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談到經濟學的排擠效果,都會想到凱恩斯模式(Keynesian Model)中增加政府開支(IS),令到整體收入(Y)增加。但是政府開支上升會增加貨幣的需求,把利息(r)推高,結果令利息成本上升, 減少私人市場投資,收入便回跌一些,升幅沒有預計的大。這一種情況,利率的上升而導致收入的升幅減少,稱為排擠效果(Crowding-Out Effect),意思即是部份收入被排走了。
其實同樣的道理亦適用於自由行。自由行初期的確幫助了香港,為當時被SARS蹂躪的香港經濟打了一支強心針。可是當自由行(IS)人數不斷增加,令到全民就業,商舖以及酒店供不應求,超出交通系統負荷時,便會出現排擠效果。由於社會資源有限,自由行令到租金、工資和交通等的成本上升至r2,直接引致旅遊業以外的行業投資銳減。香港近年只剩下旅遊業和金融業,便是因為其他行業被Crowd-out了,令到社會整體收入回減至Y3。那一部份的收入(Y2 - Y3)便是因為排擠效果被排走了。
另一方面,自由行亦加重了社會不公平現象,因為Y1至Y2的收入增幅只令到少數人受惠(即旅遊業東主和商鋪業主 — 例如一些叫香港人要「飲水思源」的老闆)。普羅大眾不但無甚得益,還要負擔不斷增加的社會成本(即Y2-Y3所減少的收入)。因此自由行對社會整體的益處沒有政府想像中那麼大,尤其是自由行越多,排擠效應越大。更有一天Y3可能會跌破Y1,即排擠效應比自由行的得益還要大!
最後,社會成本不只是指租金和交通費等經濟成本,還有許多香港無形的核心價值。例如自由行令到許多具香港特色小店消失了,香港人的人情味少了,講廣東話買東西受到白眼,排隊又被打尖,禮讓精神也失去了。香港人的核心價值也同時被自由行Crowd-out了!
路邊政策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