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本來不是問題的問題,探究了一年,本文題目是廣泛追查之成果。
一向以來,只有新聞「報導」,沒有「新聞報道」;豈料,本地傳媒,無論紙上的、電子的,幾乎都採用「報道」,港澳報章與電視台,沒有一家例外,雜誌用「報導」的則少於五家。
追溯源頭,香港是明報,大陸是人民日報,時間分別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及一九六零左右。一九七幾年,明報創新兩件事:
第一,橫排標題一反傳統的右向左,改為左至右,報社認為內文雖然由右至左,標題卻無需一樣,而日常中文橫寫一如英文是左向右。事實上,門聯在大陸港澳,已出現大量錯誤,譬如上下顛倒,詞意不對稱,平仄欠規格,下聯收結非平聲;至於聯語之上的橫披,依傳統應由右至左,實際上各行其非。其中,香港最荒謬的是沙田車公廟:無一正確!
第二,「報導」改成「報道」。起初,有讀者期期以為不可,編輯反覆解釋新聞只能「報而道之」,堅持「報道」才客觀,絕不應該「報導」,認為「引導」「導向」「指導」「導引」「導致」「宣導」「導播」等等等等,全都違背新聞資訊的客觀性、科學性、中立性。由於信誓旦旦,兼且義正辭嚴,讀者接受的大概也有,但無奈的恐怕佔多數。友人曾任職明報,證實報社正式通告:必須使用「報道」。或許是記者開枝散葉,遂成今日局面。
人民日報網絡版,內容上溯一九四六年,屬於大功德:六十幾年的國家黑白得失,一覽無遺,更為正斗的是:繁、簡體之外,原版影印一索即得,真才實料,無花無假。除了消滅京津二千高階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剷平所有讀書人銳氣餘燼的「鳴放反右」、餓死三四千萬農村冤魂的「自然災害」、翻天覆地的站起來又倒下去的十年「革命浩劫」、號稱撥亂反正又官倒六四又世界工廠的「改革開放」,筆者發現「報導」移作「報道」的來龍去脈。
人民日報排版原採傳統直行,並一律使用「報導」,就算一九五五年推出第一批簡化字,改直為橫,仍保持「報導」用法,五年後首次出現「報道」,饒富意味的是,無論原裝報紙正版抑或繁簡體電腦版,不但出現「報導」﹝有人以為「報導」簡為「報道」,是不知導字另有簡體,巳下有寸﹞,且「報道」遠少於「報導」﹝讀者如有耐性,不妨逐日查證﹞。此外,內地網站「報導」與「報道」互見,但後者較多。有人查到古文有「報道」用法,卻忽視它與新聞之「報導」無關。
目前,「報導」一詞的使用實況:臺灣可能是全部,香港則「獨立媒體」網及少數雜誌,BBC中文網,讀者文摘中文版等等。簡言之,使用者和討論者傾向「報道」為正確,意思不外客觀、科學、中立,不過,冠冕堂皇之外,其實是:自欺與欺人。
首先,小至城鎮,大至世界,每日發生百千萬計事件,地方性或國際性報紙、週刊、月刊、電子媒介、電視台,僅僅只能「選擇」百千萬分之一二來「報導」,不同媒體、不同記者「報導」同一事件,從未完全一致,照「客科中」意識,根本不需要數以百計記者採訪一單大新聞。當然,真理報、消息報、解放軍報、光明日報之類,例外。
其次,人心不同,一如其臉,花花世界千姿百態,多好玩!請問,千菜一味,千人一顏,千校一式,千廈一款,千言一語,豈不嗚呼尚饗!數十百份印刷紙媒,太破壞地球資源,「客科中」成一份釘在路上牆上大大節省能源。
其三,設計「報導」的智者,正是認清上述事實,知道新聞的實相在於「選擇」與「色彩」,就老老實實「報導」,不掛羊頭賣狗肉。請仔細看清楚,「人民的」日報、「環球的」時報是甚麼貨色?號稱「高公信力」的「知識分子報紙」,他們「小罵大幫忙」還少嗎?至於蘋果報業,擺明車馬,嫉惡如仇,到底「誤導」了幾許市民!
欣賞「壹週刊」用週字,期待香港蘋果日報復甦臺灣蘋果日報天天使用的「報導」。口頭訪問過三十兒童少年成人,多數認為用「報導」,不認同的理由是只能「道說」,不應有「導向」。意即學校教育與媒體取態異常,筆者不敏,找不到誤構的常見詞彙。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