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4日星期二

香港獨立媒體: 紀錄片

 
Take the Style Quiz

Join JustFab and get one pair of extraordinary shoes or bag every month, handpicked for you by our fashion experts.
From our sponsors
紀錄片
Dec 23rd 2013, 16:00, by 葉七城

(原刊 av magazine 20-12-1013)

在一個網頁看到一篇文章,選了25部會令人看後哭得不能自已的紀錄片(http://www.buzzfeed.com/louispeitzman/documentaries-that-will-make-you-c...),名單中有很多部我只聽過名字但沒看過。弄哭別人,並非好的紀錄片的唯一標準,我明白這是一道吸引讀者的題目而已,但好的紀錄片,除了呈現事實,必能打動人心。

觀乎這25部電影的題材,很多都是聚焦社會上的弱勢社群及被歧視的人,例如貧窮的人、身體有殘障的人或患有疾病的人,單看介紹已經令人心酸,只有極少數是令人感到快樂的題材。

看了《一首搖滾上月球》,很不是味兒。片中幾位爸爸的故事很感動,但紀錄片導演的機心太重,刻意要這些爸爸聯手做一件事 — 組織樂團,參加海洋音樂祭對老爸們來說,似乎欠缺一個很強的理由。

記得讀書時,老師教我們拍攝紀錄片,盡量讓片中主角帶出故事,導演可以安排某些「情景」,但最好能「隱形」。《一首搖滾上月球》的導演黃嘉俊「要」拍一部紀錄片的意圖太外露,背後主催的「四分衛樂團」替他們創作好「需要」言志的歌曲,有時蓋過了片中想表揚的父愛。

所以,結局的不完美(老爸們的樂團未被海洋祭選中演出)挽救了整部電影,反而能看到另一層面的真實–首次看見團員的情緒(為未能入圍而齟齬)。顯然這個結局可能是製作人意料之外,從他們落力為樂團「度身訂造」的幾首言志歌曲,預計入圍應該沒難度,可以轟烈地來一場海洋祭的終極演出,現在機關算盡,卻事與願違。

很有理由相信,《一首搖滾上月球》的導演黃嘉俊製作人,是受了另一部台灣廣被推祟的紀錄片《不老騎士》啟發, 我覺得《不老》的感情較為真摯,片中都是尋常老人家的故事,但因為他們的閱歷而令人感動,我們也看到團長兩度入院,仍要堅持陪大家完成目標的「痛」。

看了《Exit Through the Gift Shop》:一部關於街頭藝術的紀錄片,但卻很奇妙地顛覆了紀錄片的主客關係。影片標示導演的名字是著名的英國神秘街頭藝術家Banksy,但這不太可能是Banksy的作品,電影是錄像發燒友Thierry Guetta,窮半生精力追訪街頭藝術家,在一次偶然機會下,他成為了Banksy在美國的嚮導,Banksy亦答應讓他紀錄街頭創作過程。

exit through the gift shop 04

電影後段反客為主,Banksy成了導演,紀錄Thierry變成 「Mr.Brainwash」(MBW)的過程。Thierry更在Banksy鼓勵下,傾家蕩產,瘋狂地投入創作街頭藝術,變成美國當紅的街頭藝術家,他更將街頭藝術企業化,僱用藝術家替他提供創作意念,在媒體報導下,Mr.Brainwash火速成名,短時間內開了大型的展覽,作品有價有市。

《Exit Through The Gift Shop》探討街頭藝術,也反思了紀錄片的形式。有評論甚至認為Mr.Brainwash 本人便是Banksy惡攪及諷刺藝術圈的一件「作品」,如果屬實,Banksy真是可點石成金的高手,更加顯得藝術界的跟紅頂白。

原文刊於此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