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方案」一出爐隨即引起各界嘩然,一批學者在最應凝聚民氣、共同選擇一個理想的特首選舉方案的時候竟拋出一個「四不像」,建議貌似增加市民參與程度、增加民意基礎,「循序漸進」,最終決定權卻又只能落在「四大界別」的千多人選委會手上,決定誰能入閘。
潑出一淌魚目混珠的渾水,叫香港人來接,並聲稱這最可能是中央給出的甘露,這是學者該做的事情,有著學者該有的風骨嗎?
為求入閘 放棄原則?
關於學者方案的流幣,早已有多篇文章指出,本文不再在此多作贅述。日前報導指出,學者認為「公民推薦的入閘渠道能吸引更多有政治實力的人循此入閘」,令人錯以為公民推薦有實權讓獲市民支持的候選人入閘。讓句子成立的前設是,選委會成員必會將公民推薦納入票選候選人的考慮之中,但我們還可以相信那批「功能組別」,能夠公正無誤的參照全體市民推舉的人選嗎?如不能確保,為何斬釘截鐵的說能「吸引更多有政治實力的人循此入閘」?閘本是關上,也不確保會有人「開閘」,如何吸引人入閘?
當然,擴大了的提委會,也可能有足夠票源讓泛民候選人入閘,正如上屆特首選舉,何俊仁也摻了一腳。可是必需深思的是,2017方案僅僅是為了讓泛民入閘,還是想展示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自己特首自己選」、「自己議會自己選」這些對於未來香港政治體制的願境,向中共表達我們難以忍受香港在陷入體制上被大陸同化的窘境?如若只想放泛民候選人入閘,我們的討論焦點應移向如何扣緊票源,理論上不用理睬制度如何變化;如是後者,那麼我們應更採取積極的態度去爭取最大程度的「民主化」,每個社會上的群體都有責任盡力爭取港人的話語權。
假如學者自負的責任,正如他們所言,只「在框架內研究最能獲各界接受的方案」,那麼你為甚麼還要公佈方案,渴求香港人的支持?你拋棄立場原則,目標為本的窮盡六壬只是為了構想一個各界能夠接受的方案?作為各所大專院校的教育學者,卻甘心為了「息事願人」這種各打五十大板的退讓心態而迴避原則性的對談,倒不如立下心腸要求一官半職、出謀獻策,總比兩頭招呼高官市民較好。
學者想像中的談判策略,為求妥協,把底線抹去,捨棄了追求「真普選」的信念,空手走上談判桌,無疑是葬送所有捍衛本土利益的可能性。
循序漸進乃糖衣毒藥 港人無法再等
政府經常用「循序漸進」作為護身符,叫港人慢慢等。問題在於,我們為甚麼還要等,更甚或,我們還能夠等嗎?
現今香港紅資泛濫,以往為人傳訟的優質警隊、廉潔風範、司法獨立,都好像慢慢被內地的「紅水」所污染,漸漸有著背後那片大陸的光境。貧富差距擴大,樓房愈貴、物貴飆升,青少年擔憂未來,老年人顧慮現在。有人流離失所、能遮風擋雨的地方可能隔日沾滿漂白水;有農夫辛勤工作多年,被政府地產商玩把玩法定程序,以合法卻無理無情的方式迫走,一個剷土機抹去幾十年的心血。大白象工程缺乏監管,超支要市民埋單;民怨繼續沸騰,卻不做實事,重新分配資源解決低下階層的問題。
高官貪污成風,自毀規距,享用特權、親身剝削基層卻不用問責;特首任人唯親,謊話連篇,毫不服眾,政治威信蕩然無存,政府無法向大眾交代。
這是我們理想中的香港嗎?政治體制上若不改革,我們還會看到香港的未來嗎?
我們還有妥協的餘地嗎?
這個時候,香港人並不需要一班所謂智囊為了攏略光譜中間、為求安定的一個「退縮方案」來分散民意,而是需要真真正正凝聚港人的血性,讓中共看見港人為了自決命運,能夠站定多堅定,走得多遠。
未打先降,或者自廢武功,並不是學界能接受,也不是在民主路途上鬥爭了三十多年、意志堅定的同伴所能接受。到這一刻,幾乎是香港的背水一戰。不再退縮,讓我們將堅持民主的信念轉化為行動,繼續抗爭,守護香港。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