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31日星期五

香港獨立媒體: 「我是歌手」又如何呢?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我是歌手」又如何呢?
Jan 30th 2014, 17:42, by 斐宇梧的中文唱片架

《快樂男聲》、《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大陸近年的歌唱比賽類節目持續火紅火熱,燒遍兩岸四地,有關「音樂」的話題亦重回到大眾的視線內。在「唱片已死」、音樂產業走向「夕陽」的當下,這一現象似乎頗能振奮到整個業界,畢竟無論比賽中誰輸誰贏,最終勝利者還是「音樂」本身,「音樂」的被關注度又再一次被提升起來,造就了一處接一處的繁榮之景。

可惜,這些歌唱比賽對新的原創音樂推動力有限,不管是《中國好聲音》,或者《我是歌手》,翻唱歌依然作為節目表演的「主菜」,任參賽者怎樣唱到「七情上面」、編曲怎樣重編得「驚喜滿載」,也只是「再加工」這一工序上的發揮問題,根本難以促進到「原創」的發展。誰都知道,新的原創歌要獲得坊間廣泛討論的「難度系數」,比在很多人聽過的作品上「再加工」或「二次創作」要高,像最近的《罪與佛》能被廣為傳播,其中之原因是絕大多數改編作都建基在我們耳熟能詳的歌曲之上,有「共鳴」的因素產生奇妙的催化效果。而歌唱比賽主推大熱翻唱歌,也是如同此理,它們較容易地獵得聽眾的迅速投入感,符合國人(或華人)「多快好省」、「高效實際」、投機取巧易達目標的辦事原則。

歌唱比賽歸根是一檔娛樂節目,製造話題、煽動情感的重要性高於對待音樂本身,那些專業的燈光音響、現場質素比以前改善不少的伴奏樂隊,表面像打著對音樂的尊重牌,但實質它(他)們都是一種「包裝」而已。正如歌手唱的歌曲,本就不能稱為「主角」而只為「載體」,節目組真正關心的是參賽者通過這一「載體」所能引起觀眾的反應(最好能夠煽情),而非「載體」本身。所以,如此的歌唱比賽節目,不可能擔負到令流行音樂質量快速提高的重任,它的表面繁榮像房地產泡沫,像內地高速增長的GDP,只讓少數的人(能帶起話題的參賽者)愈來愈「富有」出名,但真正支撐樂壇發展、有較高原創能力的音樂人仍然被忽略,仍要活在「板間房」,歌唱比賽節目幫不到他們「上車」。

阿G.E.M.在《我是歌手》中一炮而紅遍大江南北,她對歌曲的「加法」處理,正是歌唱比賽所需的演繹方法,但像梁逸峰浮夸的詩歌朗誦表情,曝露了香港朗誦比賽乃至整個教育制度的弊端一樣,G.E.M.最近引起關注的表演,也是反應了歌唱比賽的審美問題。如上所述,這些比賽為達至更好的娛樂效果、為追求更高的收視,會更偏向認定愈激烈愈「爆」的詮釋為「最佳」表演,將音樂此一屬於藝術範疇的東西,向體育比賽的「較量」方向靠攏。可音樂的表達形式有千萬種,唱功亦不應只以高音和「長氣」來衡量好壞,不過很多時歌唱比賽都會使好音樂的「標準」變得較為單一,對樂壇的百花齊放並無太大的促進作用。而我更為擔心的是,愈來愈多的歌唱比賽出現,會影響到觀眾的審美習慣,使之形成不良的定勢,如「洗腦」教育,讓大家缺乏了對各類型音樂或不同表現風格的「包容」之心。

原文刊於此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