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達爾文主義代表著什麼?
英國哲學家赫伯特史賓賽(Hebert Spencer)認為,物種之所以能夠生存,是透過不斷的進化;而進化,是物種透過不斷的競爭促成。而競爭中只有勝者,才有資格生存。弱肉強食,優勝劣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就是史賓賽的道。
社會達爾文主義在十、九世紀時被用來作為支持資本主義與保守主義正當性的藉口,他們認為不平等乃是天經地義的,因為強者之所以能夠致富,是自己努力的成果,因而財富是努力與成功的標籤。而弱者的貧窮和失敗是咎由自取的,因為他們無法適應挑戰。(1)
史賓賽的一套進化論,在十九世紀開始,西方列強藉此為殖民主義開路,當中包括十九世紀史賓賽的擁護者,後起的殖民主義帝國日本。
而在法國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學者拉普熱(Vacher de Lapouge),認為社會達爾文主義有三個社會信條:
- Determinism,意味著對自由意志的否定; -
- Inequality,則意味著等級制和奴役,意味著對人人身而平等的否定;
- Selection,意味著優勝劣汰。(1)
他認為,基於身體和心智方面的遺傳稟賦,社會不平等實際上是一種"生物學問題",各階層的取決於腦容量(brain size)。那些在經濟上被邊緣化的弱勢社群,只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不適應者",因為社會總是存在著上流階層(upper class)和低等階層(lower class)之分,存在著聰明的階層(smart class)和愚笨的階層(dump class)之分,上層與下層之間是對立的,而且這種基於自然的不平等是無法通過社會或政治措施得到緩解的。(1)
史賓賽主張個人自由,反對任何形式的國家干預,包括經濟制度的改革和對貧者的救濟。在一切可能的經濟體制中,唯有自由的資本主義是最合於「自然法則」的。因此,他的理論在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很受歡迎。(3)
假如將社會達爾文主義所主張強者和弱者是物競天擇等的所有「角色」,代入深受其影響的資本主義中,程式就會是:
資本家之所以能夠生存,是透過不斷的剝削;而剝削,是剝削者與被剝削者透過不斷的競爭促成。而競爭中只有勝者(剝削者),才有資格生存。弱肉強食,優勝劣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就是資本主義的道。
好像很耳熟能詳?這個「競爭」,我們日常經常面對,例如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缐上、機會總是留比有準備的人、《窮富翁大作戰》田北辰說:「社會係極度punish唔讀書嘅人。」等等,就是這個意義。
當然,這並非絕對的,社會上從來都有很多反對聲音。
俄國無政府主義者克魯泡特金(Pyotr Alexeyevich Kropotkin),認為物種間不否定存在著競爭,但使物種渡過困境的,卻是互助的精神。
互助性強的生物群生存而延續,互助性弱的生物群則被淘汰。與經過世代相傳至今天存續下來的生物(如螞蟻、老鼠、蟑螂等)與人類一樣,都是互助性極強的生物。因此他認為,促成社會進步的要素,是互助法則,休戚與共,而非競爭。(2)
克魯班泡特金的觀點後來亦影響到孫中山先生。
孫中山先生認為,人類的進步,是透過互助。動物的以競爭作進化的方式,根本不適用於人類。
後來,孫中山先生創建主張互助共享的社會主義三民主義,與主張推翻自己民族和文化的階級鬥爭的馬克思主義背道而馳。
此外,反對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同時期還有英國博物學家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
當代中國人應該比較熟悉赫胥黎,因為嚴復先生翻譯的《天演論》,就是赫胥黎《Evolution and Ethics》的演講與論文集。
他反對的觀點與孫中山接近。即使他是達爾文進化論支持者,他卻堅決反對社會達爾文主義,其論點都是認為進化的規律不適用於人類社會。人類社會不應讓生存競爭自由進行,而是是排除這種競爭。(3)
馬克斯主義的階級鬥爭又是什麼?
