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2日星期二

香港獨立媒體: 野豬,農夫,一道牆

 
How To Lose 19.8 lbs In 21 Days.

Lose weight the right way and keep it off.
From our sponsors
野豬,農夫,一道牆
Apr 22nd 2014, 14:10, by 謝曉陽

聞說,野豬和農夫之間,有一道牆,這道牆,可以是鐵絲網,可以是佈滿棘刺的羅網,當然,也可以是由鐵桿架起鐵線而佈起的電網,這種種網羅佈在青野田間,無它,就是為了防野豬,「牠們很厲害的,可以用肥厚肉鼻將鐵絲網從泥裡『掘』起,就是這些大洞。」何叔叔黑粗的手指指著那個生銹大窟窿;看圓周,大概剛好是一隻成年野豬的大小。

在香港,隨著城市急速發展,參與農耕的人大幅減少,但同樣在城市化催趕下,一些年輕人又想回頭看看城市原來的面貌,嘗試一下過去他人的生活,回到農田,他們被別人稱的「假日農夫」。不管是全職農夫,還是假日農夫,他們跟其他地方的農夫無兩樣,都會遇到野豬的問題。野豬習性怕生人,日間常躲在野樹山叢,夜間出沒覓食。野豬愛雜食,樹根樹皮便能為生,但更愛蕃薯粟米蘋果香蕉,容易消化又有蔬果甜香,如此,常常聚集在農田附近,趁夜幕下垂,農人休眠,便向農作物打主意。一些農夫不甘受野豬打擾,隨手撥通漁護署的電話,請派「野豬狩獵隊」,不久,藏山野豬在「嘭嘭嘭」槍聲之下,成了槍下亡魂,然後,甚至是桌上佳肴。難道,除了奪命之外,野豬和農夫的故事,沒有別的劇情了嗎?

這一天,我們揹著這個疑問,去訪新界北區,何叔叔農場。何叔叔在這個約六斗的農地上,好幾年了,「這山頭約有七八隻野豬,差不多每一晚,都會來覓食。」早年,農場引進了一些特別品種的香蕉,後來野豬垂涎,一夜幾乎食清光,現在,他們只留下數株,以帶棘鐵絲圍住,暫保蕉樹安全。還有,早年農場也種植了特殊品種的蕃薯,又引來一家大小野豬,翻土覓食,現在,蕃薯也不種了。當然,不種蕃薯,農場還可以種別的,像龍眼、蘿蔔等。既然野豬也常來光顧,偷食農作物,為什麼何叔叔沒有隨手拿起電話打給漁護署,急召槍手殺豬呢?「我們不會的,坦白說,牠們才是這裡的原居民,我們還沒有來的時候,牠們就在這山野了。後來,我們在這裡種田,與牠們做了鄰居,因為我們的東西吸引,牠們過來食一下,能防就防吧。防不了,就讓牠們食一點啦。」如果大部分的農夫,都像何叔叔那樣,知天知命,這座城市對野豬的殺戮,會大大減少。

香港,是一座對野豬非常不友善,甚至是帶有歧視的城市。其中最被人忽略的是,原來野豬是全香港唯一可以被合法射殺的動物。根據法例,以氣槍去射擊一隻鳥,都是違法,更別說真槍實彈了。但儘管在香港法例170章《野生動物保護條例》之下,所有野生動物某程度上已受到保護,比如,去年三月,有一對父子在大埔金山郊野公園附近以氣槍射擊猴子,被旁人拍到並上載到社交網站,馬上引起廣泛討論,漁農署及警方也馬上出動,在很短的時間內已經將嫌犯逮捕歸案;警方最後因「證據不足」而沒有起訴父子二人。當然,如果同樣事件發生在野豬身上,相關人士還是會被起訴的,但問題關鍵在於,香港有兩支「野豬狩獵隊」,他們取得了漁護署發出的「特別許可證」及警政單位批准的「槍牌」,於是可以合法地射殺野豬。

根據漁護署資料顯示,從2009年到2013年10月,共有266頭野豬被「野豬狩獵隊」捕殺,理由主要是「損害農作物、人工草地等財物以及對市民人生安全造成威脅」。其中,以「損害農作物」作為殺豬理由的比例,不在少數。為什麼?這二三十年來,香港的大部分的農地不都是被高樓和大廈填滿了嗎?為什麼還有這麼多有關「野豬損害農作物」的投訴,儘管有,是否又可以有其他方法解決?除了殺戮之外……

在何叔叔介紹之下,野豬和農夫共存,並非不可為,而是不為,之所以不為,關鍵是資源問題。香港動保運動先行者、「動物地球」總幹事黃繼仁曾經說,保護動物的運動,事實上是一場「資源爭奪的運動」,動保人士的工作,事實上就是為動物爭奪更多的社會資源。這套說法,也許不能完全套用在所有的保護動物工作上,但放在野豬和農夫之間的故事上,某程度上是合適的。

在這一遍位於新界北約六斗的農地上,打從一開始,農夫們便投資了上萬元,以鐵絲網將農地重重包圍著,以防野豬潛入。但不久,野豬便用肥厚大鼻將鐵絲網從泥土裡挖起來,往農地竄去了。當然,破了的洞可以再補,但一個季度,農作物收成也才不過一萬多元,成本效益並不划算。根據何叔叔的經驗,最有效的防野豬方法,是「電網」。事實上,它不非真的是一個網,而是一套由鐵通和電線組合而成的「電網」。「目前,以香港漁護署賣的農夫的電網配件最完備,也最有效。」既然如此,為什麼當一些農夫遇到野豬時,不加建電網,而選擇叫野豬狩獵隊呢?「成本,還是成本問題。一套電網要三四千元,每個約數百米長,往往,一個農場要兩套以上才能有效防範野豬。」何叔叔說,像他們這塊約六斗的農地,至少也要兩套電網才成,但他們每季農產收到也只有一萬元左右,根本划不來。

多少年來,儘管「大市場小政府」的觀念成為不少政府官員的工作主導思維,然而,根據近年政府在房地產政策、人口移民政策、金融政策上的調整,以至介入,那一套「大市場小政府」已然行不通。往往,在調整社會各方利益的時候,政府是需要負上一部分責任,而不能再「各安天命」。正如野豬和農夫的故事,在動物保育和農夫生計之間,政府是否能扮演更積極的角色,比如提出一個「保育野豬及農地資助計劃」,資助農夫購買電網,保護農作物不致受野豬干擾,同時也能大大減少殺戮野生動物的數量,構建一個野生動物和農夫共存的生態環境。

