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最近的「中港矛盾」話題,我實在是沒有力氣動筆再寫下去。從收回單程證審批權,到人口上限,到種票,到假結婚,到資產審查,到現在窮人有沒有責任跟本地人結婚,龍門搬來又搬去,移動速度之快,距離之遠,我想祇有跟宗教人士的爭論可與之相比,亦有過之而無不及之處。
他們說這麽多,其實就是不想看到大陸居民,不管他們是持單程證還是旅遊證件,是家庭團聚還是公幹留學。他們認爲所有大陸居民都是次一等的物體,但在正式場合又不能明確說出口,會被人說他們歧視,所以祇能躲在各種藉口背後繼續發表這些内裏充滿仇恨的言論。
如果真要說政策問題,方法是絕不一樣。要說政策,首先我們要明白制度怎樣運作,有什麽是不能和不應改變的,例如法治和人權,然後再去考慮問題核心是什麽,根據這個核心去調整政策。就像醫生動手術一樣,如非必要,他不會將整條手臂切下來,而是祇會將對身體有害的組織切除,將影響減到最少。
如果說大陸居民來港購買引起通貨膨脹、物資短缺、資產價格上升的問題,那是其實是出口過多的問題。解決方法就是降低出口,香港可以提高匯價來提升外來者購買貨物的價格,以此降低出口量。如果是說醫療服務不足,那香港可以增加公營醫療的撥款,甚至將公營醫療變爲公營的醫療保險,合資格的香港居民免費使用,而外來者祇能使用私營醫療服務。如果是外來資金過剩,香港應提高利率以緩和經濟。如果是租金大幅上漲,政府再不施行租金管制的情況下,可以增加物業增值稅加租金稅,甚至財富稅去阻止某些人的「尋租行爲」,從而減少負外部性。這些方法都不需要排除什麽人,更不用提出什麽「蝗蟲論」,因爲它們是針對問題核心而作出的對策,而非針對人。
至於持單程證的人,這又是另一個問題,不能混為一談。持單程證者,因爲配額的關係,等候時間甚長,這除了減少家庭團聚的利益之外,更會延遲他們融入社會的時間,減少他們的整體能力/人類資本。如果出發點真的是要保障家庭團聚的權利,希望單程證人士融入社會,「爲社會提供更多貢獻」,正確的對策是減少等候時間,廢除配額,增加幫助他們融入社會的開支,例如開辦語言、生活文化、制度法律、就業技能、同等技能認證等計劃和課程,增加他們的社會流動性,讓他們更早、更容易融入社會,這樣他們就可以「自力更生」,而不用依賴社會福利。
如果是覺得這樣會增加政府開支,那正確的對策和要求就是改革稅制和福利制度。先將政策按照目標與所期待收益分清楚,按照收益提供適當的財政支持,然後在增加稅率的累進幅度,讓富裕的人承擔他們應有的責任,因爲他們能從社會身上獲得更多。這樣的制度改革對社會所有人都有好處,因爲對教育、醫療、就業計劃、兒童津貼的支出是所有人都能獲得的福利,而這些開支實際上是一種投資,而不是單純的支出。
也就是說,這些大力爲「中港矛盾」煽風點火的人,其實說了幾個月都不能提出一個正當、能夠針對問題核心的政策來,以爲自己說了一堆無知言論就是「政策討論」,也以爲他們的所謂「政策」真的能掩飾他們的歧視和仇恨心理,就跟掩耳盜鈴沒有任何分別。
(圖為編輯所加,取自中大本土學社Facebook專頁)
原文刊於此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