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特約報導)1967之於你,也許只是個相距甚遠的年份,但在「一條褲製作」的團隊心中,卻成為了不容忘記的歷史章節。一直以來,對於1967年在新蒲崗所發生的事件,人們都有著褒貶不一的評價。事件在當年佔據至少一整個月的報章頭條,或稱暴動,或言運動,報導之間互相詰問與詬病。奇怪的是,時至今天,六七事件不但沒有比較統一的說法可依,更沒有完整官方文獻紀錄可尋。這使我們不敢問道,淹沒在主流論述之中,個人對自由、真理的追求,都到哪裡去了呢?也許正是基於這個原因,以年份為劇名的紀錄劇場《1967》才蘊釀而生。
以「真相」作為關鍵詞
繼《重建菜園村》和《本來沒有菜園村》之後,本着「還香港歷史一個真相」的宗旨,胡海輝導演約於一年前開始構思這套紀錄劇場。他一直認為劇場與時代和社會有着不可分離的關係,當現實成為劇場的養料,紀錄劇場便應運而生。
與菜園村事件不同的是,「一條褲製作」的團體裏,並沒有人親身經歷過「六七事件」。接觸這個題材,是基於胡導演近年看報紙時,發現許多社評都以「六七事件」比擬香港現況,這種借古鑑今式的並置,誘發了他深入探討這件歷史事件。他們面對這無可避免的缺席,最先的反應是翻看香港歷史以查證,結果,卻發現了另一場缺席──許多「六七事件」的內外緣資料,並沒紀錄於香港官方歷史文獻之中。
「六七,最多只係偶然在『當年今日』中,看見半分鐘的新聞片段,說當時很多『土製菠蘿』、很混亂而已。」胡海輝無奈地表示。基於此,《1967》在資料搜集上,更多地採用了口述歷史的方式,不斷訪問親歷「六七事件」的過來人,例如團體「六七動力」(由當年的年青被囚人士組成)、休班警員、研究學者,以及新蒲崗的舊街坊等。提及訪問過程的難處,胡海輝表示並非太多人願意說出經歷:「訪問者好似急於忘記,但對於我們這些局外人來說,本來就沒經歷過,『忘記』,又該從何開始呢?」
拆解團體,還原個人
訪問,本是為了尋找被埋沒的真相,但偏偏也是經過大量的訪問後,團隊卻對何謂「真相」感到更加疑惑。「訪問中得到很多資訊,但每人的說辭都不一樣。這令我在排練過程不斷反問自己,究竟什麼是真相呢?」演員薛海暉說道。面對眾說紛紜的訪問稿,「一條褲製作」在排演的同時不斷修改劇本,現在的劇本走向,似乎更傾向梳理當年的迷霧,而非提供觀眾一個統一的觀點,他們更希望在劇場中呈現的,是還原個人面對強權壓抑之下所呈現的狀態。
「我們是希望紀錄真相,而不是提供答案。」胡導演再三表示。我們常常以為,瞭解真相,就得接觸一手史料,那麼口述歷史便是不二之途。然而,正如《見證的危機──文學、歷史與心理分析》之中所提到的第二種訪談關係所言:
作為生還者的訪談者,我參與了關於心創的敘述,而不是事件本身。[……]我實際參與並重新體會經驗心創事件的過程。我也分擔了超越事件、拒絕淹沒的掙扎。[1]
講述有其必要,但也許訪問卻非接觸所謂真相,而是陪同被訪者探索他對事件的心理經歷。於是,透過口述所得到的往往是貼近個人的「真相」,而大量的訪問,則使我們得到大量只屬於一個人的「真相」。藉此,對「紀錄」又產生了怎樣的火花與作用?或許,胡導演一再強調的,正是這種推翻大論述,還原個人的小寫歷史觀(Minor History)。而筆者認為,正是這種史觀,構成《1967》這套劇場最迷人的地方──眾聲喧嘩的個人見證。
「1967年香港的夏天特別熬人」,那麼現在……?
作為一篇前瞻「先見」,筆者實在無法透露話劇的內容,但《1967》作為歷史事件的「後見」,其視野又放於哪裡呢?導演與演員一致認為,他們於六七事件中,看見許多與時下香港民間抗爭相似的情況。當我們被大論述所淹沒時,個人心中對人道主義的思考反而更為重要。
《1967》宣傳文案中,為事件用上了令人感到心中一顫的一個形容:「熬人」。那年炎夏,與今年一樣,一切都熱得熬人,不論是現實溫度,還是抗爭事件。時代的洪流再一次沖洗所有微細的聲音,把所有矛盾簡化成兩極。演員查國林認為:「其實當年的民間抗爭,以及建制的壓制,雖然立場有變(筆按:意指當年的建制為英殖民政府,而民間抗爭者多為內地左派人士),但背後邏輯卻是相似的,那是一種循環。」 走進歷史紀錄,他們發現1967年的運動,雖然夾雜着各種聲音,然而內地左派份子來港統戰,從背後激起並延續了該運動,是不爭的事實。反思當今香港本土抗爭,現在的根基又是什麼呢?從抗爭者的組成看來,不必國家機械的支持,本土運動仍舊開展得如火如荼。
於是,《1967》作為後見,無論對當時還是現在香港,「還原個人」的態度都顯得特別重要。儘管在這些訪問中我們得到了事實不同的面向,然而,這些面向仍然確切地告訴我們一件事,個人對自由的向往,面對強權壓迫之下作抵抗,是不變的追求。
或許正如胡海輝所言:「沒有經歷的人,只有先知道事件,才能選擇forget or forgive。」8月1日至3日,《1967》誠邀你來瞭解真相,再談寬恕。
《1967》(一條褲製作)
演出時間:1-2.8.2014 7:45pm、2-3.8.2014 2:45pm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票價:$220, $160
(門票將於6月6日起於各城市電腦售票處、網上及信用咭電話購票熱線發售)
劇團網站
Facebook
[1] 費修珊(Shochana Felman)、勞德瑞(Dori Laub)著;劉裘蒂譯:《見證的危機──文學.歷史與心理分析》(台北:麥田人文,1997年),頁128。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