走在這遍農地,遠眺過去,看見多年來被友人送來的白犬「羅羅」,牠自然不會認得我這個曾經抱過牠的人,但這並不打緊,看到牠在大自然蹦跳自在,我想,這裡才是屬於牠們的。

正如何叔叔說,山野,是屬於野豬的。如果人類認為那一道看得見的牆,是保護農作物的所必須的,就讓它橫臥在那裡吧!可是,那道豎在我們心裡,跟野豬之間的,那道看不見的牆,就早該拆除了。

本文已刊於《趨勢》雜誌四月號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守護大嶼聯盟:欣澳填海斬件上馬 大嶼山填海達4000公頃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守護大嶼聯盟:欣澳填海斬件上馬 大嶼山填海達4000公頃
Apr 22nd 2014, 09:28, by 獨媒轉載

【2014年4月22日新聞稿】

大嶼山多個填海項目達數千公頃 今天欣澳填海「斬件」上馬
應進行區域策略環評 探討累積影響 政府卻霸王硬上弓
填海項目應有取捨 以免白海豚於香港水域消失
港珠澳大橋人工島 工程越界 怒轟官官相衛不執法

「守護大嶼聯盟」(下稱「聯盟」)是由多個關注大嶼山發展的民間團體及保育團體所組成,希望守護大嶼山這片香港人的可持續發展儲備和後花園。

近年來,政府對於大型基建和增加土地供應,可謂到了瘋狂的地步。單是於西部水域,各個正在進行或建議中的項目,填海面積近3,000公頃,當中超過一半於本港西部水域發生,即中華白海豚的棲息地。根據香港海豚保育學會的調查,於香港水域出沒的白海豚數量由2003年的158條大幅減少至2012年的61條,下降幅度超過六成(見附圖)。

自從港珠澳大橋人工島填海開始,情況更是雪上加霜。根據路政署委託顧問的監測數據,由2013年5月至2014年1月(8個月),於大嶼山東北部水域(大小磨刀洲一帶),當中有4個月份完全沒有錄得海豚出沒。至於其餘月份,監察船隻於該水域行駛100公里,只能遇見1.3至1.5組海豚。梁振英考察大橋工程時,指人工島的填海不影響白海豚生態,這與事實完全不符。上周亦有傳媒報導,工程的範圍有越界之嫌,而環保署卻坐視不理,這擴大了對白海豚生境的影響。
大嶼山附近水域進行中或擬議填海工程包括:

  • 中部水域(交椅洲)擬建人工島,填海面積1,400-2,400公頃
  • 欣澳,填海面積60-100公頃
  • 小蠔灣,填海面積100-150公頃
  • 東涌東及東涌西,填海面積134公頃
  • 擬發展的第三條跑道,填海面積650公頃
  • 港珠澳大橋的人工島,填海面積160公頃 (最近有團體發現實際施工範圍超出法定圖則約30公頃水域)
  • 龍鼓灘,填海面積200-300公頃

總填海面積達2704 – 3894公頃

現時,各個項目的環境影響評估乃「斬件式」進行,即分開計算單獨項目對環境的影響。在眾多大型建設項目同時於西部水域進行的情況下,現存的環評制度是完全無法反映各個項目對該環境造成的累計影響。我們要求一個西部水域的策略環評,全面探討各填海項目的累積影響。可惜,政府卻以一個「A貨」的累計性評估作回應,只探討其中三個填海選址(欣澳、小蠔灣及龍鼓灘)對中華白海豚的影響,並只進行6個月。如今政府連該「A貨」研究都未完成,卻急不及待申請欣澳填海的研究撥款,實在非常荒謬!

大嶼山的發展,一直欠公眾一個「環境承載力」的研究及一個「保育的策略」。現時大嶼山的遊客量已抵達可承載的「臨界點」,大嶼山的居民日常的生活已受到影響,商場食肆,以遊客為主導、公共交通服務已超負荷,造成居民無車搭的問題。日前東涌居民團體公佈的調查指,很多東涌居民不希望於大嶼山再發展旅遊項目。今天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討論欣澳填海工程研究撥款,發展欣澳為娛樂及旅遊設施,這類旅遊主導的經濟模式,並非東涌居民所願。

現時大嶼山的填海工程,一浪接一浪,必須先以「基線評估」的原則進行大嶼山「環境承載力」的研究,然後定下保育策略,才可以有真正準則保護環境。過去,政府一直欠債未還,欠公眾一個公道。所以,在未完成「環境承載力」、「基線評估」的研究及訂定「保育策略」前,大嶼山不應輕言再進行大規模的基建發展。

大嶼山是香港人的後花園,是港人假日消閒的好地方,我們要求政府在未進行整個區域的策略環評之前,不應進行任何填海項目,以免破壞大嶼山環境及趕絕越來越少的中華白海豚。

題為編輯所擬。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魔警:動作不俗、劇力不遞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魔警:動作不俗、劇力不遞
Apr 22nd 2014, 09:30, by 晞。觀影記事

4月20日 15:30 UA MEGABOX

林超賢剛剛再一次把張家輝捧上了影帝寶座,新作《魔警》再度與老拍檔聚首,今回卻戲份不多(但演出依然極搶),改由吳彥祖接手演一位「魔警」。有別於林超賢前作的動作連場,今回《魔警》的動作場面不多,只以文戲為主,主線為主角內心複雜糾結的矛盾。可是,這回描寫此類人性陰暗面,卻不如導演前作般神采飛揚。沒有導演擅長的動作場面,敘事方面也顯得力不從心,中段悶場甚多,表現角色的內心世界也略嫌單薄平面,對於內訌、設局等情節也刻劃得劇力不足,反有點失望。

鬼王黨作惡多端,於一次追捕行動中,首腦韓江重傷入院,危急之下被警員王偉業救了,卻促使他繼續犯案,令王內疚不已。王一直糾結於內心的心魔,因韓江的意外而爆發,潛藏在王心裡的恐怖一面,不知不覺地浮現...


