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8日星期六

香港獨立媒體: 傳統與變化

 
Explore Cafepress

Name anything in the world, and we'll show you hundreds of products that celebrate it. Or, you can design your own.
From our sponsors
傳統與變化
Feb 8th 2014, 16:23, by 山中

BBC新聞有一篇關於内蒙古的蒙古族面對生活模式轉變問題的報導,探討蒙古族人文化衝擊有什麽看法。如果對這個問題想得深入一點,報導中提出的其實並不是什麽新鮮事。生活模式受外來文化、科技和經濟生產模式轉變而受到巨大的衝擊,本身就是一個老掉牙的問題。在中國,這個現象早在一萬一千年前就已經出現:狩獵採集社會轉變成爲農業社會。世界其他地方也在一萬二千年前(8000-7500 BCE)左右逐漸出現這種轉變,我們稱之為「農業革命」或「新石器革命」。到二百多年前,歐洲開始從農業社會轉成工業社會,而在十九世紀末期,隨著西方國家殖民主義活動,亞洲國家也走向了往工業社會轉變的路綫。

很多現代人想到社會面臨轉變時,都首先會想到「傳統遭到破壞」,而認爲這是一件很壞的事,因此產生抵抗心理;如果政府的政策推動這種轉變,一些人甚至會認爲這個是邪惡的政府。這種想法是祇計算成本而不計算收益,祇看到有害的而看不到有利的。誠然,生活方式的轉變的確會引起當代人很多的不便,過往所習慣的人際關係、經濟活動和權力架構都受到衝擊,不能適應這種轉變的就會受到很大的損害。

但與此同時,每次社會轉變都會帶來更多不痛的機會。農業社會恆常性大規模生產糧食,而剩餘的糧食誕生了行政、藝術、學術等專門職業,他們不用再親自去狩獵,多出來的時間容許他們去發揮專長。也因爲這些專業,國家才可以組成,脫離部族社會和各個部族之間不斷的小規模衝突,出現地區性的和平與秩序(見Pinker, Steven. The Better Angels of Our Nature)。此外,原來糧食生產人口的生活質量也因爲農業生產模式的艱苦而大幅下降,有研究認爲狩獵採集社會往農業社會的轉變是迫不得已才出現的,狩獵採集社會的生產方式跟不上人口增幅而出現飢荒,要社會續存下去就必須改變。

而工業社會則帶來人員的流動,更緊密的國家級接觸。工業需要技術和科技支持,這促使國家推行標準普及教育。而教育的普及、更緊密的社會關係誘發各種各樣的平等權利運動:解放奴隸、普及選舉權等等都與工業化有關。同時,它也破壞了原來的社會秩序。在西方國家,教會因爲社會轉變的過程而失去主導地位,從文藝復興以來天主教的絕對地位已經受到衝擊,到現代工業化多元社會的確立,宗教自由容許人選擇信奉或不信奉任何信仰;宗教的價值觀已經不再等同社會的價值觀。女性因爲經濟需要投入生產活動,自主的經濟能力使她們再也不成爲男人的附屬品。資本的運用、土地私產化也使得原來村莊的共有土地減少(公有化一樣可以形成這個現象,所以這裡說「私產化」),造成流動性貧窮人口和前所未見的貧窮現象(詳情可參考Polanyi, Karl.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其他國家則要面對西方國家的侵略、傳教等等而開始西化。爲對抗這股「西方文化入侵」的壓力,中國出現義和拳、體用之爭,日本出現尊王攘夷、開國鎖國之爭。這些思潮和爭端都直接或間接導致當時政權的衰亡,開始了我們現在所理解的現代社會。

因此,以歷史爲出發點去想,傳統「受到衝擊」是經常出現的事:每個地方都有改朝換代、新科技誕生、生產方式轉變、新產物發現、生活方式自行演化的歷史。上述所說的祇是人類史上兩次最重大、最翻天覆地的轉型,都是因爲生存的壓力而變。從這個角度考慮,傳統生活方式受到衝擊而化身改變,根本就沒有「對與錯」之分。這根本不是一個道德問題,應否的問題,不能單從「支持」和「反對」這種片面的立場去思考,也不能以爲祇要有了什麽或沒有了什麽,資本主義、共產主義、階級、平等、市場、干預、外族、本宗、民主、獨裁、傳統、創新等等,一切問題都能迎刃而解,世界就會變得非常美好。

生活的方式轉變是時時刻刻都在進行的事,這是不可以逆轉的事,除非你能鎖起時光,完全不跟外界接觸。就算你能做到這點,這樣的社會也不能持續下去,會因爲内部的問題而崩壞、消失,復活島波利尼西亞社會的消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事實上,歷史中輝煌一時的朝代王國,不論是漢唐羅馬、波斯大食,全都是多元開放、不斷演變的國度。當它們開始僵化,獨尊儒術、天主教和伊斯蘭教,思想、科技發展和社會流動開始停滯,國力就會大幅減少,繼而衰敗。

當然,這並不是說當代人的問題和傳統受衝擊而帶來的負面影響並不需要重視。任何改變,不論整體效果是好與壞,都會引來某程度的牴觸;極端轉變發生,而某些群體受到轉變的影響,他們的反抗就會變得極端和激烈,要求社會往另一個方向徹底改變。這個現象稱爲「雙向運動」:一方要不顧一切往一個極端走,另一方又堅持要走向另一個極端,中間沒有合作的空間。長此爭持下去,政治決策和公衆討論變成零和遊戲,一方失敗就是另一方的勝利。在這種情況下,祇有鬥爭和消滅另一方才能消化這個困局。共產主義(注意,共產主義有別於馬克思主義)和法西斯主義都是社會無法化解雙向運動所帶來的矛盾而衍生出來的怪獸。

明白問題的核心,我們就可以更精確的應付「傳統文化受到衝擊」這個題目,提出有效的政策,避免踏入「盲目現代化」和「抵抗現代化」的陷阱。在推行工業化的同時,政府可以加大環境保護的工作,或者提供稅務和收入上的懲罰與激勵,鼓勵生產使用更、減少生產速度與規模、賠償受影響的人和對舊有產業提供一些保護或幫助它們轉型(臺灣的蘭花產業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社會中有理性的公衆討論環境,而受到衝擊的產業和社群可以在政策決定過程中發出應有的聲音和參與。合理的應當接納和慎重考慮,不合理的就應由擁有相關知識的人指出爲何這些要求不合理,會有什麽負面影響。這就是現代審議式民主的價值所在,而教育、知識和理性是它的基礎。

看到傳統文化受到衝擊,感到不是味兒並不出奇。而我們亦應當有感覺,不然我們就會冷漠對待身邊一切。但感覺過後,最重要的,是靜下心來想出合理的對策。否則,單憑感覺與衝動,意氣激昂的提出林林總總,除了舒緩一時的情緒以外,對社會和其他人並不會帶來任何正面的幫助。

(圖為編輯所加,取自BBC

原文刊於此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