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1日星期三

香港獨立媒體: 論「婚姻法」的實踐和影響

 
How To Lose 19.8 lbs In 21 Days.

Lose weight the right way and keep it off.
From our sponsors
論「婚姻法」的實踐和影響
May 21st 2014, 13:24, by 胡世君

前言
傳統以來,中國一直被視為「封建社會」,男女地位不平等,而這不平等可在「婚姻」一事上被反映出來。(富有)男人除了妻子外,還可以再娶妾侍,亦即所謂「三妻四妾」,他們甚至可以出外購買性服務,就是常在古裝電視劇中聽到的「飲花酒」是也。反之,女性卻只能對丈夫從一而終,若和其他男人有「苟且」之事,則會被視為淫蕩,甚至惹上官非。至於離婚的權利,也絕對不是男女平等的。男方可以「休妻」(與妻子離婚),但女方卻絕不能主動提出離婚……如此種種,在今時今日追求「人人平等」的觀念看來,都是難以接受的。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共產黨打著「馬/列」(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旗號作為治國根本。共產主義主張男女平等,而毛澤東亦深受影響,故此新中國成立後,提升女性地位便成了共產黨其中一項重要任務。當中,我們必須談談1950年所頒布的「婚姻法」。雖然該法例或未能完全達至預期男女完全平等之效,但它對確立當代中國男女平等的婚姻基礎卻功不可沒。故此,筆者將嘗試以「文獻回顧」(Literature review)的方法,對1950-1953年間該法例廣泛推行之時的一段歷史作簡單整理,以期更了解法例的實踐和其對女性處境的影響。而相關的社會理論(Social theories)將會用作為解釋某些社會現象的框架。另外,同時間進行的「土地改革」亦在談及之列,因它對婚姻法的實際推行起著重要作用。接下來,筆者準備先行簡介婚姻法的重點和特色。

「婚姻法」簡介
「婚姻法」的頒布,是希望一改過往封建社會中男壓迫女的婚姻關係,藉此釋放女性及其子女。而這「新民主婚姻系統」是建基在男女平等的理念之上,男女雙方都有權選擇對象,並在「一夫一妻」的關係中獲得平權和共同承擔教養子女的責任。法例隱含「自由戀愛」的理念,有別於封建社會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法例規定男、女雙方於20和18歲後方能結婚,減少了少女被逼早婚的情況。據「五城市家庭調查」彙總資料顯示﹕

1937年以前結婚的婦女,初婚年齡在15歲以下的佔9.47%,16-17歲的佔 26.67%,兩者共佔36.17%……1950-1953年結婚的婦女,初婚年齡在15歲 以下的,下降到1.68%,16-17歲結婚的大幅度下降到15.16%(僑健,1991﹕ 256-257)。

雖然新法仍未能完全禁止非法早婚,但它對減少女性早婚已有顯著功用。另一點甚為重要的是,法例規定男、女二者都有權提出離婚。若離婚由雙方共同提出,在地方人民政府審理後,便可獲發離婚證。若離婚只由一方提出(不論男女),地方政府便有權作出調停,在調停失敗後才交由法院審理。然而,法院在審理期間卻仍可進行調停,待調停再度失敗後才作出判決。基於國家有權介入夫婦的離婚決定,造成了日後地方官對女性爭取自由的阻撓(提出離婚的大部份都是女性),令法例的推行遇到困難。加上丈夫、婆婆的攔阻,便有所謂「要想離婚,必須過三關﹕丈夫關、婆婆關、幹部關」的說法(成露茜,1992﹕265)。不少論者都曾對「婚姻法」和「離婚」的關係及期時提出離婚的女性的處境作出探討,筆者現準備對這些討論作出精簡的梳理。

「婚姻法」與「離婚」
中國大陸自1950年實施「婚姻法」後,國內錄得驚人的離婚數字,因此該法例亦被戲謔為「離婚法」。成露茜指出﹕

自一九五零年婚姻法頒布後到一九五二年上半年這短短的兩年中,各級人民法院受理的離婚案件有一百九十多萬件,其中約四份之三是女方提出的(在鮑家鱗,1992﹕265)。

對於當時的離婚數字,不同論者有不同記錄。Kristeva(1974)指出1950年離婚數字為186,167,其後兩年分別為409,500和823,000,總數約141,8700。直至1956年後,離婚數字才達百萬。而Stacey(1983)則引用M. J. Mejier的Marriage Law & Policy指出該三年間的離婚數字每年平均為800,000,主要由女方提出,而這數字對中國及任何農業社會都是異常地高的。Johnson(1983)則引用1951年的報章報導,指出不少地區的離婚案件有四份之三都是女方提出的,而山西的比率更超越九成。雖然各論者對離婚數字眾說紛紜,但他/她們普遍都認同這些數字是非常高的,而且反映了女性爭取解放的歷程,及她們對傳統封建/父權觀念所提出的挑戰。基於Johnson引用了報章作為一手資料,筆者認為他的記錄比較可靠,而他與成露茜的說法某程度上是吻合的。