動作場面雖不是本片主菜,但林超賢對影像的迎刃有餘,還是其招牌保證
  
林超賢的電影,似乎連場動作與張家輝(近作除了《逆戰》)已成了觀眾期望的重點,《魔警》即使宣傳上仍著重於這兩點,實則卻非以此作主菜。動作場面只是電影的入題,公路槍戰、慢鏡大爆炸、城市追逐等場面當然是導演的招牌動作,而此作拍來當然也功架十足,絕無失望。不過,這些大型動作場面只有寥寥幾場,始終非為電影的主菜,有意看大堆頭動作的觀眾需得有心理準備。

《魔警》的主線實為警員王偉業的內心掙扎,看其潛藏著的人性陰暗面,怎樣令他走出「魔警」之途,片中一眾反派「鬼王黨」只不過為劇情之輔助,重點還是看主角的心理轉變。描寫人格分裂、潛意識等題材,於本地創作而言確較為罕有,本片在氣氛上營造上確有不俗效果,而林超賢一貫悲情、冷峻的氣氛營造,也在本片中表露無遺。視覺效果和演員功架於片中仍是出色之作,問題卻敗於片中的敘事結構。
  
雖然,《魔警》不致於像《逆戰》般令人看得視覺疲勞,全無劇情,但其主力於描述主角的內心陰暗面上,寫來卻不夠細緻立體。主角因為一件難分對錯的事情(我想起了鄭保瑞的驚喜佳作《熱血青年》)而觸發了其內心潛藏的陰影,可是,劇情對內心的雙重人格、今昔行為對比卻描寫得略為平面,難以叫人感受到主角那份矛盾與內心掙扎。


一眾「鬼王黨」的性格背景太平面,到了末段更是帶點失控收場,是電影最弱一環
  
我相信本片沒有像一貫「扭橋」電影般,刻意到結局才揭穿角色「精神分裂」的身份,但劇情不斷煞有介事地混淆視聽,設計出「兩個角色」的對手戲,來表現主角面對心魔時的混亂,看來卻不覺描寫深刻立體,反覺這種表現手法有點重覆和無謂,讓電影對角色精神狀態的描繪只流於影像性。
  
至於片中安排的一眾「鬼王黨」來「輔助」主角走向成魔之路,而劇情的一大高潮,是主角怎樣令他們內訌,繼而發生一個個的叛變和自相殘殺。這一段情節理應是電影的一大高潮,也是劇情的重要轉折,惟這段漫長的「鬼打鬼」鋪敘,卻來得過於戲劇性和誇張。主角如入無人之境,去搞亂一班片初描述得無人能敵的匪徒之計劃,看來也有點失實離奇。此外,這段轉折也略嫌沒對主角的行為作出太大影響,反覺正邪雙方的關係突變,與前段的鋪排不太相配,對主角的「魔性」也寫得不夠盡。因此,《魔警》到了理應高潮的地方時,節奏反突變冗長,內訌的手法也不算高章,甚至令我心想:「搞完未呀?」坦言,本片就「魔警」題材去延伸一些內心陰暗面的元素,格局和意念確是頗為新鮮,但於鋪排和主線的湊合性上,則甚為片面,確實有點失望。


雖然吳彥祖已很落力去演,但搶鏡度卻不及只屬客串演出的張家輝
  
演員方面,據知吳彥祖刻意用煙薰眼睛,來營造出一種雙目無神的崩潰感覺,其對角色的專業精神,絕不遜於《激戰》的張家輝。他在片中的演出,也突破了其固有的「型仔」型像,演一個精神和人格有問題的「魔警」,「成魔」之後的演出絕對是其演技之發揮,醫院一幕尤其精彩。只可惜,本片卻敗於劇本刻劃不夠深刻,反令吳彥祖的發揮受到限制。與林超賢屬老拍檔的張家輝,今回於《魔警》只屬近乎客串的演出,但姑勿論是他那廣為討論的陰險笑容,或是片初與一眾「鬼王黨」的談判過程,均氣勢十足,絕對夠搶鏡。

因此,《魔警》無疑也是一部誠意之作,就林超賢駕馭都市大戰的動作場面、鏡頭運用的手法,仍能保持著他一貫的精湛水準,視覺效果和氣氛營造絕無失手。可是,《魔警》不以導演擅長的動作場面為主,反以文戲,甚至較難處理的內心戲為重點,終令電影看來較為平面,對主角的內心矛盾刻劃也不夠細膩,表現手法只流於影像化。片中一眾「鬼王黨」雖只為劇情作輔,眾人的關係和性格特徵也甚為混亂,即使出色如張家輝演出的韓江一角,說穿了他的性格也實是相當模糊,到了結局的高潮戲,更見誇張失實,令人失望。

Rating:65/ 100

原文刊於此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申訴專員公署樂意公開資料?

 
Get the newest, latest, hottest

Find shoes, heels, flats, active, essentials and more in the latest styles. Save up to 40% on select items.
From our sponsors
申訴專員公署樂意公開資料?
Apr 22nd 2014, 09:42, by 方鈺鈞

資料圖片

(獨媒特約報導)本年3月20日,申訴專員公署(下簡稱「公署」)發表調查報告,恨批政府的《公開資料守則》制度,建議政府訂立《檔案法》及《資訊自由法》,建立完善透明的檔案管理及公開資料制度。然而,網站Webb-site.com發現,負責處理投訴的公署本身並不受《公開資料守則》規範,它於是向公署索取相關資料,以作測試。

公署在報告中提到共收集39份意見書,卻沒有逐一列出,亦沒有刊登在其網站。網站Webb-site.com把索取這些意見書的過程並署方回應詳細記錄。可惜來回兩次對話,網站最終只能獲得意見書的內容摘要

雖然網站索取資料時,已表示公署可以隱去希望匿名的意見者身份。但在公署首次回覆中,只概括提到意見書多屬個人呈交,少數來自團體或組織。14份關於公共檔案管理制度,11份關於《公開資料守則》,餘下14份涉及以上兩者。全部意見均贊成立法或加強措施管理公共檔案。但不認為有必要把收集的公眾意見編纂出版。

對於恨批政府公開資料政策的機構,若自身都不願公開資料,實屬莫大諷刺。於是網站再次寫信,要求39份意見書的節錄副本,終在4月17日收到公署回覆公眾意見摘要。

我們不妨回顧這兩年的政府行事曆。2013年1月14日,公署展開相關調查後10天,律政司長宣布在2012年12月,香港法律改革委員會已計劃成立兩個相關的小組委員會。2013年5月,法改會正式設立「公開資料」及「檔案法」小組委員會。不過,香港獨立媒體網記者出席3月17日外國記者協會午宴論壇時,講者高浩文(Russell Coleman SC),即法改會「公開資料」小組委員會的主席仍沒提及委員會的報告何時出爐。再過3天,公署的相關報告便發表,何惜政府似乎態度照舊,擋箭牌正正是法改會這兩個小組委員會。前檔案處署理處長朱福強亦批評法改會成立小組反而有機會讓政府「拖多一兩年」

