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6日星期一

香港獨立媒體: 蘇波榮真係 So boring? ——初探油麻地社區的人情味(文:舒寧)

 
Get the newest, latest, hottest

Find shoes, heels, flats, active, essentials and more in the latest styles. Save up to 40% on select items.
From our sponsors
蘇波榮真係 So boring? ——初探油麻地社區的人情味(文:舒寧)
May 26th 2014, 04:59, by SocRec

另見PDF圖文版,亦請捐款支持 SocRec 社會紀錄協會到訪其視像直播專頁

圖/文:舒寧

當你在一間餐廳進餐時你在想甚麼?填肚?享受偷回來的時光?怎樣才可吃得物超所值?還是要怎樣拍美食相片可呃更多的like呀?其實餐廳與食物,老闆和人客,除了賣和買,供與求的關係外,跟土地、鄰里、社區,又有甚麼關係?

蘇波榮,一間位於油麻地德昌里只有百多呎的小店,卻是個聯繫五湖四海人士的平台。

柴娃娃

一年前的某個普通日子,幾個九十後打完乒乓波經過油麻地德昌里,發現了一個空置舖位,心血來潮,便連同其他朋友共九人,膽粗粗的集資把舖位租下來。由於舖位前身為食肆,這群朋友中,有些又從事飲食,加上眼見舖位附近餐廳不多,順理成章便決定以此百多呎的店舖,經營飲食。

這就是蘇波榮串燒小店故事的開始。

蘇波榮其中一員Marykate自言開舖是貪玩不顧後果,平日連即食麵都不懂得煮,要開餐廳簡直是天荒夜談。而平日兼職水吧的Onna說整件事是一個衝動,也可說是天意,「由見到間舖到簽約,前後都是兩天的事。我從來沒想過要做生意,因為大家都是窮鬼,反正一班朋友閒時也會一齊擺地攤,大家講個信字,要夾的錢又不多,都是幾百到萬多元不等,便柴娃娃開舖。」畢竟年輕就是他們的本錢,想做就做,因為輸得起。

有照應

開此食店起初的經營理念,就如「深夜食堂」般,讓人客來到,不止於享用食物和交易,也希望透過食物,分享不同的故事。

由於蘇波榮成員日間各有正職,故店舖營業時間只能在晚上;起初營運的餐廳形式,分工多、盈利少,於是轉型為燒烤店。透過飲食,他們開始跟附近的街坊和商舖建立關係:由最初可能只是路過,到點頭認識,再而坐下來吹吹水,分享不同的話題,互相交換故事。

與街坊街里打破了隔膜,很多問題發生時,便變得有照應,例如借櫈,「有時舖頭不夠櫈用,會問附近的街坊借櫈;有時街坊有party,又會走來問我們借櫈。」Onna說。基於互相信任,大家一定有借有還,現在店裡的櫈也無原無故比開舖時更多。

又例如蘇波榮經營至第三個月,集資回來的錢用得八八九九,於是便開始找街坊求救,首個傾訴對象是來自附近德昌里的「德昌里二號3號舖」(簡稱德昌里,下同)。

基於對蘇波榮與街坊建關係的理念認同和肯定,再加上被蘇波榮開出便宜的日租所吸引,德昌便里決定以合作社形式加入,試做下午時段。由於德昌里大部份成員是素食者,所以便決定經營素食合作社。他們起初也曾試為菜單定價,不過兩個月後,成員當中有人提議不如嘗試「自由定價」,以此衝破外界以為「無得揀」的現實。結果,「自由定價」的營運手法,竟變成了跟小店跟客人打開話匣子的方式,和客人間告別hi & bye、賣與買的關係。

有了德昌里的加入,雖然減低了蘇波榮的經濟壓力,但要應付一星期七天日與夜的正職和兼顧,實在身心疲累,體力透支令每個人都期望可以放假,於是再找來附近於過去四年營運上海街404號視藝空間的團隊「活化廳」(Woofer Ten)。

本著「不讓租金白交」理念,活化廳代蘇波榮及德昌里素食合作社頂上一天半天,定名為「活化星期日」。「星期日誰有空就由誰來做廚,所以每個星期的菜單也有不同,識煮甚麼就煮甚麼。」活化廳的成員Vangi如是說。而「活化星期日」跟德昌里素食合作社一樣,食品價格也是由客人來定價,但他們卻從不怕因此而蝕本,皆因就他們所觀察,通常有經濟能力的客人,總會捨得支付較高的價錢,而至於能力較少的,他們也不會介意對方付較少的價格,就如德昌里他們所說的「草根就付草根價,有能力又支持的就俾多一點,這叫做『社會責任價』。」「而且自由定價能將食客的位置擺得最前,從而知道客人對食物質素的意見。」

有得傾

跟各人談論蘇波榮營運方式的過程中,聽到最多的,就是「傾」——在他們的概念裡,甚麼都可以是傾出來的。例如當初開業,蘇波榮成員不懂沖奶茶,便向以前也的經營食肆的業主求助,「業主很好人,他會來教我們沖奶茶;甚至我們沒錢交租,又跟業主傾,他肯接受我們以分期方式交租。」Onna說。