除上述一堆數字外,論者們也嘗試理解「何以」大量已婚女性會在「婚姻法」頒布後提出離婚。成露茜認為在新法實施前,女性面對包辦婚姻、男女地位懸殊、受到婆婆壓迫、欠缺自主權、不受重視等剝削和困局。婚姻法為她們提供了法律保障去爭取平等,加上土地改革讓她們獲得土地,她們便站起來反抗壓迫。她的說法相信一般論者都不會反對,但卻流於簡陋。對此,Johnson(1983)作出了補充。他指出中共在推行婚姻法的同時,亦積極進行一連串宣傳教育和意識提升工作,這亦令「男女平等」的訊息成功打入不少人民的心坎中﹕
因此,在1950至1953年間,婚姻改革者提倡了一連串的教育和法律運動去普及和推行在1950年5月頒布的國家婚姻法……過程令人們更意識到被政治化為看似「自然」、「非政治的」態度、關卡、關係和「個人的」苦難與問題的性別不平等文化決定因素(1983﹕98)。

Johnson認為中共做了很多工作去宣傳推廣新法和男女平等觀念,而意識提升工作正正是承襲馬克思思想的中共所擅長的。筆者認為假若單單頒布一項法令,是不會有那麼多女性敢於提出離婚的。正如廣義的女性主義者(Feminists)所指出,過去婦女受到封建/父權社會的長期壓迫,不論意識上(例﹕女人應該依附男人)還是實際上(例﹕經際能力)都受到剝奪,而父權的(Patriarchal)婚姻關係更是女性受男性壓迫的一大根源,女性必須對此進行反抗方能達至「男女平等」﹗話雖如此,但對當時的女性來說,若未有外圍的教導和支援,她們可能根本未曾想到「離婚」之途,而且輕率提出離婚也是甚為冒險的。女性的平權意識雖然得到提升,而她們更獲得法律保障離婚權利,但實際進行時卻非一帆風順,有的女性更因此賠上性命,筆這將於文章後半部對此再加討論。但在這之前,筆者希望先行討論「土地改革」和「婚姻法」的關係。基本上論者們都一致認為「土地改革」給予女性田地,對女性提出離婚是有促進作用的。

「提升生產」、「土改」與「離婚」
在《中國婦女運動重要文獻》的會議記錄中,我們處處找到中共婦女政策主要有兩個目的﹕1. 把婦女從舊封建社會中解放出來;2. 促進女性參與生產。在1950年9月18日「中華全國民主婦女聯合會第三次執行委員會擴大會議」的〈關於城市婦女工作的幾個問題的報告〉中,便有下列記錄﹕

不少城市的事實證明,已未婚的女工及各階層婦女深受舊式婚姻壓迫與痛苦,以至妨礙生產情緒,有損健康。各地婦聯應大力協助政府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反對虐待及迫害婦女,特別是阻礙婦女參加生產等行為,有步驟地消滅束縛婦女的封建傳統習俗(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1979﹕51)。

顯然地,中共解放婦女的理念是與提升其生產力掛鉤的。中共認為只要女性大量投入生產,她們的地位便能夠提高,從而達至男女平等之果效(Stacey, 1983: Johnson, 1983; 成露茜,1992),而這也是毛澤東所相信的。在這大前題下,其時中國的婦女解放運動,並非以實踐女性的主體性為根本目的,反而很大程度上是以「建設國家」的使命為依歸。這實有別於西方以「女性主義」為主要導向的理念,令中國的女性主義運動受到局限(Stacey, 1983;丁娟,1998)。而與婚姻法差不多同時進行的「土地改革」,亦朝著「提升生產力」的大方向進行。當農民能夠擁有自己的田地時,他/她們不用再向地土交付沉重的地租。從此以後,他/她們的勞動付出與回報(被認為)能夠成正比,讓他/她們更樂於進行生產。此外,讓農民從地主手中取回土地控制權,也是中共解放農民的重要手段之一。