Webb-site.com評論指,法改會的小組委員會應該閱讀公署報告,重覆花時間做類同的工作,只是「浪費納稅人的錢」。相關網站詳盡報告,可見此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格拉沙忍無可忍,曼聯已經解僱莫耶斯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格拉沙忍無可忍,曼聯已經解僱莫耶斯
Apr 22nd 2014, 07:56, by 足球群英傳

多間英國傳媒周一報道,曼聯快將解僱莫耶斯,其中英國《每日郵報》報道,格拉沙家族已經對莫耶斯忍無可忍,將會在未來幾周內解僱莫耶斯;莫耶斯甚至未可以捱到球季完結。如果莫耶斯在英超賽季完結前被炒,球員兼教練傑斯將會暫時頂上做臨時領隊。據《ESPN》的消息,莫耶斯被炒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根據《SKYSPORT》的最新消息,莫耶斯將會在24小時內被炒。曼聯方面暫時未有否認相關報道,到周二上午,曼聯透過官網宣佈,莫耶斯已經離開球會。

英國《每日電訊報》指,一隊教練菲臘尼維利、助教路特等教練團都會一起離隊,只有門將教練基斯活士因為迪基亞表現理想,或可留低。英國傳媒指,前曼聯領隊費格遜,以及現任荷蘭國家隊教練、早已表明將於今夏世界盃後離職的雲高爾都是頂頭大熱,兩人的賠率同為7倍。緊隨兩人之後的是現任多蒙特教練高路普,由他接掌曼聯的賠率亦只有8倍。其他接任人選方面,曼聯老將傑斯坐正、或是由馬德里體育會教練施蒙尼接手的賠率同為13倍,拜仁慕尼黑教練哥迪奧拿及祖雲達斯的干地則為21倍。

另看《落台前夕,回顧莫耶斯13個恥辱紀錄》。

原文刊於此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語言操控思維?淺析「the Goodest English」之(二)

 
Get the newest, latest, hottest

Find shoes, heels, flats, active, essentials and more in the latest styles. Save up to 40% on select items.
From our sponsors
語言操控思維?淺析「the Goodest English」之(二)
Apr 22nd 2014, 07:57, by 思前想後

上篇<淺析「the Goodest English」之(一)>之目的,是希望透過分析何謂「the Goodest English」,從而解構「if you drink, dont't drive」等被認為是低水平英語的問題,並帶出喬治奧維爾《1984》新語中「goodest」的原意,就是透過新語的政治手段,簡化人民思維,由多分法變為二分法,最後變為一分法。

而本篇(二)之目的,是從翻譯角度深入詮釋「the Goodest English」,和「the Goodest English」所反映的隱藏社會問題,如何恰好吻合奧維爾新語所創造之目的。

1)假如「if you drink, don't drive」是直譯,是否「the Goodest English」?

在這點的討論上所涉及的有兩點(先撇開「dont't」的技術性問題):

A.「if you drink, don't drive」是否直譯?
根據道路交通安全議會(Road Safety Council,下稱RSC)宣傳活動標語,原文是「切勿酒後駕駛」,(1)假如將其直譯,可以寫成「don't drink and drive」。而如果以貼近原文的詞序和結構,和保留原文簡潔的風格為翻譯前題,則「don't drink and drive」較能體現直譯的意義和功能。

假如再直譯譯文「if you drink, don't drive」以重組原文,則較能體現直譯理念的設想原文將會是「假如喝酒,切勿駕駛」。

而從句式功能上分析,「if you drink, don't drive」是一個包含祈使句的條件句,其重心是作為結論句的主句「don't drive」,即是「切勿駕駛」,條件是假如你喝了酒,可見是可以選擇的。而「don't drink and drive」則完全是祈使句,重心是全句「don't drink and drive」,即「切勿酒後駕駛」,幾本上表示沒有選擇的餘地。而在語氣上,前者作為重心的主句後置了而非前置,而後者是用上「don't drive」而非「do not」的祈使句,兩者所表達的語氣盡不同。

由於語氣上的不同,筆者讀到兩者的一點額外語境。

「if you drink, don't drive」重心是主句「don't drive」的內涵意義是在說,要喝酒,就別駕駛,選擇做乘客回家。在香港來說,交通覆蓋網絡非常完善和發達,在那裡喝酒後,基本上都可以乘坐交通工具回家。可是,外地比較地大脈搏,正所謂「係外國無車唔惦」,加上深夜後並非像香港一樣有覆蓋完善的交通網絡,選擇很有限。因此,「don't drink and drive」重心就是全句「切勿酒後駕駛」 - 喝了酒,回家路程(以東京為例,住周邊的人乘坐兩小時火車上班是等閒事)可以很遙遠,交通覆蓋網絡率亦不太完善,遑論早就過了營運時間的火車,連找的士都成問題,於是就不能回家(外國於晚上見到醉酒漢瞓街或公園又是等閒事)。換句話說,喝酒後,前者即使不能駕駛卻還有其他選擇;但後者是別無(多少)選擇,還是請別喝。

然而,這些交通上的考慮當然無法說服酒後仍然逞強駕駛回家的人士,亦不足以充分說明當局使用在警告用語上的決定,這只不過是筆者的一點主觀體會,希望能為讀者分享多一點由不同語境構成不同用語的可能性而已。

因此,即使較可能是直譯的「don't drink and drive」會較貼近原文風格,但在語境上,或許「if you drink, don't drive」會比較適合。

兩者的慣用程度

於2009年,RSC的宣傳活動出現過「Be a Responsible Driver, Pledge not to Drink and Drive」的口號,(2)並譯為「酒後不駕駛」,但後來似乎就被「if you drink, don't drive」取代了(警方於2009年初開始採取多項預防醉酒駕駛的措施後,至2013年前半年相關個案大幅減少可能跟此有關。詳情請參閱警務處的交通統計數字(3)和其他資料(4))。

在國外面,儘管看來慣常用語「don't drink and drive」還是比較普及,但「if you drink, don't drive」的表達方式,在英語國家亦會出現。

http://youtu.be/l_kR0HB4amI
以上為1961年英國交通大臣Ernest Marples在電視上一套題為「don't drive if you drink」的宣傳短片(約於0.48分說出「if you drink, don't drive」)

而在美國,即使正式用語一般都是「drunk driving」(5),但「if you drink, don't drive」也會在報章、駕駛者安全網站或其他類型網站等出現。(6)

由此可見,即使「if you drink, don't drive」慣用性不及「don't drink and drive」,但不能說它就是「切勿酒後駕駛」的直譯。假如再配合比較兩者的語氣和語境來分析,我們又怎能說它就是低水平的「港式英語」呢?

