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4日星期五

香港獨立媒體: 港大不能在時代的責任前面退卻─我對下任校長候選人的看法

 
Explore Cafepress

Name anything in the world, and we'll show you hundreds of products that celebrate it. Or, you can design your own.
From our sponsors
港大不能在時代的責任前面退卻─我對下任校長候選人的看法
Oct 4th 2013, 05:31, by 陳婉瑩

新校長公佈的消息週一(9月30日)下午五點四十分,通過港大教務處發送電郵給全體教職員,宣布"下任校長遴選委員會"推薦唯一的候選人馬斐森教授(Professor Peter Mathieson)為下任港大校長"。週五馬教授將與教職員、學生等會面,校務委員會即日下午開會考慮此項提名。

消息成為校園討論熱點,大家尊重遴選委員會的公正性,但對馬斐森教授的資歷表示質疑。對他的醫學成就,內行人認為及格,但不能說卓越; 有五年醫學院院長的經驗,不能說是資深; Bristol大學和港大的比較,媒體已有述及。值的探討的還有他對香港和亞洲事務的一片空白。

媒體報道都提到馬斐森當選的歷史意義,他將成為港大41 年來第一個非華人校長。華人和非華人不是選擇校長的標準,重要的是資歷,但是資歷不限於學術成就,也包括社會經驗和背景,而馬對香港、中國和亞洲地區的有關經驗近乎零,國際經驗限於非洲,在香港曾任過客性質的外籍考官。他在今年三月才獲任為教資會研究評審(RAE)評審小組眾多成員之一,和香港幾乎沒有任何關係。
今天的港大和41 年前不一樣。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我就讀港大時,校長正是最後一任非華裔校長羅賓遜(Kenneth Robinson)。彼時,英語是香港唯一的官方語言。中文媒體很少報導或討論政治問題,影響力有限。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那一代的大學生發起爭取中文成為法定語文的運動。港大學生會連同中文大學三所學院和其他專上學院學生舉行研討會,發動萬人簽名運動,致信英國的官員和國會議員請願。1974 年,政府終於立法通過中文與英文享有同等法律地位。

時移世易,英文獨霸天下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不知道遴選委員會曾否考慮看不懂中文媒體、無法直接掌握香港脈搏的校長如何治校?如何領導大學和香港社會的"持份者"(stakeholder)溝通?大學要為他配上多少口譯和文字的翻譯?他需要多少助理和顧問?即使配備了翻譯大隊,效果也有限,因為翻譯只能展示字面,其中微妙的語意、語境要如何讓他瞭解?

非華人當然可以學習本地的語言和事務,但卻難以速成,學習也取決於個人的態度和素質。從馬教授提供的有限資料中,沒有跡像顯示他對地方事務可以很快上手。筆者看到他給校務委員會的一封"使命陳詞"(Mission Statement),滿紙空泛的原則性陳述,比如說要促進教學、研究,沒有展示任何願景,對一些關鍵的問題還有誤讀。

馬教授對申請港大校長職位的誠意也是疑問。我們指導學生求職時要根據雇主的要求及工作性質設計簡歷;馬教授卻沒有爲申請港大的職位而特別撰寫簡歷。他在廣發給師生的五頁簡歷中"使命陳述"一欄寫道:"我的目標是令自己乃至供職機構的教學和研究水平更趨卓越。我旨在推動英國及國際臨床學術的專業發展,也將繼續盡力幫助烏干達及其他發展中的地區。" 他顯然曾向烏干達求職,而把發到非洲的簡歷挪用為港大的申請,甚至沒注意把"烏干達"改為"香港"。

從818事件到學術自由之辯

818事件之後,徐立之意興闌珊,婉拒續約,這兩天有媒體重提818為徐"下馬的導火線",以及李成康被"禁錮"的事。但818事件調查委員會已有定論,表示"禁錮"的指控並不成立。這個委員會的成員包括法律學院院長陳文敏、和校長遴選委員會成員的文灼非。委員會在調查報告中斷然指出:

