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懷愛滋」聯同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於 2012 年 12 月至 2013 年 9 月期間進行了全港首項「愛滋病污名現況」(HIV Stigma Watch) 的研究,了解本港愛滋病病毒感染者被歧視的經驗及情況,並探討污名對感染者的身心健康的影響,及檢視與污名相關的因素。
該研究以不記名問卷方式訪問了 291 名愛滋病病毒感染者。調查發現,本港感染者的內化污名指數為 3.82(污名指數以 6 為最高分),而當中 49.3%(143 人)具內化污名的傾向,即對自己的愛滋病病毒感染者身份有負面想法;逾半(156 人)參加者的精神健康分數低於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水平,精神健康狀況欠佳,情況令人憂慮(研究結果見附件 1)。
香港中文大學副教授麥穎思表示,是項研究率先為本地制訂愛滋病病毒感染者污名指數,了解本港感染者所經歷的歧視,讓社會重新檢視現行對愛滋病及該病毒感染者的策略和資源分配。她指出,污名化會減低感染者的生活滿意度和生活質素,呼籲感染者應用「內化污名量度表」評估自己的內化污名狀況,並主動尋求醫療和支援,聯絡關懷愛滋等非政府組織,通過朋輩及小組支援認識其他感染者,從而了解如何正面處理感染狀況。而感染者的家人朋友亦應正視愛滋病,正確了解感染途徑及感染者,主動為感染者親友提供適切的情緒支援。
研究顯示有愛滋病病毒感染者在過去一年內受到非愛滋病專科的一般醫護人員之侮辱、迴避或歧視,包括在醫院或診所候診時被安排至最後一個接受服務(13%)、住院時當其他人用一般餐具而感染者卻被安排使用即用即棄的(9.6%),甚至被拒提供醫療服務(9.1%)。
這些不公平對待不單為愛滋病病毒感染者帶來心理困擾,更會削弱他們對醫療制度的信心,不敢尋求協助及治療,無助於控制愛滋病疫情。而亦有受訪者表示,曾在過去一年被要求填寫感染狀況(10.6%)及因感染狀況而被逼使辭職(5.4%)。
對此,「關懷愛滋」項目總監張曉華提醒醫護人員及僱主,愛滋病病毒感染者和其他殘疾人士一樣,受到《殘疾歧視條例》保障,他們不應在接受醫療服務及設施、求職、就業及日常生活中受到歧視及標籤。張曉華指愛滋病已被界定為長期病患,感染者通過治療即可維持健康,而日常生活也不會傳染他人。即使在接受醫療服務時,只要如對待其他病人一樣,做足一般性的標準預防措施,醫護人員已能預防感染,並無需要特別處理愛滋病病毒感染者。因此,她呼籲社會,尤其是醫護界應多主動正確了解愛滋病及病毒感染者,並建立正面、具支援性價值觀,達致「不隔絕,使共融」的社會環境 (具體建議見附件 2)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