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日星期六

香港獨立媒體: 「酷吏」周永康不如和珅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酷吏」周永康不如和珅
Aug 2nd 2014, 11:31, by 青青子吟

同「薄熙來事件」一樣,網絡上流傳了一年多的「康師傅下架」的「謠言」,又一次成為「遙遙領先的預言」。有人將周永康比作清朝重臣和珅,其實,除了都曾擁有不可一世的權力,以及利用權力斂集了天文數字的財富,他二人在能力、私德上毫無相似之處,周永康類似於漢之张汤、唐之來俊臣一樣的酷吏,和珅的長處是周永康望塵莫及的。

周以石油系統技術官僚起家,宦海浮沉數十年,最後躥升至政法「沙皇」的位置,至少目前看不出有特別的才能,可能只是「聽話、緊跟」得到信任和提拔。在中共制度下,官員亦步亦趨,緊跟服從上級,可能永遠比能力重要。

而和珅行政能力一流,機敏過人,玉樹臨風,有「滿洲第一美男」的稱號,他精明的商業天分和辦事能力讓乾隆極其倚重。和珅通曉藏、漢、蒙、回幾種語言,是乾隆處理蒙藏事物的得力助手。和珅學問雖算不上「大儒」,但也算得上一流的知識分子,只不過他愛錢多過愛學問,這是和珅的致命短板。而當事所謂的紀曉嵐、劉墉這樣漢族官僚,在乾隆眼裡只不過是有點學問的「奴才」,在能力上絕對比不過和珅的。1793年出使中國要求通商的英國人馬格爾尼,就在他的訪華日記中,記載并稱道和珅的樣貌俊朗,行事精明能幹,是「真正的政治家」。

難得的是,和珅雖然位極人臣,富可敵國,卻並不怎麼貪戀女色,對待自己的原配髮妻馮氏始終相敬如賓,納妾都是經過原配馮氏允許。和珅對待兒子的教育也極為苛刻,絕對不溺愛縱容,兒子豐紳殷德人品、人緣都機好,並不是像今天中國飛揚跋扈官富二代。網傳周永康喜新厭舊,謀殺糟糠之妻,且有「百雞王」的稱號,將央視變成「流動後宮」,他利用權力縱容兒子、親屬瘋狂斂財,以至今日同入囚籠。在這些方面一比較,他二人是雲泥之別,周永康在道德上一無可取,是惡、俗、貪的人渣一個。

周永康架主宰政法系統多年,讓維穩高於一切,使中國法治退步,製造了無數的像法輪功、趙連海這樣的冤案。周永康「酷吏」之名實至名歸,他的冷酷程度之「一斑」,從他決絕執行「上級」的指示,處理新疆克拉瑪依油田友誼館大火案時的講話就可以看出,「黨性」徹底壓倒良知,讓那些無辜慘死的孩子,無論是在法理還是情理上,都沒有得到一個公正的對待。

從中共宣佈周永康接受審查來看,首先是接受黨的審查,然後才是司法調查,依然黨大於法,黨凌駕在國家之上。但不管怎樣,兩害相權取其輕,周永康的倒下依然是大快人心的一件事。誰都明白,這種政治運動式的反腐,始終如割韭菜一樣,根治貪腐必須要制度化,訴諸于權力制衡和自由媒體監督,這般淺顯道理,習近平、王岐山也都應該明白。

王岐山要中共官員讀《舊制度和大革命》這本書,他可能意識到了,統治崩潰最主要的原因是給了人民改革的希望而沒落實,而中國是不可能回到高壓封閉統治的毛澤東時代,唯一的辦法就將政治改革進行下去,否則人民可能無法忍受揭竿而起,中共的下場,就會像路易十六和滿族清廷一樣。像周永康這類既得利益集團的連根拔除,會讓中國政治改革的阻力大大變小,我們無從揣測習近平以及中共政治核心層是怎麼想的,只是「弱弱」的希望,習近平完成集權以後,負起歷史使命感,循序漸進的實行政治改革,讓中國的憲政變得有名有實。毛澤東、鄧小平可以做,而沒有做的事,習近平來做,他將是留名千古的中國「華盛頓」。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推開更亭那道門──看香港獨立電影節「三個保安的故事」《女實Q》/《稻草人》/《榮伯》

 
Take the Style Quiz

Join JustFab and get one pair of extraordinary shoes or bag every month, handpicked for you by our fashion experts.
From our sponsors
推開更亭那道門──看香港獨立電影節「三個保安的故事」《女實Q》/《稻草人》/《榮伯》
Aug 2nd 2014, 11:53, by 映畫手民

文:Tam Daniel

四面牆圍住一個人,你會想到甚麼?今時今日,大家可能想起劏房。我心裡想的卻是更亭,中間有個保安員。

八十年代後期,我父親不再駕駛,也做過保安員,最初叫watchman,似守門大漢,後來換了個較煩的名字,叫property attendant,則像行政人員。那些年,他偶然抽很淡的香煙,回家被母親發現後給罵個半死,也不在意,講多句都懶。我哪裡明白世道艱難,只知道那應該是很沉悶的工夫,常常懷念他的專線小巴那段曲折的山路。

保安員當然不是「自有永有」的職業。就是在那個溢滿鄉愁的九十年代,在這個城巿,他們隨著中產屋苑的普及與管理主義的蔓延,漸漸「興起」。這種就業結構轉移,其實是微妙的社會管治工程。工業勞工隨資本北上失業轉行,舊的行業或公司被淘汰,「不夠競爭力」的員工被裁員,保安員與清潔員,便往往成為收拾這個社會問題的職業(保安永遠是再培訓中心的主菜)。因此,從一開始,他們便是議價能力較低的一群。

陳浩倫與馬智恆的《女實Q》,選擇以短劇形式透視保安員的辛酸。短短廿多分鐘,劇情以多面向的張力推進。工作與家庭的張力、同事與上司的張力、同事之間的友誼(也是一種張力)——中間加入社會現實的側寫,例如兩年轉一次外判公司、人手不足以致無法補假、管理層有事找替死鬼孭鑊、安插親友等等。保安已是底層職業,女人還要兼顧家務,當中的雙重剝削,幾個主角都不亢不卑,如履平地。結局則相當曖昧,一場風波後,公司有了炒人的借口,女實Q主管阿咕選擇犧牲自己。阿芳保住份工,但阿咕反而重拾生活觸感。兩人的友誼有否因為公司的風波破損,則未有言明,耐人尋味。

