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7日星期五

香港獨立媒體: 讓「消失」發生的力量:專訪飲食專欄作家老陳

 
Shop Tervis tumblers.

Create a one of a kind personalized gift. It's fun and easy to design!
From our sponsors
讓「消失」發生的力量:專訪飲食專欄作家老陳
Dec 27th 2013, 03:59, by 論盡媒體

曾為電視台拍攝美食節目的老陳亦認為,現時太多媒體推介食肆對讀者及觀眾亦不一定有益。這也是當初他跟電視台監製辭拍節目的原因之一。「澳廣視有一個(美食節目),現在還多了一個講夜晚嘅嘢食;澳門電台也有一個;以前只有澳門日報食經,而家有埋力報;雜誌有SODA,網上有『好傳媒』。」「澳門太細,好嘅嘢食調返轉頭流失緊。但咁多媒體定期要介紹,好似交數咁,其實唔夠做,一定迫住一有新鋪便要介紹。好多時鋪頭得綽頭,做得唔好、唔正宗,但要交數,只要佢地比較得意都要做左先。唔係中唔中伏咁簡單,而係吸收左錯的觀念。例如某個國家菜式, 它可能唔對路,或者老闆吹水話正宗,媒體又信了,或者未必信, 但因為冇嘢好寫。讀者睇完又以為正宗,從飲食文化來說會令他們觀念更加錯。」

作者/黑潮

「以前澳門的食肆,如果出品味道不好可能很難立足。客人覺得我大把有得揀。但現在情況倒過來。食到不難吃的已經很慶幸。」對於澳門現時的餐廳水準,飲食專欄作家老陳下了這樣的評語。這是澳門人的責任﹖「因為大家都不去珍惜,大家不去吃,那些投資者覺得沒有市場,自然不會做。開店會選擇拉麵之類,沒理由開雲吞麵。一開可能都像老記一樣,好貴。再開小店賣返傳統野,我見到的,很少。」

美食達人也「中伏」

跟老陳談「食經」是個有趣的過程。以前見他在電視節目或是報紙專欄推介的,無不是人間美味。以為美食達人鼻子特別靈,對美食總有特別感應,不費吹灰之力便可以找到隱世美食,但原來他也有不少「中伏」經歷,而且頻率越來越高。「試過有一間吃酸辣粉之類的餐廳。真的很恐怖。那天我叫了五至六個菜,都是類似川菜菜式,但是沒有一樣合格的。甚至涼伴皮蛋也不合格。好像廚師完全不會煮,但那店頗多人光顧的。我也不明白為甚麼。」「又有一次點了一個帆立貝意粉。帆立貝煎得『唔湯唔水』;帆立貝是急凍再解凍的,沒有味道,即是調味不到家。咬落去質感還是『霉』的。餐廳好像自己沒試過就拿出來賣。」「其實都想吐出來。真的很恐佈。食了一半已不想吃。」說起「慘痛經歷」,這位美食達人滔滔不絕,似乎憋着已久。「最厲害的是一間糖水店的喳喳。豆本身未煮透,不是有質感,而是硬。那些喳喳的水沒甜味也沒豆味。我可以形容那喳喳是暫時來說澳門最難食的喳喳。我不明白為甚麼他(老闆)過得了自己那關。」

一代不如一代:老闆如是,食客如是

多年來,澳門以美食聞名,不少遊客皆會慕名而致,品嚐地道美食。近期以本地手信店的起家故事為藍本的香港劇集,其主線之一亦是澳門對食物品質的要求與堅持。但這位本地著名飲食專欄作家認為事實上本地餐廳質素每況愈下。「我懷疑他們(老闆和廚師)自己不覺得難食。」「現在太多人半桶水便出來開店。本身功夫未夠,可能心急出來賺錢,所以都是跟潮流,主要開那幾類餐廳。例如拉麵,或者近兩年的CAFÉ。」最令老陳不解的,是部分新店的老闆對客人意見視若無睹,甚至找藉口推搪。「有一次跟老闆反映他的牛脷很硬。他說那是『煙韌』。我覺得這是硬來。客人給意見,他能改善的話其實更得益。不只是我,很多食客吃過其他做得好的牛脷,都知道他的牛脷太硬。」

「以前澳門多是小店,很多手作的菜式都很好吃。例如普通的咖啡室,香港叫茶餐廳,或者麵鋪、粥鋪,甚至街邊、糖水等都好好吃。一些很簡單的食物都會做得好好。」

照常理,市場總會「汰弱留強」。如照老陳所說,澳門餐飲質素每況愈下,何以新的餐飲場所仍可「成行成市」﹖老陳認為,這跟澳門人日漸富有,經常外出用餐有關。「以前學生哥都會回家吃午飯。但現在中午,單做學生哥生意已很足夠。晚上也有很多人不回家吃飯,令很多食肆的生存空間大了。」簡單來說就是澳門人富有了,卻要接受比以前質素更差的餐飲。

