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2日星期二

香港獨立媒體: 野豬,農夫,一道牆

 
How To Lose 19.8 lbs In 21 Days.

Lose weight the right way and keep it off.
From our sponsors
野豬,農夫,一道牆
Apr 22nd 2014, 14:10, by 謝曉陽

聞說,野豬和農夫之間,有一道牆,這道牆,可以是鐵絲網,可以是佈滿棘刺的羅網,當然,也可以是由鐵桿架起鐵線而佈起的電網,這種種網羅佈在青野田間,無它,就是為了防野豬,「牠們很厲害的,可以用肥厚肉鼻將鐵絲網從泥裡『掘』起,就是這些大洞。」何叔叔黑粗的手指指著那個生銹大窟窿;看圓周,大概剛好是一隻成年野豬的大小。

在香港,隨著城市急速發展,參與農耕的人大幅減少,但同樣在城市化催趕下,一些年輕人又想回頭看看城市原來的面貌,嘗試一下過去他人的生活,回到農田,他們被別人稱的「假日農夫」。不管是全職農夫,還是假日農夫,他們跟其他地方的農夫無兩樣,都會遇到野豬的問題。野豬習性怕生人,日間常躲在野樹山叢,夜間出沒覓食。野豬愛雜食,樹根樹皮便能為生,但更愛蕃薯粟米蘋果香蕉,容易消化又有蔬果甜香,如此,常常聚集在農田附近,趁夜幕下垂,農人休眠,便向農作物打主意。一些農夫不甘受野豬打擾,隨手撥通漁護署的電話,請派「野豬狩獵隊」,不久,藏山野豬在「嘭嘭嘭」槍聲之下,成了槍下亡魂,然後,甚至是桌上佳肴。難道,除了奪命之外,野豬和農夫的故事,沒有別的劇情了嗎?

這一天,我們揹著這個疑問,去訪新界北區,何叔叔農場。何叔叔在這個約六斗的農地上,好幾年了,「這山頭約有七八隻野豬,差不多每一晚,都會來覓食。」早年,農場引進了一些特別品種的香蕉,後來野豬垂涎,一夜幾乎食清光,現在,他們只留下數株,以帶棘鐵絲圍住,暫保蕉樹安全。還有,早年農場也種植了特殊品種的蕃薯,又引來一家大小野豬,翻土覓食,現在,蕃薯也不種了。當然,不種蕃薯,農場還可以種別的,像龍眼、蘿蔔等。既然野豬也常來光顧,偷食農作物,為什麼何叔叔沒有隨手拿起電話打給漁護署,急召槍手殺豬呢?「我們不會的,坦白說,牠們才是這裡的原居民,我們還沒有來的時候,牠們就在這山野了。後來,我們在這裡種田,與牠們做了鄰居,因為我們的東西吸引,牠們過來食一下,能防就防吧。防不了,就讓牠們食一點啦。」如果大部分的農夫,都像何叔叔那樣,知天知命,這座城市對野豬的殺戮,會大大減少。

香港,是一座對野豬非常不友善,甚至是帶有歧視的城市。其中最被人忽略的是,原來野豬是全香港唯一可以被合法射殺的動物。根據法例,以氣槍去射擊一隻鳥,都是違法,更別說真槍實彈了。但儘管在香港法例170章《野生動物保護條例》之下,所有野生動物某程度上已受到保護,比如,去年三月,有一對父子在大埔金山郊野公園附近以氣槍射擊猴子,被旁人拍到並上載到社交網站,馬上引起廣泛討論,漁農署及警方也馬上出動,在很短的時間內已經將嫌犯逮捕歸案;警方最後因「證據不足」而沒有起訴父子二人。當然,如果同樣事件發生在野豬身上,相關人士還是會被起訴的,但問題關鍵在於,香港有兩支「野豬狩獵隊」,他們取得了漁護署發出的「特別許可證」及警政單位批准的「槍牌」,於是可以合法地射殺野豬。

根據漁護署資料顯示,從2009年到2013年10月,共有266頭野豬被「野豬狩獵隊」捕殺,理由主要是「損害農作物、人工草地等財物以及對市民人生安全造成威脅」。其中,以「損害農作物」作為殺豬理由的比例,不在少數。為什麼?這二三十年來,香港的大部分的農地不都是被高樓和大廈填滿了嗎?為什麼還有這麼多有關「野豬損害農作物」的投訴,儘管有,是否又可以有其他方法解決?除了殺戮之外……

在何叔叔介紹之下,野豬和農夫共存,並非不可為,而是不為,之所以不為,關鍵是資源問題。香港動保運動先行者、「動物地球」總幹事黃繼仁曾經說,保護動物的運動,事實上是一場「資源爭奪的運動」,動保人士的工作,事實上就是為動物爭奪更多的社會資源。這套說法,也許不能完全套用在所有的保護動物工作上,但放在野豬和農夫之間的故事上,某程度上是合適的。

在這一遍位於新界北約六斗的農地上,打從一開始,農夫們便投資了上萬元,以鐵絲網將農地重重包圍著,以防野豬潛入。但不久,野豬便用肥厚大鼻將鐵絲網從泥土裡挖起來,往農地竄去了。當然,破了的洞可以再補,但一個季度,農作物收成也才不過一萬多元,成本效益並不划算。根據何叔叔的經驗,最有效的防野豬方法,是「電網」。事實上,它不非真的是一個網,而是一套由鐵通和電線組合而成的「電網」。「目前,以香港漁護署賣的農夫的電網配件最完備,也最有效。」既然如此,為什麼當一些農夫遇到野豬時,不加建電網,而選擇叫野豬狩獵隊呢?「成本,還是成本問題。一套電網要三四千元,每個約數百米長,往往,一個農場要兩套以上才能有效防範野豬。」何叔叔說,像他們這塊約六斗的農地,至少也要兩套電網才成,但他們每季農產收到也只有一萬元左右,根本划不來。

多少年來,儘管「大市場小政府」的觀念成為不少政府官員的工作主導思維,然而,根據近年政府在房地產政策、人口移民政策、金融政策上的調整,以至介入,那一套「大市場小政府」已然行不通。往往,在調整社會各方利益的時候,政府是需要負上一部分責任,而不能再「各安天命」。正如野豬和農夫的故事,在動物保育和農夫生計之間,政府是否能扮演更積極的角色,比如提出一個「保育野豬及農地資助計劃」,資助農夫購買電網,保護農作物不致受野豬干擾,同時也能大大減少殺戮野生動物的數量,構建一個野生動物和農夫共存的生態環境。

走在這遍農地,遠眺過去,看見多年來被友人送來的白犬「羅羅」,牠自然不會認得我這個曾經抱過牠的人,但這並不打緊,看到牠在大自然蹦跳自在,我想,這裡才是屬於牠們的。

正如何叔叔說,山野,是屬於野豬的。如果人類認為那一道看得見的牆,是保護農作物的所必須的,就讓它橫臥在那裡吧!可是,那道豎在我們心裡,跟野豬之間的,那道看不見的牆,就早該拆除了。

本文已刊於《趨勢》雜誌四月號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