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諮會環評小組會議全程以英語進行,在旁聽室的市民投訴聽不明白,職員表示未能安排翻譯。
環境諮詢委員會環評小組今日召開會議,審議新界東北新發展區環境影響評估報告,部份與會委員不滿報告中有關生態及古洞北地底蘊藏砒霜的內容。由於官方代表未能妥善回應委員的質詢,環評小組並沒有就報告表決,委員要求政府提交更多資料,並再到環諮會解釋。
有關生態方面,質詢點落在於梧桐河發的的淡水魚「高體鰟鮍」(Rose Bitterling)以及古洞北的鷺鳥林。政府顧問為要環評過關,經常使出兩招慣技,一是說生態價值不高,二是可以搬遷,這回卻連番被委員踢爆。
同一種魚 一時說非常稀有 一時說不值保育
顧問強調「髙體鳑鮍」(上圖)只屬於「不常見」品種(uncommon species),不具太高保育價值,但卻被譚鳳儀踢爆由同一間顧問公司(ARUP)做的河套區環評報告,指「髙體鳑鮍」被鑑定為非常稀有品種(very rare species),兩份報告自相矛盾。顧問回應說兩份報告修訂時間不一,「不能相提並論」,又指現時本港發現「髙體鳑鮍」的地點已從三個增至六個,顯示該品種數量並非過往所知那麼少。顧問後來稱這種魚可以轉移別處或「先救後放回」,但又被踢爆過去沒有成功案例。
另外,委員擔心,一但鏟走古洞北的鷺鳥林用來建交通迴旋處,鷺鳥便失去淒息地。顧問再次說可以重置鷺鳥林,讓鷺鳥「搬家」,但之後又說新鷺鳥林是否真能吸引到鷺鳥遷徙乃未知之數,故最壞情況是鷺鳥無家可歸。此時顧問再踩一腳,說該鷺鳥林今年只發現九至十一個鳥巢,並不具有「高度生態價值」。
委員指砒霜挖出地面後或會加強毒性
古洞北地底砒霜的影響是會議另一焦點。環評辯稱古洞北地底砒霜的「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只有42%,對人類健康威脅不大。委員李向東教授批評,砒霜的形態多達六種,不同的形態毒性可以有很大差別,報告並沒有提及該42%牽涉哪幾種砒霜,極不全面,實在「不能接受」。顧問代表對此沒有提供詳盡答覆,只說該區的砒霜大約有95%都是砷5(Arsenic 5), 毒性較低,對人類沒有太大影響。
李教授亦質疑顧問對砒霜的健康風險評估方法有漏洞。報告的評估只考慮「意外吞服」或「吸入」兩種攝取砒霜的方式,同時又說砒霜水溶性低,吸入機會微。李教授指出,含有砒霜的泥土雖在地底,人體難以直接接觸,但在施工期間,當砒霜含量高的泥土被挖出,或在空氣中揮發,產生化學化應,加強毒性。
委員侯智恆博士則就關注「塱原自然生態公園」南北兩面的農業區的保育。他說雖然兩區共約四十五公頃土地被劃作農業用途,但制度保障不足,無法長遠防止農地被開發破壞。委員艾加里博士和應,要求政府將南北農業區同時納入「自然生態公園」範圍。規劃署代表周日昌表示,將會致函城市規劃委員會,指明該兩處農地有特別的生態價值,防止有人想更改農業地帶土地用途作其他發展。
一位出席會議的委員向本網表示:「就新界東北的環評,委員提了成籮問題。主要是生態、尤其是那條魚,原有河道的保育、樹木的保育、白鶴林的保育、繞道的設計、農田的保償等等。我們最後決定要求官方提供進一步資料,回答一系列問題,再出席環諮會解釋。」
村民憂慮環諮會成為「拆村幫兇」
東北村民到環諮會開會地點遞交抗議信。
會議開始前,三十多名新界東北村民代表到環諮會位於灣仔稅務大樓的會址抗議,要求環諮會環評小組否決東北環評,不要做「拆村幫兇」。他們手持橫額,高叫口號:「反對東北環評,環諮會勿做幫兇」,又重申「我愛我家、不遷不拆」的訴求。他們批評環評制度漏洞百出,包括環評顧問公司由申請人聘請,立場偏頗,未能監察政府的開發行為,保護處於弱勢的村民及生態。純英文報告和會議不設中文翻譯更是精英壟斷和知識霸權的「假諮詢」,歧視弱勢村民。
粉嶺北農村及居民聯席發言人袁易天則批評環評報告的公眾諮詢期只有一個月,根本不夠時間讓市民充分理解該處所受環境影響。而新界東北是香港重要農業區,農業與整體香港規劃息息相關,政府不應該以城鄉對立方式發展。
環諮會秘書處的職員表示,下次環諮會大會在九月九日舉行,而下次環評小組會議則在九月十三日舉行,暫時未知道東北環評報告是會直接放到環諮會大會審議,還是要在環評小組再討論。根據環諮會網頁,絕大部份環諮會大會都是閉門會議,不設旁聽。
記者:Kayee Fung, Vera So
編輯:朱凱迪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