草根電影工作坊組員(林森擔任導師)執導的《稻草人》,則選擇完全不同的面向去捕捉保安員。保安員有甚麼工夫要做?我們不知道,只知道阿強的生命在狹小的更亭裡寧靜地消耗。每天上班下班,跟家裡年老的母親無話可說。毫無意義的工作與沉悶,有天把他帶到夢中,那裡有舒暢的郊野、奇異的花。原來阿強對於母親一直有份鬱結與虧欠,卻總是無法說明。所以他最後終於肯打開更亭的門,報名參加了「共生舞」班。母親慢慢找到了忘懷的舞步,但阿強仍在摸索,重新學習。

《女實Q》一幕

劉偉業的《榮伯》則是紀錄短片。主角榮伯在土瓜灣一幢洋樓上班。他做了二十多年,希望能快點退休,但只做了年多的垃圾工友比他更早離開崗位,因為「每個月希望有一天假期」。

在短片有限的格局裡創造,其實比往往長片更困難,這幾場電影都短小精悍,達到他們各自的目標。我想多講的反而是電影的閱讀方向。《女實Q》試映後,有篇在蘋果港聞版的報導,述說女工苦況。雖然女工苦況當然應該報導,但電影的主題、形式,帶來的思考,似乎記者都無意追問——如果我們只願聽到女工傾吐現實生活,那麼口述歷史的體裁或者更適合。我覺得藝術作品應該有它更大的辯論潛力,擾亂我們非黑即白的感知,把我們從涇渭分明的政治立場中拯救出來。《女實Q》強調的不止是勞動者的人權,還有職場裡微妙的友誼、女性低調的韌力。《稻草人》既探討母子的疏離,又呈現了工作的規訓形式——剝削保安員的,不止是低薪長工時,還有沉悶、疲憊、無意義的工作內容。《榮伯》反映的不獨是保安的日常生活,還有保安員與清潔工的關係、青年與老人的關係、紀錄片導演與拍攝對象的關係。

今次的「保安員系列」,沒有乞求觀眾同情,在展現勞動有價、勞動有尊嚴的政治觀點之餘,還捕捉了勞動者的敏感,他們在職場中與權力對奕的點滴智慧。始終,這是現代社會自由的命題。自主的生命,不一定只是街頭上的高聲吶喊,有時候,它可以是沉默的思考,或看似輕微的掙扎。有人,慢慢推開了更亭那道門。

本文亦刊於映畫手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旅人日誌 | 旅行,讓我們認清楚自己的底線

 
Take the Style Quiz

Join JustFab and get one pair of extraordinary shoes or bag every month, handpicked for you by our fashion experts.
From our sponsors
旅人日誌 | 旅行,讓我們認清楚自己的底線
Aug 2nd 2014, 12:11, by Cher's Travel

有個19歲的香港女孩寫信給我,她覺得人的一生要有兩次衝動,一次是初戀,一次是一個人的旅行,於是隻身來到台灣完成她的夢想,但是第二天就病倒,到了旅社之後也發現身邊的人沒有想像中那麼親切,她問我『該怎麼辦?走下去?還是回家?』

我當下看到這封信,回信給她:

這應該是你第一次的長途旅行吧!而且只有你一個人,在陌生的環境生病真的感覺無力又無助吧!心想『我連自己都照顧不好了,該怎麼去旅行呢?』回頭想想該放棄呢?還是該繼續?好不容易踏出這一步,回頭很容易!就怕再走就難了。

其實我明白你,因為好明白生病的無助。

我一開始到國外的時候也不適應,那時候才發現原來身邊有家人真的很好。之後到了斐濟吃壞了身體,差點以為要去西天了,到了吳哥窟也中暑,曼谷也拉肚子,馬來西亞泰國整個雙腳都被蚊蟲盯滿各式的包包,不過這已經都是旅行後期的事情。

生病無助也是旅程的一部分,但讓我之後面對死亡已經沒那麼害怕,為什麼呢?大概跟之前曲曲折折的旅行有關係吧!是人一定會生病,還可能水土不服,或著你會感到難過,這時候就是你的身體告訴你,親愛的你該休息一下。

旅程隨時都可以走,生命卻高貴到無價,要有健康的身心才會有愉快的旅行,先解決你最應該解決的問題後,再去想要不要繼續旅程。

旅行不會比生命來的重要,但過程中的曲折一定會豐富你接下來的旅程精彩。

再過幾天,我又收到她的來信,她告訴我自己已經回到香港,並寫下很多想對我說的話,我看著文字映在眼簾,眼眶打轉著淚水,心想這個女孩真的好勇敢。

她說自己渾渾噩噩過了十九年,終於踏出了人生第一個夢想,沒想到出發後最困難的事情都被她碰上,才明白自己的體力根本沒辦法支撐數十天的旅行,身體已經衰退得很嚴重了,只是平常都待在家都不曾發覺。

於是回來後,她開始正視解決這問題,因為他明白旅行原來除了錢跟家人的支持,其實一個健康的身體才是一個人出走最重要的條件。

是阿!有時候人們急於去完成心中夢想,往往卻忽略支撐夢想的條件是什麼,只想去享受最後成功的果實,卻不在意過程中你可能會面臨的挑戰跟辛酸。

但我很肯定女孩的努力,畢竟她真實踏出了內心渴望的一步,獨自旅行真的沒有想像中好,但是卻可以讓你認清楚很多現實,包括人性、風景以及夢想。

有人會問我,旅行對你有什麼意義?說實在我也不太清楚,走得越多往往就也沒太多想法,但我喜歡在獨自旅行的過程中,會去挖自己內心一直不敢碰觸的東西,當你對自己越來越誠實,就會越來越快樂,煩惱就會越來越少。

不要去害怕觸碰任何底線,走過你就明白那真的只是過程,只有自己認清自己,你的旅程才會完完全全屬於你自己。

祝福女孩,也勉勵自己,還有你們。

原文刊於此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伊波拉演義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伊波拉演義
Aug 2nd 2014, 12:19, by 區家麟

剛果,殉職修女之墓 (圖片︰Congo Classic)

每一次無名瘟疫爆發,都是驚慄故事。

非洲剛果雨林,是旅行地圖上的一大片空白。那年,我拿著 lonely planet 的 Africa on a shoe string,札伊爾一章,翻了很多遍。(札伊爾 Zaire 即今之剛果民主共和國)