先在這裡停一停,看看什麼是何謂資本和資本家。
在封建時代,土地就是大地主的資本;在工業革命的年代,金錢和機器就是資本;而到了今天,資本的操作轉移到金融工業,金融業的衍生工具、證卷、債卷、基金等就是資本。懂得操作或者掌握這些資本,才能擁有權力(4)。準確來說,現代資本家,是以資本運作爲業,本身參加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同時僱用腦力勞動者和體力勞動者,操控剩餘價值的人(下文再詳述剩餘價值學說)。(5)
馬克思認為,由於商品的價值取決於要用多少時間來製作,因此,要賺錢就得剝削工人的時間,即工人付出時間所製作出來的商品,在市場上的回報,一定要比工人製作它所賺取的回報為多。
因此,如果要獲利,就必需剝削工人。於是,「剝削」這行為本身,就成為追逐資本的關鍵。(4)而一般人工作所得的酬勞永遠不會同付出的時間/勞動成正比,這就是資本主義得以運作的基本邏輯(6)。
為何要鬥爭?
前面說了資本家為何要剝削無產階層,下面就談談作為被剝削的應對方法。
如何應對權利被剝削?我想,要麼是透過不同渠道向剝削者表示不滿並爭取權利,要麼是重整剝削者與被剝削者的秩序,即階級鬥爭。
有時被剝削者的爭取雖然沒有根本推翻剝削階級的統治,但由於他們在爭取中所顯示的力量,迫使剝削者不得不進行某種改革或讓步。(7)
但假如透過不同渠道向剝削者表示不滿,最終還是爭取不到權利和被剝削,假如有能力,你會否選擇負出更大的代價,重整剝削者與被剝削者的秩序?
何謂「重整剝削者與被剝削者的秩序」?即由本來的被剝削者身份,在負出沈重代價後,改變一貫以被剝削的身份成為剝削者。這是人類歷史的演變,是剝削者與被剝削者互相鬥爭的結果。被剝削者戰勝剝削者成為新的剝削者,於是又有新被剝削者起而抗之。這就是所謂的唯物史觀。
在歷史的國際舞台上,經常出現重整秩序的例子,例如有元明朝交替後法家式的統治;19世紀中葉開始,日本透過自強運動反剝削,重整國際秩序等;而在現實中,由工人升級自僱人士、僱主等,即"剩餘價值"的操控者。
達爾文的「競爭」與馬克思的「鬥爭」
達爾文和史賓賽的「競爭」,和馬克思的眼中的「鬥爭」,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達爾文史賓賽的「競爭」上面已經簡單解釋,不再贅述。
馬克思認為人類社會存在著一種社會階級,而這階級令社會內部有著各種各樣的矛盾,階級矛盾是很重要的矛盾。而馬克思主義的「階級鬥爭」,就是人們透過政治經濟基礎,改變道德、文化甚至自身的革命,而它亦是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7)
而「競爭」和「鬥爭」的分別在於,人與物種不同之處的原因,是人類擁有意識的活動能力(即類似能夠有思維地作出改變),而非由社會改變自己之意,是有別於達爾文的進化論物競天擇,即競爭是進步的必然定律的觀點,亦有別於史賓賽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即人類之間的生存斗爭、社會上的弱肉強食是天經地義的觀點。(8)
簡而言之,兩者目的不同,性質亦不同:
「競爭」:生存斗爭弱肉強食是基本定律。社會使人本能地競爭,而只有這個競爭才能使進步和生存。(8)
「鬥爭」:生存斗爭弱肉強食並非基本定律,因為人類可以有意識地通過社會經濟政治形態,如反抗去維護和爭取被剝削的權利,(8)而這種對資產階級的反抗和爭取,就是社會進步之源。(9)
佔中目的為何?是為誰佔的?