B. 即使假如是直譯,是否就是「the Goodest English」?

首先,筆者在這裡簡介一些相關的基本翻譯理論。

英漢翻譯的手法主要有兩種 - 直譯(literal translation)和意譯(free translation)。

一般來說,假如原文句型和目的語言(target text)句法規律較接近,詞序相似而意思又簡明,都可以直譯,例如科技資料、外语教學和文學翻譯等。直譯既可指逐詞翻譯 (word-for-word),也包括逐句翻譯(sentence-for-sentence)。因此直譯並非只是逐字對譯的等義詞。

選用直譯還是意譯,需要考慮到原文的結構成分、意義的隱含成分對於譯文語言和譯文讀者的意義,是各取所長或相輔相成,而並非直譯就是低劣,而意譯就是優越的,兩者亦不是二元對立。因此要做好翻譯,能否清楚兩文的語境,和能否選取合適的譯法,實更為首要。

2)「the Goodest English」激化了隱性的社會問題

事實上,標籤了所謂低水平、非標準語言的同時,其實亦在鼓吹著支配階級為大眾「設計」,作為遊戲規則的正統性(legitimacy)的高水平標準語言。試問,本身就是權貴象徵的公認發音(Received Pronunciation)和官話普通話,不就是在歧視和排斥其他地方語嗎?姑勿論標籤者的語言水平如何,標籤下等語言好像是在說,我們不願被歧視和排斥的同時,但卻又在悄悄地進行著歧視和排斥這行為。

再準確一點說。標籤低水平語言是支配階級透過象徵暴力(symbolic violence) ,強加給被支配階級文化正統性的一個範例。它的寓意嘗試著呈現 - 透過區分差異,否定他者的非優秀性以強調出自己的優秀性,使自己能在群眾中受到注意甚至脫穎而出,同時希望在社會空間內佔據更高更有利位置的這種像是禁忌般的隱性,卻又活生生地存在的社會現實。

促成互相排斥的二分法在奧維爾新語裏的啓示

直譯是低水平,意譯是高水平;不是正確和標準就要被排斥,正確和標準才是正統和被包容;非左非右,都是敵人;非「假膠」,就是「真心膠」;由「逢中必反」演變到幾乎是「逢反必中」等等這種以「肚感」式簡化思維(bellyfeel,新語,意謂盲目熱切的接受)強化的二元對立觀,(7)即使語言還未被廣泛操控的今天,我們自己對二元以外其他可能性存在的思考和理解,彷彿已日漸模糊,而相應的語言表達能力,亦日漸簡化並削減,從而不斷促使互相排斥。排斥愈多,同時亦愈強化二元觀,形成惡性循環。最後,邏輯思維也許真正被控制、壓抑和消滅,並進一步再簡化。

操控語言,就能夠控制思維。我們是否已在潛意識「實踐」新語建構之目的?

結語

在《1984》出版以來,新語中很多詞語都已收錄到詞典裏。假如當有一天連「the Goodest English」都收進詞典時,也許是「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量」這《1984》中的名言,甚至是新語之最終目標,完全達成之時。

註:
(1)http://www.roadsafety.gov.hk/tc/campaign/campaign20091218photo.html
(2)http://www.roadsafety.gov.hk/en/campaign/campaign20091218.html
(3)http://www.police.gov.hk/ppp_en/09_statistics/ts.html
(4)http://drinkdrivinghk.wordpress.com/2010/05/14/statistics/
(5)http://search.cga.state.ct.us/dtsearch.asp?cmd=getdoc&DocId=25447&Index=I%3a%5czindex%5c2001&Item=132
(6)http://www.dentonrc.com/opinion/editorials-headlines/20131230-if-you-drink-dont-drive.ece, http://www.bemydd.com/cincinnati-nightlife-if-you-drink-don-t-drive.html, http://www.bubblews.com/news/1678996-if-you-drink-don039t-drive
(7) "a blind, enthusiastic, and casual acceptance", B vocabulary, http://www.ecoglobe.org/nz/ecostory/newspeak.htm

伸延閱讀:
1)http://blog.udn.com/ChenBoDa/1684648
2)http://cn.wsj.com/big5/20100813/trv084352.asp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香港實驗:在新媒體上說實話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香港實驗:在新媒體上說實話
Apr 22nd 2014, 07:58, by 泡泡

圖:法新社

文:阿藹

過去幾個月,衝擊香港言論自由的事件接二連三,先有《明報》把總編劉進圖換成來自馬來西亞的編輯,接著《商台》著名的時評主持李慧玲無故被辭退,最令人震驚的是剛被調職的劉進圖在街上被二名兇徒斬至重傷入院。

不論媒體人還是公民社會,均相信這幾宗事件均與香港的言論和新聞自由相關。

「公民提名」還是「官方篩選」

當下香港,行政長官選舉方案正進入諮詢期,北京及香港的親中陣營異口同聲,指"公民提名"有違《基本法》,要把"愛國愛港"定為候選人的資格。假如最終方案設有篩選候選人的機制,香港將會上演一系列的公民不合作運動。當權者對主流媒體老闆施壓,很明顯是為了防止公民不合作運動的擴散。

面對著這狀況,新聞工作者發動了多次的遊行以作回應。但不少意見認為,這些遊行像"例行公事",表達完憤怒後,又回到日常,自我審查的壓力仍在,敢言者隨時被調職,甚至被辭退。

新媒體迎戰

在困局下,又有些意見說,不要悼念式的回應,要以新媒體迎戰。

的確,在過去兩年,香港的新媒體不斷湧現,2011年成立的《主場新聞》在Alexa 的本地排名已81位。去年新進場的還有《852郵報》、《巴士的報》,及利用Facebook的公共頁面傳播的《社媒》和《惟工新聞》等。

