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7日星期五

香港獨立媒體: 所謂「殘障」——與龍耳對話

 
Photoshop - Beauty Retouching

Learn how to improve your photoshop retouching skill and knowledge in 21 easy techniques! Take this course for just $25.
From our sponsors
所謂「殘障」——與龍耳對話
Feb 7th 2014, 05:50, by h4ruby

(獨媒特約報導)甚麼是殘障?是個人的身體缺陷,還是社會造成的標籤?「龍耳」總幹事萬雪容(Maggie)及創辦人之一邵日贊(阿贊)服務聾人社群多年,對聾人面對的教育及就業困難有深刻體會。

對「龍耳」的認識,可能是由一名叫李菁的聾人開始。「聾人狀元」李菁畢業多年仍找不到工作,她深感其努力不被社會認同,最終於2008年以死控訴。事件引起社會對聾人的關注和反思,李菁的家人和朋友隨後成立「龍耳」,推廣聾健共融。阿贊回想起事發後,李菁的老師說,堅強的李菁曾當選「再生勇士」,最終仍決定走上絕路,她的痛苦與掙扎定是其他人難以理解。

為聾人爭取平等權益,Maggie說:「我們不是要更多錢,而是希望錢可以適當運用。我們不是與其他人爭奪資源,只是希望善用資源。」社會充斥對聾人的不理解,作為一個健聽者,阿贊認為:「就算是健聽人,也會有想被理解和明白的時候。」如果可用手語成為聾人的咀巴﹑健聽人的耳朵,他希望可以多做一步,讓彼此互相認識。

手語是聾人的母語

手語對聾人重要,但社會對手語充滿誤解,政府常常質疑手語不統一、非正式語言,語言治療師又認為學手語會令人喪失說話能力,種種錯誤觀念都令手語不被社會認可,甚至變成「地下語言」。

記者的聾人朋友曾指,手語對他們非常重要,很多社會不了解聾人的文化,只會覺得手語是因為聾人說不出話,來代替手語動作身體表達,這個想法是錯誤的;手語是聾人的母語,是一種語言,就如不同國家用不同語言來溝通。

Maggie表示,人的思想、邏輯、對世界的理解均建基於母語,對部分聾人而言,手語就是他們的母語,只有用手語才可以建立思考及邏輯。現時香港手語由於缺乏正規教育,並不統一,最新的新聞詞彙又無相應翻譯;手語未能發展成一套更完整的語言,聾人未能打好母語根基,只會令他們無法清楚表達心中所想,造成溝通障礙。

手語翻譯制度不全 造成障礙標籤聾人

一般人在香港學習手語並不困難,然而要以手語翻譯作為事業,卻是毫無渠道。手語翻譯短缺的問題,就如「有雞先,定有蛋先?」的邏輯問題。政府聲稱香港沒有手語翻譯員,即使有錢也沒有人才供以聘請。然而,政府沒有建立培訓和考核制度、資歷證明機制,又怎會有足夠的手語翻譯人才呢?

現時,香港的醫院並無設有手語翻譯,阿贊對此感到不滿:「我不是想刁難醫護人員,但如果聾人沒有健聽人士陪伴,看醫生就會十分麻煩。」他最近陪伴聾人到醫院求診,當值醫護人員似「奉旨」一樣,要求他義務充當手語翻譯。一般求診尚可以預約,但如果是突發緊急的事故呢?如果聾人孕婦作動,難道要她一邊趕到醫院,一邊向健聽人士求助?

去年12月底,有聾人到平機會申訴,要求電視新聞節目增設手語翻譯。Maggie表示,有人以為字幕已可滿足聾人需要,甚至認為加設手語翻譯會阻礙畫面;但事實上一些新的新聞詞彙以及四字成語,聾人單憑書面字詞根本難以明白。只有加入手語翻譯配合,才能令他們與社會接軌。Maggie指出,所謂的「障礙」,很可能是社會所造成,問題不在「殘障」人士身上。就如一條道路,如果路是平坦的,所有人都可隨意行走,但若在道路建設梯級,坐輪椅的人便被標籤為「有障礙」。「社會只會製造更多的不方便,聾人在生活上因遇到不便就被標籤為『有障礙』,久而久之令聾人也質疑自己的能力。」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於今年舉辦兼及「培訓」及「評核」的100小時課程,使手語翻譯得到認可資格。手語有其歷史﹑發展,更會隨時代而演變。「當中英文翻譯都需要大學資格,為何手語翻譯卻不被重視?」Maggie認為要培訓專業的手語翻譯,必須有大專教育程度的課程,並設有具公信力的評核。短短100小時的基本手語課,僅能應付做義工,距離「專業」還有一大截距離。


