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30日星期四

香港獨立媒體: 室樂盛宴

 
Photoshop - Beauty Retouching

Learn how to improve your photoshop retouching skill and knowledge in 21 easy techniques! Take this course for just $25.
From our sponsors
室樂盛宴
Jan 29th 2014, 15:55, by edison

上載至 IATC 網站:http://www.iatc.com.hk/?a=doc&id=29968

數近期最矚目的古典音樂節目,必定是香港國際室內樂音樂節。這個由飛躍演奏香港(Premiere Performances) 主辦的節目已經是第五屆,由台裔美籍小提琴家林昭亮擔任藝術總監(首兩屆是李垂誼),音樂節為期9日,共有7個音樂會,參演的演奏家或單位多達17位,又有工作坊和講座,是一個相當具規模的音樂節。

若想欣賞所有演奏者的演出,固然可聽全部的音樂會,但若然沒有時間或金錢,可選擇一個較折衷的辦法,就是聽最後的閉幕獻禮,因為大部份演奏者都會在這場音樂會演奏,為室內樂音樂節帶來完滿尾聲。可惜,在音樂會前林昭亮在台上說兩位霍夫曼因事要在星期一離開香港,幸好他們找到Aloysia Friedmann及Joshua Gindele頂上(前者本是來港度假,還帶了自己的中提琴) ,才令這次在星期四舉行的音樂會可以如期進行。

該晚有三套表演曲目,分別是韋華第的《B小調四小提琴協奏曲,作品3之10》、布拉姆斯的《降B大調第一弦樂六重奏》及拉赫曼尼諾夫的《交響舞曲》雙鋼琴版。雖然曲目安排上沒有明確主題,不像其他音樂會般集中某國家的音樂(如德國音樂之旅、俄羅斯巨匠等),但這些樂曲的創作年份超過200年,橫跨巴洛克時期至近代,作曲家的國籍亦不相同,讓觀眾能在一個晚上欣賞到風格截然不同的音樂。

韋華第以創作協奏曲聞名,數量驚人地多達500多首,對這個樂種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亦成為後來者鑽研學習的「範本」。韋華第的作品3《和聲的靈感》是一本有12首協奏曲的作品集,於1711年出版。由於當時樂譜出版仍未流行,所以這作品集的面世對音樂界帶來不小的衝擊,亦在倫敦和巴黎相繼得以再版,韋華第也因此提升自己在歐洲的名聲。

負責拉奏小提琴的順序為諏訪內晶子、列賓、林昭亮和赫德里希。這次演出當然沒有小型樂隊伴奏,取而代之是兩支中提琴、一支大提琴、一支低音大提琴和古鍵琴。這首作品主要由重覆音、分解和弦和音階構成,沒有明顯的旋律,有點像無窮動樂曲,演奏時要非常注重重音(accented note),來維持節奏和音樂的動力,亦有助表演者整齊地合奏。當晚各位演奏者在這環節上處理得很好,輕重有序。此外,他們做的梯級力度(terraced dynamic) 非常有效果。各小提琴手在獨奏時展示出自己的音色:諏訪是高亢尖銳;列賓是響亮廣闊;林昭亮是暖和平實;赫德里希是較陰柔。當中林昭亮最有ensembleship sense,經常面向其他演奏者,跟他們互動。

不過列賓的表演較失色,兩鬢已斑白的他竟曾大意地左手勾到琴弦,發出聲響。在一些齊奏樂段他的弓法與其他三人相反,可能他兩天前才完成一場以他為中心的音樂會,還未完全恢復過來。此外,在運弓上當其他人在用弓中部分拉奏時,他常用到弓尖部分(通常柔聲演奏時會用弓尖拉奏,但列賓的聲量不比其他人弱)。

弦樂六重奏是不常見的樂種,布拉姆斯共寫過兩套六重奏,該晚奏的是第一套,配器是在弦樂四重奏的基礎上加入中提琴和大提琴,令高、中和低音取得平衡。筆者認為這首樂曲是整場音樂會演奏得最好的一首,將布拉姆斯的情感,特別是對「師母」克拉克那種相愛卻不敢愛的複雜感情表達出來。第一樂章開始時六人拉得非常暖和溫馨,到後段變為痛苦扭結,反映出布拉姆斯愛情路上由甜轉苦的歷程。筆者在此音樂會前找來一個1989年的錄音來聽,當中包括了Isaac Stern、馬友友和同是擔任第二小提琴的林昭亮。該晚的演繹不及錄音的戲劇化,卻著重抒情性。第三樂章是變化多端的短樂章,眾人的演繹非常精采。最後樂章中間部分拉出激烈掙扎的味道,結尾的撥奏則是佻皮輕快。整套樂曲演奏完後,觀眾都不禁唱采起來。

筆者對負責第一小提琴的赫德里希印象甚佳,特別是他那種不卑不亢的表演風格,而不作浮誇的大動作,沒有show off的意思,只是默默地奏好音樂,是非常良好的音樂態度 (可能跟他曾受嚴重燒傷,幾近不可再拉琴有關)。王健的演出也使人印象深刻,他就像一個深藏不露的武功高手,雖然獨奏樂段不長,但每次準能表現到其深厚扎實的功力。他與另一位大提琴手Joshua Gindele在第二樂章的一段急促,連續地上下行的音階奏得精采非常。

中場過後是拉赫曼尼諾夫的《交響舞曲》,它是作曲家最後的作品,也是他唯一在美國內完成的作品。交響舞曲先為雙鋼琴版本,後來改編成管弦樂版本。雖然拉氏擅長寫優美旋律,但交響舞曲的風格反而類似普羅歌菲夫的音樂,敲擊性異常強烈。

彈奏此曲的是柏加和梁喜媛。兩部鋼琴不是成一直線地對著放置,而是些微呈V字地放,方便二人可不受琴譜遮擋,互相對望交流,亦使觀眾能清楚地看到他們的彈琴手勢。梁喜媛的手腕較常曲起,柏加雙手較平,手指向內勾的程度較多。只用右手彈琴時,柏加會如指揮般搖動左手。琴技方面,柏加明顯較年青的梁喜媛成熟,不論是琴觸或層次都較豐富。到了音樂後段激烈的部分,柏加也會激動地踏腳,臉色都轉紅。

有趣的是,坐在柏加幫他翻譜的,竟然是林昭亮!表演結束後柏加興奮地表示他有一位星級翻譜員,並將會彈一首巴西風格的樂曲,更預告當中有special percussion surprise。那首加奏果真帶有森巴嘉年華的感覺,然後本應翻譜的林昭亮竟拿起兩個小沙鎚玩弄起來,果真是一個驚喜,為音樂會帶來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束。
.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