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曉得從那天開始,若你走到旺角的商店或尖沙咀大型商場,部份店員已不說廣東話,取而代之是普通話的「歡迎光臨」。某些售貨員更鮮會主動招呼閣下,只因你是本地人,購買力及不上內地客。店舖服務和貨品款式,也以迎合內地客為主。而不管商場內的告示牌、餐牌,以至東鐵沿線的指示,均加入大量簡體字以應內地客需要。
自1997年7月1日起,市民普遍認為香港殖民地時代經已完結。但有趣的是,現時香港仍彷彿一塊殖民地,差別是「宗主國」由英國變成中國,我們依舊活在「被殖民」的氛圍中。若按中國的官方論述,中國是「收回香港」、對香港「恢復行駛主權」,但對歷史稍有認識的人都知道,當初割讓香港給英國的是「大清帝國」。嚴格來說,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97年前從未擁有過香港的主權。唯當年中、英兩國就香港前途進行談判時,香港卻因為並非「主權國」而被拒諸會議室門外。世界上絕大部份殖民地,在掙脫殖民統治後都會宣佈獨立,例外的可能有香港和澳門(都已「回歸」中國了)。在「回歸」一事上,香港的主體性和選擇權一直欠奉。假若在歷史上,香港從來沒有被「中國」擁有過,那麼香港「回歸祖國懷抱」這「血濃於水」的動人一章,在某程度上算否中國從英國手上「奪取」了香港的另類侵略?
不時聽見有人對「偉大工程師」鄧小平歌功頌德,說他「發明」了「一國兩制」這新穎制度,在處理香港問題之同時,也為「收回」台灣立下榜樣。「一國兩制」成功與否言之尚早,但可以肯定的是,特區與港英政府有一定相似性(如香港參與國際組織的獨立地位),某些「重大決策」需聽命於「宗主國」。特區政府設立了終審庭,但「人大釋法」已清楚指出香港的「高度自治」果真「高度」有限。從前香港法庭,以同樣行駛普通法的英國樞密院作最終依歸。而此刻香港終審庭在最終裁決後,卻隨時面對人大釋法這「終終審」。還幸不用上訴到北京,否則香港律師全都要再唸法律了。
即使我們承認香港並非中國殖民地,但你我都難以迴避,香港跟內地不論在文化、經濟、法律、日常生活習慣、自我意識等多方面的重大差異。儘管近年越來越多香港人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偏偏我們不變地強調「香港人」這獨特身份。當大家跑到外國時,也習慣告訴老外「我是香港人」。算否逼上樑山?性急的中國總希望香港盡快及進一步「投入懷抱」,想多了,共產黨便無所不用其極,在意識形態和經濟政策上同時出招。數年前電視廣告便有一句「說好普通話,闖出新天下」的宣傳口號,強調說好普通話的重要性。而近年大、中、小學的普通話課時越來越多,令人回想起在殖民地時代,學生總被灌輸「英語不好便要乞食」的意識形態。若非去年「撐粵語運動」風起雲湧,我們可能真的誤以為「普通話」才是中文正宗,而香港主流的粵語只屬邊陲小方言(也要謝謝陳雲)。
2003年大陸開放來港個人遊,越來越多內地遊客南下消費,促進香港經濟。滿街滿巷的「人仔」,除了是香港旅遊業興旺的象徵外,更是香港日漸依賴內地的明證。透過經濟手段(包括CEPA、內地人來港投資等),中國正步步進逼影響香港。在這互動過程中,香港人為了把握商機,自願向中國投懷送抱。若你相信馬克思的主張,下層建築(經濟)決定上層建築(意識),那麼熟讀馬克思主義的共產黨,正在對症下藥,希望治癒香港的「抗共頑疾」。在此我們嗅到了新殖民(Neo-colonial)的味道,透過經濟手段影響別國、製造依賴,對方不知不覺間拜倒裙下,淪為變種的「殖民地」。所謂「雞脾打人牙骹軟」,人民幣更勝當年英國的船堅砲利,「佔領」香港又何需動刀動槍?還望店員們在普通話「歡迎光臨」發音越見精準之同時,大伙兒仍能在維園的晚會中聚首高歌,熱血靜待中國民主的來臨吧。
參考資料:
Pieterse, Jan N and Bhikhu, Parekh (1995). Shifting Imaginaries: Decolonization, Internal Decolonization and Postcoloniality. In The Decolonialization of Imagination: Culture, Knowledge, and Power, J.N. Pieterse and B. Parekh eds. pp. 1-15
李嘉言 (2008)。「後殖民」的政治曖昧性 (The political ambiguity of "post-colonial")。在《文化研究@嶺南》第九期,2008年1月。
http://www.ln.edu.hk/mcsln/9th_issue/key_concept_02.shtml
原文載於《文化研究@嶺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