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偉謙
有人欣羨北歐在新自由主義的情勢底下,仍然「堅持」高度的,以公民權為本的福利主義政策,是為人間天堂。但是,受惠於馬馬歇爾計畫的援助的西歐福利國家,卻因為新自由主義急於放棄國有化,國家主導福利政策,私有化,究其原因,只是因為北歐國家依賴礦材而有了長期實行社會民主主義的經濟基礎。
"北歐天然資源富豐,二戰又免於戰火",有沒有想過是為什麼?
當時與英國有什關係的挪威王室與挪威政府,被納粹佔領,出現反抗運動針對吉斯林偽政權的戰爭,同時,吉斯林偽政同時大量賤賣鐵原料予德,以政權也曾想輸出重水以為德西發展核能提供重要原料,但被英國特種部隊制止,雖然丹麥在二戰大戰後期,態度上,一路拒絕與納粹合作,丹麥是在被納粹入侵,而且議會通過與德合作協定,經濟合作的行為一直到1943年終止,然而,丹麥在消極合作的同時,卻支持與德一起打擊蘇聯,剩下的,芬蘭及瑞典是親納粹的,芬蘭與納粹對抗蘇聯,矛以經濟鐵路及資源,與納粹勾結。
芬蘭因為蘇聯在1917-18年扶助當地的社會主義工人革命而懷恨在心,也為了國家利益及親納粹的主張,而蘇聯深怕 : 蘇芬邊界距離列寧格勒只有32公里,瑞典提供鐵路及頸產予納粹,而也在談判桌上達成不了邊界協定,史達林決定打響了1933年的冬季戰爭。在冬季戰爭期間共有1,010丹麥志願者、895位挪威志願者、372英國志願者、346位芬蘭在外國的移民和210位來自其他國家的志願者參加戰爭。瑞典當時未宣佈中立,只是聲稱為「不結盟國家」,他們支援芬蘭軍事物資與現金,有8,700位瑞典志願者被動員到芬蘭參加戰鬥,其中包括一支有12架戰鬥機、5架轟炸機、8架後勤飛機與900位編制地勤工人和工程師的空軍中隊,占當時瑞典空軍的1/3,為了參戰,他們甚至還放棄本國軍銜到芬蘭戰鬥。
在1930年代蘇聯入侵芬蘭,此敵對的態度增加了他們對社會民主主義的依賴,再者芬蘭領土被蘇聯侵占(因央大林希望可以重新擴張沙皇時期的領土),芬蘭向英美要求介入不果,也恐怕蘇聯會更進一步,在此時,納粹德國安排了一次交易 : 1940年秋天,納粹德國提出 : 若芬蘭可地理方便,與德軍佔領挪威,以及芬蘭向德軍賣買大量的鐵鋼才,就賣給芬蘭一些武器,而且可以一起拿回蘇聯侵占的部分。而德軍承諾在芬蘭輪入重工業技術。因此為芬蘭的工業打上基礎。
在納粹德國戰敗後,必須支付一大筆賠償金,然而,經濟也未如其他國家一樣因戰火的毀壞,工業及鐵鋼材加工受影響。
芬蘭拒絕了馬歇爾計畫的援助,然而國務院在不正式的情況下,對社會民主黨提供支援及人材訓練,作為對待蘇聯的冷戰橋頭堡。而歐洲需要極大量的材料,以作興建工業及基建之用。因此芬蘭在60年代已經是一個相對富裕的社會民主主義的國家。
在1950年,半數的芬蘭勞工受雇於農業中,且三分之一的勞工居於城鎮。新興的工業與服務業吸引人們湧入城鎮,而事實上更多的人移民到更加工業化的瑞典。因此芬蘭的人口下降,在70年代初,工業程度為了要追上其他的北歐國家,而國家的經濟又可以在支撐人口的情況,加上因為移民,社會民主黨面對的執政危機下,決定採取更激烈的社福主義政策。
芬蘭在60-70年代的城市化,人口減緩及既有的工業基礎,加上在冷戰的角色及美國的資助,形成了芬蘭高度的工業化,甚至是在石油危機中,其他歐洲美國國家都要面對石油減少的恐慌,他們仍然可以在此時候,在發展重工業的同時,平衝的發展電子產業。電訊在八十年代後期興起得最快。芬蘭現時的農業僅維持在自給自足的水平。農業占經濟的2.9%。
