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1日星期六

香港獨立媒體: 被構建的動物「本性」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被構建的動物「本性」
Dec 21st 2013, 01:56, by 謝曉陽

狐狸,是狡猾的;海豚,喜歡微笑;狗,是跟尾的,還有,熊掌,注定跟魚一樣,放在餐桌上相提並論,成了「魚與熊掌」這個成語,至於「野豬」,更被視作「害獸」,根據傳媒報導,牠們會撞人傷人咬人,十分兇猛,應見一隻殺一隻。

從小到大,我們認識動物,大多數是從童話寓言、典故、新聞報導而來的,這些文字和圖片,塑造了我們認對動物「本性」的認知。為什麼說狐狸是狡猾的呢?印象中有這麼一個故事:有兩隻貓,同時咬住一塊食物,各不相讓,怎麼辦呢?剛好狐狸經過,建議牠們把食物分成兩半,然後放在天秤裡量,結果一邊比較重,狐狸便咬一口,再秤,另一邊又較重,狐狸再咬,如是者,秤兩邊的食物,都被「狡猾」的狐狸食光了……。我們童年時,就是透過這類似的寓言去認識動物,然後,就出現了對狐狸本性的想像:狡猾。長大後,大概都不會相信這個狐狸騙貓的故事,因為以狐狸和貓的不同習性及體型之差異,兩隻貓見到狐狸,一定會咬著食物掉頭跑,怎麼還可能請牠調停?人類說狐狸狡猾,有多少人真正了解狐狸習性,甚至見過狐狸呢?

除了西方寓言,東方一些成語典故,放在今天,對動物來說,也是災難,像「魚與熊掌」。此成語出自孟子《魚我所欲章》,2000多年前的孟子大概沒有想到,這個有關「不可兼得」的思考,卻對今天的熊類造成酷劫。曾經在網上看到一則報導,指商人為了圖利,先將大黑熊的手掌切去,高價販售,然後再用大鐵籠困住這隻斷掌熊,抽取熊膽汁。這種先切掉熊的掌,再抽取其膽汁的行為,已經從2000年前的成語走出來,演繹成今天一門大生意,相信孟子再生,會非常後悔自己曾作下這麼一個比喻。

至於香港有關「野豬」的性格塑造,更是有趣。根據香港漁護署僅有的資料顯示「2009至2012年收到1,254宗發現野豬報告,野豬狩獵隊出動了459次,有226隻野豬被射殺,以減低野豬出沒對人類的傷害」。這是一段官方陳述,但問題是,我們從電視畫面和報章報導而來,會對人類造成傷害的「野豬」, 又和現實距離有多遠呢?

日前,偶然機會,我親身接觸了生活在沙田區某山林的野豬群,這些野豬由於長期與民居只有一鐵欄之隔,居民上學下班,多以觀看野豬活動為樂,部分人更已視之作鄰居。一開始看到這些野豬,都不敢行近,罔論碰觸,但過了十多分鐘,看看牠們溫純緩行,旁若無人,便叫聲「豬仔,過嚟吖」,沒想到,牠懂聽,走了過來,而且用肥厚的豬咀碰了我手背幾下。當時我想,這隻野豬,怎麼跟平時我們在電視和報章裡看到讀到的野豬不一樣呢?這是特別案例?還是有關野豬的描述,都像狐狸的「狡猾」一樣,虛構加幻想而來。

翻看近年有關野豬的新聞,發現兩個特點:一)原來在1981年,政府曾立法取締獵殺野豬。但為什麼走到今天,3年內要捕殺200多隻野豬呢?究其原因,是郊鄉發展迅速,進佔了野豬原本生存空間,於是,人和野豬的接觸才多起來。二)野生動物天生怕人,與人多接觸,易生恐懼,尤其是被迫在市區垃圾桶覓食的野豬,往往在人們喧鬧聲中被嚇得落慌而逃,逃走過程撞到人類,並不出奇。但以上兩種情況,即郊鄉發展使人們進佔野豬生存空間及野豬因怕生人而慌逃,卻煙沒在媒體的報導中,媒體呈現的,是「野豬闖入鬧區」及「野豬撞人咬人」,久而久之,這種報導構造的野豬形象,深入民心。這種由誤導所產生的誤解,為野豬族群招來殺生之禍!

事實上,除了動物,人類世界多少族群的「本性」被構建得體無完膚,像黑人、外傭、大陸人,還有回教徒……

插圖來源:育寶網《背棄信義的小狐狸》
本文已刊於《新生代》十二月號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