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30日星期一

香港獨立媒體: 【2014七一特刊】走進內地,反思香港:訪問朱江瑋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2014七一特刊】走進內地,反思香港:訪問朱江瑋
Jun 30th 2014, 10:12, by 詹妮

「社會運動是最好的公民教育。只有通過居民運動、工會運動,才能催化公民意識、工人意識、增加社會成員的社會歸屬感。如果沒有社運,人人都對社會漠不關心,變成了『反社會』,結果將會是很恐怖的。」朱江瑋(江仔)說。

他認為,反對並不必然反抗、打倒和消滅當權者。當一個人願意表達意見,他就要對話,提出社會價值,然後結連不同群體,同時承擔表達意見的責任。這是他參與香港各種社會運動十多年,以及內地勞工抗爭一年多的感想。

香港的問題多不勝數,為何他放下香港,轉而組織內地勞工呢?先從他投身香港的社運說起。

新移民與中港矛盾

江仔唸大學時,已有意服務社會。在朋友介紹下,去了深水埗社區協會工作,服務老人家。後來轉職街坊工友服務處,度過十年光陰。期間有份成立中醫和起居照顧員工會,協助電梯維修和紮鐵工人罷工,地區和立法會選舉,反高鐵,也是深刻經驗。

他經常反省,一邊參與運動,一邊反思社會變化,例如由排斥新來港人士衍生的中港矛盾。

也許,他關心移民群體,跟他的家庭背景有關。爺爺早年來港,父親在1979年申請由上海來港居住。他觀察到七八十年代,縱然有嘲笑新移民文化和教育水平低,例如「阿燦」,但這區分無異於內地本地人排拒外省人,較少用公民身分區分。新移民「問題」在九十年代才被提出,伴隨著政府削減綜援建議,首次在1996年,之後是1998年。政府、媒體和商界共同製造「綜援養懶人」,「新移民通常攞綜援」的刻板印象。這也是貢獻論的起源。

「那時新來港人士忍受,不去選擇參與社會。她們(大多數是基層婦女)跟本地人的關係,建基於利益,尤其是在1999年居港權事件之後。她們來港,被質疑是否來領取綜援。她們要證明自己,並非『攞著數』。我和父親以往沒有被問這道問題。」

「在六千元(2010年政府派錢)事件之前,新來港婦女不敢正面認同自己的身份,在新環境定居,被欺負也沒有辦法。那次事件後,部分願意站出來,認為自己有貢獻,是社會一分子,並會幫助其他人。」正如文首提及,江仔認為,運動才能增加社會歸屬感。

他補充,七八十年代的居民和工會運動,幫助香港逐步確立穩定的社會關係,並體現於定下權責,例如提出合理的居住環境和設施,換取願意在香港工作。

貢獻論與發展論破滅

碰巧,六千元事件前後,香港社會漸漸揚棄貢獻論。江仔認為,這是由於發展論--貢獻論的雙生兒--也破滅了:「貢獻論的前提是發展論。發展論是這樣:香港遍地黃金,每天也有發展,有手有腳,那會不行?當發展論隨金融風暴和沙士崩潰了,加上曾蔭權加劇新自由主義,發展論只剩下GDP和熱錢流入,民眾覺得發展論沒有關係,發展不會令他們受益。例如說:『你睇下租金物價猛咁升,你睇下我?』。發展論崩潰了,貢獻論也崩潰了。語言在沙士後逆轉,現在政府和商家反而說貢獻論,指新移民和自由行帶動香港經濟,但不再有說服力。」新來港群體成為社會問題的化身。

轉戰內地,才能總結香港經驗

漸漸,江仔意識到在街工工作到了樽頸,需要總結工作經驗,「尤其是香港民間團體走不出反發展的出路,失語起來。如果不談弱勢群體的貢獻,就只能講利益。政府願意給福利,但要換取放棄政治權利。這跟內地類似。如果我在裡面做,我難以做反省。」