Lonely planet 形容,論危險,首都金沙薩在非洲城市中獨佔鰲頭,你遇到的治安問題包括「偷竊、襲擊、間中謀殺」,白天也最好不要在街上走動;交通方面,你會遇上旅途上最險惡的路,剛果盆地雨林,如果有路,常遇河流暴漲、水淹泥濘;「途上遇到的旅人,都會滔滔不絕告訴你一些最不可思議的故事」,「你不能趕路,亦不可能趕路,陸路過境,任何一條路,都要很長時間」,「往任何方向走,都是真正的冒險」。

我投降,不敢去。

就是這樣的一個國家,1976年,北部的茂密雨林裡,一種怪病爆發。

[本文資料,出自 Laurie Garrett 1994年的著作 The Coming Plague「伊波拉」一章。本文之表達方式及寫作靈感,部分亦參考這部經典著作,算是根據此章的二次創作。]

**第一回︰Yambuku**

這家比利時天主教修道院,附設學校、醫院,外表簡陋,但剛果北部的Bumba區,大約六萬人的病痛,除了靠巫術與傳統智慧,就是來 Yambuku 這醫院打針吃藥。

這種地方,政府不會投資,除了懷著大愛的傳教士與修女們,無人願意來。

比利時人,來得很遲。十九世紀末那些年,歐洲列強瓜分非洲,比利時國王如夢初醒,又要分一杯羹時,才發現非洲大陸,帝國主義者分贜割地,已近尾聲,只剩下剛果雨林,無人問津。

Antonio 是當地小學教師,1976年8月底,他剛遠行回來,家裡為他洗塵,在市場買了新鮮羚羊肉。這天,他有點發燒,他肯定是瘧疾,修院的護士為他打針,瘧疾復發,打一針奎寧就可以。附近村民老遠跑來,為了一針抗生素;孕婦來,打一針維他命B。村民信賴比利時來的修女護士,信賴針筒,打針,萬試萬靈。

事實上,這「醫院」,除了幾種抗生素與維他命,幾乎沒有其他板斧,護士們,沒有防護裝備,沒有口罩;比利時來的修女,沒有正式的護士資格,醫院裡,沒有正式的醫生。

護士們,每朝只獲發五支針筒。她們每天照顧幾百病人。

Antonio 幾天後回來,他病情惡化,不斷痾嘔,嘔吐與排泄物帶血,兩眼瘀黑,流鼻血,牙肉出血,神智不清。護士們拿出醫院所有不同種類的抗生素、奎寧、維他命,灌他吃。

其他入院病人,出現相似徵狀,他們在醫院痛苦呻吟、或大吵大鬧,修女們束手無策;病人體內體外嚴重出血。有病人不理勸喻,自行離院回家;有病人衝出醫院狂呼,他們眼神空洞,神智迷糊。

恐懼蔓延。

1976年9月8日,Antonio 不治死亡。

當地習俗,葬禮傳統,遺體下葬前,要清空體內的食物殘渣及排泄物。這差事,由家裡的女人做。

她們,沒有手套,徒手潔淨屍體及內臟。

幾日後,Antonio 的家人與親人,相繼病倒,共21人感染怪病,18人死亡。

區內的醫務主管 Mushola,收到通知,趕到 Yambuku,9月17日,他寫了怪病的第一份醫學報告,向外緊急求援︰

患者徵狀︰

攝氏39度高燒,經常嘔出呈黑色經消化的血,少部分個案嘔出紅色的血,肚瀉帶血,臨終前血轉為紅色;鼻出血,胸腹痛、虛脫、昏迷、關節無力,病者由健康良好到急速轉壞,大約三天。

**第二回︰蔓延**

九月中旬,疫症蔓延附近四十多條村落。

9月19日,在醫院照顧病人的修女 Beata,病發七日後死亡,照顧 Beata 的另一位修女Myriam,亦於9月底魂歸天國。

醫護相繼染病,醫院關閉,只餘染上怪病的人。

無藥可治,無計可施,修女們,只剩下最後一道武器︰祈禱。

政府宣布,全地區封閉戒嚴,Yambuku 成為鬼域。

同一時間,相距幾百公里外的蘇丹南部,出現同類疫情。

初時,世界衛生組織懷疑,怪病是黃熱病某種變種。疾病樣本送到世界各地實驗室檢驗。在比利時安特衛普,一位只有27歲的病毒學博士後研究員 Peter Piot,收到樣本包裹。

他們知道樣本危險,但他們的實驗室非高度封閉,沒有任何隔離措施。他們打開包裹,其中一枝試管已打爛,樣本浸在冰水裡。Piot 只戴上手套,就開始做各種測試。

Piot 測試抗體,黃熱病,陰性;傷寒,陰性。

他們把樣本放在猴子細胞樣本中,細胞幾天內全部死亡。

過程中,有研究員打破了試管,病原體與染病細胞滿地,他們面面相覷,「快清理」。清理時,沒有嚴格消毒;他們的鞋,帶著病毒,散播研究所四周。

幸好,疾病沒有傳開,事後回想,他們才知道自己魯莽。

最後,Peter Piot 找來電子顯微鏡,鏡頭下,見到這個︰

Peter Piot 說,他們一直在問,病原體究竟是甚麼?病毒給他的回答,就是一個又一個捲曲的問號 '???'。

查證後知道,這種病毒,從未見過、從未有記錄,它外型如一條蟲,一邊捲起,是一個大問號。

Piot知道,這是重大新發現,他要求到扎伊爾,實地視察研究,調查病理與傳播方式。

**第三回︰尋源**

1976年10月中,國際調查團抵達扎伊爾。疫區仍然封鎖,對外交通中斷。只餘空軍飛機能用,但機師們都不願意飛。

幾經波折,調查團坐總統專機出發,抵達疫區的小機場,機師連飛機引擎也沒關,叫科學家們趕快離開。Piot 與一眾專家,駕駛載滿物資的越野吉甫車離開運輸機機艙,飛機立即滑行起飛,速逃。

1976年,專家組坐總統專用C-130型運輸機抵達災區。(圖片來源︰BBC)
機場周邊,數以百計人盯著他們,彷彿全鎮的人都在等待,他們眼神焦慮。

疫症已蔓延周邊五十里半徑的村落,影響46條村。

Piot 首先到修道院,修女們自我隔離已一個月,大園門前,自設封鎖線,寫著︰「不要內進,找修女請搖鐘。」

他們敲鐘,三位修女在遠處大喊︰「不要走近,你會死,你會死的,走開……」

Piot 跳過封鎖線,用 Flemish 語,即比利時北部的語言打招呼,三位修女,聽到鄉音,都崩潰了。

比利時修道院之附設醫院。(圖片來源︰BBC)

