,驚艷盡收眼底。港女找對象的機會不斷被剝奪,侵略。港女,盛女的社會現象持續下去⋯⋯飯碗不保! 姊姊妹妹是時候站起來了,反思一下、改變一下、計劃一下明確的目標,不讓國產女子壟斷市場。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華人之光

 
Take the Style Quiz

Join JustFab and get one pair of extraordinary shoes or bag every month, handpicked for you by our fashion experts.
From our sponsors
華人之光
Jan 15th 2014, 15:16, by edison

談及中國的崛起,很多人都會從它的政經力量去測量它的影響力,例如經濟增長、軍事實力、國際話與權等。不過,在硬實力之外,中國的軟實力也正在急促發展,以古典音樂界為例,中國有很多音樂家早已在國際間打響名堂,像周龍,甚至是再老一輩的傅聰,至於一些中新代的音樂家如李雲迪、郎朗、王羽佳等,更是當今樂壇炙手可熱的演奏明星。而且,江山代有才人出,在他們之後,還有一批年輕人,正在摩拳擦掌,準備在國際大舞台上發光發熱,當中包括剛在香港表演的沈洋。

生於天津的沈洋,是一名低男中音(Bass-Baritone,音域介乎男低音與男中音之間)。他在2007年獲得BBC卡迪夫世界歌唱家大獎,立刻成為眾人焦點,期望他能成為「中國Bryn Terfel」或「中國Dmitri Hvorostovsky」(二人都曾在此比賽獲獎)。雖然沈洋現年29歲,只比郎朗年少幾年,但以聲樂家的標準來說,他還處於成長期,前途無可限量。

這次沈洋來港演出,其實是頂替郎朗的表演。他和香港管弦樂團合作的音樂會,名為The Rising Star: Shenyang From Opera House to Broadway,已經點出這場獨唱會的焦點和演唱曲目(反而中文名字《沈洋:歌劇經典‧樂壇新星》只包括了歌劇曲目,有欠準確)。曲目的編排饒有心思,不但跟隨作品的時序,而且包含不同類型的歌曲:由詠嘆調、神劇歌曲,到藝術歌曲及音樂劇歌曲,亦包括所有主要演唱語言,即意大利文、德文、法文、國語和英文。可見沈洋意在展示自己駕馭不同語言和風格的歌曲的能力。

身高6尺4的沈洋,表現自信滿滿,壓場感十足,作為一位歌劇歌手,這絕對是一個優勢。至於他的歌聲和技巧,同樣是無庸置疑。沈洋的聲音溫暖沉實,咬字清晰,各種技巧純熟,從低音轉上高音、由full voice到mezza voce (中聲量) 都毫無難度。在歌曲演繹上也是一流,沈洋演唱孟德爾遜的《以利亞》中的《罷了,罷了》尤其出色,觀眾能從他的聲線和語氣中,聽到一份絕望。

根據音樂會前講座講者李正欣表示,沈洋對1919至1945年間的中國音樂情有獨鍾,認為那時期屬於中國的浪漫時期,那時候的作曲家比現今的更熟知聲音,所以儘管那些歌曲比較冷門,他都經常演唱。在今次的音樂會中,沈洋選唱三首由黃自創作的中國藝術歌曲,大概因為是自己鍾愛的歌,而且以母語演唱,沈洋的歌聲中格外充滿情感,帶動著觀眾情緒。不過演唱《踏雪尋梅》時,由於他用輕鬆佻皮的聲音演唱,聲量較小,被樂團聲音蓋過。

藝術歌曲後是音樂劇曲目,其中演唱《嘉會良緣》中的《或者春天來了》時,開始時他刻意改變唱法,放輕聲點,把發音位置放前些,令聲質變薄一點。不過到了後段他不自覺地用會固有的方法演唱。唱到最後一首歌《你永不會獨行》,他先唱一段作示範,然後要求台下觀眾一起合唱,與眾同樂。在安歌環節,沈洋連流行曲都不放過,用咪高峰唱了一曲《New York,New York》,他表演前解釋自己本可不用咪高峰,只因風格的關係他才使用。拿起咪高峰演唱的沈洋,台風倒真叫人聯想起Frank Sinatra,不過聲量有點過大,然而這不是沈洋之過了。

綜觀整場表演,沈洋已證明自己在技巧及語言能力上的多元性和穩定性,接下來他應在表演性上多加工夫,把歌曲中的內容表現得更活靈活現。例如他唱莫扎特的《唐喬望尼》的《小姐,這是我主人曾愛過的女子的名單》,其實可以唱得更放,更具玩味,譬方說玩玩自己的聲音,刻意把聲音壓扁,或從表情,身體動作入手,令表演更有喜劇感,提高自己的showmanship。就像Bryn Terfel演唱這首歌,會在某些地方忽然滑高聲音,又加入很多小動作,甚至是伸出舌頭,十分滑稽,充滿戲劇感。

現在沈洋需要的是更多「實戰」的機會與人生歷練,慢慢地累積經驗。幸好沈洋不是一個急於求成的人,否則他勝出比賽後大可立刻回國參與商業演出、賺大錢,而不是去茱莉亞音樂學院進修,參與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Lindemann Young Artist Development Program,從低做起。而且他有一名具遠見的經理人:沈洋曾接到由La Scala的音樂總監Daniel Barenboim發出的邀請,請他參與華格納歌劇《萊茵的黃金》的演出,但經理人Alec Treuhaft認為若他接受了這次邀請,大家以後都會把他定型為華格納歌手,只找他唱華格納歌劇,因此沈洋婉拒了邀請。從此可見,沈洋不但具備一流聲樂家的技巧,亦具備正確的心態和耐性,更有一位諸葛亮為他出謀獻策。相信只要假以時日,沈洋將可成為另一位在國際間發光發熱的華人音樂家。

「本文章已刊於藝PO︰www.iatc.com.hk/criticspo」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低津又如何?香港只是富人的家!評梁振英第二份施政報告