互聯網令發布的成本降低,令小資本、甚至個人都隨時能經營媒體。

互聯網壟斷

然而,互聯網並不是一個完全公平和自由競逐的空間。事實上,互聯網上的壟斷,與傳統媒體相比,實有過之而無不及。

新媒體的確較倚重內容和社群互動去建立讀者群,但不論內容的發布和社群互動的模式,均受制於大型的平台。譬如說,在香港Facebook的就變成了很多網站的資訊出口,而每當Facebook上改變公共頁面的傳播方式,均會對這些資訊網站帶來影響。

在中國大陸,微博、微信作為資訊的出口,成為了審查機構監控的重地,就是看清互聯網上資訊發放的層級關係。當然,Facebook不受中宣部審查,但集體投訴也會阻斷訊息的流動,去年中國女權主義者艾曉明裸體半身聲援被拘留的葉海燕,就因為被用戶集體投訴而遭Facebook的管理員移除。

新媒體雖然更能以內容,互動和社群去建立讀者,但有較雄厚資本的新媒體,可以透過在Google、Yahoo、Facebook等大型網站賣廣告而增加能見度與讀者量。在資訊浩瀚的互聯網上,資訊的消費像"填鴨" 般,讀者很多時是被動地接受,餵養。

若以商業的模式去經營新媒體,它也會面對主流媒體所承受的政治壓力,抽走廣告的事情也會發生。最近,主流媒體如《蘋果日報》和《AM730》分別被銀行和地產集團抽走廣告,而以商業模式運作的《主場新聞》,也面對很大的廣告壓力。

公共性的辯論變成了社群化的回音室

此外,縱觀過去兩年新出現的新媒體,有能力透過採訪、調查和分析生產新聞故事的少之又少。大部份網上媒體均透過主流和即時新聞評論,以不同的觀點吸引不同政治取向的支持者。結果,公共性的辯論變成了社群化的回音室。

這是由於新媒體一方面受制於小資本的經營,一方面被社交媒體的朋友發放模式影響,使人以群分,物以類聚的效應更強烈。

台灣獨立新聞發展模式

當然,新媒體是一個尚在發展的領域,但多元小眾形成的公共空間不會自然而生,需要不斷的實驗與探索。在香港,新媒體更多地與政治和社會運動配合,過去幾年催生出好幾個小政團;在台灣,地下電台在解嚴前是反對政治的媒介,隨著政黨輪替及進一步民主化,近年除了直接由政府撥款資助的公共媒體,如公視架構下的《PeoPo公民新聞》外,專業新聞工作者積極介入,建立新的平台,不僅發展獨立新聞工作者的課程,更在網上建立民間集資支持調查報導的機制。相對來說,台灣比香港走得更前。

用新媒體改變政治議程

傳統媒體不斷受壓,新媒體的確是一條路,但這條路絕不平坦。

互聯網雖然開放,但資訊的發放也有權力規律,互聯網的管治方式,是另一個戰場。而社群式的傳遞,也使新媒體更分散,不容易形成統一戰線的反抗政治。如何在分散多元的新媒體環境,建立反抗性的公共領域(counter-publics)之間的對話和辯論,生成主流意見與改變的議程,對香港公民社會的發展更為重要。

(特約專欄,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原文刊於泡泡網,按內容伙伴協議轉載。)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規劃並不是玩 Sim City 請考量南丫島原有社區(前南丫石礦場發展系列之一)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規劃並不是玩 Sim City 請考量南丫島原有社區(前南丫石礦場發展系列之一)
Apr 22nd 2014, 06:42, by 黃俊邦

前南丫石礦場發展正進行諮詢,當局建議發展一個以住宅為主,預算住5,000人的小社區,住宅方面由私樓及居屋組成。整個項目由2011年開始研究,到如今開展的第二階段諮詢,當局從未完整考慮南丫島原有社區及人口特徵,只視前石礦場為一片空地然後放上各種建築物。規劃,並不是玩 Sim City。

南丫島南增十倍人口

第一階段諮詢時,當局提出的三個方案均是大幅增加人口,人數分別為2,000、3,000及5,000人,最終當局選取了最高的5,000人作為居住人口目標。如今南丫島全島人口不過6,000人左右,翻一翻已夠嚇人,但如果以前石礦場位處的南丫島南(索罟、模達等村落)現有人口約500人去比較,新的發展可是新加10倍人口,對原有社區可會帶來根本的改變。

IMG_2003
圖左為前南丫石礦場、右為索罟灣

現在島上住的都甚麼人了?

南丫島一直是旅遊熱點,其中一個賣點是「異國風情」。根據2011年人口普查,島上的人口有32%為非華人(當然,島上外國人都不喜歡被「凝視」),華人則可粗略分為原居民及非原居民。這些從外頭遷入的外國人及非原居民,他們的特徵為何?

遷入南丫島最大的原因,自是嚮往寧靜、自然環境、鄉村特色以及無森嚴物業管理的自由氣氛,外國人則有「社群聚落」的特質。前南丫石礦場興建四至十三層高的大樓,在小小一片土地上密集居住5,000人,當然不會是原有社區居民所嚮往的居所。

有一個較強的誤解,便是以為居住在離島的居民多以退休為主,《2011年人口普查》顯示,退休人士佔島上人口11.5%,其實是低於全港的14.8%。數字沒有將原居民及非原居民分開,不過島上原居民不少均屬長者,實際從外遷入南丫島的居民退休比例應會更低。

遷入南丫島的考慮除熱愛自然,方便飼養動物外,其中一個同樣重要的考慮是否能否配合工作及社交生活需要。南丫島不像其他離島有固定的通宵渡輪,僅榕樹灣至中環於周末設有深夜服務。限時限刻的船期對於部份全職僱員來說未必合適,這亦是為何南丫島的「自由工作者」比例十分之高,根據《2011年人口普查》,南丫島共有501名「「自營作業者」,即俗稱「自由業者」(freelancer),佔全島勞動人口3,659人的13.7%,遠超全港同期的6%。調查沒有統計全職僱員的就業更具體情況,只有經理、專業人員等數字,佔整體島勞動人口近一半,當中不少全職僱員上班時間均十分彈性,工作安排較具自主性,因此有條件居住在離島。

最後,當然相對較低的租金,亦令居民願意以交通時間及不便作代價。

如何遷入南丫島?