本文不談政黨和國際間的政治意圖。
2011年原本是反對資本主義的佔中行動,而於2013年的一次,其目的改變以爭取普選公投形式爭取民主。
兩次的主題的區別在於,前者希望將民主介入生活素質和社會關係,而後者則把民主實踐的意義,轉移至選舉、選票的形式。即使兩次主題不一,但意義卻有相同之處 - 香港受夠了剝削,不願意再被這種政府管治下去,希望透過普選爭取民主,即以「透過不同渠道向剝削者表示不滿並爭取權利」的方式,減少或終止被剝削。
但是,為何是中環?看看戴耀廷教授在其「和平佔中」官方網站怎麼說:
「大家都知道香港是一個國際金融中心,經濟是香港的命脈,而中環就是香港這金融中心的中心。選擇發動行動的地點是中環,也就是要攻向香港的最脆弱的地方,令特區政府和北京政府如不落實真普選的承諾,就得付出沉重的代價。」(10)
地點是中環的決定,並非因為它是香港的行政中樞,而因為它是「香港這金融中心的中心」。
佔據中環?中環本身就有很濃的資本主義象徵意義,而其早就被本地巨企和外資佔據。
『「中環」象徵著香港資本主義社會的財富、權力與地位,但大多數人卻分享不到的。中環的空間被跨國和本土財閥、奢侈名牌店和極其昂貴的住宅高樓所佔據,公共空間被壓縮到極小。說得直白一點,中環不早就被統治者所豢養的超級富豪、金融地產資本家所佔領了嗎?中環所代表的個人利益極大化、金錢至上和短線炒作,不正是支配性的意識形態嗎?現在需要的恰恰是反佔領這個歷史的空間和意識形態。』(11)
假如佔中的本意是捍衛香港核心價值,爭取公平公義,要再佔據已被資本支配的中環,其實是否意味著,以已由本土主義變質為的保護主義(保護免赤化資本侵略,而並非本土和國際的資本侵略),在驅逐滲透率愈來愈高的紅色資本後,就是要延續本土和國際的資本略奪?(12)戴庭耀教授說,佔中「不是要推翻現有的制度,大體現有制度是可接受的」,而他亦承認,普選亦不能改變階級對權力的控制。既然既非推翻制度,而制度又是可以接受的,那佔中究竟是為誰而「捍衛香港核心價值,爭取公平公義」?是不是「那群學者、宗教領袖、文化人、媒體和民主派」等人,希望透過行動號召民眾力量,將資本秩序重奪?但是為誰重奪?假如是維護那本來愈自由就愈多社會問題出現的「金融秩序」,這「佔領」的意圖,表面上有點像1922年九國公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民主公平)的反壟斷保護主義,但實際上,卻有點是禁臠的玩味。
事實上,假如佔中的目的是代表公民社會捍衛核心價值爭取公平公義,那『大概就是想換個不為紅色資本服務、而為港資和國際資本服務的特首,讓這個剝削的體制能夠更「合理」、更 「自由」地運作』,(11)這種只是維繫中環霸權價值,對經濟自由主義對公民社會內部重重支配和控制置若罔聞的所謂爭取,是為我們要的「公義」嗎?
因此,以爭取普選捍衛核心價值爭為名的佔領中環行動,說白點就是重整剝削權利(舊剝削者與新剝削者之間)的秩序。將資本掠奪行動窄化為單一的母國因素之餘,並將本土和國際資本掠奪劫走核心價值公平公義的行為正名化,毫無疑問,這種假借「正義」之名而撈取公民力量的行動,只會進一步加深大眾對普選形象化功能的被誤導性。
所謂「愛與和平」的行動,能令香港互愛和平嗎?
我們其實都要做強者,小資本家
我們生活的社會,就是在這樣一個意識形態下,不自覺地成為延續了強弱者秩序和資本家秩序。
我們要生存,就需要競爭;要競爭,就先要成為強者。既然不希望被社會淘汰,就要競爭個你死活(按照社會達爾文主義來解讀);不希望被剝削者壓榨,我們就要成為新的剝削者(按馬克思主義的階級鬥爭來解讀)。
置業置富就是一個好例子。 小明五年前買了一層樓,五年後賣出資本增值一倍。假如社會上的人均GDP増長沒有五年間增值一倍(當然加上每年2-4%通脹,那是可能性很低的事),個人財富何來增值一倍,來抵消這個倍增?小明的一倍資本增值,是來自買家乙的血汗錢。當然,乙的錢可以是來自丙丁戊己,但資本增值的過程,總需要有人負出代價。而這個代價,就是資本論中的剩餘價值學說(剩餘價值=勞動價值-自用價值,即勞動者生產超過其本身自用和家庭需要的價值)。(13)(如有謬誤務請更正)
那乙要如何準備這一倍的增值?