瑞典在冬季戰爭期間,已經提供所有的武器彈藥供芬蘭使用,並允許芬蘭在瑞典招募了大約8000名全副武裝的軍事人員,在1940年1月,同意芬蘭提出的准許戰爭物資過境運往芬蘭的要求。到戰爭結束時,瑞典總向芬蘭提供了價值4億克朗的贈品和借款。然而,瑞典並未使這種援助發展為直接的軍事援助。
當年挪威士兵與納粹士兵在納爾維克交戰時,瑞典曾提供鐵路給希特勒用於將大批軍隊運往前線。1940年納粹軍隊在納爾維克的前線獲得援軍和補給品,並使他們轉敗為勝,就是依賴此鐵路帶來的方便。在德國在歐勝利四個月後,甚至試圖讓駐倫敦和斯德哥爾摩的挪威代表團相信,瑞典並沒有允許納粹士兵通過其領土並運輸武器呢。瑞典不單提供鐵路予納粹,德國工業非常依賴來自瑞典的鐵礦,這些鐵礦主要經由挪威納爾維克港和瑞典呂勒奧運輸,其中納爾維克港冬天不會結冰,因此可全年無休供應鐵礦。
戰爭爆發時住在法國的德國鋼鐵大王蒂森確信:"沒有瑞典的鐵礦石,德國就註定要在這場戰爭中打敗仗。"德國當局充分認識到從瑞典進口鐵礦石的重要性,但德國對北歐的政策一貫立足於北歐國家的繼續中立將最好地服務於德國在這一地區的利益這樣的假設,1939年希特勒"一再表達了這樣一種觀點,德國沒有理由插手北歐或者挪威海岸的事務,維持現狀是最好的選擇。"蘇芬戰爭的爆發使北歐的形勢發生了變化,英法盟軍多次籌畫以援助芬蘭的名義控制挪威海岸和瑞典的鐵礦石出口。德國也從消極地滿足於維持現狀變成積極地籌畫軍事行動,以確保德國在這一地區的利益。12月14日在會見了吉斯林後,希特勒指示德國軍事當局準備征服挪威。1940年3月1日下達的關於"威悉河演習方案"的指令,明確指出行動的目的在於"防止英國入侵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波羅的海,保護我們在瑞典的礦石基地,擴大海空軍進攻英國的出發地區。"4月9日,德軍實施"威悉河演習方案",佔領了挪威和丹麥。
瑞典依然當局與納粹互通有無,對希特拉的各種要求基本上是照單全收,1940年,4月9日德軍"威悉河演習"開始,德國要求瑞典繼續嚴守中立,瑞典答覆說打算保持中立,但要求"有完全自由採取那些我們認為有必要維護我們中立的措施"。瑞典通知挪威及丹麥聲稱,既不會以武器援助,也不能允許向挪威出口武器彈藥。當所謂的威悉河演習,就是對挪威及丹麥戰事已經有了家數時,瑞典處境大為改變,其政策也隨之改變。7月28日與德國正式締結一項協定,允許德國軍隊和軍需物資經由瑞典從挪威的一處運往另一處。9月14日達成一些新協定,擴大過境運輸量,並允許過境士兵攜帶武器。蘇德戰爭爆發後,1941年6月25日瑞典宣佈接受德國要求,允許德軍第163步兵師假道瑞典由挪威開往芬蘭,允許德國飛機飛越瑞典領空,德軍艦不得在瑞典領海停留超過24小時。而瑞典竟然可以在賣出礦產,得到收益的同時,向納粹貸款,總額為4000萬左右克朗,等價大約是現在350萬的英鎊。
對於挪威、丹麥這二國來說,瑞典的所作所為,簡直就像是在背後捅了他們一刀。以犧牲鄰居來換取自己的苟延殘喘。
而在二戰的時候以輸出礦產建立之後福利國家的基礎,及西方冷戰為抗衡蘇聯扶持社民黨,才是二戰又免於戰火,在之後三十年比西歐任何一個福利國家更"幸福"的悲劇原因。因為它是用眾人的鮮血建立而成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