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回收運作看似簡單 – 聯絡商販、收食物、送到中心、派發食物… 完。
但你從來不會想到: 收集食物前需要精心計劃;收集過程中需仔細盤算;接觸街坊時需下的苦心… 才可令整個計劃得以運作順利及帶來如此深遠的影響;而在天水圍促成整件事的,是社區內數十名的「師奶」。
「師奶」一詞 - 在過去的的社會上往往與「無知婦孺」扯上關係,認為她們沒甚學識,社會大事跟她們沾不上邊,只是家中的「湊仔婆」。但從今天開始,筆者希望顛覆大家對「師奶」的形象:當你試過參與天水圍社區發展網絡的「行動」,無不對她們的細心及聰明的想法感到驚訝,亦會知道社會過去對「師奶」的認知有多膚淺。
從中心出發,我們一行三人從天悅邨推著車仔走到天澤街市,去程已花了接近十五分鐘,到達街市後其中一位收菜員阿陸熟練地將手推車推至街市一落閘檔口旁,將菜籃由大車搬至細車,準備到各檔口收菜。筆者好奇問:「為何要大車搬細車? 大車不是收得更多嗎?」原來街市巷頭巷尾狹窄,大車即使收得多卻難以穿插,街坊檔老闆亦會有微言,所以寧願多行幾轉。在街市收食物亦有分先後次序,例如蔬菜瓜類儘量先收,生果類放面,因為捐贈的生果通常已熟透,單以手指輕輕一壓也會損爛,若將生果放底,運到中心大都已經壓成「生果蓉」了。除了要顧及食物種類,亦要因應每個檔販的收鋪時間來擬定「收菜路線圖」,才不會走漏每一個商販。有時商販未有捐贈時,收菜員亦會識趣地講聲「好生意呀!」,不會令對方因沒捐贈而感覺尷尬。
其中一個檔口捐了將近二十多個熟透的「淋滋滋」林柿,如果由筆者處理,只會用蔬菜做底,便將那二十多個林柿求其放在上面便「大功告成」,但阿陸找來兩塊墊生果的發泡膠底盤用作「防震」,才將林柿逐個整齊放上,以免到中心時變成「柿餅」功虧一簣。
是次收獲非常豐富,有多達十多蘿滿滿的菜籃、麵包數十個、還有涼茶 (沒錯,連涼茶也可以回收)及其他熟食,單單一晚就已回收了超過百多公斤的食物。問題又來了,三個人,兩架車,二十多分鐘的路程,大量的上下斜坡,如何可將食物完整地運回中心?阿陸先在菜藍上放上一個發泡膠蓋,為免繩綁得太緊而將瓜菜壓壞,再用繩將手推車及菜藍以井字形「五花大綁」(如何綁得穩也是一門學問),確保運輸期間菜藍不會左搖右擺,希望能將食物損耗減至最低。
由於收集的食物全是賣剩蔬菜,種類及數量完全不能預計,中心曾試過收足兩個月的通菜,一個月的林柿,雖說是免費食物,但長期只吃一兩種蔬果也不禁令人納悶。此時,又再次見證「主婦智慧」的厲害: 通菜除了用作蒜蓉炒、牛肉炒及製作雜菜煲外,還可以加蛋煎製成通菜餅;林柿除了當生果吃,還可以製果醬、煲湯,甚至製作成沙冰! 即使你學識有多廣博,但筆者相信,閣下都要對這些「師奶」的創意無限為之折服。
天水圍社區發展網絡項目主任梁麗欣 (阿欣) 指,希望透過收菜計劃為婦女在公共領域創造更多發揮潛能的機會,從而提升她們的信心及社會地位,著重家庭照顧者如何肯定自己對社會的貢獻和價值,達到充權(empowerment)的效果。其實每一位婦女都有她們的獨特之處,只是社會上欠缺一個舞台給她們盡展所長。以整個食物回收分享活動為例,從捐菜、收菜、派菜、摘菜、煮菜到處理廚餘;從計劃、準備、實行、檢討到創新,大部份都由婦女一手包辦。只要社會肯給予機會,她們總有辦法令你眼前一亮。
天水圍社區發展網絡的計劃能做到集減少食物浪費、建構社區關係、提升照顧者地位三方面於一身,理應大力推廣及加以發展,但計劃同樣面對其他食物回收機構的問題: 場地、儲存空間及人手不穩定的限制,令計劃只能回收天水圍兩個街市的食物。
有賴私人基金的支持,機構目前仍可正常運作並努力開拓食物分享網絡,但最令機構困擾的是未有足夠的儲存及派菜地方。阿欣憶述曾經有檔販捐贈十數籮苦瓜,對方指若未能當天拿走便要全數棄置,最後只能急「call」所有「有衣食大使」(註:該中心協助食物回收及再轉贈的義工) 幫忙,才能消耗該批苦瓜。同類型的事件已非第一次發生,她指出,街市有些檔口或商場鋪位長期空置,管理公司若能以免費或低價出租予機構暫作儲存,同事及義工已無須如此「頻撲」。另外,現時機構其中一個收集剩食的街市位於天澤邨,但礙於在附近未能租借地方用作定期派菜點,令大家需要長途跋涉將食物「邨搬邨」,損耗多之餘,當區有需要的居民亦未能受惠。
本會相信除了環保署,部份公營部門如房署等等在食物回收上亦能提供協助,現時房署亦有與其他環保團體合作,於屋村內租借單位進行食物回收及捐贈的工作,若房署能將有關計劃擴展,與更多的食物回收機構合作,甚至推展至每個公共屋邨亦有食物回收點,惜食運動所設定「三年減少10%廚餘」的目標也不難實現。
文:香港地球之友環境事務主任馮詩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