⬆️勞動價值(如增加工時,甚至做兩份工作等)-
⬇️自用價值(減少任何自用需要,如節衣縮食,減少娛樂消費等)
=⬆️剩餘價值
資本的積累本質是剩餘價值的積累,總資本的增值就等於總剩餘價值的增值。換句話說,想要更多的資本增值,就要剝削更多工人/別人的剩餘價值。(14)
當社會上的財富不變,但因為甲的資本增值了,這就意味著某人的財富給奪去(15)(其實現代的超級資本家,剝削方式除了提高勞動和剩餘價值外,還掠奪了自用價值。例如住了大型發展商的屋苑,在家裏家居電話寛頻上網用了發展商企業的電訊公司;在屋苑裏經常光顧超市、pharmacy、電器用品店等)。
通過市場和個體的競爭,只有強者(甲和後來的乙)能夠生存(能夠負擔置業)。而甲和乙的身分就通過買賣,由被剝削者(本被政府和地產商的高地價和高房價剝削),轉化為新的剝削者(將「成本」轉嫁到買家,而資本的增值就掠奪了買家的剩餘價值)。
除了佔香港GDP約20%的「第五大產業」房地產業,(16)16%的金融業(其實金融投資工具都有零和博弈成份),(17)要尋找「符合」競爭和鬥爭條件的例子,其實細心一想,一切只有努力競爭才能爭勝,即使爭勝了仍然要避免被剝削而要繼續鬥爭的生命歷程,都是俯拾皆是的例子。
事實上作為方法的佔領中環好,作為理想的安居置業好,都是社會在演繹「弱肉強食,優勝劣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生存法則的同時,亦在階級鬥爭的同一個水平上內卷(involution)而已。
總結
無無聊聊亂分析,搞到自己頭都暈。看到兩個相對的視角。
悲觀一面
為了生存,就得不斷競爭;為了有效競爭,我們便要不擇手段成為強者;即使成為了強者,仍要千方百計重建剝削者和被剝削者間的秩序。
一個社會為了生存不擇手段千方百計,即使制度或許能減少不公不義的情況,但真正的公平公義,真正存在嗎?
樂觀一面
無論有多少不公不義,組成和建設香港的,正是守望相助,同舟共濟的獅子山精神,亦是「愛與和平」的成功版本,即我們核心價值裏的核心。
同處海角天邊,攜手踏平崎嶇。
註:
1)http://wiki.mbalib.com/zh-tw/社会达尔文主义
2)克魯泡特金《互助論》
3)吳丕金《進化論與中國激進主義》
4)http://www.inmediahk.net/為何要佔領(一)-0
5)http://www.zwbk.org/zh-tw/Lemma_Show/102801.aspx
6)http://wiki.mbalib.com/zh-tw/资本增值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8)http://big5.xjass.com/ll/content/2012-01/18/content_219565.htm
9)姚鍚長《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10)http://oclp.hk/index.php?
route=occupy/faq_detail&faq_id=5#sthash.u22ePe8M.dpuf
11)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18631
12)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0325/18206646
13)http://wiki.mbalib.com/zh-tw/剩余价值
14)http://jackylew101.blog.163.com/blog/static/1211778482011112144111518/
15)http://sosofever.com/life/blog_item.php?e=180
16)http://www.hkproperty.com/HongKong/News/6811087.htm
17)http://hong-kong-economy-research.hktdc.com/business-news/article/市場環境/香港經貿概況/etihk/tc/1/1X000000/1X09OVUL.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