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fifa網頁
上半場已經五比零,球賽頭30分鐘已經可以put in the fridge 了。尼馬和施華缺陣有影響,而德國球員無論質素和合作性確是勝巴西一籌,但這決決不是五球的差距。巴西兵敗如山倒,最大原因是史高拉利的豪賭失敗,令後防有太多空間讓德國快攻。
未開賽前一直都傳聞巴西會打保守戰術。一時傳聞會打三防中(保連奴、費蘭甸奴、古斯達禾),一時傳聞用勤力走動的韋利安代替尼馬,一時傳聞狂練十二碼。怎知最後名單出來,卻是一隊進取到不能再進取的陣容。不是以三防中塞死中路的433,而是和之前一樣的4231。不是韋利安,而是和尼馬相似、攻強守弱的班納特。在施華缺陣、雷斯和丹迪默契成疑、兩閘又攻強守弱的情況下,這樣的陣型實在稱不上防守穩固。
更嚴重的是巴西甫開球立即全隊壓上,進攻時往往有六、七個球員在對方半場。史高拉利的戰術是依賴後衛長傳,希望前場球員搶到球後可以快速進攻。這種戰術的好處是可以避免陣地戰,令巴西球員拿到球後單對單打個人突破,適合合作性不強、但個人技術或身體質素尚可的巴西球員。但這種打法極為冒險,後場只有三、四人,傳球被德國截到時,巴西立即要面對三打二、甚至四打三的快攻。像這樣後場有大量空間、防守人數和進攻人數相若的快攻,正是德國的拿手好戲。高路斯、梅拿、卻奧斯等都擅長利用靈活的交叉走位,引開對方後衛,拉出大量空間讓隊友後上。而且丹迪和雷斯一對中堅默契不足,在被快攻的情況下更易產生誤會。祖利奧施薩又不是那種擅於出擊清球的門將。因此德國開賽初段已經有好幾次漂亮的快攻機會,令巴西後防風聲鶴唳。
輸的第一球、第二球雖然是由角球、界外球而起,但歸根究底都是因為巴西在前場壓迫失敗被人快攻所致。第三球則是因為馬些路對拿姆的防守太鬆散,令他能輕易出球。第四球是最典型的示範︰巴西在後場人數不足導致被搶球,之後鬆散的後防線立即要面對快攻而導致失球。
一言以敝之,史高拉利的戰術正正暴露已方的防守弱點,讓對方以彼之長攻己之短。這打法把施華缺陣的問題嚴重化多了。如果一開始就立定心意死守、搏加時的時候德國球員體力下降再進攻、或是搏十二碼,那巴西應該不會輸得這麼慘吧?丹迪和雷斯縱然默契不足,兩閘即使攻強守弱,但如有足夠的防中掩護,應該不會如此醜態百出吧?
但這只是結果論而言。同情地理解,史高拉利的戰術又有其合理性所在。他大概是想重複上年洲際盃大勝西班牙的戰術,早早大舉壓上,靠前場壓迫攻入一球後,對方會被迫壓上而後方出現空間,那巴西就可以大打穩守突擊。這戰術是一種豪賭,勝則大勝,敗則大敗。洲際盃決賽時,史高拉利賭贏了。但今次他卻賭輸了,先失球的是巴西,於是被迫壓上的是巴西,結果兵敗如山倒。
這是巴西的國恥,是比1950年世界盃決賽輸給烏拉圭的「馬拉簡拿之恥」更嚴重的國恥。在巴西主辦的世界盃,出現巴西足球史上最大敗仗。馬拉簡拿一直被稱為巴西的廣島核爆,但和這場相比簡直是小兒科。比利回憶「馬拉簡拿之恥」時,還是小孩的他親眼看著巴西被烏拉圭在主場擊敗,親眼看著從來不哭的父親哭得淚流滿面。這是國殤,許多人暴動、自殺,馬拉簡拿成為整整一代巴西人的痛。比利那時向父親發誓,要幫巴西奪得世界盃,一報此奇恥大辱。巴西1958年出戰世界盃時,在比利、加連查、第第的心中,是帶著家仇國恨的屈辱比賽的。1950年的痛楚,成為往後幾十年奮鬥的動力。甚至比利上年接受訪問時,依然重提馬拉簡拿的歷史,並希望巴西能在今屆世界盃遇上並痛宰烏拉圭。
沒有馬拉簡拿之恥,就沒有比利。當德國沉醉於在巴西主場痛宰人家的甜蜜感覺時,他們或許不為意,自己已經製造出新一個比利。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