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文《明報「失守」VS新媒體時代的冒起》引起《明報》前線工作仝人的負面回應,實在始料不及,在此首先作數點不必要的澄清:
一、對《明報》管理層近期的異動,老徐絕對沒有幸災樂禍的心態。本人曾經是傳媒工作者,既做過前線,跑過調查式報導,亦當過管理層。雖然已經離開這個行頭超過十年,到今天傳媒工作尤其是前線工作仍然是我最鍾愛的,我沒可能樂見傳統媒體的「失守」。
二、《明報》管理層異動絕對是威脅香港「言論自由」、「新聞自由」的一件大事,香港市民絕對應該關心,並支持《明報》仝人保護這爿園地不受到侵擾。拙文沒有提及這樣的立場,是因為每篇文章都有不同重點,我相信《明報》事件發生不久,上述論點的文章應該不缺。拙文是希望在探討「網絡媒體」興起對「輿論空間」的積極影響之外,還是寄望傳統媒體經營者返回基本,就是報導事實和監察政府,才可以讓媒體消費者重回懷抱。
三、拙文沒有說過新媒體「取代」傳統媒體,任何有基本常識的人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拙文有這樣的一段:「過去,市民對於傳統媒體有兩大基本要求或說期望,亦是其核心的存在價值,網絡媒體難以取代,那就是:一、提供準確的資訊,二、飾演監察政府和公職人士的『第四權力』⋯⋯」拙文下半部綜論新媒體近年的冒起並在「輿論空間」的拓寬上起了一定作用,這樣的觀察和描述不應視作是「取代」傳統媒體的所有功能。
四、對於《明報》仝人在此風雨飄搖的日子願意緊守崗位,對抗外來之手對新聞自由的侵擾,老徐是深切認同並與以表揚的!
澄清至此!對於新媒體在「輿論空間」的拓寬上,我想作一點補充。或許有人認為老徐對新媒體過於褒揚,畢竟在閱聽人數方面,到目前為止,新媒體仍然難與傳統媒體比擬。在此我引用Malcolm Gladwell的"Tipping Point"(引爆趨勢)一書的「少數原則」補充一下:一件產品、一個觀點能夠引爆趨勢,主要靠的不是大眾(mass),而是連結者、專家及推銷員這些「關鍵少數」。
讓我在此舉一個例子,2013年最風火的一個社會運動「佔領中環」是如何弄起來的呢?戴耀廷在年初在《信報》寫了一篇《公民抗命的最大殺傷力武器》,按他所說,坊間什麼反應也沒有,直至這篇文章吸引了網絡媒體記者陳玉峰的注意,她為戴耀廷做了一個訪問,並把訪問稿連同戴的文章上載至《獨立媒體》,之後《主場新聞》跟進,就帶來了之後的波瀾。
為何會這樣?那是因為瀏覽及參與運作《獨立媒體》和《主場新聞》的人當中包含了「關鍵少數」:新聞工作者、社運人士、從政者、知識份子、意見領袖等。在這些新媒體刊載文章,可能只有數千人閱讀,但這些人卻是「輿論」的積極製造者,他們透過社交網絡媒體把這些「新觀念」、「新產品」推廣給他們的粉絲,輿論風潮就是這樣製造起來了。
或許我確實是新媒體的「大好友」,我自己業餘地經營一個時事評論頻道,也在《主場新聞》、《獨立媒體》、《謎米網》開設博客,已經有一段日子沒有投稿至傳統媒體,這一篇也不會,因為我不需要很多人讀到我的文章,我看重的是我的文章或短片能達致的「輿論效果」,這方面我認為新媒體已經超越傳統媒體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