 
Get the newest, latest, hottest

Find shoes, heels, flats, active, essentials and more in the latest styles. Save up to 40% on select items.
From our sponsors
低津又如何?香港只是富人的家!評梁振英第二份施政報告
Jan 15th 2014, 16:16, by 左翼21

文:左翼廢佬

梁振英第二份施政報告中,最吸引人眼球的莫過於是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下簡稱低津)。政府預計將有二十萬個家庭共七十一萬人合符受惠於低津。換言之,原來在在職家庭中,竟有二十萬個家庭的生活水平難以稱得上體面,這反證了香港的資源分配是那麼的不公平。推出低津無疑會令不少基層家庭受惠,在這裏各民間團體多年的努力實在是功不可沒。

然而,同時我們在施政報告找不到有關強積金取消對沖遣散費的建議。標準工時、十五年免費教育、失業保險、全民退休保障仍然是遙遙無期;房屋和醫療政策也未見創新。有說梁振英親基層,但為何這些有可能大大改善基層以至是中產生活的質素的措施卻不見蹤影?

富豪繼續笑呵呵!

答案很簡單,政府是無意又或者是無力去節制資本家的權勢!政府預計低津每年要花三十億,對連年盈餘數百億的政府來說顯然不是大數目!別忘記低津只為在職家庭而設,所以這項政策既不需要令政府改變財稅制度,也不會增加勞工在職場的議價能力。這是政府扶貧時不會違反的原則。

我們繼續沉淪吧!

這種不動搖既得利益的扶貧策略終究有限的,而且不會平等。再加上在產業政策上的無可作為,縱有低津,香港還會繼續只是一小撮富人的天堂。而中下層就請繼續做樓奴、虛耗我們有限的光陰虛去成就別人的利潤。就算捱到退休,在人口老化的香港,政府卻想出了向內地的安老院舍買位這一奇招!一面宣傳「家是香港」,卻要辛勤建立起香港繁榮的長者請離香港,未免太過諷刺和涼薄了吧。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小球會正選;大球會後備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小球會正選;大球會後備
Jan 15th 2014, 15:20, by 足球說故事

如果可以選擇,你會當大球會的後備,還是小球會的正選?

那年,我參加了區隊選拔。

經歷一年離島之旅後,終明白爭取打正選的困難,尤其是像我這樣的後備中後備,能夠在場上表演的機會少之有少,即使只有一分鐘的出場機也要好好把握。儘管之後的一年,一如以往望選入自己所屬的區隊,卻心知自身能力確實有限,連離島十一人也打不上,還能說要打入比離島強勁n倍的屯門嗎?曾有這樣的一句話:「寧願當小球會的常規正選,也不當大球會的大後備。」有人認為這是無爭勝心,不上進的表現,但對我而言,一個後備中的後備,能站在場上實實在在地拚勁過才算真正的試煉。

是故,我放棄屯門區選拔,重投離島的懷抱。

那年,參選離島的人竟有二十多人,全部都和我一樣,是過江龍,更出奇的是,都是來自屯門及元朗這兩個地方。那年的離島,彷彿是由屯門及元朗的棄將所組成的屯門元朗衛星隊!

起初的訓練人數保持著十五至二十人,但自從比賽過後的日子,訓練人數一次比一次少,一 時十數人,一時只有兩三人,有次教練說他在球場等了一小時還是無人,最後便提早回家了。

要是在其他球會的話,大概我們這一幫人全都被撤走了。但在這裡,這支雜排軍,能有人參與大概已是求之不得,還說得上什麼大球會式的訓練?。我想這裡的人大多是為了每星期能在草場踢兩次波,又有球衣和比賽罷了。

說起球衣,當年是以抽籤的形式揀選號碼,我抽了號碼是六號,一個前鋒竟要穿代表防守球員的號碼,實在太不合襯了。偉大的阿仙奴傳奇前鋒亨利曾說:不是號碼令球員出名,而是球員令號碼出名,但我實確接受不了這個號碼。由於大部份人抽的號碼並非心中所想,不滿意的人可多抽一次。結果,當我拿著那張寫上了數字的小卡子時,在場誰都驚訝嘩然,皆因卡紙上的號碼是代表球隊中場靈魂人物十號!對於這個後備中的後備,又不是球隊最好波的我,真能配上這個號碼嗎?

但現實,總比六號好!

首次比賽,對陣深水埗,在九龍仔公園。當教練宣布正選十一人時,不時浮起那當年首次區 隊比賽的情形,我很怕歷史重演;很怕又要穿上球衣熱過身又要冷卻;很怕明明心有不甘卻又要強顏歡笑地拍掌鼓勵。然而,當宣布中場時,我竟然榜上有名!?而且位置是……進攻中場。難度教練認為我能如宋禮勤歌中:「我著十號,交波不會交錯,超級後衛幾多都扭得過!?」何況對方是一班港青成員,即使打後防的人一定也會比我勁。就像大溪地對西班牙一樣。但上半場,我們竟然意外地攻入對方一球!只是對方實力太強,最終反輸七球。

後來的比賽,我也是球隊的正選,而教練大概明白我根本不是出任中場的材料,將我放回前鋒位上。一次的比賽,球隊正悶和中,教練中場時與我說:「今場入球的人會是你!」起初我只不過當是他對我的鼓勵,不以為然。但結果下半場,我真的入波。我興奮得走到教練旁慶祝,他也高興地說:「我都話你今場會入波!」,而我相信,這不是他的閒言,而是對我的一種肯定。

然而當得到正選後,總以為自己的位置穩如泰山,誰知沒表現的話,同樣也會被拿下。那次表現失準,半場被換出,教練問我:「今次何以失準?」我想不到原因,卻以地爛為借口,教練只回一句:「即使球場不好,也要習慣,因為你是前鋒。」也許我曾經感受過當後備的痛苦,我決不要回到那個只能穿上球衣但坐在板凳上的生活。此刻我才明白,無論身處大球會或是小 球會,都不會有絕對的正選和後備,懷才不遇只不過無鬥心者在左右自己的魔鬼信條。只有做好本份,哪怕被人動搖?