調查團到附近村落考察病理,採集血液及內臟樣本,他們見到,村民自行封村,隔離患者,當時,疫症看來已過高峰期。

法國專家 Sureau 在其中一條村,看到一對夫妻雙雙染病,兩夫婦一同躺在床上,
Sureau 為女士抽血期間,睡在旁邊的丈夫大叫一聲,撒手塵寰。妻子立即轉身抱著丈夫,Sureau 幸好及時把針筒抽出。

後來回想,他們的調查工作,很容易引起當地人誤會。例如,當時Sureau立即就想到,若他為丈夫抽血時死亡,村民一定會認為,那是醫護調查人員導致的,可能引起騷動。他們全身保護裝備,如外星怪客,會製造恐慌。然而,他們的出現,並無帶來任何希望;被帶走的人,沒幾個活著回家;這些怪客,阻止村民舉行傳統葬禮,還把屍體割一片帶走……

要得到當地人信任,談何容易。

調查報告,整個地區,至少358人感染,325死亡 死亡率90.7%。

單在 Yambuku 村,三百村民有38人死亡,修院裡三位比利時護士死亡,當地護士六個死了四個。兩個負責清洗床單的工人,一人染病死亡。調查團發現,醫院床單,洗滌後仍有血污。

剛果雨林,有豐富野生動物品種,當地人傳統上會打獵食用,初時,他們未能肯定病毒的宿主,但修道院的附屬醫院,一定是疫情擴大的原由。病毒主要透過體液傳播,醫院缺乏基本防護裝備,病人共用針筒,令傳播速度加快,死亡率高。當地多名孕婦死亡,原因是她們都到過醫院,注射維他命B。報告指,因醫院內共用針筒而感染的病者中,死亡率達到九成;非針筒,透過體液人傳人感染的,死亡率約57%。

是時候,考慮為病毒改一個名字了。

叫 Yambuku?以初爆發的小鎮名字為病毒名稱,對小鎮居民來說太殘忍,標簽太負面。科學家們,選擇這地區一條小河,作為病毒名稱。

Ebola

伊波拉

有了名字,病毒的謎團色彩稍減,了解敵人,總比茫然無知好,感覺上或許讓人安心,消減一絲恐懼。

然而,Ebola,這名字很 viral,後來,它成為驚慄小說與電影的主角,多少年後,它在非洲零星爆發。2014年,終於在西非人煙稠密的大城市出現。

*** *** ***

[未完,亦不用恐懼。寫這篇「二次創作」,因為我對 The Coming Plague 這本書,有很深的情意結,下回再續 (應該係)。]

相關文章︰
香港人,對瘟疫,並不陌生,伊波拉也許恐怖,但最少不會透過空氣傳播︰2003瘟疫蔓延時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侯孝賢 -《最好的時光》

 
Take the Style Quiz

Join JustFab and get one pair of extraordinary shoes or bag every month, handpicked for you by our fashion experts.
From our sponsors
侯孝賢 -《最好的時光》
Aug 2nd 2014, 12:00, by 張知行

《最好的時光》是3個發生於不同年代的愛情故事,分別是1966年的台灣南部、1911年的大稻埕和2005年的台北,3段故事都由張震和舒琪主演。

我最喜歡的是第一個故事,那是我最熟悉侯孝賢會拍攝的年代,亦即是他本身的青春年代。我自己也有去過第一個桌球室所身處的高雄旗後,對那渡輪係有感情的,相信去過旗津的朋友很難否認那段渡輪係獨一無二,而《最好的時光》以拍攝渡輪展現人生的飄泊和無奈。

這段故事也是一段尋人的Road Movie,走過幾多個台中、台南鄉鎮,路牌如地鐵站般身邊出現,我不禁想起侯孝賢另一部公路電影《南國再見,南國》,這段路仿如一段尋回已說再見的南國之旅。

而這段公路旅程是以一封封書信的回郵地址作連繫,文字和書信於《最好的時光》起了相當大的作用。第二個故事,所有對白也如早期電影般單以過場字幕交代,張震引詩自言的雄心壯志,讀起上來我們只可代入舒琪作籠中鳥的無可奈何;最後一個故事,文字的功用就變得叫人傷悲,那只是掛在舒琪身上的說明她有癲癇症的無情提醒,和結局舒琪女友打在螢幕上叫人可笑的死亡預告,前兩個故事主角們一廂情願勇往直前的天真,今天不再。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關於公民抗命的意念筆記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關於公民抗命的意念筆記
Aug 2nd 2014, 07:41, by 教育工作關注組

文:曾瑞明,八十後,兩女之父。香港大學哲學博士,專研倫理學、政治哲學。現職通識科老師,並與一群老師創辦教育工作關注組,推廣公民教育和豐富通識想像。

  • 公民抗命有深遠的宗教背景,例如基督徒便是不服從世俗的羅馬法。基督徒應特別與「公民抗命」這概念親近。
  • 公民抗命就是要引人駐目,最好是全球關注。梭羅的抗命理念便是由托爾斯泰和甘地等的著作名傳於世。作家在公民抗命扮演重要角色。
  • 甘地、馬丁路德金雖然推崇「和平非暴力」,但最終都是被殺。所以「佔中死士」一名其來由自。誰才最暴力?宜引以為鑑。
  • 沒有違法的不算是抗命。「佔中作為公民抗命必然違法」是套套邏輯。
  • 其他合法的抗議包括罷課、罷工、不當公務員……所以,重點在於發聲還是忍氣吞聲,而不只是佔中不佔中。
  • 蘇格拉底沒有接受惡法,他只是接受惡法的懲罰——因為這正是他的抗議。
  • 公民抗命要做的是直指良心,公眾和權力的良心——怪不得最近有人說不要講良心,說講良心危險。
  • 公民抗命也是一種公眾的公民教育——因此,請用公民教育的標準來判斷運動成功與否。它是否合符道德的標準,即能否提升人心。
  • 因此,理論上誰都有權抗命,但不是誰都有理由抗命。
  • 抗命者也許不把公民教育視為第一位,而視自己抗命為自己心靈的洗滌——這是宗教精神。
  • 真普選還是某條法律的遵守重要?——每個香港人都在答或迴避這問題。
  • 真問題不是支持/反對佔中,而是「真普選」對你我有幾重要。
  • 覺得不重要的請預備你的解釋——不是對反佔中的解釋。
  • 不是犯法的都是公民抗命——這是公民抗命的人都會接受的,笨蛋。
  • 為什麼要持守「和平非暴力」?只能因為我們相信公眾都持守這價值。極權政府不會。
  • 自由民主政府之下不需要革命,但可以有公民抗命。
  • 公民抗命會不會影響你我?當然會。惡法或不公義制度就不會影響你我嗎?