由於店子的面積太細,煮食用具、食材和雪櫃等已塞滿了整個舖面,所有用來招呼客人的枱櫈都只好擺放在店前的空地,因此天氣往往成為他們的最大敵人。除了在天橋底的地方可以避雨外,其他的都是露天地方,遇上壞天氣生意大受影響。亦由於要在露天地方擺放枱櫈,久不久亦惹來食環署來發出阻街的警告。

對於阻街,他們便有另一套看法:「街道是公眾的,怎樣才是阻街呢?擺枱櫈吃東西是阻街,那麼擺枱櫈來傾偈是不是阻街呢?露宿者的家當是阻街,那通街都是的寬頻易拉架和要你左閃右避的sales又是阻街嗎?政府定立法例是要來方便管理,那我們經過跟街坊的磋商磨合後,只要能方便到大家(其他店舖),亦不影響行人經過,又保持清潔,那又有甚麼問題?」幸好街坊都很愛錫蘇波榮,每每知道會有食環巡查,也會通風報訊,提早「走鬼」。

有溫情

除了壞天氣和食環,露天擺放枱櫈,總會令一個小社區增加凝聚力。

由於蘇波榮各人白天也要上班,故店舖每晚只會營業至凌晨兩點。但基於他們知道有些「夜貓客」喜歡流連忘返,愈夜愈美麗,故他們所謂的收舖,都只是把店鎖好,把枱櫈繼續留在店前空地,讓客人坐到夠。最可愛的是,很多時這種客人離開前,也會自動自覺為他們收好枱櫈,放在不阻街的位置,又會把杯碟放在店舖門前,有的甚至會連地上的垃圾也清理好才離開。

有一晚,一個搞獨立電影的組織打電話來book枱,說約有二十人,結果來了四十人,加上當晚剛巧德昌里又帶來了一群來自台灣日本的藝術家,最後店前的小空地都擺滿了枱櫈,招呼六十多位來自不同國家、不同語言、不同議題組織的客人,最後更齊齊在這小空地上觀看獨立電影組織於小熒幕播放的電影,那夜,當然又要去問街坊借枱櫈了。


蘇波榮一周年大食會地攤放映交流大雜燴

串燒小店蘇波榮進駐油麻地德昌里的街角不經不覺已經一周年,經歷打風落雹、食環巡查,資金緊拙等等問題至今,最開心是食客讚好再次光顧,以及街坊鄰里成為朋友,閒來飲杯甚至一齊打番四圈、睇戲直落。街角不只是街角,生意也不只是生意。

大家因油麻地而結聚,嘗試從經濟層面投入社區,共建社區生活。三班人馬背景各異,雖然短短數月溝通未最完善,但總是有商有量一同經歷。未來希望能有更多新意更多元化繼續體現社區共融,一齊在這街角發掘更多想像可能。就在這一周年之際,在這街角舉行「蘇波榮一周年大食會地攤放映交流大雜燴」,街坊街里,有的來擺地攤,有的帶備食物,有的負責煮食,有的來幫手洗碗,總之有雞出雞、有米出米、有力出力,在這個社區,打破隔膜,如你處身此地,你會感覺這裡是一個大家庭。

大食過後,還有電影放映會和分享會,將這個街角變身成電影院,一齊探討社會議題。

後記

聽著Onna和Marykate在細訴發生在這個小社區的人和事,我彷彿在看粵語長片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劇情,每件事都是都可以有商有量,互信互讓,在今時今日的香港資本主義社會,只講利益和效律,這種人和社區互相緊扣的關係,顯得有點陌生。

以前的我不關心社會,不懂政制,跟很多營營役役的香港人一樣,每日返工放工,日日如是。或許因為互聯網、facebook等社交平台的普及,讓我了解到社會不公義的事太多,政府亦愈來愈不像樣,於是我開始上街,也留意多了社會上的不同議題。我以為我行前了一大步。

因為去了蘇波榮一周年大食會地攤放映交流大雜燴,我像從井裡爬了出來,發現世界原來真的很大,原來有很多人正在為不同議題在發聲出力,有一個社區靜靜地起了變化……

一日之內,我聽了很多不同單位名字,對我來說都很陌生,就像活化廳,之前我還以為是一個地點,一個建築物的名字,又或是一個政府機構;原來是一班人,一個藝術單位。

就是這樣,這幾天我上網搜尋過很多名字,包括「活化廳」、「德昌里二號3號舖」、「草原地圖」等,還有很多議題,如新界東北、街道空間,資本制度……還有擺地攤和癈油洗潔精。

今日的蘇波榮團隊由當初的九人變成七人,有兩名成員因為不同的原因已經退隊,隨着德昌里和活化廳的加入,這支團隊變得更大更有力量。我相信蘇波榮的誕生並不是他們so boring,但如果你路過蘇波榮,見識一下社區的多元性和可能性,你應該再沒太多時間會boring。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