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4日星期四

香港獨立媒體: 制度的五指山──論校長的局限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制度的五指山──論校長的局限
Nov 14th 2013, 17:00, by 中大學生報

文:許閱

沈祖堯校長的公關形象向來開明,例如他在重大事件上不會沉默,以個人身分支持先前衝擊替補機制論壇的被捕學生,又或是強調「大學生應該是浪漫的」,必須努力嘗試成為通才、實踐人文精神。相比多屆前校長,沈校長的確帶來一陣清新之風。

然而,沈校長上任3年,已發生圖書館清潔工外判和職工被逼遷的事件,而工友作為主角幾乎被滅聲。若還是「膠樽」劉遵義當校長的時代,還可以歸咎於其本人;面對浪漫開明的沈祖堯,作出同樣的判斷就感覺彆扭。這樣看來,真正的問題並非出於校長其人身上,而是在制度之上。現在來讓我們踏上歷史的甬道,嘗試從歷史的脈絡中尋找制度的問題。

中大行政單聲道

在各位眼中,校長應有很大權力去決定校園政策。但實際上,校長本身受著行政架構的官僚制肘。中大行政架構中,擁有最高權力的是校董會,次之是教務會和行政與計劃委員會(AAPC),再下面就是各書院、學院的機關。而在中大擁有對大型政策最終決策權的,就是教務會、行政與計劃委員會和校董會。

我們可以看見,校長在這些機構中只是其中一票,沒有絕對的權力去作出決策。同時,在決策層裡面,絕大部分的人都是擁有所謂「專業」「管理知識」的人;相較之下,同學、中低層職工等就被管理層拒諸門外。其結果是在行政機構中我們沒有權力,因此聲音被忽略,沒有能力改變任何影響我們的政策。例如對於宿舍是男宿、女宿、男女分層還是性別友善,我們乃至宿生「自治」委員會都完全無決定的權力;又例如職工對於校內住宿的問題,也是完全無法參與決定。在沒權力的情況下,我們只能在體制之外作出抗爭,而這種形式的抗爭很難獲得成效,因此難以對權力作出制衡並阻止不公的政策。而在這種結構下,我們就更容易知道為何以下歷史事件會發生。

高錕──善良的學者

中大五十年來,作風與沈校長最相近的莫過於高錕校長。即便於開放日中受同學當眾奚落,他仍極力保護同學不受紀律處分,可見他對學生愛護有加。然而,善良的高錕校長在任期間,校內仍發生了多宗保健處事件[1],其中一個最為轟動的是「A同學事件」,是他不夠善良,還是有所局限?

88年10月,A同學在上游泳課的時候扭傷腰部,兩日後到保健處求醫,醫生林碧足懷疑斷錯症,表示A同學傷勢無大礙。雖然物理治療師勸A不要參加游泳比賽,可是林醫生仍然沒發出醫生紙,於是A同學應教練要求參加比賽。結果傷勢惡化,終身不能拿超過5磅的物件,也會影響日後懷孕。A同學事後向保健處發出信件要求解釋,可是一年來石沉大海,直到在學生報揭露事件一段時間後,校方逼於壓力才由高錕校長成立小組調查。一如既往,校方「力排眾議」,受最大影響的學生群體在調查小組仍是沒有代表。調查完畢後,報告內容不被公開,A同學也無任何賠償,亦無任何人要為事件負上責任。四年後,保健處再次發生類似事故。可見成立的委員會並不能好好的解決問題;而更重要的是,我們完全沒有權力去處理這些事情,而只能依賴校長去做。

劉遵義──「膠樽」亂校

遇著高錕、沈祖堯尚且如此,公認無視民意的劉遵義就更為離譜了。在劉任內,發生了「哭中大」[2]和「教務會改組」[3]事件,盡顯制度無視持分者意見。「哭中大」事件源於劉要求各學系的必修科目必須開辦英文班,有其他班次才能用中文授課。事件引起師生激烈反對,認為這樣的政策是放棄中大堅持中文教學、中西文化合璧的理念。校方面對各方猛烈批評,竟然只是公關式地開了一次諮詢會;而會上完全沒有解答各方提問,只是不斷重複官方說法。數月後,教務會便通過「雙語政策報告書」落實政策。