意念來自Hugo Adam Bedau edited, 'Introduction,' Civil Disobedience in Focus (London: Routledge, 1991)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三跑環評 機管局能人所不能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三跑環評 機管局能人所不能
Aug 2nd 2014, 07:28, by 香港地球之友

圖:《蘋果日報》

文:周月翔(香港地球之友助理環境事務經理)

機場第三條機場跑道環評公眾諮詢結束,三跑的命運將先由環境諮詢委員討論,繼而由環保署發落。

整份環評中華白海豚無疑是討論焦點,皆因活生生的海豚生存與否,一眼看到,數字難以捏造,所以必須要提出海岸公園一類的補償措施。但空氣和噪音污染無色無相無味,將人折磨卻未致即死,即使被質疑「造數」,公眾亦難以證實。這是最危險之處,連緩減措施也不存在之時,公眾健康又何言得到保障呢?

東涌屯門遭殃 開藥不跟進

三跑環評報告厚度充足,數字多,但邏輯謬誤更多,三跑工程導致的飛機升降及海陸交通流量增加,將令到空氣污染物大幅增加。首當其衝的是東涌和屯門居民,他們的風險大多了多少呢?

環評報告並沒有相關的基綫調查,即是比較當區居民有三跑及沒有三跑的情況下,所吸入的污染物和噪音量的分別。有確實的數量,才能衡量到相關的緩減措施是否足夠和適合。

機管局只是提出一系列的假設,就聲言可將污染控制於在標準之內。做個簡單比喻,醫生判症,不告訴病人(東涌和屯門居民)病情最嚴重時的情況,只是告訴他將有一堆藥物確保全身病情受控,連覆診也沒有需要了。

污染更多 空氣反達標?

謬誤一,藥物非由醫生提供,亦都未有出現:包括港府整個清新空氣藍圖的建議,飛機引擎將來的排放改善等等。倘若藥物供應商走數,病人怎算?

謬誤二,病人的病情能百分之一百受控,毋須覆診,也都沒有後備藥方。下圖是環評報告內幾個主要受影響地點的二氧化氮濃度,超準是40ug,但預測就去到39ug,只差少少就超標。試想一下,當你是一個處於危險邊緣的病人,能信賴這樣的醫生嗎?

更大的謬誤是減排的速度。倘若將港珠澳大橋環評和三跑環評作一比較,前者估算,到2031年時年均區域氮氧化物排放量約為52萬噸;當時沙螺灣和東涌都有監測點的污染濃度是高過了最新的空氣質素指標(40ug/m3),高達53ug/m3。

但出奇地,三跑環評中,區域氮氧化物排放量較港珠澳橋環評的評估增加,估計到2031年時會約有79.6萬噸,但上述兩個監測站污染濃度卻低於40ug/m3水平,即是說,排放量增加,但空氣質素不降反升,由超標變達標。

冀署方重承諾 保公眾健康

又要打個比方,即是病情愈重,康復愈快。醫生解釋,是因為預計有些效力很強的藥物將會發明,到此就藥到病除。如此看來,負責港珠澳橋的路政署甚或環保署都要向機管局學習如何遇強愈強,將減排速度極速推進。

以上的謬誤,筆者及一眾環團朋友均無法在報告中找尋答案,期望環保署審慎把關,倘若決定有違基本的邏輯常理,則整個環評制度將受重大衝擊。署方前周極速回應筆者的「鬆章」論,重申專業立場,及會廣納公眾及環諮會意見,環團對此必珍而重之,支持署方以行動落實承諾,守護香港的環境和公眾健康。

Screen Shot 2014-08-02 at 3.27.37 pm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中國:應釋放著名人權律師高智晟

 
How To Lose 19.8 lbs In 21 Days.

Lose weight the right way and keep it off.
From our sponsors
中國:應釋放著名人權律師高智晟
Aug 2nd 2014, 07:21, by 人權觀察 Human Rights Watch

圖:《大紀元時報》

中國:應釋放著名人權律師
釋放高智晟考驗法治承諾

(紐約,2014年8月1日)-人權觀察今天表示,中國政府應釋放著名人權律師高智晟,並避免繼續限制他的行動。高智晟曾一再遭到強迫失踪、任意拘押或羅織罪名入獄。

高智晟自2011年起被關在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沙雅縣的監獄,其罪名是「煽動顛覆國家政權」,這種妨害國家安全罪名常被用來對付和平批評政府的異見人士。監獄當局表示將在2014年8月7日將他釋放。

「在多年來的酷刑和任意拘押後,若高智晟仍無法得到真正自由,這必將受到各方譴責,」人權觀察中國部主任索菲・理查森(Sophie Richardson)說。「借著對高智晟的待遇,中國當局有機會與前任政府的蠻橫手段做出切割。」

7月稍早,監獄當局告訴高智晟的弟弟,高智晟將在8月7日獲釋。但據家屬和媒體報導,獄方同時叫高智晟的弟弟不必去接他出獄。獄方向高智晟的弟弟表示,他們尚未──就他的釋放──「請示北京」,所以要他等候通知。高智晟的家屬尚未收到任何有關他出獄的進一步信息。

高智晟現年50歲,2001年曾獲官方媒體表彰為「全國十佳榮譽律師」。但他屢屢為政府眼中的敏感人物和案件進行辯護,包括法輪功修煉者、地下基督教徒以及與地方官員發生產權糾紛的農民和私營企業主,終於激怒了地方和中央政府當局。

2006年8月,高智晟遭到拘押、吊銷律師執業證並以「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起訴。 2006年12月22日,高智晟被判處三年有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一年,但法院同時給予他五年的緩刑期間。在那段期間,高智晟曾在2007年9月到11月之間被強迫失踪逾50天,最後被人看見是在他北京家中,當時有北京市公安局人員在場。據說他後來在失踪期間遭到嚴重的酷刑。