南丫島幾乎所有住宅均屬丁屋,並非原居民的話當然只能租或買,屬於完全的私人市場。丁屋本身具有高度靈活性,它的面積及用途亦可隨需求而不斷轉變。有能力者可以購入一整棟丁屋自住;負擔能力中等的可以租住一至兩層;負擔能力較低者可以租住半層;丁屋底層亦可申請改作餐廳、商店或其他用途,較能適應不斷轉變的市場及配合不同的買家、住客需要。遷入的居民一般是先租住一段時間,真的愛上島上生活後才決定在島上置業。

了解原有社區及人口的基本狀況後,再看前南丫石礦場的發展,我們會明白甚麼了?

計劃中的住宅單位數目為1,900個,當中有700個居屋再加1,200個私人住宅。當局建議私人住宅以大單位即700呎至1,000呎為主。如前文提及,這些高樓並不會是原有居民所嚮往的居所。新遷入居民的特質將與原有社區的居民有較大的不同。

1920404_611102615625164_1341618357_n
1964899_611102772291815_1317244401_n

1,200個私樓單位變炒賣溫床?

根據最新的建議,當局計劃興建700呎至1,000呎的大單位。當局之所以如此考量,相信也是認為目前丁屋一層700呎,遷入島上的居民當然較傾向相近面積的單位。不過這些高樓單位與喜愛自然環境、自成一閣、擁有花園及自由飼養動物的丁屋單位有明顯不分別,對現有居民來說不會有吸引力。這些高樓單位或會出現嚴重空置的問題,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2012年的統計,700至1,000呎的單位屬C類,該類的空置率為6.1%,相比起400呎以下及400呎至700呎的單位空置率2.3%及4.1於高出一截。何況目前仍僅是政府建議,亦未確定政府是否會採用「限呎」的規定賣地,最終或會出現過千呎以上的單位,根據《香港物業報告2013》,1,000呎或以上的單位2012年度的空置率為10.7%,去年及今年亦將分別有3,350個大單位落成,前南丫石礦場或將成為另一個住客不多的豪宅炒賣溫床。

bigflat

居屋有待觀察

居屋方面,有學者接受電視訪問時指,島上居屋可吸引退休人士入住,這無疑是一般人對離島生活的錯誤定見,島上當然有從外遷入的居民屬退休人士,但比例並不明顯。原因其實不難理解,南丫島在心理上的地理距離較遠,長者亦遷離原有社區,脫離原有的社區網絡及家人照顧。島上的護理、照顧及緊急服務亦並不足夠,根據擬議的發展計劃,區內只會設有一個社區健康中心及綜合家庭服務中心,目前榕樹灣及索罟灣亦只各一所非二十四小時甚至不是每日開放的小診所,專科及緊急服務必須到港島求助。

當局另一個考慮因素,自是九十年代坪洲坪麗苑及大澳龍軒苑的成功例子,不過兩個屋苑樓高均只是五層,較能配合鄉村特色,前南丫石礦場建議的樓高可是十至十三層。今年六月,房委會將開售大澳由公屋改成居屋的天利樓,天利樓樓高十三層,相信銷售情況可作為前南丫石礦場一個指標。

如今居屋的買家不少均是「上車」難的年輕人,前南丫石礦場較低的居屋售價確是有助他們「上車」。不過他們必須考慮清楚的是,他們究竟是否能適應南丫島的生活,是否能配合其工作及社交生活的需要?他們可不能「先租後買」,這些居民單位又會否只是成為他們的「上車跳板」?

1959733_611102152291877_748757615_n
圖:居屋位於近山邊的高樓,私樓則在臨海的前方

慢慢來,可以嗎?

無論當局擬議興建的1,900個住宅單位是否成功,能否真的住5,000人(筆者當然認為會出現很多問題),政府在規劃前南丫石礦場用地時,實在不應只把石礦場視為一片空地,然而塞進各式各樣的人。這樣的發展會否損害南丫島本身的吸引力?新增人口與原有居民的人口特徵相似嗎?他們會出現矛盾嗎?原有社區的樓價被「炒高」,對社區會產生甚麼影響?

南丫島如今富有特色的社區,並不是由官僚所規劃的,而是由社區及居民一小塊一小塊所累積而成的。一大片的空地不等於必須同時發展,由上而下一個完整的規劃最終亦一定如官僚所想般出現。從現有人口及社區特徵出發,我們可以想像一些較慢、較新、較小型的發展模式。例如先發展部份地區,建一些較為小型、樓高較矮的居屋,又可以劃出部份土地,供市民申建一些類似丁屋的小型樓宇,維持鄉村特色,其餘土地亦不會閒置,可以安排作各種康樂、旅遊或是農業用途,給原有社區及環境一點適應的時間,也能讓新區與舊區有更好的互動。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守護大嶼聯盟:反對掠奪大嶼,要求民主規劃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守護大嶼聯盟:反對掠奪大嶼,要求民主規劃
Apr 22nd 2014, 05:12, by 獨媒轉載

【2014年4月21日新聞稿】

「反對掠奪大嶼,要求民主規劃」
大嶼山委員會黑箱作業 現場弄破19個「黑氣球」
公佈委員及地產商的囤地及利益衝突情況

「守護大嶼聯盟」約十名成員今日下午召開記者招待會,指責梁振英為了要完成政治任務,運用行政霸權,一手推翻經過多年公眾參與而訂定的《大嶼山發展概念》,改寫大嶼山的定位,打造成為珠三角南大門的角色。此舉,不單違反程序公義,而且架空民組成立的「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的19個成員,不單架空民意,極來部份涉嫌涉及利益衝突。

10178045_1477522305810452_3255313967853377776_n

「聯盟」用19個黑汽球,諷刺梁振英一手委任的「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絕大部份委員,令人質疑他們巳在大嶼山土地插旗,無法客觀公正研究大嶼山發展。戴著梁振英面具的「聯盟」代表,背著19個黑氣球,諷刺「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為掠奪大嶼開路,官商鄉利益輸送,形成一大片黑雲,靇罩整個大嶼山,風起雲湧,山雨欲來。

「聯盟」成員最後篤爆汽球,打破黑箱作業,並要求「反對掠奪大嶼、要求民主規劃」。

聯盟召集人謝世傑指出:「東涌發展區或大嶼山鄉郊地帶,已有不同發展商囤地割據,而且當中與這個新『官鄉商』利益團體成員,有千絲萬縷關係,大嶼山變『大魚生』」「聯盟」指出: 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的19位成員,除了一位泛民立法局議員胡志偉及兩位環保界人士何建宗,王緝憲外,其他成員包括超級梁粉、「愛國」力量、地產財團、建制鄉事等背景,成為新「官鄉商」開發大嶼山的利益團體。

