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0日星期日

香港獨立媒體: 致那時意氣風發的Franz Ferdinand

 
Shop Tervis tumblers.

Create a one of a kind personalized gift. It's fun and easy to design!
From our sponsors
致那時意氣風發的Franz Ferdinand
Nov 10th 2013, 08:52, by 斐宇梧的中文唱片架

Coldplay的登場,曾一度令英倫搖滾再現輝煌時刻,但對比之前百家爭鳴的「Britpop」運動無比精彩,後Britpop時代的英國搖滾圈確是相較黯淡了下來。英國很多媒體在此時都急欲推一些有潛力的band,以助他們成為明日的「神級天團」,來製造又一次的繁盛局面,這包括Keane、Franz Ferdinand、和後來被熱捧上天,而迅速「上位」的Arctic Monkeys

取名自奧地利費迪南大公的Franz Ferdinand,深受著The Cure、Talking Heads的影響,樂迷應該都懷念他們第一張同名專輯帶來的暢快之感,像師承了八十年代Post-Punk的直接魅力,不同於以往Brit-Pop的感傷、迷離傳統。他們的歌曲是有點上一輩過時的老氣味,但奇怪又從aggressive的音樂中綻放年輕無懼的光彩;他們的曲風雖表面簡單,可編排上會有很多的想法,並非一直要走著平坦路。

當中最為人熟知的《Take Me Out》,便體現了Franz Ferdinand的音樂構思,其前段「直路行速」般的演奏,一切忠於慾望,如野性的詮釋法;跟著節奏的換擋,鼓擊結他大搖大擺、我行我素地「橫行」,更俱直面衝撞的侵略性。《The Dark of the Matinée》的Power漸推向滿格,明示人於低潮中走出來,那近臨門前的放緩像鬆了口氣,亦為了醞釀「最後一腳」的反擊力,突出有「妳」協助而重獲對生活的自信。《Come On Home》密集撥弦的結他intro好比暗湧滾滾翻湧,編曲的上行或下滑帶動情緒的起伏,間奏keyboard的醒神之露面,我認為是專輯最俱風采的一筆,再對照歌曲之後的不傷感至死而留回味餘地的ending,都彰顯著Franz Ferdinand那時「彈跳性」極佳的音樂駕馭力。

節奏感強烈的《Michael》,很多人會理解成一首有同性戀傾向的曲子,據此,Franz Ferdinand曾認為這樣模棱兩可的歌詞遐想(其實也很明顯啦),才可變做聽眾自己的東西而非僅藝人所主導控制。他們不把音樂「定死」的做法,還見於《Auf Achse》的曲調內,以冷漠壓抑悲傷的擴大,反更增強悲劇的色彩。研究神學的Alex據說在這歌的最後部分參照耶穌受難的經歷,他將對無回報的愛之堅持,喻為痛苦的折磨,讓被唱到氾濫的失戀題材,瞬間得到升華。結構並不複雜的《Franz Ferdinand》,卻有種從簡約中透露深刻的美學風範,一如封面醒目的字體設計所蘊藏的藝術性,而《Take Me Out》那支令人難以捉摸又會覺得有趣的MV,如果不提也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是向著達達運動/超現實主義領軍人Max Ernst的圖像小說致敬呢。

Franz Ferdinand的首張同名專輯,確實大多數曲目都有其精彩的地方,而且結合在一起又是那麼地連貫、流暢、渾然天成、令人痛快,像看了一部故事緊湊的電影,還帶著「意氣風發」的神情!他們將鼓和結他(尤其是結他)的位置推前,讓人重新把焦點放到這些搖滾的基本配備上,而這,正是通往Franz Ferdinand對陳舊但美好年代致敬的期望開始;他們的鋒芒初露、能受到各方贊譽,除了上述專輯的優點之外,還與人們的一種「緬懷」情結有關。因此,Franz Ferdinand的第三張專輯轉型而未獲很多「老」樂迷的認同,我想部分原因是由於類似的能引人感覺到「復興」的特質被除去所造成,而其首張同名專輯的強大,也令到大家都產生了一種「認定」,認定他們天生屬於以結他為主角的樂隊,它為Franz Ferdinand定立了一個高標準,致使樂隊往後的作品都好像在走下坡路,光芒再難出現。或許,那屬於他們的時代,亦都已經慢慢過去……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