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2日星期六

香港獨立媒體: 編輯室周記:版權議題,這麼近那麼遠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編輯室周記:版權議題,這麼近那麼遠
Apr 11th 2014, 16:15, by 方鈺鈞

看始牢不可破的版權制度,何時才能動搖?(圖:opensource.com

在佔中、政改甚至垃圾徵費先導計劃、幼稚園倒閉等政治民生議題上,版權議題能獲得的鎂光燈,或者坊間注意可謂少之又少。它與大眾日常生活距離真的那麼遠?

記得筆者讀大學時,普通話為必修科。大學一二年級上課都是用大學的教授所編撰的「書本」--純粹黑白影印的筆記和練習,由班代表幫大家影印及分發,每本書才約20元。但到了三年級,大學把這書交由出版社出版,結果彩色封面加精美釘裝,價錢亦幾級跳至120元。因為必修,學生都被逼購買,教師更祭出尊重版權的理由,不接受同學拿影印本上課。這活生生例子,令筆者真切感受到「出版發行」的威力,足令同一件物件身價暴升,當中卻不必然包含新的創意(當然封面設計也可算是出版社的「增值」)。

上述例子肯定不是單一事件。君不見每年開學前後,新聞報導總是提及中小學生家長買教科書又貴又難?書商年年改版年年加價,直接令家長難於購買二手書,他們的原因總是開發教材成本很高。難怪How to Fix Copyright作者William Patry一矢中的提到,所謂知識產權,背後更多牽涉的是行政費、律師費、宣傳費……它們都和大眾認知的「創意」無關。Posner 和Landas兩位學者同樣發現,對知識產權作品愈加「保障」,愈會提升產品的生產成本。

已有300年歷史的版權制度,到了今天是否仍能幫助原創人獲得合理回報、鼓勵創意?

更何況,現時人人一直在線。身處數碼科技化的世代,使用軟件改動原作品可謂輕而易舉,幾乎是新一代(即「數碼原住民」)的日常生活及文化。若《版權條例》沿用那種絕對保護主義,網民不能改動分毫,那豈不要攔阻整代人的行為模式?

版權人和政府首要打擊的「侵權」對象,應是有組織大規模的盜版行為,而不是個別網民為兩分鐘的電影片段重新配音、或是電視劇的截圖。可惜的是,本地版權業界普遍相信愈嚴厲的《版權條例》,愈能保障業界利益。政府去年就戲仿諮詢,他們當然強烈反對民間提出的豁免「個人用戶衍生內容」(簡稱「UGC」)方案,並且對政府提出的各類豁免建議,堅持愈少愈好。

這兩天出席香港大學法律系有關「科技、法律與公眾利益」的講座。聽罷加拿大版權學者Michael Geist分享,該國如何以十年時間,使版權制度從最初只有業界角度,到最後採納平衡版權人和用戶權益的UGC方案,實在深感羨慕。更重要是,該國商界(特別是中小企)都相信彈性的版權製度能增加創意和商機。

據立法會議員莫乃光憶述,他2006年首次得知政府希望就《版權條例》作出修訂。事已經年,未知本地商賈和官員何時才有加國人民的思維,認同用戶權益的重要呢?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