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慷慨老闆
臨近聖誕,欠下的「得閒飲茶」債終於有望還清。與身邊友伴談天說地、談近況、談到社會;撇除一些匪夷所思的想法(如社會並無問題不用關心)外,得到的答覆大多都是「社會的事留給有能者改變」以及其他類似「窮則獨善其身」所以自己只好先專注貼身問題上等云云。聽得太多,所以藉一篇文章以答覆所有有此兩種想法的人,何以你們都錯了。
一,很多人認為自己何德何能去談改變社會。的確,對比你最擅長的讀書拍拖搵錢湊仔,要建立一套對社會的期望抑或價值觀實在困難得多。從《大學》的角度來看,上述提到的,我們最要經常面對的事,都屬於「修身」和「齊家」內,所牽涉的人遠比「治國」及「平天下」少。人多,需要平衡的利益隨之增長,所以社會民生的問題遠比其他事複雜。然而,孩提時上學考試,第一次約會的女孩子,公司內的辦公室政治,以及肩負一頭家的重擔,又何來簡單,何來天生就懂?凡事總有第一次,改變社會抑或啟發別人思考的德能是慢慢累積所建立出來的,與你一生人所有的其他技能無異。尤其當你「無德無能」的時候,才可以暢所欲言:道理錯了,說聲對不起,再鑽研過,反正你的話又不會怎樣有大影響,何懼之有?反倒是知道自己欠缺了一些眼界卻停步不前令人生畏。
二,不少人覺得「社會的事」比「身邊的事」遙遠,所以要優先處理好周遭環境。此想法故意把事情硬分成「社會的事」和「身邊的事」,其實錯誤,因為社會的影響其實非常切身,而且更加深遠。舉例如學校的考試範圍改變能夠輕易抹煞一個學生的苦工;又如一個無能的上司可以蓋過很多員工的才幹。然而學校和工作環境可以靠轉學轉工解決,要離開整個社會可是 需 要 移 民 才能做得到。移民所需的金錢,所需放棄的感情,夠切身吧?一個教育,一個房屋政策,一個金融政策,夠「身邊的事」吧?今天難領公屋的大專生,明天將會是你的兒女;今天的生果金,是你明天的保障;今天A區建堆填區事不關己,明天被逼遷你孤立無援。此乃一個社會自己削弱自己權力的後果,亦是弄權者樂於看到的局面:各人目光狹窄,只關心「身邊的事」;造成對「社會的事」無力抗爭,任其擺佈。
我,整個Concordia,以致其他更加出名的社運人士又何德何能去改變屬於你的社會,憑什麽對你「身邊的事」說三道四?若然每人都一步一步主動嘗試為自己爭取權利,並從衝突中學會尋找共識,不就是一個健康社會的建立嗎?主動嘗試,疑難排解,亦不正是你的日常生活嗎?
其實社會運作的道理與你讀書拍拖搵錢湊仔等大同小異,社會的影響力亦只比上述的日常事項更加切身。所以談到社會,你與我同樣有德有龍有需要,獨欠有心罷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