他在2012年9月離開街工,10月轉職「勞工教育及服務網絡」。他的工作是教育工人,普及勞動法及倡議改善勞動法規。

內地工人抗爭難持續

在這一年半時間,他體會到一樣東西,是用經濟利益來換取工人包括參與權在內的政治權利和授權。工人如果「鬧事」,就會被老闆降職、解僱,甚至被拘留及起訴。

2010年開始出現大規模工人罷工、抗議事件,體現了大陸工人激進的維權意識。但目前工人的訴求,大多數還是停留在經濟利益的層面,如追討欠薪、經濟補償金、要求加薪工資、補交社會保障等,很少出現有要求工會直選等民主、政治訴求。工人鮮有跟政府談判,工人的訴求猶如燒香拜神,不知道有沒有作用。

很多勞資糾紛中,工人的訴求都是「買斷工齡」,說明工人對工廠沒有歸屬感,沒有信任感,只有錢才能信任。「買斷工齡」後的經濟補償金才是工人的保障。「這不是工人選擇的,而是社會告訴他,沒有什麼是信得過的。」江仔說道。

此外,目前大陸不允許工人成立獨立工會,官方工會要麼由共產黨控制,要麼由企業的管理層控制,無法有效地代表工人提出訴求,與資方談判。罷工難以持續。

「工人對工會改革,工會民主化的興趣不大,這與工人的身份有關……工人是城市發展的產物。目前在大陸工廠裡工作的工人,絕大多數是農民工。農民工,尤其是新生代的農民工,已經不適應回到農村,他們對城市的認同感正在增加。但目前,農民工普遍在城市裡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身份仍處在過渡期。」他說道。

勞工團體的轉型和挑戰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農民工對自身的權利已經很清楚。江仔認為,當前形勢下,勞工NGO的定位應是協助工人自我組織和發聲,「即是如何團結起來,選舉工人代表,與資方對話,尋求各界支援等等。」他們希望加強內地工人抗爭力量。

江仔補充,行動的時候是一種考驗,是建立信任的最好機會。只有自己的權利受到侵害,到了行動的時候,才會看出你自己有沒有勇氣和信心站出來爭取你的權利,才會看出其他工友的反應,才會看到工人團體會否互相支持和保護成員。

當然,轉型也附帶風險。由於大陸只允許官方工會代表工人維權,勞工團體若介入,則會面臨「尋釁滋事」等指控。

今年四月底,東莞裕元鞋廠四萬名工人罷工,要求廠方補交社保。深圳勞工組織春風勞動爭議服務部介入幫助勞資談判,結果主任就被公安暫時拘留,幹事至今仍被關押,被控「涉嫌尋釁滋事」。


十多個本地勞工團體及工會代表,在今年4月,到Adidas辦事處抗議,然後再到太古城中心的ADIDAS、NIKE、TIMBERLAND的門市示威,要求品牌商為裕元拖欠工人社保金額的事件負責。圖:全球化監察

中國政府對勞工團體一直又愛又恨。一方面,勞工團體為農民工提供進城後的生活指導,一定程度上幫助了政府穩定農民工群體;另一方面,這些團體的維權培訓,也一直引起政府警惕。

香港的勞工團體與大陸政府的關係,曾經處在「無合作」,「相安無事」的階段。一方面,在六四事件後,香港團體普遍不信任大陸政府,而大陸政府一直有對「境外勢力」保持警惕。直到2012年,大陸社會矛盾激增,罷工上訪的案例增多,政府難以控制,政府開始將責任推到了「境外勢力」身上。

江仔留意到,一般勞工團體的主要抗爭對象是廠商,避開政府。「香港NGO在大陸工廠的活動,主要是針對品牌商或歐美的跨國公司,配合西方的消費者運動,對象是資本,不直接與政府衝突。」

思考香港,不能撇開大陸

中港矛盾愈演愈烈,大陸與香港的信任感也在下降。不少香港人提出反對大陸,抵制大陸的各種口號。江仔認為這是「失敗主義」:

「現在整個世界已經是一體化,誰和誰都是分不開的。香港重新尋找未來的方向,不可能簡單地否認大陸、拒絕與大陸發生關係。這樣的香港我可以理解,但是令人失望。只有了解大陸,才能平等地與大陸對話,知道如何處理與大陸的關係,怎樣獲取大陸的尊重。」

他帶著這樣的信念,通過做工人教育工作來了解大陸,希望能為香港帶來一些改變。

採訪:一蚊健、詹妮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