圖:龍耳「弱聽同行網絡」潛能盡顯歡樂日營活動,圖片取自龍耳Facebook專頁

殘廢的教育政策

Maggie認為每個人都有長短處,聾人亦一樣,社會應善用各人的長處,而非強使所有人跟隨一種標準,於教育亦一樣:「為何要強逼聾人去利用『剩餘聽力』去接受口語﹑讀唇教育?這樣跟叫一個矮子拿高處的東西一樣,強人所難。」

香港現時只有「一間半」聾校:路德會啟聾學校和真鐸學校。所謂的「一間半」,是因為真鐸學校已經不再接收新生,校內聾童畢業後,便不會再有聾人學生。然而更諷刺的是,香港所有聾校都不以手語教學,全部使用口語教學。路德會啟聾學校最近因為申請到「優質教育基金」才得以聘請導師,教授老師手語,合共三十多堂,Maggie反問:「你覺得三十幾堂夠唔夠?」。事實上優質教育基金亦並非常規撥款,有其時限,無助於長遠手語老師培訓。

政府推動手語教學乏力,民間的力量如何?中文大學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獲賽馬會資助,於小學推行「雙語共融計劃」,手語教育在香港初見成效。透過兩名老師(一名操口語﹑另一名操手語),再加上聾健學童一起學習,除了讓聾童以手語學習知識外,更可加強共融氣氛。聾童不用因「追口形」﹑「讀唇」而對知識一知半解,成績有明顯進步,而健聽人士亦可以對聾人有更多認識,實為「雙贏」。此計劃已設計了小一至小六常識科詞彙,讓一些較難解釋的常識詞彙,例如「日蝕」﹑「月蝕」,有較完善手語框架。這是聾人與手語教育的一個進步。

可惜,賽馬會只向計劃提供七年資助,將於今年到期;計劃缺乏資金支援,一切的措施前功盡廢,由小六升上中一的聾童亦沒有手語銜接,再次面臨學習困難。Maggie批評:「既然馬會可以提供資助,為何有更多錢的政府卻不可以?計劃有研究及理論支持,內容已完成設計,並已有結果證明計劃成效,為何政府不願意接棒?為何我們要乞求這些資金幫助?」

與鄰近的台灣相比,當地培訓老師的師範大學有手語課程,並設有「重點學校」供聾童入讀。自譽文明先進的香港,情況令人失望。「殘廢的並非人,而是這些欠缺長遠規劃的政策!」

究竟真正損失聽力的,是聾人,還是政府?

「要聾人自強,卻不屑他們的價值」

聾人尋找工作的渠道很少。勞工署設有「展能就業主任」協助殘疾人士尋找工作,但每區只有一名,供不應求;而其實,「每區」的意思並非指全港十八區,而是香港島﹑九龍﹑新界三區,即全港只有三名展能就業主任。Maggie指,殘疾人士的就業支援,不但要處理該區所有殘疾人士的就業配對,更要擔當著猶如社工一樣的工作,包括後期跟進﹑心理輔導﹑家庭輔導等,因長期失業可能已導致殘疾人士自信心下降,亦有殘疾人士是因為被家人過份保護,影響就業。依靠沒有接受過專業社工培訓、只是經過普通升遷的公務員,如何能妥善處理所有個案呢?即使有職位空缺給聾人,也往往是低學歷的後勤工作,例如清潔﹑資料輸入等,對一群高學歷的聾人而言,實在大材小用。

政府政策「力度不足﹑欠缺誠意﹑方法錯誤」,無助增加聾人獲聘的機會。雖然政府以津貼鼓勵僱主聘請聾人,但欠缺長遠支援,僱主沒有足夠時間了解聾人,誤以為其工作能力欠佳。政府曾推出《有能者‧聘之約章》,鼓勵僱主聘請殘疾人士,但約章僅屬自願性質,無約束力。Maggie解釋:「如果僱主有心做,根本就不用甚麼約章約束,而是身體力行。更加不會出現要社工逐個電話打給僱主,詢問有沒有適合聾人的職位!」

至於政府本身,Maggie質疑其聘請殘疾人士的數字充滿「水份」,因政府往往只是以短期合約聘請殘疾人士,約滿後便另聘新人,例如若合約為期兩個月,政府便可宣稱一年內聘請五名殘疾人士。

總結:甚麼是「平等」?

有人認為「平等」就是「一視同仁」,每個人也應該用相同的標準﹑站在相同的起跑線上﹑做相同的事情,才算是平等。然而,真正的「平等」,應該是每個人都能按自己的才能和專長,最終能完成他們想做的事。還望有一天,聾人要走的路並非難走的石階,而是平坦的康莊大道。

編輯:劉軒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