後來其中一場比賽竟是對陣屯門,讓我重遇當年沒選我的教練。曾誓言要在他面前表現出實力,令他後悔當初沒選我。就算他從不看過我一眼;儘管他不知我是誰,我還是視這比賽如我的復仇戰。

不知教練是否知道我要爭取表現,那場球賽隊長沒來,他竟讓我戴上了隊長臂章。沒想到當初後備中的後備,如今竟戴上了隊長臂章站到球證旁,與對面隊的隊長握手,決擲銀子選場邊,猶如在看球賽雙方隊長與球證先禮後兵!是夢一般的過程!不過最終還是沒有什麼特出的表現,也沒有入球,還踢空氣扭傷了腳被替掉。儘管失望地敗走,但至少我曾以隊長身份帶領我的球隊上戰場,而不是穿上夢寐以求的球衣卻要坐到板凳上作打氣團。

而後來的比賽,我們球隊每場都有至少一個入球,不論是贏或輸,已比起有些區隊的成績好得多了。而我整季比賽也入了八球,其中一球還是頭鎚。後來更代表離島參加大大小小的區外比賽,如nike5,nike3等等。儘管成績並非出 眾,但我們的實力並不如外人所想是這麼差勁,也不是外人所想,離島是隊廢隊,至少我們,數十名雜牌軍,比起某些出名勁的區隊,更加團結,更加積極,更加有合作性。

而我,由當年寂寂無名,坐多於踢,到當天實實在在地出一分力,更戴上隊長臂章,我想要不是在離島,也許我連上陣的機會也沒有,連踢足球的快樂,與隊友之間,比賽時留下的回憶也沒有。

這,就是效力小球會的快樂,是實實在在拚勁過,是大球會的後備感受不到的,激情。我,並無後悔曾經代表過離島這麼一支的區隊,我倒慶幸我是當年離島的一份子。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香港族群衛突的濫觴

 
Photoshop - Beauty Retouching

Learn how to improve your photoshop retouching skill and knowledge in 21 easy techniques! Take this course for just $25.
From our sponsors
香港族群衛突的濫觴
Jan 15th 2014, 16:54, by 白蓮達

二零一三年,香港網絡界辯論得最激烈的議題,相信必然是 「新移民到底應否獲得香港人的福利」。

無可否認,部分香港人皆是當年的新移民。吾兩代長輩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往來東南亞與中國,因政局問題逼於移居香江,一名成年人帶著幾個小孩,生活艱難,努力工作賺取微薄的薪水,但仍不斷滙款及寄物資給中國的親人,及至八十年代, 終能申請他們來港,以為團聚了便有好日子過,原來當年在書信的串串慰問,目的是為後來哀求長輩申請他們來港。 長輩當然沒奢望他們會報答甚麼,可是,就是稍有良心的人,也懂得要回饋人家的恩情,更何況是親人? 就是沒有,到長輩生病進醫院,連一聲慰問也沒有,也別說到醫院探望照顧。你可以反駁並非十三億中國人皆如此,可是,這是吾家的親身經歷。

後來,吾家亦因為經濟有困難,需要向政府申請公共房屋。當時社會福利署的職員建議她可申請綜援,可是,吾母堅決不申請。原因是香港人向來習慣靠自己努力工作賺取生活。大家見過街上很多拾紙皮維生的公公婆婆吧? 為什麼他們要那麼辛苦,日曬雨淋也要拼命賺取生活費? 大家都明白靠政府只是短暫的方法,最後也要靠自己雙手,故此,很多香港人無論如何艱難也好,盡量不向政府拿錢。

香港是一爿具一百七十多年歷史的百年老店,從殖民地時代已有法治。然而,單靠法治也不足以令香港進步和發展,香港人比一般中國人文明,因為香港人服膺香港的風俗和文明習慣,如: 等車排隊、讓座予老弱傷殘等等。 最重要的是: 無論是香港土生土長,還是因緣際會需要以香港為終身居住地的移民及其下一代,皆致力維繫香港固有的核心價值 ── 法治、自由、人權及公義, 四者缺一不可。香港經過多年發展,已成為一成熟的公民社會。

香港人從來不怕競爭,當年能擠身亞洲四小龍,全賴香港人拼博精神。香港人具公德心和責任,對於弱勢人士也會施以援手。然而,幫助只是短期的,協助弱勢人士自力更新才是更實際的做法。

無論在主權移交前或後,香港人都習慣了新移民的衝擊。吾長輩那代人,初到貴境時已懂得要盡快適應香港急速的步伐,不要求政府的幫助。然而,今時今日的新移民,剛到埗便要求香港政府養他們,請問教吾等幾代香港人情何以堪?

有社福界及左翼人士要求香港人別標籤新移民,可是,二零一三年十二月十七日終審法院的判決,推翻香港政府的行政措施,令申請綜援的「七年之癢」的規例打破了。從此,新移民只要來港居住超過一年,便可向政府申請綜援。表面上,社福界為了自己的生計幫助新移民爭取更多的福利。可是,他們竟不知道這令香港人更不屑新移民的所作所為。從此,本來不明顯的香港人與新移民的族群衝突便浮現了。

從前,我們經常嘲笑那些想盡辦法撈著數或貪小便宜的香港人,他們或許是你的同事或朋友。 你給他們佔便宜後,可以罵他們、疏遠他們甚至與他們絕交。現在,我們看到中國新移民怎樣向香港政府要綜援,相比下原來我們只是小兒科! 可恨的是,他們「總有一個在附近」。原來我們連拒絕的權利也沒有!

社福界人士為新移民爭取福利,不惜指控本土派人士為「法西斯」或排外。試問保障香港永久居民的利益又怎算是排外? 世上從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一個族群在社會令人產生厭惡感,不單令社會另一族群對他們產生仇恨情緒,在往後的日子,任何與雙方利益有關的事件,將會很易引發衝突。

終審法院的判決,揭開了香港人和中國移民衝突的序幕。

本文刊登於 《動向》 第341期 (2014年1月15日)。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第33位中國大使?