Andors(1983)指出土改讓女性得以經濟獨立,為婚姻法的實施埋下基石,而這看法也受到Johnson(1983)、Stacey(1983)、Kristeva(1974)和成露茜(1992)等支持。Johnson(1983)進一步指出土地改革和婚姻改革也是「反封建」的政策,它們在某程度上是綜合地進行,並且是相互支援的。女性在封建家庭中經濟依附男性,她們若要進行反抗是困難重重的。但在土地改革後,女性能夠取得屬於自己的土地,經濟獨立給予她們物質基礎去反叛不滿的婚姻生活(要求離婚)。可是在政策正式推行時,丈夫、婆婆、地方官等各方阻力卻接踵而來,令婚姻法的實施難以完全。

推行「婚姻法」時所遇到的阻力
在婚姻法推行得最為熱烈之時,不僅有很多離婚個案,女性因為爭取婚姻自主而自殺和被殺的情況亦值得關注。對於這些悲劇的成因,Emile Durkheim的「失範」(Anomie)理論或可為我們帶來一點啟示。他認為當社會轉變急速,快得把人們「道德觀」的步伐拋離後,他/她們犯罪的可能性便會增加。在1950年的時候,婚姻法的內容和實施可能是一般受著傳統封建思想所支配的人(尤其鄉村的農民)所難以接受的,法例的迅速實施,遠遠超越他/她們的接受能力。正因如此,某些人便在「失範」的情況下對女性施予毒手。據官方數字指出,在那三年間每年約有70,000-80,000女性在希望「享用」新法所帶來的自由時被殺/自殺(Kristeva, 1974; Stacey, 1983: Johnson, 1983; 成露茜,1992)。若以「犯罪學」的角度觀之,由於有人會用各種方法去掩飾/修飾妻子/媳婦等的死亡(如﹕報稱妻子病死、意外死亡、失踪、離家,或賄賂有關官員等),所以筆者相信真正的死亡數字將較官方公佈的為高。在婚姻法實施前有不少非自願的包辦婚姻,而夏文信根據「五城市家庭調查」彙總的資料,指出絕大部份的包辦婚姻都是在1949年或以前進行的,自1950年起經已大幅減少(參喬健,1991)。女性在非自願情況下結婚,加上丈夫與婆婆的壓迫令她們不滿婚姻現況,經濟獨立,便成為她們離婚的「催化劑」。可是,雖然田地和離婚權有助女性爭取離婚及/或提升她們在家中的地位(Stacey, 1983;Johnson, 1983;成露茜,1992;Evans, 1997),但她們在運用這些權利時仍面對很大阻力,其一便是她們務農的技術較低(Johnson, 1983)。另一方面,據中共法律委員會的報告顯示,1949年9月至12月間,中國北方有61%的離婚個案,女性都不被批准帶走財物。而另外有20%的個案,女性雖能帶走財物,但卻不包括土地(Stacey, 1983: 176-177)。根據婚姻法的條文,地方官擁有合法角色介入離婚個案進行調停,導致不少個案最後胎死腹中。事實上,革命者的「大男人主義」(丁娟,1998﹕70)和「封建思想」(Johnson, 1983: 105)都甚為礙事。Hans-Georg Gadamer的「詮釋論」(Hermeneutics)指出,人的「歷史脈絡」(Historical context)直接建構了人當下的思想和對事情的理解。當時的政府官員本來便未必認同新法的實施,而縱使他/她們認同並著手推行,他/她們都「必然地」受到傳統/封建/父權的婚姻/男女觀念所包圍。即使他/她們已有新思想和行為,舊思維的影響卻仍是無法抖落的。這某程度上可以解釋何以當時的官員會對女性離婚諸多制肘。此外,中共在建國初期勢力未穩,威信未立,共產黨亦怕得罪農民和既得利益者(Stacey, 1983;Andors, 1983;丁娟,1998),這亦直接影響到新法推行的成果。

妻子的離開,也令男性陷入「雙失」的窘態——失去妻子,同時失去土地/財產(Stacey, 1983; Johnson, 1983)。由於這關乎到男性的面子和切身利益,他們自然對此甚為抗拒,為阻止妻子離家,暴力便成了其中一種手段。除此之外,把女性長期留在家中,將她從公共會議中隔離出來也是常用之法(Stacey, 1983: 178),這也是女性自殺的原因之一。雖然婆婆與媳婦都是女人,但年代之別令她們對婚姻法和離婚的觀念未能一致。新法挑戰了婆婆們經年的整體個人成長歷程,對她們身、心都做成壓力(Andors, 1983),她們同樣不能抖落數十年間所建構的自我觀念和是非對錯的理解。若以「角色理論」(Role theory)的視點觀之,婆婆們作為過來人,在「媳婦熬成婆」後卻要面對婆媳關係翻天覆地的轉變,這與她們自己認知的「婆婆」與「媳婦」的「角色」(role)都大相徑庭。當她們認為媳婦/女兒未能符合作為媳婦的「應有」的角色與言行時,婆婆/母親們便會認為媳婦/女兒做法錯誤,對她們的離婚舉動更加不以為然/進行反抗。而且,媳婦的離開,亦直接傷害到家庭的利益(例﹕佔田減少、沒了家務勞動者)。故此,逼迫(企圖)離婚女性的,除了官員和丈夫外,還有上一代的婆婆和母親。

