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於此
文:周回
「男人老狗戴耳環,娘娘腔。」、「女人玩舉重,豈不像個男人?」這些說話我們常從電視劇中聽到,性別定型近年成了熱門話題,根據婦女資源網的定義,性別定型是「社會文化對性別的標準化期望及規範,例如女性要文靜,男性要強壯等等」。性別定型無疑為我們帶來不少框框,但其實,被定型的又何止性別?
「原來你是唸中文系的,那將來當老師嗎?」
「你不是唸BBA的嗎?未來大老闆啊!」
「唸政治的嗎?你想當長毛接班人?還是當特首呀?」
如果說性別定型可怕,學系定型也令人煩惱。但不同的是,性別定型是別人給你的框框,學系定型則主要是自己給自己的限制。
從前我們以為,中學階段努力溫習,進了大學就一片光明了。現實卻是,有人因公開試成績欠佳,退而求其次選了自己沒興趣的學科;有人讀了一個學期,就發現心儀的學科實際上跟想像落差很大;有人則有心無力,勉強進了心儀的學系卻力有不逮,掌握不了知識。想到這裡,學子們都會想,我的一生毀了。但,學系,真的奠定了我們的人生麼?
誰給學系定分界?想了想,其實沒有人。
我想當記者,可是我進不了新聞系,我的人生還有什麼意義?前無綫電視新聞主播趙海珠,大學其實是主修日本研究學的。就連碩士,她也並非修讀新聞,她是畢業於科大工商管理碩士的。但今天,相信她新聞之花的形容仍舊深入民心。
無論是報章、網上媒體,還是電視新聞,都不難看見蔡子強的蹤影。這位中大政政系高級講師,多寫政治評論,寫出個名堂,可是他大學本科其實不是政治,也不是中文,他唸的是企業管理。
再舉一個例,有讀過文化人馬家輝的文章嗎?傳媒人、專欄作家、文化評論學者,這都是他所為人津津樂道的身份。但他並非主修什麼文化研究或是社會學,他唸的是心理學。
夢想可以只有一個,但路絕對不只得一條。大學並非職業培訓所,你主修什麼學系並不代表你將來就作甚麼工。大學之道,在於好好攫取知識。以我所就讀的大學為例,不計算因新學制開辦的學系,學系數目也有50個,而每個學系於每學期,也會開辦起碼十數個課程。有心有力的,可以選修主修學系以外,自己趨之若鶩的學科,開拓眼界。沒有時間或多餘學分的,也可揀選感興趣的課題,前往旁聽,了解五花百門的學問。又或者,你可以多參與不同的活動,了解自己真正的興趣,從多種經歷中發掘潛能。再不然,把課餘時間全花在圖書館內,好好讀萬卷書,增長知識。這都是達成理想的方法,而於主修學系裡學到的,也終有一天派得上用場。
界線,從來是自己給自己劃的。嘗試把界線擦走,好好放膽走出去吧!唸不了心儀學系的你,別自暴白棄。不一樣的路,也許會通往更美的終點。共勉之。
原文刊於此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