 
Get the newest, latest, hottest

Find shoes, heels, flats, active, essentials and more in the latest styles. Save up to 40% on select items.
From our sponsors
第33位中國大使?
Jan 15th 2014, 16:26, by 林保華

馬英九總統終於對日本首相安倍出手,一月十一日在臉書上表示,對安倍參拜靖國神社「何止失望而已」。既然不止失望,就要有強硬態度,準備實踐多年前的「不惜一戰」,替中國充當馬前卒?

安倍參拜是去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美國考慮國際戰略利益在當天表達「失望」;馬英九的「何止失望而已」,為何不與美國同一口徑而比美國嚴厲?更大的問題是為何超過兩個星期後才突然開腔?

這次參拜靖國神社,安倍還有兩個動作:一是同時參拜供奉其他國家在戰爭中犧牲者的「鎮靈社」;一是同時強調自己在神靈前表示「不會讓日本重新走上戰爭之路,不會再回到讓人民遭受戰爭之苦的時代」,以此告訴海內外,他是為了和平而參拜靖國神社。

雖然如此,在民族主義上非常固執的韓國沒有接受,正在尋找各種理由掀起民族主義、製造戰爭藉口的中國,更認為天賜良機大肆炒作。

一月三日《環球時報》邀請中國數位御用專家對反擊安倍獻計獻策。海軍少將楊毅搬出人海戰術說,應發動中小學生寫信給外國政要表達我們的心聲,在國際上寫信作用非常大,民心的壓力和圍剿不亞於原子彈,一定要造成輿論壓力。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也在同一天開記者會挑撥美日關係,更公開表示,非常希望兩岸人民在釣魚台上有更多共同行動。逼馬英九拿出行動。

在小學生發信以前,中國駐各國大使已經為他們開路,在駐在國報章為文痛批安倍。最先發難的是中國駐日本大使程永華,他當然在第一線;第二個最賣力的是駐英大使劉曉明,寫文章指安倍是「佛地魔」。此人屬李鵬派系,以左聞名,官運不佳。在出任美國公使期間,曾指責「多數美國眾議員對中國的了解只達到『小學程度』」。

中國外交部傾全國外交之力,在全球圍攻安倍,不到兩個星期,共有三十二位駐外大使寫文章批判安倍,馬英九趕上最後一班車。不過中國不便把他列在這批大使名單裡,何況他只是寫在臉書。

這些文章千篇一律譴責日本當年的侵略行為,然後指責日本要改變戰後的國際秩序。但是世界各國反應冷淡:第一,歷史已經過去了,他們更關心的是中國的軍事崛起,設立東海防空識別區、在南海實施新的漁業限制,威脅到正常的國際航線航道與戰後的國際秩序,以及有關國家的主權。第二,戰後中共推翻國民黨的統治,把四億人的中國納入共產陣營,發動並參與韓戰,這才是首先破壞了二戰後國際秩序的罪魁禍首,可是中共還對那個毛魔頂禮膜拜!

馬英九必須說明一下,中共給他什麼壓力逼他表態,是否為馬習會的條件之一?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香港的恐懼

 
Photoshop - Beauty Retouching

Learn how to improve your photoshop retouching skill and knowledge in 21 easy techniques! Take this course for just $25.
From our sponsors
香港的恐懼
Jan 15th 2014, 16:05, by 張鐵志

常聽香港朋友說,香港的新聞自由空間正在縮小,而過去頗有公信力的《明報》也是如此,甚至成為「梁粉」報紙。然而,從我這個台灣人看來,《明報》對於中國人權的報導是台灣不可想像的(劉霞、胡佳等人會在頭版),他們的深度調查報導也很紮實。

然而,2014年香港開年第一件大事,就是《明報》突然宣布撤換總編輯劉進圖,引起社會巨大騷動。有人說,這與之前在香港電視新聞牌照事件中,《明報》揭露行政會議的機密文件有關;有人說,《明報》背後大老闆張曉卿因之前壓寶在薄熙來身上,所以現在要換掉總編輯來贖罪;有人說,新任總編輯會是從馬來西亞的《南洋商報》前總編輯空降,而該名總編輯立場保守。

言論自由面臨威脅

一如此前許多其他關於媒體的「神祕」事件,外界習慣用最政治化方式來猜測與解讀,而決策者則拿出各種非政治原因來解釋。但當類似事件在過去一年不斷發生時,怎麼能不讓港人擔憂恐懼?

例如《信報》的「獨眼香江」版因為批評無線新聞報導偏頗的文章而被抽起,導致包括副總編輯游清源及三名記者集體辭職;很有影響力的電台節目「在晴朗的一天出發」主持人突然被調換,也被認為是政治原因;香港電台員工則指控廣播處長干預新聞自主;而這兩年批判火力最強的新媒體「主場新聞」,則在十一月遭到香港親共的《文匯報》大肆批評,並點名幾位創辦人。

無怪乎,香港記者協會在七月發布的2013年度年報就是「烏雲壓城─香港言論自由面對新威脅」。而二十年前,他們發布第一份關於言論自由的報告,名稱叫「當務之急:香港言論自由與1997」,顯然,現在的狀況比二十年前預期的更糟,更是當務之急。

言論自由的問題,涉及的不只是新聞媒體,也在其他方面。去年七月,一本英文翻譯成中文的書《香港簡史》,出版社竟然另外出了一本「和諧版」,把敏感部分刪去;而秋天,香港芭蕾舞團的作品《紅樓夢─夢紅樓》,在公演時將關於文革和國共內戰的段落刪除,舞團同樣說是技術理由,但難以取信於人。