最後,有一點也是值得注意的。筆者認為婚姻法對近/當代中國的男女平等狀況確有其建樹,但假若當年中共能夠循序漸進、集中火力去推行婚姻法,新法的實施將更完滿,女性的處境也將得到更大改善,惜現在的結果卻未達預期的理想。對此Johnson(1983)提出了一個解釋﹕

……婚姻改革者不能假定領袖對政策的委身程度……在1950至1953年間, 土地改革工作、經濟重建工作、「反賣國賊」(Anti-traitor)運動、「抗美援 朝」運動、「三反」和「五反」運動等[都被領導層大力推行](1983: 101)。

在那情況之下,下層官員實難以分辦那一政策才最符合在上者的心意,婚姻法的推行亦無可避免地受到限制。不僅資源會被其他政策和運動所分薄,當與別的政策(如土改)有所衝突,而領導層的封建思想依舊存活時,婚姻法的實施便有可能要「讓路」(Johnson, 1983)。

總結和進一步研究方向
本文之目的旨在對1950年所頒布的「婚姻法」的實踐和影響作一簡潔整理和評論,故此若有過於簡化或遺漏之處,實屬情非得意。上文中,筆者以文獻回顧的方法對當時的歷史作出綜合回顧,並以相應的社會理論進行初步分析。雖然婚姻法未能完全達到預期中的「男女平等」目的,但它確對當時的封建社會帶來了衝擊,並確立了今日中國的婚姻制度基礎。在法例保障下,當時有大批女性在獲得自己的土地後提出離婚,個案更達百萬之數。而在中共大力宣傳下,民眾的男女平等意識亦獲得提升。但由於中共以「提高生產」而非「女性主義」的向導倡議男女平等,阻礙了中國的女性主義發展。另一邊廂,女性在爭取婚姻自由之時,面對著不同的困難,她們甚至因此自殺。當中包括官員的封建/父權思維依舊,令離婚的成功率受阻。此外,丈夫為免「雙失」(失去妻子、田地)之故,都極力挽留妻子,甚至以暴力方法傷害/殺死她們。雖然婆婆也一樣是女人,但作為上一代的人她們卻未必認同新法,反而協助兒子進行反抗。除此之外,由於政府同時推行多項新政,直/間接減少了婚姻法的資源和成效。

在上述的討論和參考文獻中,多只談及婚姻法對女性的影響,彷彿「婚姻法」就是「女性法」般。男性在文獻中都多以「農民」、「地主」、「官員」等姿態出現,他們主要盛戴了「階級」的位置而非受新法影響的「男性」主體,筆者並未發現一些直接和重點討論婚姻法對男性的影響的文獻(例﹕何以在離婚個案中有四份一是由男性提出的?有男性因為新法而自殺嗎?男性就一定是「既得利益者」?)。故此,有關的研究實在極值得開拓和探討。另外,婚姻法對當時,以至於現在中國的男女平等狀況都影響深遠,但有關的研究卻比較缺乏「女性主義」的視點,因此就這題目所進行的女性主義研究也是甚有意義的。

參考書目
丁娟。〈20世紀的中國女性主義〉。在《中國婦女和女性主義思想》。邱仁宗等編(1998)。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P. 61-79。

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編(1979)。《中國婦女運動重要文獻》。北京﹕人民出版社。

成露茜。〈中國大陸的家庭變遷〉。在《中國婦女史論集第三集》。鮑家鱗著(1992)。台北﹕稻鄉出版社。P. 263-277。

孫曉(1998)。《中國婚姻小史》。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喬健主編(1991)。《中國家庭及其變遷》。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暨香港亞太研究所。

Andors, Phyllis(1983). The Unfinished Liberation of Chinese Women, 1949-1980. USA: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Connolly, John M. & Keutner, Thomas (1998). Hermeneutics Versus Science? Indiana: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Evans, Harriet(1997).Women and Sexuality in China. UK: Polity Press.

Johnson, Kay Ann(1983). Women, the Family and Peasant Revolution in China. Chicago; &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Kristeva, Julia(1974). About Chinese Women. Translated by Marion Boyars Publishers Ltd(1977). New York: Urizen Books.

Stacey, Judith(1983). Patriarchy and Socialist Revolution in China. Berkeley; Los Angeles; &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