當然,不是所有新餐廳皆如斯不濟。新餐廳當中亦有非常出色的,但很奇怪地澳門人都不太會欣賞正宗的味道。「澳門人喜歡食,這是肯定的。但澳門人純粹講求自我感覺良好,好食還是不好,沒深入研究菜式背後是怎樣的。」老陳慢慢分析。「曾有老闆表示太正宗的日本菜,像OMAKASE (編按:由廚師按當日之食材決定所提供之壽司,多見於高級及正宗之日本餐廳),澳門人不會吃。反而不太正宗,包羅萬有甚麼都有得吃,澳門就能做下去。」「但這種大包圍的,天婦羅又有,燒物又有,甚至拉麵也有的在日本其實很低級,不會這樣做。」

「澳門人富有了,卻沒有去開眼界。」

因為大家沒去珍惜優秀的食店。沒有深入的了解,沒以行動去踢走水準差的食店。老陳表示,這情況下投資者自然會選擇受歡迎的餐飲,如大包圍的日本菜、拉麵、CAFÉ之類,而非堅持傳統手作或者正宗的味道。加上餐飲業是「辛苦錢」,不少傳統老店的下一代皆另謀發展,甚少會繼承店鋪。變相當老店的老闆一退休,那種獨特的味道便會「絕跡江湖」,甚而失傳。

發展霸權,好店更難留

美食一直是澳門的「生招牌」。雖然日漸褪色,但「澳門美味」這光環仍有餘暉。近年不少港澳媒體爭相開設美食節目介紹澳門美食。不少被推介之美食亦瞬間被老饗「蜂擁而上」,卻也令食店出品的質素受到壓力。「澳門可能習慣中午或晚飯時間忙完,便很休閒。但一被介紹後,客人太多,由頭忙到落尾。」影響的不只是舌尖上的味道,還有一份閒適,一份享受生活的味道。「例如有一間麵店,十幾年前味道很好。就一個撈麵老闆都會慢慢落豬油落豉油,擺得漂漂亮亮再撒蝦子。但近幾年已再沒有。因為客人太多,有時水也沒隔好,麵也沒以前般放得漂亮。已經沒有了那份心機。」「亦有次出稿後,老闆娘問我可否撤回報道。因為一下子多了許多客人,每個客人都要求專欄推介的菜式。一來做不了熟客生意,二來廚師老是做相同的菜式,氣得想要辭職。」

但這塊「美食生招牌」還可支持多久?眼看通脹持續,經營成本逐年遞增,正令食店的出品質素逐年下降。「因為以前租金平、人工平、材料平,而且沒現在那麼多遊客。可以用很多時間慢慢用心去做好食物。跟現在相差好遠。」「例如牛腩,之前一位老闆曾經表示,澳門劏牛越來越少。因為他們仍堅持用新鮮牛腩,牛腩來貨越來越貴,於是現在賣淨腩也要七十多元才可以維持。所以店鋪如果不敢大幅加價,唯有每樣節省些,用料少一些,或者用次一等的材料,以彌補差價。所以水準一定比以前下跌。」根據統計局的飲食業調查,澳門去年的飲食店鋪及街市熟食檔由前年的1714間,下跌至1678間。去年行業支出則上升了11%,當中購貨佔支出41%,租金成本亦大幅上升25%。

今年施政報告中,社會文化司司長張裕提出將在旅遊領域施政方針中,推出一項以持續提升旅遊服務素質為目標的「優質旅遊服務計劃」,希望「持續提升本澳旅遊服務質素及提升業界守法意識,強化本澳作為旅遊目的地的競爭力」。但老陳認為,這對保留澳門傳統食店作用有限。「得獎的可能來來去去還是那些店。」「政府做這事會真的發掘到好店讚揚,還是一堆旅客才去的食店?還是跟某些財團有關係的店才得到光環?店消失的最大問題是租金。即使得了獎,生意非常好,老闆由早到晚忙個不停,但租金一下子加幾倍,到時可能真的像馮志強所說,賣錶賣鑽石才維持得到。飲食業怎麼都沒可能負擔那租金。除非轉型,賣很高貴的菜。但很高貴的菜也不是澳門本來的味道。」

「我覺得可惜。我知道挽救不了。因為沒人接手,租金問題,發展不斷向前。我覺得現在的香港就是澳門將來的結果。香港約三幾十年前,還有好多大排檔街邊檔味道很好吃。其實有很多已經消失了。」

所以澳門的味道會越來越差?「我覺得是一定的。」老陳說。

「以前香港人來澳門,因為野食平,有人情味,好休閒,但現在正在消失。」
而消失的,不只是味道,還是澳門的優勢。

(獨立媒體網根據與論盡媒體之內容交換協議轉載此文,原文載於論盡媒體:讓「消失」發生的力量:專訪飲食專欄作家老陳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