2009年1月,高智晟的妻子耿和帶著兩個孩子逃到美國。 2009年2月,高智晟再度被中國公安人員拘押,單獨囚禁一年多。記者在2010年1月查詢高智晟下落時,外交部發言人表示:「他在他應該在的地方。」

高智晟曾在2010年3月短暫公開現身。 2010年4月接受美聯社專訪時,他揭露自己在最近14個月的失踪期間反覆遭受酷刑。

高智晟於2010年4月20日再度被拘押,從此下落不明,直到2011年12月16日,即其五年緩刑期滿前幾天。中國官方新華通訊社當天報導,北京一法院認定高智晟違反緩刑規定,因此要根據2006年12月的判決入獄服刑三年。這項宣布遭到國際普遍譴責,包括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

高智晟的家屬沒有收到任何說明高智晟在何處服刑的通知,直到2012年1月1日。自後迄今,家屬僅獲准探監兩次,而一般囚犯通常可獲准每月會見一次。在這兩次短暫的會見中,獄方不准高智晟談論自己在獄中所受的待遇。

近年來,中國政府往往在維權人士出獄後繼續用軟禁方式加以拘押。外界擔憂高智晟也可能遭到類似待遇。

2010年9月,著名維權人士陳光誠服滿四年刑期出獄後,被帶回家中遭受山東地方政府非法軟禁,直到2012年4月自行逃出。

被監禁15年的內蒙古異見人士哈達,也在2010年12月「獲釋」出獄後,繼續受到軟禁至今。

人權觀察表示,中國當局應釋放高智晟並不得加以任何其他限制。他不應被阻止會見家屬,或按自己意願出國。

「中國政府不惜一切非常手段,只為將最高聲的批評者封口,沒想到這反而使中國差勁的人權紀錄受到更多人關注,」理查森說。 「高智晟原本就不應入獄,唯一能減輕既成損害的方法,就是徹底釋放高智晟。」

高智晟大事紀

· 2001
2001年:高智晟在中國中央電視台和司法部合辦的一項活動中獲得「全國十佳榮譽律師」稱號。

· 2004
2004年12月31日:高智晟首次發表〈致全國人大公開信〉,要求中央政府停止迫害法輪功學員。

· 2005
2005年10月18日:高智晟發表第二封致中央政府公開信,呼籲停止持續酷刑虐待被拘押的法輪功學員。此後,高智晟開始接到威脅電話,並受到公安部門24小時監視。

2005年11月4日:北京市司法局處分高智晟的法律事務所停業一年。

2005年12月12日:高智晟發表第三封致中央政府公開信,抗議迫害法輪功學員。

· 2006
2006年8月:高智晟被拘押、吊銷律師執業證並以「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起訴。

2006年12月22日:高智晟被判處三年徒刑,緩刑五年,並剝奪政治權利一年。

· 2007
2007年6月:高智晟獲美國出庭律師委員會(ABOTA)頒發「勇敢提倡者」獎。

2007年9月12日:高智晟發表緻美國國會公開信,信中批評中國人權狀況並呼籲美國政府抵制2008年北京奧運會。不久後高智晟失踪逾50天,他後來表示在失踪期間遭中國公安人員施以殘暴的酷刑。

· 2009
2009年1月:高智晟之妻耿和帶兩個孩子逃亡赴美。

2009年2月:高智晟再度被中國公安人員強迫失踪,被單獨囚禁一年多。

· 2010
2010年1月:高智晟的弟弟高智義告訴媒體,北京公安跟他說高智晟「走失了」。中國政府數月以來拒絕承認知悉高智晟下落,否認政府與其失踪有關。

2010年1月21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答復記者提問關於高智晟的情況時說,高智晟「在他該在的地方」,這是官方首度承認知悉高智晟的下落。

2010年3月:高智晟重新露面並會見記者。在接受美聯社專訪時,高智晟揭露自己在失踪14個月期間遭公安人員反覆施以酷刑。

2010年4月20日:高智晟再次失踪,下落不明直到2011年12月16日。

2010年8月:高智晟獲美國全國律師協會頒發「國際人權律師獎」。

· 2011
2011年12月16日:中國官方新華通訊社報導,北京一法院裁定高智晟違反緩刑規定,必鬚根據2006年12月的判決入獄服刑三年。

· 2014
2014年8月7日:高智晟預定刑滿出獄。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香港獨立媒體:考不上大學是誰的錯?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Calculate ROI Correctly

Your ROI numbers are probably wrong. Download this whitepaper to learn how to properly measure your digital marketing activities.
From our sponsors
香港獨立媒體:考不上大學是誰的錯?
Aug 2nd 2014, 06:57, by 墙外仙

阮穎嫻

文憑試考完了,莘莘學子有人歡喜有人愁。香港的資助大學學額長年維持在18%以下,自1994年起都沒有真正增加過,每年都有一大批符合升大學最低資格但無學位的畢業生叫苦連天。經過台灣太陽花學運,學民學聯方案大勝,陳方安生靠邊站,我就明白了,原來政府怕學生,怕得不讓你們上大學,寧願大把錢存進甚麼基金,也不讓你們讀書。

學生從來是社會變革的主力, 1919年的五四運動,六十年代柏克萊大學的公民運動,港人熟識的六四,以及最近學民思潮推動的反國教都是活生生的歷史。現在黃之峰一考完試,政改形勢也跟著轉向。

香港社運興起十年,成功迫令政府撤回政策的就只有學民思潮反國教一次,再數就已經是23條,其他由社運界主理的多是大合唱收場,宣佈「階段性勝利」。由此可知,學生是公民社會最強大的武器,也是保護社會公平公義的強大盾牌。社會有事,各大學生會爭相發聲明,搞活動;捍衛新聞自由遊行,浸大中大樹仁等有傳理系的院校學生落力撐場;台灣太陽花學運,學聯抗議台政府使用暴力,中大和城大的學生急不及待赴台支援;資助在港台生機票的陳小姐也只有24歲,大學畢業不久,這就是青春的力量。

控制大學學額乃愚民政策

正因為學生具威力,政府才將大學學額控制在18%,此制度優勝劣敗,有助培養「精英心理」:因為遲早做社會精英,成為高收入人士,搞社運怕被人點相,影響入政府或升遷等,不如讀好書搵好工。大學生越少,畢業前途相對好,社運的機會成本增加,也令大學生卻步社運。