這是香港人的恐懼,恐懼失去原有的自由。面對2014年可能出現的政改方案之爭、佔領中環行動和六四事件二十五周年紀念,顯然這一年會更關鍵,北京也更必須掌握輿論戰地,而烏雲(或者說「紅雲」)恐怕已經轉變成也是從北方而來的、讓人呼吸困難的霧霾。

期盼民主已然無望

這幾年,人人都說this city is dying,而至今症狀似乎越來越嚴重。這每一齣事件,都引起港人們心中的疑惑與恐懼:香港原來所珍惜的表達自由,是否正逐漸消逝中?那隻有形之手,是不是正在決定香港人可以看到什麼,聽到什麼,思考什麼?
除了曾經擁有的自由正在消逝,香港的另一個巨大恐懼,或許是他們期盼已久的民主,還沒出生就可能胎死腹中。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回應《施政報告》新聞稿 遠水不救近火 劏房居民當禍

 
Photoshop - Beauty Retouching

Learn how to improve your photoshop retouching skill and knowledge in 21 easy techniques! Take this course for just $25.
From our sponsors
回應《施政報告》新聞稿 遠水不救近火 劏房居民當禍
Jan 15th 2014, 16:10, by 影子長策會

特首梁振英於今天(1月15日)宣讀《施政報告》,並對未來的土地及房屋政策向公眾交代。然而,《施政報告》不但沒有提及短期處理房屋問題的措拖,長遠而言,建屋目標亦未能紓援公屋輪候冊情況,令基層市民徹底失望,具體內容如下:

1. 建屋目標偏低 公屋輪候無期

現時有超過24萬公屋輪候個案,政府表示將跟從長策會建議,於未來十年興建47萬房屋,以6︰4公私比例作為目標,即28.2萬為公營房屋,坊間一直估計政府會以每年約5,000個居民單位作為目標,然而,《施政報告》表示,「目標是平均每年提供約20 000個公屋單位和約8 000個居屋單位」,即公屋興建量比早前民間預期更少。

事實上,本會已多次批評47萬建屋目標計算出錯,嚴重低估公屋需求,但《施政報告》竟提出更低的目標,即每年20,000的公屋建屋量,本會對非常失望,未來十年的公屋興建量(20萬),竟低於現時輪候冊個案數目!而近年新申請公屋個案亦一直上升(最近2年,每年超過6萬個)。本會估計輪候冊人數將會於數年內突破30萬,基層劏房戶輪候時間將有增無減。

2. 未有處理劏房問題

對於大眾關心的劏房問題,《施政報告》只簡單交代,「…「劏房」問題也必須正視。相關部門會加強執法,取締和處理違反消防安全及建築條例的個案。至於以發牌方式規管住宅樓宇內「劏房」的建議,政府需要小心權衡利弊並研究可行性」,然而,卻沒有提出任何安置劏房居民的建議,例如建設中轉宿舍安置受影響居民等。事實上,過去5年,政府已巡查超過10000間劏房,發出過千清拆令,然而就劏房清拆令而檢控的個案不足五十個,只有十多宗定罪,罰款由1500元至8000元,對劏房業主可謂完全沒有阻嚇作用。沒有安置政策及措置,劏房問題只會更加嚴重。

3. 隻字不提「租務管制」

近年租金急升,不少住戶租金佔入息比例已升至4成,然而,梁振英政府一直拒絶干預租務市場,考慮重新引入租住權管制甚至是租金管制。在《長遠房屋策略》諮詢過程中,居民、民間團體、政黨都提出租金管制及租住權管制的建議,然而,《施政報告》卻隻字不提,加上公屋興建量甚少,令人擔心租金只會繼續上升,基層市民生活將更足襟見肘。

建議︰

1. 立即增加公屋建屋目標
2. 制定減少公屋輪候個案及輪候時間的具體目標;
3. 選用民間啟德方案,而不需以擾民政策增建公屋;
4. 完善市區安置及中轉政策,與市建局合作,為規管影響的劏房居民提供住所;
5. 重啟租務管制討論,包括租住權及租金管制,保障租客基本權益,及發放租金津貼改善低收入住戶處境;
6. 研究引入的累進房產稅,因應物業估值高低而實施累進稅率,同時非自住物業的稅率又會較自住物業為高,紓緩物業作為純粹投資甚至是投機工具,並減低私樓單位的空置問題。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請珍惜身邊每一個有情緒病的人

 
Interested in creating incredible beauty looks?

Enroll in this online course where you will learn to harness the power of color while mastering makeup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
From our sponsors
請珍惜身邊每一個有情緒病的人
Jan 15th 2014, 16:08, by The Concordia Connect

文: 西征客

身邊一直都有人患情緒病。都市中大概每五人就有一位會患上。年紀漸長,見識到情緒病,最後連自己也患上。曾經在報章雜誌上看到很多人有情緒病卻不知情,直至一天他們控制不到自己的時候,就以自殺來放棄自己的生命,認為可以得到一個解脫。我當時嘲笑他們的愚蠢,但到自己患上的時候卻發覺這原來是另一回事。

情緒病徵有煩躁、緊張、憂慮及情緒低落等。一般患者未必察覺自己遇上情緒問題,亦不知道身體不適是情緒病的主要表現。所以很多時都未能及早正視問題,如再因為適時的打擊、壓力,就會使他們感到意志消沉或生無可戀。正常人一時鑽牛角尖並不會有很大的問題,但如果患有情緒病,例如抑鬱症,就要特別小心。

患病者失去了自我控制能力,一時激動再加上負面思想就會如骨牌效應,如沒有他人在旁,他們就有可能作出傷害自己的行為抒發情緒,嚴重甚至選舉輕生解決問題。這類患者很多時都不能自控地覺得自己缺乏關懷、沒有人關心他們、生無可戀… 一時未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就倒下了。

朋友K患上情緒病,日常生活中跟平常的沒兩樣,但事實上他和很多病患者一樣只是裝扮到完全沒事來蓋過自己的負面情緒。平常他是一個十分可靠的人,可以依賴及交付所託,但一旦自己獨自下來的時候,就會很易有負面的思想。一個小小的壞消息對他來說就如引燃了的炸彈,情緒頓時失控。負面思想沖昏了頭腦,使到K往往作出令人不解的行為。

假如身邊有一些患上了情緒病的人,請好好給予他們關懷及支持,主動地使他們覺得不再孤單,在逆境時有人陪伴與你打這場杖。花多點時間,聆聽他們的心聲,忍受一下他們的脾氣,分擔一下他們的負能量。那樣他們就會在被病魔的折騰中好過一點。

珍惜他們,在他們找你求助的時候你冷落了他,或拒絕了他們,這可能會是最後一次可以相處的機會。不要放棄!