「教務會改組」事件,則是劉在各大專院校精簡教務會的風潮之下,向教務會提交要求改組教務會精簡架構,從200人減到50人。如上所述,教務會權力極大,本身學生委員佔的百分率已經極低(8%),權力又被限制[4],但在劉提出的方案中,竟削減了中大學生會會長的當然席位!而同時,不經民意授權的校方高層(副校長、學/書院院長)卻仍然保留當然席位。換句話說,連同其他教職員,教務會上監察行政機構的成員被大量削減。當時學生極力反對,並提出反建議,要求增加教務會的民主化程度,以及學生的權力和席位。這項建議在全民投票(學生最高行政決策機構)上通過,可是校方竟然完全無視獲得2000多名學生民意授權的建議,方案只是最後因反對聲音過大而擱置。

兩個政策明顯都與大部分持分者有著利益衝突,劉遵義卻強行通過,制度的暴力可見一班;面對制度的暴力,我們顯得那麼蒼白,所謂的諮詢草草了事,我們最終根本無力改變。

並非解決所有問題的萬靈丹

中大五十年的校長們,從李卓敏到沈祖堯,任內都會有著無視其他持分者利益的事情。可以預見只要我們一日不能進入決策層,我們的利益就會一直被忽略。

但是,歷史存在其複雜性,並不是說只要各持分者都進入決策層,亦即所謂的「員生共治」[5],所有問題就迎刃而解。舉個例子,「哭中大」事件並不是單單由校方推動的。一來,「哭中大」事件是整個中大「國際化」的其中一個重要的政策,而「國際化」則是到現今還在推崇的一個大趨勢。再者,在當時的環境中,教資會(UGC,掌控大學6成收入)的撥款條件包括教學素質,而教學素質則某程度上跟能否與國際接軌有關;希望獲得更多資助的校方,就會推動英語教學以提升國際化程度。還有,大學為了爭取更高的排名,會要求教授發表更多可被認可的論文,而論文大多數都要在國外發表才能被認可,因此大學就會更重視英文而忽視中文。另外,外地生很可能會支持增加英語授課班,某些學系亦可能因能增加資助而支持。大學在國際間彼此的競爭、UGC的財政問題以及學生內部不同的意見,這些持分者之間的利益權力衝突,令問題複雜化。

正正因為歷史有著這樣的複雜性,我們毋需幻想員生共治能夠解決全部問題,特別是校外的影響因素(例如UGC)。可是,員生共治能夠讓我們在面對壓力的時候,共同決定怎樣面對,去決定我們是否接受,在甚麼程度接受,而不是單單由校方決定。舉個例子,當UGC要脅縮減資源時,是否可以堅持不放棄中大的理念?而在其他地方削減資源?為甚麼一定要削減學系的資源,而不是在行政人員上?學系可是大學的根本之一啊。這些問題絕對有著討論的意義,可是在現時的制度上,討論的空間被扼殺,最後只有被迫接受校方的政策。

達致員生共治的第一步,是要在大學的行政架構中加入更多學生以及員工代表。而當中,學生更應佔一個足以影響最終決策的份額。這樣加入了決策層,可以讓透明度提高、有實質決策權去影響政策,而不是只能在諮詢上給意見,卻甚至無法得知最後校方會否接納。

期待校長 不如當家作主

港大新任校長馬斐森教授還未上任已經被批評「無知無能無心」,各界對於他上任都有著不同的意見。可是,當中只有極少數提及校長黑箱遴選的問題,而有關員生共治的討論更是完全缺席。到了今天,校董會學生委員方案仍待通過;校/院長遴選仍然沒有學生、工友的參與;我們不能參與決定校園、學系發展,甚至連課程能否開辦都沒有決定權。根據沈祖堯校長所講,校長遴選的條件包括學術成就、行政經驗以及大學理念。可是根據這些條件選出來的高錕、沈祖堯校長,不也一樣會出現很多忽略校園持分者的政策?制度不變,校長再好都不能改變太多。因此,我們應該朝著員生共治的理想進發,依靠的不只是一個沈祖堯/高錕,而是每一個在校園裡生活的面孔,這樣才能真真切切的建設更好的校園。

[1]:詳情可參閱《2010迎新特刊》的〈黑箱之極致:保健處攞命驚魂

[2]:詳情可參閱《2013迎新特刊》的〈Shape Shifter﹕Internationalisation of The 中文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3]:詳情可參閱《立此存照-對中大校政的批評和建議》,中文大學校友關注大學發展小組,2008

[4]:《香港中文大學條例》規程14.5A

[5]:詳見另文〈員生共治:校園民主的體現

原文刊於此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