相反,台灣大學入學率達94.4%[1],按年齡層的人口來算,就算台灣只有1%的學生熱衷政治,就已經相當於香港5-6%的學生,學運的力量當然大了。改善教育,提高大學入學率的結果就是普通一個模走出來說話分析也頭頭是道。看看台灣爬進立法院的模特兒雞排妹鄭家純,高舉「不用性愛,反正政府每天搞我」標語的模特兒辜莞允,及在大陸發展不錯的陳艾琳,也疾呼「沒大陸紅不了無所謂,但至少我是台灣人」。這些平時搔手弄姿的藝人,無論畢業或肄業,通通都讀過大學[2]。而看過雞排妹的政治評論就知道她有用心了解過事件才表態發聲,與香港那些模或某些歌星相比大相逕庭。

為免有太多讀得書多的人滋事,專制政權都用愚民政策,並希望大學成為職業訓練所,只製造技術人才幫助發展經濟,不希望你們有思想,因為思想威脅權力。正如奴隸主只希望奴隸聰明地提高產量,讓他享盡榮華富貴,但不希望奴隸醒覺到制度的不公。

讀得書多更反政府

而且,教育程度高的人特別憎政府。中大民調顯示,教育程度越高,對特首評分越低,大專學歷的人比只得小學及中學程度的人評分平均低10分及4分[3]。因此,香港雖然是已發展地區,需要更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發展高增值產業[4],但本港大學學額為已發展地區之末: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的平均適齡大學入學率超過60%,澳州、冰島、葡萄牙、波蘭更達90%以上,連發展中國家印尼也超過20%[5],但香港的資助學額二十年來只由14500個增加到15000個,一直維持在18%。這也解釋了為何即使有利人才質素和經濟發展,香港政府也寧願推出數量稀少的外國留學獎學金,推行拔尖教育,籠絡精英,也不願增加資助大學學額,不希望大家受教育。大學像架將要開走,發出「咇咇咇」關門聲的列車,想讀大學而又未上車的,是你太差,還是政府開不夠位?

其實,遏抑學額已不能遏止學生及年輕人搞社運,而且近年越搞越大。資助大學學額那麼少,私立大學學費貴且質素參差,莘莘學子苦無上流之路,對社會的不滿只會積累更深然後爆發,不會消磨。

[1]《大學指考/錄取率94.4%為3年來最高 328人落榜》. 台灣 now 今日新聞. 2013年8月7日
[2]《陳艾琳反服貿:沒大陸紅不了無所謂,但至少我是台灣人》,東森新聞雲, 2014年3月19日.
[3] 香港亞太研究所三月份民調結果
[4]《阮穎嫻:勿依賴遊客 應發展高增值產業》,明報,2014年3月5日
[5] OECD(2012), 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2: Highlights, OECD Publishing.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香港獨立媒體:全球化的真面目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Looking for a Helpdesk?

Try Freshdesk - the preferred Helpdesk system of over 20000 businesses. So easy, sets up in two minutes!
From our sponsors
香港獨立媒體:全球化的真面目
Aug 2nd 2014, 07:01, by 墙外仙

李偉才

過去五百年的全球史,是西方列強爭奪和瓜分全世界的歷史。

三個最關鍵的航程當然是1492年哥倫布橫越大西洋抵達美洲、1498年達伽馬繞過非洲最南端抵達印度、以及麥哲侖船隊的三年環球旅程(1519-1522)。對於歐洲人來說,這些都是值得廣為稱頌的英勇事跡。但對於歐洲以外的世界各族人民來說,這是一個為期達五百年,而至今仍未能完全擺脫的噩夢的開始。

首當其衝的是非洲和南、北美洲的原住民。前者的人民被掠奪之外更被販賣為奴隸,而後者 — 包括北美的「印弟安人」(因哥倫布以為抵達印度而誤起的稱謂)、墨西哥的阿茲提克文明(Aztec civilization)、南美洲的印加帝國(Inca Empire)等 — 則更遭遇到滅族的悲慘命運。很快,挾著「堅船利炮」的歐洲人即遍布全球:葡萄牙人於1511年佔領馬六甲、1557年佔領澳門、1565年西班牙人佔領呂宋、1642年荷蘭人佔領台灣、1815年英國人佔領錫蘭、1824年佔領馬來半島、1842年佔領香港、而於十八世紀末即被英國殖民的澳洲,其原住民亦遇上近乎滅種的命運。(塔斯曼尼亞的最後一個原住民於1876年逝世。)

西方的海上霸權歷經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各領風騷之後,至十九世紀出現了「日不落」的大英帝國。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真正的全球性帝國,因此可被視為「全球化」(理解為「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第一個高峰。

然而,在大西洋彼岸,依靠奴隸貿易和種族滅絕崛起的美利堅合眾國很快便急起直追(其中一項重要手段是貿易保護主義)。至二十世伊始,美國的總國民產值已經超過她的「母體」英國。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這種此消彼長的情況更是明顯。而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無論英國如何不願意,也得接受美國已經成為世界的新主子,而她這個「母親」已經淪為美國的庇護國。

對於世界其他民族來說,列強的瓜分在十九世紀下半葉達於高峰,而在二十世紀初基本完成。我們從世界地圖所見,中東和非洲不少國家的邊界皆充滿著直線(即毫不理會山川河流和民族分佈的自然劃分),正是這段時期所做成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理論上可以將絕大部分的殖民地據為己有。但它深知直接管治如此眾多的殖民地是一個弊多於利的負累,而且時移世易,它已發展出一套更好的方法來主宰這個世界,那便是透過經濟和金融的手段以獲取源源不絕的利益。就是這樣,在大戰還未完結的1944年,美國召集盟國成員開會,並訂立了「美圓跟黃金掛鉤、而世界各國(共產國家除外)的貨幣則與美圓掛鉤」的「金本位」全球性美圓金融體系。此外,她又成立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簡稱 IMF)和世界銀行(World Bank)等機構來進行全球性的金融管治和操控。這些建構加起來,便是著名的「布雷頓森林體系」(Bretton Woods institutions,因會議在美國新布罕什爾州一處叫 Bretton Woods的地方舉行)。