  • 例如信和在梅窩及長沙合共擁有不少於20萬呎土地,而信和置業的總經理就是委員會成員之一現任離島委任區議員余漢坤,他另一身份劉皇發的女婿,根據離島區議會利益申報資料,余漢坤個人就有9間以新界西北地產發展為主的公司,同時連同太太劉玉蓮就31間與地產、投資、物業管理有關的公司。
  • 劉皇發另外兩個女兒劉麗華和劉麗芬,透過兩間公司,在東清西的新市鎮發展區持有最少42幅地皮。劉皇發早前亦被媒體揭發在大嶼山的二澳就擁有5萬多呎的土地。
  • 水口灣是俗稱「活化石」的馬蹄蟹繁殖地,原建議列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根據「聯盟」的土地查冊,171個地段中,已經有超過15%已由不同發展公司所持有,當中包括置地。令人遺憾和憤怒的是: 漁農自然護理署竟然聲稱因「受地區人士強烈反對」,已經「靜雞雞」將保育項目剔除。相信有人認為保育項目會影響土地發展價值而提出反對。
  • 被列入須優先加強保育地點之一的大蠔附近一帶的村落,包括白芒、田寮、牛牯塱等地,新鴻基就囤積大量土地。委員會成員之一張建東同時是新基鴻及香港興業的非執行董事。香港興業在愉景灣及三四白灣一帶,最少持有接近40萬呎地皮。
  • 古物古蹟諮詢委員會主席林筱魯所開設的安石農業在二澳與村民合作,聲稱搞復耕,但長遠有意發展生態旅遊。二澳是盧文樹蛙的棲息地,生態價值極高,「聯盟」從航空圖發現,2009年的二澳村仍然是綠悠悠一片,2012年中開始,林筱魯開始斬樹翻土復耕,從航空圖的相片發現,在2012年12月13日至2013年1月14日的短短一個月間,二澳變成「光禿禿」,做成未發展、先破壞的情況。
  • 其他媒體亦發現置地在沙螺灣和白芒、九倉在東涌等地區囤積大量土地,等候發展。

10155673_1477522299143786_4866317884713547775_n
圖:大嶼山擬議的填海範圍

現時委員會與不少土地擁有人士都大力推動建立大嶼山南北貫通、東西連結的道路網,美其名為發展旅遊業,但好明顯是為了沿線的地產發展,所謂「路通財到」。大嶼山變成地產財團的「大魚生」!

坪洲填海關注組馮感霖指程序不義,大嶼山這個香港人的後花園可能會被梁振英一手摧毀。

「聯盟」翻查大嶼山發展規劃的脈絡,港英政府在1989年制訂「港口及機場發展策略」及展開「全港發展策略檢討」,新界西南是五個規劃次區域之一。由第一階段有關「訂定檢討的目的與目標」開始就已經引入公眾諮詢,最後決定初步採納自然保育/康樂方案,作為制訂推薦策略的依據。

政府再就「新界西南發展策略」擬議推薦策略,於1999年8至10月進行公眾諮詢,舉行一個公眾諮詢論壇,參與人數160人,收回16份意見書。

2004年2月政府再成立大嶼山發展概念計劃專責小組,根據「新界西南發展策略」擬議推薦策略制定發展大綱。進一步具體化各項發展,並以南保育北發展去包裝整個計劃。政府在2004年11月至2005年2月咨詢期,舉辦2個公眾論壇、22次諮詢會議及應邀出席9次會議,540份書面意見。政府再在2007年6月4日,推出經修訂的「大嶼山發展概念計劃」

2007年經修訂的「大嶼山發展概念計劃」提出多項保育策略,包括:

  • 制訂中華白海豚的保育計劃
  • 在南山建立蝴蝶生境及在東涌坳建立魚類和兩棲動物的生境。
  • 活化歷史建築物(例如舊大澳警署)
  • 北大嶼郊野公園(擴建部分)
  • 西南大嶼山海岸公園
  • 其他自然保育建議(大蠔河、東涌河、其他濕地)
  • 針對不同景觀價值的地區,製訂不同的保護方法

香港人重視的核心價值之一是程序公義,過去經過公眾參與而訂定的大嶼山發展概念,梁振英上台後一手將市民的心血掃入地氈底,然後另起爐灶,駕空民意,而成立一個充滿利益輸送次嫌的「發展諮詢委員會」,「聯盟」認為這是一種「行政欺凌」,質疑大嶼山作為香港人的後花園可能會被梁振英一手摧毀。

10172744_1477522339143782_1843571256419674990_n

急就章、趕上馬 - 政治任務?

一個沒有民意授權的政府,一個沒有認受性的發展諮詢委員會,只是梁振英今年一月施政報告提出要「搞大嶼山」,各項發展大計在毫無諮詢及公眾參與的情況下,匆匆趕上立法會申請撥款進行研究或者落實工程。「聯盟」指出政府的規劃發展,從未如此「急奏章」。一月公佈要發展中部水域人工島填海計劃,連擬填海範圍都唔清唔楚、發展內容無根無據的情況下,三月就上立法會要求撥款研究,五月上財委會,現時撥款尚未正式通過,當局已在邀請顧問公司準備入標,為何急急推行?其急之心態完全漠視市民的參與,一個人說了算。

「聯盟」認為「大嶼山發展」一事反映特區政府違反民主精神,衝激香港的核心價值,市民眼巴巴的被行政欺凌,特首不尊重程序公義、利益輸送及霸皇硬上弓,土木工程拓展處於4月7日的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特別會議,申請近二億三千萬為中部水域人工島進行策略性研究。在欠缺充份的資料、明顯打矛波,在程序不公義的情況下,議員扼殺市民最卑微的要求 – 召開公聽會。「聯盟」希望喚起公眾的關注。

聯盟要求:

1. 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在中部水域人工島策略性研究申請撥款呈交工務小組審議前,召開公聽會
2. 在未開公聽會前,工務小組必須擱置審議有關申請的議事日程。
3. 解散「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
4. 落實2007年「大嶼山發展概念」的各項保育政策;
5. 就大嶼山未來發展公開諮詢

Facebook專頁:守護大嶼聯盟

1)大嶼山發展未來時間表
2)離島區議員利益申報
3)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簡介
4)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利益調查
5)大蠔、白芒、牛牯塱一帶土地查冊
6)水口部分土地查冊

10258584_1477522302477119_974209421044223784_n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