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6日星期一

香港獨立媒體: 大坑:沒有市建局的巿區更新

 
Interested in creating incredible beauty looks?

Enroll in this online course where you will learn to harness the power of color while mastering makeup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
From our sponsors
大坑:沒有市建局的巿區更新
Sep 16th 2013, 04:38, by 黎穎詩 Chloe Lai

DSC_6247
文:黎穎詩(《城市日記》作者)

第一次見曾吉慶是在去年的大坑舞火龍,我為《城市日記》紀錄這個起源自1880年的傳統習俗,並探討市區重建對這個有逾130年歷史的文化承傳的影響。

吉叔今年64歲,協助統籌火龍表演,是團隊中少數並非「大坑仔」出身的老人家。大坑仔是指在大坑出生的人,不論年齡、性別,都會用大坑仔來形容自己。在採訪過程中認識的大坑人,通常會先稱呼自己為大坑仔,香港人才是他們的第二個身份。雖然吉叔不是大坑仔,但他半世紀前已經在大坑工作,是大坑首批汽車維修學徒,一做數十載,今天他已經擁有自己的汽車維修公司。

我們第一次碰面時,吉叔已把車房賣給發展商,當時發展商收購了車房所在的唐樓,計劃重建,不得不賣。由於重建未啟動,他又向發展商租回車房繼續做生意。儘管千萬個不願意,在討價還價後,最後吉叔還是把物業出售,因為他害怕要上法庭跟發展商打官司。在2010年修訂的《土地(為重新發展而强制售賣)條例》下,任何人只要購入了某地段八成業權而樓齡在50年或以上,便可向土地審裁處申請售賣令,將物業强行拍賣,方便重建。

最近再見到吉叔,唐樓已經拆了,他也搬了舖,新舖是租的,他說樓價太高,不宜置業。

DSC_6219

吉叔在大坑幾十年,見證了一條寂寂無名的客家村演變成汽車維修業集中地,再發展至新舊共融的巿區一隅,令人趨之若鶩。他對拆唐樓、建新樓並不陌生,也不抗拒,「很多舊舖不見了,物價亦高了,但見到越來越多人喜歡大坑,自己都高興。」惟近年多幢豪宅相繼在大坑落成,他非常不喜歡,「太大、太高了,把所有陽光都遮擋住,又沒有地舖。興建了豪宅,卻弄死了整條街。」他慶幸大坑還未被巿區重建局看中,否則就如灣仔、觀塘一樣,當區居民都會統統被趕走。

吉叔的老友輝哥陳德輝,每當提起八成强拍和市建局,他都用「搶」字來形容。輝哥是退役華籍英兵,也是大坑社區領袖兼火龍總指揮。他比吉叔「新潮」,平日除了處理大坑坊眾福利會的事務,更多時間在大坑閒逛,最喜歡在茶餐廳跟老友聊天,有時又會在行人路上擺張枱跟朋友喝茶,還有吃份子料理雪糕、新式甜品等,他很喜歡今天的「新」大坑。

DSC_6328

前英國殖民地官員兼歷史學者James Hayes的一項硏究顯示,英軍登陸香港時,大坑已經有客家人聚居,大坑村是港島最早期的村落之一。今天大家鍾情的大坑主要由小街窄巷和六層高的唐樓群組成,也有十多年樓齡的單幢式住宅。大坑的唐樓是戰後清拆傳統村屋而建,高樓大廈則是拆掉唐樓重建而成。輝哥說,當年每三間村屋便改建成一幢六層高唐樓,他也是由村屋搬到唐樓居住。

這個新舊交替的社區,在同一條街上,不到50米的空間:有賣蛋小販、地道海鮮飯店、前衞設計公司、日本拉麵店和優閒咖啡室;咖啡室斜對面是鮮肉檔,附近又有人賣粥、賣花,還有傢俬店和時裝店等。它們不是連鎖店,沒有資格進入大商場。但這50米空間所展示的多元化,也沒有一個商場能夠比擬。

今天的大坑,我們依舊看到街坊的車房、洗衣店、士多、麵包店和堅持不賣奶粉的老字號藥房。與此同時,區外投資者開設的甜品店、份子料理雪糕店和新派西餐廳也相繼進駐,這些新舊店舖服務不同階層和喜好的市民,在大坑並存不悖。

多年來,社區更新在大坑從沒間斷,只是慢慢地進行。不少大坑人搬走,更多區外人搬進去。這種順應環境變遷的社區更新,並非市建局那種大規模、連根拔起的清拆重建,大坑村的傳統格局、以老街坊為骨幹的社區依然存在,而且把新與舊連繫起來,令社區歷久常新,充滿人情味。

大坑的吸引力有增無減,證明沒有巿建局的破壞式介入,她魅力依然。新村街、施弼街、京街、書院街、安庶庇街、布朗街、華倫街不會消失,更不會出現「喜歡里」或「街坊里」這種抹煞歷史的名稱。市建局有收地權,可將黃金地段賣給發展商興建偽豪宅,其綜合發展的重建方式更對社區帶來致命傷害。

法例容許市建局大規模收地重建,把街道也納入重建範圍,灣仔利東街和觀塘市中心的重建項目都是以綜合發展模式進行。綜合發展區內有住宅、商廈、政府和社區設施及休憩用地等,雖然重建方案要通過城規會審批,巿民可發表意見,但城規會只是橡皮圖章,容許發展商把街道計算在內,擴大地盤面積,可建樓面面積增多了,街道卻消失了,街道兩旁的小店也不會在重建後復現。

試想像大坑變成一個綜合發展區,那些小街小店還會存在嗎?大坑還會是今天充滿親切、生氣和人情味的社區嗎?事實上,八成強拍出現,令大坑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法例把天秤完全擺向發展商,小業主無力抗衡,吉叔就是最佳證明。

政府推出雙辣招打壓樓巿,令私人重建暫緩下來。只是辣招一撤,重建又再起動,大坑的街道風景仍未見光明。既然政府為方便發展商而修改法例,也有責任保護受影響的社區,要求運用強拍的重建項目,無論在重建模式及規劃設計上,必須有社區參與,發展商賺錢之餘,亦要回饋社區。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