由於美國已經成為了全球經濟復甦和發展的火車頭,而全世界都以向美國出口原料和製成品作為發展經濟的手段(所謂「出口主導」經濟發展模式),所以美國亦於1947年提出了一套以它為主的「關稅及貿易總協議」(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and Tariffs, 簡稱GATT)。基於這套國際貿易安排,「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簡稱WTO)於1994年正式成立,並大力推動全球化的「自由貿易」(free trade)。一時間,「全球化」(Globalization)成為了一個最時髦的名詞。很多人以為這是一個新鮮的事物,但從歷史的角度看,這已是全球化的第二個高峰。

一些學者更以歐洲的新航道開辟作為全球化的肇始,若此則二十世紀末的浪潮只能算是「第三波」。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全球各處的殖民地紛紛獨立。從宏觀的歷史角度看,這個可歌可泣波瀾壯闊的民族解放運動當然值得我們稱頌。但現實卻是,名義上雖然獨立了,但這些新興的國家卻仍然處處受著西方的操控。這些操控雖然不再來自赤裸裸的軍事侵占,但經濟上的制宰仍是令這些國家深陷囚籠。簡單來說,舊的殖民統治消失了,但迅即取而代之,是「新殖民主義」(neo-colonialism)的制宰。

按照歷史學家伊曼紐•華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所提出「現代世界體系分析理論」(Modern World-Systems Analysis)(四卷本的鉅著橫跨1974至2011年),前資本主義的帝國如羅馬帝國或蒙古帝國的掠奪,靠是的直接的軍事侵占和統治,但自從資本主義興起之後,在這種方式之上,還出現了以「市場經濟」作為手段的掠奪,這便是新殖民主義的本質。但就壓迫者和被壓迫者的角度看,彼此的基本關係沒有改變。

按照華氏的觀點,過去數百年來,西方富裕國家(在此也包括於十九世紀透過「明治維新」全力西化的日本)構成了他所稱的「中心」(core)區域,而其他國家則成為了環繞著這個中心的「邊陲」(periphery)。「中心」壟斷了知識、科技、資本和制定了遊戲規則,而「邊陲」則只能夠靠出賣廉價勞動力以及農產品、木材、礦產等原材料來換取中心國家所提供的高價製成品。之間即使有貿易關係,都是一種絕不平等的貿易。

當然,新殖民主義(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的模式)和舊殖民主義是一脈相承的。事實是,當西方列強侵占其他國家並進行殖民統治時,它們最想獲得的(除了最先發現的貴金屬之外),是(一)大量廉價的糧食和工業原材料、大量的廉價勞動力,以及(二)龐大的消費者市場以吸納他們的製成品。而他們最不想見到的,是能夠挑戰他們市場地位的競爭者。結果是,他們所到之處,必然會將當地多元化和基本上自足的本土經濟徹底摧毀,然後強迫當地的人民進行單一的經濟生產。大英帝國將印度原本十分發達的紡織工業摧毀,而只容許他們種植綿花以提供原材料,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如是者,世界各地人民的本土自足經濟逐一被摧毀。為了配合殖民主子的經濟利益,當地的人被迫進行大規模的單一種植(monoculture):例如某處地方全是種植甘蔗、另一處則只是種植香蕉、再另一處種植綿花、玉米、咖啡豆、可可豆、橡膠等等。當然,還有的是大規模開採各種珍貴的礦產如金、銀、銅、鐵、鋁、錫、錳及至煤、石油、鑽石等。此外,大量廉價勞工亦可用以進行低端的工業組裝,當然這些半製成品會運返宗主國進行最後組裝,然後以高價行銷全世界。這便是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之下的國際勞動分工秩序。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民族解放鬥爭的確換來了國族的政治獨立,但上述的國際勞動分工秩序基本上沒有改變,貧國仍然不斷地補貼著富國。留意不少原本在糧食上自給自足的國家,在殖民統治後只有靠輸出大量的原材料以賺取外匯,然後才能在國際市場上購買糧食滿足國民的需求。然而,這些出口原材料的國際價格往往十分波動(例如全球咖啡大豐收會令它的價格大幅下降),而外匯收入的銳減會令這些國家無法購買足夠的糧食,從而導致饑荒的出現。

而每當這些國家財政出現困難的時候,西方的國際金融集團便會伺機透過IMF或世界銀行等組織向它們提供貸款,代價是進一步開放市場甚至要求它們賤賣國家資產。要是這些國家還不起債(即連每月的利息也無法償還),則它們只有進一步舉債來「以債還債」。如是者,不少發展中國家(特別在拉丁美洲和非洲)便成為了西方的「債務奴隸」。

從全球的角度看,一個基本的認識是:貧窮是被製造的。對,環境貧脊會令生活較艱苦,而天災和戰亂會導致生靈塗炭哀鴻遍野。但艱苦卻不等於現代意義上的貧窮,而且環境太差人們自會移居他處。我們不會在一個活火山的山麓或撒哈拉沙漠中央找到處於苦貧的居民。事實上,在白人未到達之前,即使澳洲的土著也不貧窮,而身處富饒的非洲人民便更不用說。古埃及文明之發達眾人皆知,較少人知道的是,個多世紀以來不斷發生饑荒的埃賽俄比亞,在白人抵達之前也是一個十分富庶的王國。也就是說,所謂「貧窮國家」及廣泛和持續的「系統性貧窮」,基本上是西方殖民迫害和掠奪所導致的「新生事物」。從這個角度看,暢銷作家弗列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之中所設想的「全球共富」,只不過是一種天真的幻想,因為「中心」和「邊陲」的關係是西方的利益所在。

尤有甚者,資本主義全球化就是將「圈地」、「無產化」和「財富高度集中」這些發展趨勢延伸至世界上每一個國家,結果是將「中心」和「邊陲」的關係在不同的層次重複。例如在中國,沿海城市成為了「中心」,而內地農村則成為了「邊陲」;而即使在大城市如上海和北京之內,亦出現了「中心」和「邊陲」的分野。結果是,這些國家的權貴階層是「富者愈富」,但廣大的勞動人民則是「貧者愈貧」,印度和巴西等國家裡的龐大貧民窟,以及愈來愈多在上空越過的豪華私人噴射飛機(大家可能已經留意,不少航空公司已經取消了頭等機位),便是最好的見證。

請想一想,這樣的全球化可以帶來和諧、穩定和世界和平嗎?相反,在全球化的資本主義競爭下,跨國企業和國族之間的資源爭奪和市場爭奪,是現代戰爭(包括上世紀的兩次大戰)的深層原因。資本主義全球化帶來的不是和平的橄欖枝,而是軍事衝突的火藥引。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Shop Amazon Gift Cards - Perfect Gifts Anytime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