"It's hard to be a friend to someone who's depressed, but it is one of the kindest, noblest, and best things you will ever do." -- Stephen Fry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施政報告:運輸及規劃內容點評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施政報告:運輸及規劃內容點評
Jan 15th 2014, 13:59, by 連·繫·鐵路

特首梁振英以「講故事」形式宣讀的施政報告,一如市民預期並無太多新意。一向「做實事」的CY,這年亦預備厚度和水分同樣充足的「施政綱領」。向來著墨不多的話運輸及規劃範疇,特首提出的政策大多屬新瓶舊酒,甚至舊調重彈,不過大家仍可大致得悉政府來年於城市發展的「宏圖大計」。容我們先從交通運輸一節作引入,再為一些值得深入討論的部分作點評。

興建中鐵路 及 巴士路線重組
「以鐵路為骨幹」的運輸系統發展方針打從《第三次整體運輸研究》提出後,至今仍受政府推崇。施政報告強調:「未來六年將有五條新鐵路陸續落成,政府將繼續優化公共交通系統,推動巴士路線重組」。運輸署在去年年中已著手計劃西港島線及南港島線(東段)落成後的公共運輸重整,亦舉辦過多場地區諮詢會,居民及地區人士普遍對於刪減及縮短部分路線表示不滿。至於去年在北區進行的「區域性巴士路線重組」,預料今年將在更多區域同時進行,乘客主要擔心此類重組非但減少巴士路線選擇,甚至會對他們造成極大不便。

無可否認,新鐵路落成通車將會為現有的路面交通工具經營者(包括專營巴士及公共小巴)帶來負面影響,部分路線及班次的使用量會下降。鐵路服務的優勢在於提供頻繁、密集的運輸交通服務,有效率地將大量的乘客送達目的地,故是為集體運輸交通。不過,鐵路服務亦有其限制,例如部分路程需多次轉乘、未能做到「點對點」效果等。無止境地刪改巴士路線,「肯肯定」扼殺市民的選擇。盲目向鐵路傾斜,亦非一個健全的運輸系統應有的特徵。

如欲應對鐵路服務的挑戰,巴士網絡確實需要進行適量重組。未來的發展方向,應為提供「點對點」巴士路線、修改部分迂迴曲折的走線、開拓新路線、設置轉車站同時增設轉乘優惠等,以直接、快捷、高性價比的巴士服務,提高路線吸引力。在處理路線重組的同時,需同時考慮地區人士的訴求,非一味為省資源而置市民需求於不理。沙田區作為下一進行「區域性巴士路線重組」的地區,其鐵路服務便捷度,將在沙中線落成啟用後得以大幅度擴張。期盼沙田區的重組能夠充分考慮市民的實際需要,亦為迎對新鐵路通車的運輸業系統作好準備。

未來鐵路規劃 與 新發展區
過去兩年分兩階段進行的「我們未來的鐵路」公眾參與活動,已於去年5月結束。施政報告提到:「鐵路發展策略顧問研究報告將在短期內完成。在參考報告後,政府將盡早公布新的鐵路發展藍圖,訂定2020年以後的新鐵路項目。」我們預計未來的鐵路發展策略(2014),將會就部分爭議性的鐵路項目作出定案,包括港深西部快速軌道、北港島線、屯門至荃灣沿海鐵路等。會否出現與中國大陸接軌的鐵路、港島線會否被瓜分、屯荃鐵路會否真的成為興建厭惡性設施的交換籌碼,屆時將有一個較為明確的答案。

重建華富邨早在過去數星期的新聞報導中有所提及,但最教大家驚喜的應為施政報告兩次提到「積極考慮興建南港島線(西段)」,表示西段落成有期。在開發土地興建住屋的大氣候下,政府有意放寬薄扶林一帶的發展限制。值得討論有兩點,包括有望興建的南港島線(西段)會否分段發展,以及薄扶林大規模發展會否對原有的地區環境帶來負面影響。細心閱讀施政報告提出重建華富邨一節,裡面提到:「政府決定首先放寬薄扶林南面華富邨一帶的限制」,代表薄扶林發展限於華富一帶。薄扶林近數碼港、瑪麗醫院、薄扶林村一帶的發展未必太多,故此政府大可稱「沒有足夠理據興建華富至香港大學一段的南港島線(西段)」。過去我們已經提過將西段分兩階段興建有何弊處,在此亦不再重覆。至於被列入「世界歷史遺跡監察名單」的薄扶林村,會否因附近大興土木而受到破壞,在「強政厲治」的環境下,相信亦難逃一命。薄扶林村發展何去何從,還是要交由村民自決。

備受爭議的古洞北、洪水橋新發展區,政府當然希望能夠大規模發展。當中新發展區內,又以鐵路上蓋物業最受政府垂青。施政報告提到:「鐵路物業發展繼續是房屋供應的重要來源」,點名提到西鐵沿線的錦上路站、八鄉車廠、天水圍站,加上古洞、洪水橋兩個新發展區車站,新界北部將會出現更多高密度的鐵路上蓋發展。大眾最擔心的,是港鐵「鐵路加物業發展霸權」會否繼續坐大,或是否局限城市發展。不過,連接新界東北與西北的北環線,施政報告中卻未有提及;沿線劃定的新田、凹頭、牛潭尾未有發展時間表,這些預留土地又會否被用作興建房屋用途,仍有著未知之數。不過根據特首的邏輯,不提競選政綱中提倡興建的北環線不等於不會做。