"檢討小組確信,基於以下理由,保安人員沒有對學生做非法監禁。1、很明顯三位學生在關鍵時刻可以自由離開樓梯間。因此如果三位學生想要從另一出口離去,保安人員是不會阻止的;2、事實上,三位學生中至少有一位確實是離開了樓梯間位置,加入一群訪客中間離開了。"

委員會推翻"禁錮"的指控,沒有得到顯著媒體報道,港大也沒去澄清,就背上了這個"禁錮"的黑鍋。

818事件影響了港大的形象,成為公關災難,如果沒有校內外聲討,也會鼓勵討好北京的氣氛。但是,徐立之任校長的十二年以來,我沒聽到港大因為他的政策而妥協了學術自由的事故。

我只知道,大學每天都在很活躍的討論和探索。上周,我的同事錢鋼開設了面向全校及公眾的《通傳媒,識中國》課程,講述1949 年以來的國事風雲和傳媒變遷,有400 多人報名上課,濟濟一堂,需要另開一個課室做現場直播;我們歷史系的Dikotter(馮客)教授關於大躍進的專著揭露了中國一場大浩劫的真相,最近又出版新書, 質疑內戰後8 年的歷史。我們法律學院有佔中的旗手戴耀廷;自由派、民主派,泛民派議員和活躍分子都是校園的常客。第一個"佔中"商議日,就在港大新落成的百年校園舉行。大學提供了思想碰撞的空間,鼓勵獨立的思考,容忍多元的看法,法律學院有溫文的陳弘毅教授,為普選探求北京和港人都能接受的提名方案。

港人反感的是大陸官場的風氣腐蝕香港,各大校長和李源潮會面不稀奇,但校長和高官一字排開拍標凖照讓人刺眼,我寧願見到報導說校長和政治局常委見面談到有關學術自由的問題。另一方面,我們不能因為對北京的不滿,而幻想要和官方拒絕來往。

消息傳出第二天,外界贊成馬教授任校長的理由包括:外國人沒包袱、非華裔校長不會去討好大陸;更有說 "洋人學者會放棄自己一生堅持的獨立自主、學術自由的價值觀去屈從權勢的,總比華人少得多"云云。這反映了反共到了盲目崇洋的心態。洋人就天生比華人有骨頭?要知道,去大陸淘金或討好的"老外"和外國大學校長多於牛毛。

馬教授在被問及港大學術自由的問題時,不意外地承諾將維護學術自由。然而維護學術自由有賴大學的機制,包括課程的設計、人事制度等。對於一個完全不懂中國以及香港社會運作、中港歷史、不懂華人社會人與事之間微妙關係,簡歷上看來和人文和社會科學沒有涉獵的校長而言,他要怎樣維護一所大學的學術自由?我們對香港的言論自由、學術自由不無憂慮,港大師生每天都在努力透過學習、教學、科研開拓言論和學術的空間。要說從只有43 萬人口的英國Bristol市空降一個要向港人問道的醫學教授來維護我們的自由,那是天大的笑話。

對時代使命的退卻

有消息說,馬是"最好的選擇",因為"沒有選擇",因為香港的競爭力不夠,沒有人願意來,也有人說香港極端政治化,使優秀人才卻步,所以只能選馬教授。如果這是事實,那我們更要反思香港的位置,尋求對策。

中國崛起,在經濟上取得了驕人的成就,改革開放以來,為五億人脫貧。但是政治改革舉步維艱,不平衡的發展造成諸多問題:環境污染、貧富差距擴大、官僚當道、人權受到打壓。港大面對的挑戰和機會,正是面對變局,為港大定位、對與中國大陸的關係提出新思維,進而為中國的發展有所貢獻。選出一個對中國一無所知的校長,所謂洋人不會和"政治"打交道,也就不會"出事",希圖無知無為,等於在時代的責任前面退卻(retreat),這將是港大的悲劇、香港的悲劇。

我聽到的舊生和同事的反應,從震驚到失望到鄙視(disdain),同聲的說,"港大值得一個更優秀的人,"("HKU deserves better")。遴選委員會主席兼港大校務委員主席梁智鴻周二說,校務委員會不是橡皮圖章,我相信梁先生的誠意,期待周五開會的校務委員聆聽校友和港大同仁的聲音。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