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溫斯頓 S.
筆者最近在飛機上收看了一套名為謝罪大王的日本電影,內容講述主人公為一名謝罪師,他每日的工作就是幫助一些不同的人去認罪並且乞求那些被得罪的人去原諒。這個電影一開始的定位就以喜劇的方式去演繹,所以當中不乏層出不窮的笑料,去將不同人物的故事敘述出來。但是,在這些不同的小故事當中,筆者最感興趣的是主人翁為何會忽發奇想去做謝罪師。
主人翁一生比任何人也來得平凡:沒有任何的特長,相貌平平,不聰明,沒有既定的工作,惟一擁有的就是一種偏執性的執著。這種執著不局限於一樣東西,一種思想,一個想法,而是一種潛意識。這種潛意識每人都有,而且形成的因由就是「諗嚟都無謂」,這個詞的形成有兩個過程。
1. 社會與人生中的諸多否定
2. 虛無主義延伸的自由理念
首先,相信大家不會否認社會當中是有着一條成功的方程式,而大家都是向著那個地方而行,所以所有「不符合」的東西將會無可否定地移除。在這個設定下,人們被強行扼殺自由思考和批判性的需要,而這個趨勢即是代表不需要加以思考,人民被推向一個壓抑自己好奇心的一面。
正正因為這種壓抑,當一些特殊的情況出現的時候,人們就會醒覺去追尋自己的意見,而虛無主義的出現提供了民主最後會出現的情況,即是我思故我在的境界。虛無主義的特點在於事情並沒有決定性的界定,即是說沒有什麼事是「絕對的正確」。基於沒有事情是「絕對的正確」,人們就變得對任何事情也有絕對的包容性,而這樣相比下去的時候,人們也自自然然會選擇朝向自由包容的社會意識形態。
當然,有些人不會察覺當中的轉換,不過當人察覺到的時候,就會發現當中的邏輯謬誤。容許筆者少許的劇透,主人翁做謝罪師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得不到傷害他那人的道歉,反倒是製造傷害那人周邊的人代替他道歉。這種怪異的社會現象促使他成為了謝罪師。
「所有被得罪的人只是渴望一個真誠的道歉。」
很簡單的一個道理,背後的理念就是問題需要被解決,但是應用於同一個例子作延伸,人們變得偏執,而這是代替品解決不了的。
縱觀整個香港社會生態,人們主要偏執於批判性。這種批判流於表面,卻很多時候忽略了本身的問題所在。就如當今的政府,人民時常辱罵行政長官,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僭建,亦不是無德無能這麼簡單。人民控訴的是一個荒謬絕倫的社會,但是在方法上卻偏執於點對點的批評,這些星星之火強烈證明燃亮不了香港人對於改變整個現況的決心。流於表面的批評並不能夠針對問題的核心,但是人們卻沒有對於這點的醒覺。
套用一句民主激進派常言及的措辭:
「香港人最應該做的就是衝擊香港政府總部,推翻港共政權!」
每個人聽的無不熱血沸騰,卻是沒有膽子去實踐這些想法。這樣惡性循環帶來的不過是更多熱血的人變得不熱血,甚至是死心而已。正如謝罪師所能做的事情,不過是區區道歉時的策略以及方法,但是道歉的本身就只能依靠自己肯不肯去踏出那一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