政府逐步將位於中環、灣仔核心商業區的政府部門和設施遷離,騰出更多商業樓面。美利道、林士街兩個停車場將有可能拆卸;位於灣仔三座政府大樓的政府機關亦會陸續遷移,騰出土地作商業用途;政府亦研究發展銅鑼灣、灣仔金鐘的地下空間。港島北岸的商業活動將會更加頻繁,對集體運輸的需求自然增加。在此趨勢下,北港島線有其興建必要。至於現有的港島線會否分拆,市民意見不一。若考慮整體分流能力,換線方案稍佔上風;但若同時考慮不同地區乘客流向,交匯方案亦較便利過海的通勤人士。不過上月將軍澳綫故障一事,確實令更多乘客擔心:倘若瓜分港島綫後的將軍澳綫發生故障,將同時影響來往天后至堅尼地城的服務,屆時受影響的乘客將會更多、影響範圍更廣。在此必須藉機提醒,若要落實換線方案,必先提高將軍澳綫(以及東涌綫)的服務質素,同時亦要進行訊號及電力系統的提升工程。

沙中線工程已經展開,起動九龍東計劃亦如火如荼。現時為鑽石山站擴建工程工地的前大磡村用地,未來將會興建更多房屋,但計劃已遭周邊居民反對。啟德的部分並沒有太多驚喜,主要都是提高發展密度,從而提供更多商業樓面及住宅單位數量;區內大型設施則包括啟德體育園區以及全科醫院,旅遊項目則有飛躍啟德以及郵輪碼頭第二個泊位。至於針對九龍東的部分,施政報告稱「政府會善用九龍東轉型的機遇,尋找空間支持文化藝術及創意產業的發展」,設計成「別有特色的商貿區」。是否假大空,從港深雙城雙年展可以見到。而近期備受爭議的「環保連接系統」,由於諮詢期仍未完結,故是否落實建造仍存有變數。不過,政府強調這是「高架鐵路」,意味著這「離地」的連接系統將會是「單軌鐵路」,而非「現代化電車」。

大嶼山亦會大規模開發,東涌填海、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赤鱲角至屯門連接路、北大嶼山未來的發展密度將會大規模增加。可以預視到的是,大嶼山對鐵路的需求同樣增加。即使是爭議較大的「港深機場快速軌道」,亦會有落實的機會。

公共運輸與規劃以外
引入電動車電動巴士,本來是一件好事。不過引入的產地,卻惹來市民的非議。被網民戲稱「自煮燃法」(自主研發)的中國製電動巴士,自登陸本港後一直受到爭議。後來傳出巴士公司「退貨」的傳聞,巴士公司回應指「測試完畢」。施政報告提到會引入更多電動車及電動巴士,相信又會有一輪爭論。

不過發展單車網絡,相信會較受市民歡迎。近期傳出啟德的單車徑將會增長至約13公里,而各新市鎮亦會有更完善的單車相關配套。未來應從政策上作出配合,鼓勵市民使用單車作為代步工具。另一項使弱勢社群受惠的,應該是擴大「公共交通票價優惠計劃」的適用範圍及受惠群體,使12歲以下的殘疾人士同樣可以用兩元乘車,而來年特惠票價將同樣適用於綠色專線小巴。

不能忽略的施政綱領
同時公佈的「施政綱領」,則提到一些改善道路交通的具體措施,當中值得一提該是「繼續致力改善各條過海隧道的交通流量分布」。紅隧東隧的分流措施已作諮詢,預計東隧的收費將會降低,紅隧的收費則會提高。另一點是「研究和推行加強交通管理的措施,以期減少主要運輸走廊的擠塞情況」,長遠而言政府應在完成「《鐵路發展策略2000》檢討及修訂」後,進行第四次「整體運輸研究」,從宏觀角度分析現時交通網絡的不足。

結語
總括而言,這份施政報告在運輸及規劃範疇上沒有太多新意,主要是將提倡中的政策加以發揮。繼續維持「發展就是硬道理」的城市規劃方針,以短淺的目光繪畫這城市藍圖,無論興建多少新道路、鐵路,建造更多新市鎮,也不能完全解決城市問題。香港的承載力畢竟有限,政府應該做的,是要在解決房屋問題的同時提高城市的舒適度,而非不斷重覆「飽和、發展、填滿、再飽和」的惡性循環。正如特首所言,「態度決定未來」。以「補救」的心態進行城市規劃,只寄望未來的建設能夠解決此時此刻的問題,又豈能確實將問題處理呢?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以「券」之名

 
Photoshop - Beauty Retouching

Learn how to improve your photoshop retouching skill and knowledge in 21 easy techniques! Take this course for just $25.
From our sponsors
以「券」之名
Jan 15th 2014, 14:03, by 左翼21

文:左治

今年的施政報告包含了不少社會福利的措施,當中新增的措施有推出3 000張院舍住宿照顧服務券,以應付嚴重不足的資助院舍服務。相比這3000張院舍住宿照顧服務券,實際由政府出資興建的只有2000個資助安老宿位。

事實上,現時不少政府的政策措施均以「券」的形式推出,單單在今年施政報告提出的就有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長者醫療券、院舍住宿照顧服務券及學前教育學券等。當中較為人熟悉的學前教育學券為人垢病,包括教育界便指出「學券制企圖用消費市場的淘汰力量發展幼兒教育,實踐過程當中衍生了不少矛盾,甚至構成幼兒教育提昇質素的障礙。」此外,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在去年九月推行,原定發出的一千二百張服務券,只有七百多名長者參與,參與率偏低。

除了以上用「券」的形式來推行「錢跟人走」的方法外,政府更透過「私院買位」、「內地大學升學資助計劃」等方法把社福、教育服務推向市場甚至是境外地區,而本地資助安老宿位只有少量增加,資助大專學額更是沒有增長。

