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本文載於2013年10月17日《信報》A20《「新移民」是房屋問題元兇?》,此網上版本加入圖表展述理論)
「新移民」是房屋問題元兇?
香港房屋問題嚴重,樓價高、租金貴、劏房林立等等,令香港人喘不過氣,《長遠房屋策略》諮詢文件提出以「房屋供應主導」處理問題,然而又提出土地不足的論述製造社會矛盾,民間社會雖多次以土地數字反駁「地少」的說法,指出問題在於分配及規劃,但實證數據似乎未能力挽狂瀾。最近,問題由「地少」轉往「人多」,社會有聲音表示人口增長才是房屋問題根源,提出「源頭減人」才是出路,矛頭更直指新移民,表示大量新移民來港令房屋問題惡化,就此,本文嘗試以多年人口普查的數據作為主線,讓數字說話,探討新移民是否房屋問題的「元兇」?
新移民人口比例逐漸減少
首先,從整體人口分析,根據統計處數字,內地來港定居未足7 年人士(下簡稱「新移民」)的數目, 由2001年的266577人,減至2006年的217103人及2011年的171322人。新移民佔全港人口比例亦由2001 年的4.1%下降至2006年的3.3%及2011年的2.5%。十年以來,新移民人口出現負增長,平均每年-4.2%,反觀,同期間全港人口的增長率則為0.4%(表1及圖1)。數據顯示,新移民的佔全港人口比例在十年間一直下跌,與一些坊間印象「越來越多新移民」不盡相同(若認為居港滿七年的仍是「新移民」,則有待討論)。
圖1

表1

「中港家庭的住屋需要」才是真命題
新移民申請來港,絶大部份以家庭團聚為主,數據顯示,2011年有新移民的115323個住戶當中,超過九成(90.5%)是新移民與非新移民同住,住戶數目為104360個,只有9.5%的住戶是全部成員皆為新移民,住戶數目為10963個,佔全港237萬家庭住戶約0.5%,「只有新移民」的住戶為數有限(表2)。而從婚姻角度分析,在2011年新移民人口中,有80626對夫婦,其中95.7%都是非新移民與新移民的夫婦(非新移民男士娶新移民婦女佔超過八成),兩者都是新移民的只有4.3%(表3)。因此,所謂「新移民住了很多屋」其實是假命題,討論的重點,應是「中港家庭」,而不能單純討論「新移民」的住屋需求,因為大部份的住戶都有「港人因素」。
圖2

表2

圖3

表3

人數增長不等同額外單位需求
討論需要多少住屋單位,我們要評估有多少住戶增長,而人口的增長卻未必與單位需求成正比,尤其團聚家庭,因為一般家庭在香港已有一個住屋單位,加上來港團聚的一人,比從前住得擠迫,但仍舊是一個住戶,即「1戶+1人=1戶」,數據顯示,大部份新移民與近親家庭成員同住,在2011 年,這類中港家庭住戶的平均人數為3.5 人,較全港的2.9人為高。另一方面,新移民的單人住戶的比例只有佔4.7%(遠低於全港住戶的17.1%),其餘大部份都是核心家庭住戶(68.6)或親屬關係住戶(25.6%),有新移民的家庭相對住得擠迫,每人佔用單位比率亦較少。當然,住得擠迫亦會令分戶需求增加,來港後分居所產生的住屋需求亦要關注,上述數據只在於說明,新移民帶來的額外住屋單位需求,未必如想像中的多。事實上,有新移民的家庭住戶佔全港住戶比例,亦由2001年的7.1%跌至2011年的4.9%。
「只有新移民」住戶難以入住公屋
社會亦有輿論指,新移民一到港就可入住公屋,但必須留意,現時房委會關於申請公屋的規定︰「剛來港定居的人士只要年滿18歲或以上,及符合其他申請資格,便可以申請登記,不過在獲配入住公屋時,至少要有一半名列申請書上的家庭成員,必須在港居住滿七年並仍在香港居住」,新移民雖然可以申請公屋,但受到規定限制,房委會資料指出,2012年6月,在輪候冊中,因「未符合一半家庭人口居港滿七年要求」而被凍結的申請個案為5020個,佔整體輪候冊個案不足3%,為數有限。可以入住公屋的新移民,大都是中港家庭,若涉及現有住戶加名的,則不會構成額外單位需求,而「只有新移民」的家庭,是難以入住公屋單位的。
「源頭減人」錯定房屋問題焦點
數據顯示,過去十年,新移民人口一直下降,沒有限制單程證配額但已有所謂「源頭減人」的效果,然而,各項顯示房屋問題的指標卻在同期一直上升,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資料,私人住宅租金指數由2001年的95.4升至2011年的134.0,售價指數則在同期由78.1升至206.2,而公屋輪候冊個案在同期亦由108433升至152400(2013年6月更高達234300)(圖4及表4)。事實上,房屋問題惡化因素眾多,包括地產霸權、環球資金流入、放寬租務管制、土地分配問題等等。新移民人口與房屋問題指標,趨勢呈反方向發展(圖1與圖4比較),即使有關係,亦不是決定性因素。
圖4

表4

必須強調,筆者無意否認,新增人口會帶來住屋需要,然而,上述數據及文字說明,1) 新移民的人口及住戶數目及比例都正在減少;2) 「只有新移民」的家庭數目有限,應以「中港家庭」而不是「新移民」來討論房屋單位需求;3) 新移民大多有團聚家庭支援,未必需要額外住屋單位;4) 入住公屋的新移民大都是中港家庭;5) 近年新移民人數一直減少,但房屋問題卻越趨嚴重,我們有必要將房屋問題怪罪新移民嗎?
認清房屋問題元兇
面對內地旅客人數增加、內地富豪炒高樓價、內地官員干預政治等等,令香港市民對內地產生厭惡情緒,筆者亦有同感,然而,我們必須認清事實,不必將這種情緒連結到新移民身上,甚至將房屋問題歸咎於他們。影子長策會已多次撰文,指出房屋問題關鍵在於,政府多年來縱容地產商團積土地及炒賣樓宇,令樓價租金高企,另外,政府未有善用閒置土地,公營房屋興建不足令基層市民上樓無期,令房屋問題加劇。
提出「源頭減人」處理房屋問題,除了要面對人口老化加劇的挑戰(2011年,新移民年齡中位數為31.5歲;比全港的42.4歲為低,在過去十年都比全港低近10年歲),更是在挑戰中港家庭的團聚權利(或延長團聚時間);與其如此,何不集中火力,要求政府設立土地囤積稅、累進房產稅、全面公開土地資料、善用閒置土地、市建局撥地起公屋、發展丁屋預留地、進一步增加公營房屋等等,來處理房屋問題呢?將房屋問題的矛頭指向新移民而非地產霸權,鋤弱扶強,地產商及權貴真的在掩著嘴偷笑吧。
作者為影子長策會成員陳紹銘
(影子長策會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ages/影子長策會/1387942798092154)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