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5日星期五

香港獨立媒體: 《公義終站》:想做好人卻沒有機會?

 
How To Lose 19.8 lbs In 21 Days.

Lose weight the right way and keep it off.
From our sponsors
《公義終站》:想做好人卻沒有機會?
Apr 25th 2014, 04:26, by 林兆彬

在《無間道》入面,由劉德華飾演的劉健明曾經說過:「我以前無得揀,我而家想做好人。」及「我想做好人,為什麼不給我機會。」看完《公義終站》(Fruitvale Station)之後,我立即聯想到的就是上述的畫面。

《公義終站》改編自真實事件,在2008年除夕,曾經入獄的22歲非裔青年Oscar Grant在地鐵站月台無辜被白人警察槍殺身亡。最後,法庭判那名警察誤殺罪成,判刑兩年,但最終服刑了11個月就被釋放。這件事件在美國引起很大反響,成為了美國非裔反種族歧視與爭取公義的象徵,現在更被搬上大銀幕。

電影以仿紀錄片的手法講述了Oscar死前的24小時,從Oscar的角度看整件事的來龍去脈。分長85分鐘入面,其實只有最尾的20分鐘是描述槍擊事件,電影大部份內容也是描寫Oscar的日常生活,交待他與親朋戚友的相處,坦白說是頗沉悶的,因為節奏很慢。

將Oscar被槍殺的事件拍成電影,其實可以有不同的切入點,例如是將重點放在槍殺事件、事件的調查過程、審訊過程等等,但《公義終站》的導演刻意將重點放在Oscar死前的二十四小時,並採取了煽情的手法,大部份內容也是描寫Oscar的日常生活,不斷向觀眾灌輸「Oscar是好人但無辜被殺」的訊息。

在電影的頭一小時,透過多件事件,交待了Oscar是一個愛女朋友(因為他沒有結婚)、愛女兒、孝順母親、孝順婆婆、重情義的正面人物。另外,Oscar還會主動幫助在超級市場認識的陌生人,替被車輛輾斃的流浪狗求救,總之是一個極之善良的人物。

Oscar出獄後打算改過自身,成為了一個好人,但社會卻不給他機會,失去了超級市場的工作,又沒有金錢與Sophina結婚,最終竟被無辜殺死。幸好有一名白人途人拍下了槍擊事件,否則真相可能不能夠水落石出,認真荒謬。事件表面上是一場不幸的悲劇,原因單純是因為不幸嗎?想做好人卻沒有機會,原因為何?觀眾不得不反思。

電影其中有一個情節是Oscar想購買一張印有黑人樣貌圖案的生日卡,但他最終只是買到一張印有白人樣貌圖案的生日卡,單單是這一件小事情,就反映出美國當下是一個怎樣的社會。不論社會政策和法例如何修改,如果人心仍然是不變的話,黑人的待遇也會是低白人一等。在電影中,白人警察見到黑人就先入為主,認為他們是犯人,同時放生了真正的白人犯人,抑壓不住憤怒的黑人又會與警察吵架,產生悲劇。誰要為事件負上責任?我想,不單只是那位槍殺黑人的白人警察,還有整個歧視黑人的美國社會,也要為事件負上道德責任。

另外,有人認為電影偏頗,這個指控其實也不是沒有道理,因為就算Oscar不是好人,其實也不應該在沒有犯事的情況下被警察胡亂殺害,公義與否的重點不在於Oscar是不是一個好人。導演刻意將電影的重心放在描寫Oscar善良的性格和行為,將事件包裝為「一個大好人無辜被殺」的煽情故事,又沒有給警察辯護的機會,為觀眾塑造了一個「事實」。利用結尾的反差引起觀眾的同情和憤怒,覺得掌握著公權力的白人警察濫權、司法制度不公義、黑人如何受白人壓迫……

不論怎樣也好,幾個黑人被白人警察無理逮捕的情節,讓人聯想起《被奪走的十二年》裡被販賣的黑奴。《公義終站》的時代背景與《被奪走的十二年》相差超過150年,黑人的待遇雖然漸漸變好,但仍然未去到與白人平起平坐、權力平等的狀況。掌握公權力的白人階層,加上歧視黑人的風氣,「意外地」殺害了無辜的黑人,與《被奪走的十二年》的白人奴隸主人在本質上是相同的,這就是電影最想帶出的訊息。

最後,送上Oscar Grant事件的真實片段,讓大家關注美國黑人被歧視的情況。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