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9日星期三

香港獨立媒體: 學生不是商品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學生不是商品
Jul 9th 2014, 11:12, by 溫仲然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除了是香港大學的校訓,而且理應是辦教育者的精神,故辦教育者理應有如此的理念,但香港的大學好像還未能做到,尤其開辦副學士課程到成行成市的大專院校,自開辦以來,都一向遭人詬病,指其是學店,不是學校,只為牟利,不為作育英材。更甚者,近期有院校出售其「業務」,視莘莘學子的前途於不理,這確是令筆者對香港大專教育的前景有所擔心,而且對各院校的辦學理念有所質疑,到底是牟利,抑或是為香港的莘莘學子而作育英才?
香港的大專教育可由香港專業教育學院的高級文憑課程說起,以至由董特首所大刀闊斧的副學士課程。發展至今,大專教育已算是香港教育的重要一環,每年都有數以千計的中學畢業生,因公開考試失利,從而希望透過大專課程,能重入大學之門。筆者其實對大專教育是沒有太大意見,大學資助學位向來都僧多粥少,大專課程的確能給予莘莘學子一個接受大學教育的機會,但筆者所關注的是這些大專院校到底是發學生財,抑或是真正作育英才?
據筆者了解,香港眾多大專院校的質素良莠不齊,有部分甚至屢被揭發賣學位,沒有一個統一的評核標準,這對莘莘學子絕對是不公平,他們是抱著學習的心態,希望求學問,誰不知辦學者得過且過,只考慮學院的收生情況。為了能吸引更多學生報讀,不惜淪為學店,為的是能收多些學費,這又是辦學者應有的表現?這與一般推銷公司有何分別?推銷公司為的是他們的業績,希望能吸引多些顧客,而這些學店為的是他們的收生情況,希望透過高升學率而吸引更多學生報讀,這絕對不是辦學者應有的理念及精神,這只是一個在商言商的商人,其分別就只是他們是賣學位,其實這影響更加深遠,因為他們影響的是香港的下一代,所打擊的是香港下一代的前途。
其實這些學店的問題徵結是他們自負盈虧,如果其收生情況不理想,會影響其營運情況,甚至倒閉。故他們唯有透過高升學率而吸引學生報讀,而令他們能持續營運,甚至牟取利潤。更甚者,筆者知道有部分院校雖然有某大學的背書,但其實與該大學沒有從屬關係,而且是根據公司條例所註冊,這又是一間大專院校應有的表現?請問這又與一間商業公司有何分別?
近日,有大專院校有意出售副學士課程業務,引起各界嘩然,原來一間大專院校可以與一般公司無異,將其業務出售。筆者對在其院校就讀的學生予以同情,而且希望有關院校的管理層能收回成命,拿出辦教育者應有的精神,教育不是一項產業,而學生不是貨物,他們不能被出售。這樣做,你們又對得起學生嗎?同時,筆者亦希望社會各界能關注教育商品化,這對香港的長遠發展是有深遠的影響,到底香港的教育是否已演變成一項產業而已;如果是,這絕對是香港的悲劇。筆者在此希望大家還記得大學之道的深層意義,教育工作者要把自身所具的德行及道理,再推己及人,使莘莘學子都能領悟其中,並付諸實行,而且教育工作理應精益求精,要做到最完善的地步,並且保持不變,筆者希望他們至少都應該知道學生不是一件貨品,絕不能「被出售」。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