政府把公共服務「市場化」、「外判化」,只會把責任同時外判化,服務的質素難以監察,未能照顧市民的需要。同時,市場化並不代表能節省政府資源,外判的成本並不比不外判為低。外判化只會讓私人市場從政府的資助謀取不合理利潤,並壓抑員工工資、犠牲服務的質素,讓社會付出沉重的代價。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別少看一個單位

 
Take the Style Quiz

Join JustFab and get one pair of extraordinary shoes or bag every month, handpicked for you by our fashion experts.
From our sponsors
別少看一個單位
Jan 15th 2014, 13:14, by 楓人瘋語

文:蘇瑞軫

常言道:「衣食住行,缺一不可。」,這四方面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同樣重要,更是基本需要,可是,香港人現在在「衣食住行」這四方面皆面對著內憂、外患,不同的挑戰。今日筆者想就一下基層市民「住」這一個方面的問題說一說自己的看法。

在香港,基層市民大多居住在公屋、居民,私營房屋的價格高企,草根階層要買下一個單位可謂天方夜譚。縱然無法買下一個私營單位,但只要擁有一個公屋和居屋單位,都是一個安樂窩。但由於香港政府復建居屋緩慢、輪候公屋時間過長,有很多港人面對房屋問題,而近日就有一名男子因輪候公屋長達六年,而向房屋署索償。這一單新聞,無疑是一個對政府的控訴,作為管治香港的機構,卻連人生活的基本需要都無法解決。

根據資料,申請公屋需要大量繁複的程序和審核,政府指出輪侯公屋的時間大約為三年,但是,這三年時間是不包括資料出錯、修改以及審批被拒,重新審核的時間,這「三年」的輪候時間,只是一個理想性的時間。要知道審核的內容很廣泛,包括背景、資產和收入來源,以上的資料要用上一定的時間去調查。

但市民又是否等到呢?正如前文提到,私樓價格昂貴,是一個天文數字,草根階層的港人要用上幾代人去供一個單位,買下私樓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同時,政府復建居屋的進度緩慢,公居屋的供應不足,部分市民在輪候期間只好居住在劏房這些有隱藏危機的地方中。縱觀這幾年的新聞,就可知道有不少的意外都與劏房有關,由些可見,房屋問題已不單單是一個住的問題,更是一個影響到港人身心健康的大問題。

房屋供應不足使港人面對潛在的生命威脅,更加為港人帶來巨大的生活壓力。有一班香港人,面對買不起私人樓,但又超過申請公屋的資格,他們俗稱為「夾心階層」。這班「夾心階層」只好選擇一邊租樓,一邊儲足銀彈,準備上車,但事實是私樓的價格不斷上升,但薪金上調的速度比不上樓價上升的速度,某程度上他們只可以依賴政府的居屋,但可負擔的居屋的復建速度緩慢,試問這班夾心階層又如何靠個人去解決這個嚴峻、進退兩難的問題的問題呢?

筆者當然明白政府作為一個龐大的機構,有其行政步驟,而政策亦要平衡社會各方面所需,但市民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政府無法急市民所急,加建公居屋、加快審核程序,去舒緩和解決問題。另一方面,現今政府正面對民怨沸騰的情況,所推出的政策基本上都被喝倒彩,無他,這是因為港人已被政府逼到失去理智。

物價通脹、日用品短缺、貧窮、學位短缺、言論自由被剥削,以上的問題都在證明政府的無能,港人耐性和理性盡失,也是無可厚非,要怪也只可以怪政府自身。

最後,筆者想勸勉現屆政府一句:既然你們做甚麼都被罵,倒不如放手一搏,大刀闊斧進行房屋改革,不成功便成仁,成功了就可挽回民心,失敗了也不算甚麼,因為你們的民望也是屢創新低,更差一點又如何。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施政報告的惡中之惡

 
Take the Style Quiz

Join JustFab and get one pair of extraordinary shoes or bag every month, handpicked for you by our fashion experts.
From our sponsors
施政報告的惡中之惡
Jan 15th 2014, 12:47, by 黃永志

看施政報告,要看其大方向。

簡單而言,就是:
一、 政府繼續以金融資本, 加以專才計劃引狠入室。

二、 大興本土為權貴,不為市民所住。

三、 政府在房屋不讓步。繼續推人買樓做樓奴,以香港人血汗錢,為金融資本賭場增加賭注。

四、勞工終以抗爭換成果。

劈頭第一部份,即講加強金融賭場的角色,邀大陸紅色資本來港作各種投機,搞資產管理、房產信託、人民幣業務等。這是兩地金融資產階級的遊戲,如領匯及97索羅斯在東南亞的例子,這是造成香港經濟大幅波動,民生不穩之惡。

因此才會有第二部份,要發展東大嶼山都會,為港珠澳大橋通車後,讓澳門珠海的豪賭客來港炒金融。為他們大興土木,這是破壞環境之惡。

中產呢? 因上述兩地大資產階級早已在香港成功壟斷,令中產也難在港發展,而要回大陸或外地發展。政府在房屋亦不讓步。推基層及中層,尤其青年買樓做樓奴,以香港人血汗錢,為金融資本賭場增加賭注。

第三部份,基層民生改進? 過去上述跨境資本令民困苦,本港地霸亦因利益而不讓政府增建公屋。中下階層經歷數年的抗爭,終逼令政府搞一些民生保障,包括「低收入在職家庭補貼」,以令中下層可繼續提供廉價勞動力,而不致於引發大型社會動盪。而,影響資本的核心,如集體談判權、工時是不會提的。這是剝削勞動之惡。

最滲透及控制香港的專才來港計劃,則竟沒有收緊。透過這計劃來港的內地精英,尤其涉足如金融等專業,這才是最影響香港發展。要保香港,就要收緊這專才計劃,否則何以發展本地人才?同時,政府鼓勵「廣東計劃」,就是為上述兩地資本造成的民生問題,要貧窮老人埋單。這是不孝之惡。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