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徵文比賽喺香港文學生態扮演重要嘅地位。年輕寫作人想打響名堂,最常見嘅方法係參加徵文比賽,攞到獎,跟住再出書,呢啲例子俯拾皆是。調轉頭諗,搞徵文比賽都會影響到香港嘅文學生態。
一般黎講,香港大大小小唔同嘅徵文比賽,例如青年文學獎、城市文學創作獎等,題材、寫法都相當自由。不過今日網絡文學興起,我地比較之下,漸漸都會見到徵文比賽作品同網絡文章最大嘅分別:廣東話係不得內進。
廣東話與粗口,華人與狗
我上網打「廣東話 徵文比賽」諗住搵啲資料,以為口語創作呢啲咁容易嘅題材,實有人搞過類似比賽。誰不知廣東話徵文比賽就搵唔到,反而見到一般徵文比賽都有啲好有趣嘅規則:
「2. 文體:敘事文、抒情文或故事創作(不接受廣東話口語或粗俗俚語)」
「(F) 參賽作品必須是以中文創作之語體文(不接受廣東話創作、或粗俗俚語)」
有趣嘅係,呢啲比賽都必然會將廣東話同粗口並列。令我諗起歧視華人嘅「華人與狗不得入內」嘅標語。粗口唔能夠入文,因為佢唔文雅,呢層大家都可以理解。然而口語又唔文雅咩?咁點解北方「啥兒幹什忽悠」可以入文,而廣東話嘅的士都駛唔入文章,要改成「出租車」方可通行?
我手寫佢口,南手寫北口
事實上係,我地鄙視自己嘅語言。人地用口語寫入文學,我地就以為北方話最粗鄙嘅字都係「文藝的語言」,而廣東話嘅雅字,一文兩文都要拒於門外,變成一塊兩塊。大陸、台灣嘅國語、普通話推廣,逐漸感染我地,使我地對自己嘅母語自卑。學校「口語入文」越捉越緊,而年青作家嘅文章越多見「西紅柿」、「魚肉丸子」等。
中史書都有教,白話文由五四運動開始,「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呢啲口號深入每個市民嘅腦海。不過傳到黎南方,再傳到黎香港,就好不倫不類。一方面俾人鬧「香港學生詞彙貧乏」,另一方面無論閉翳、喊苦喊忽、心思思定係心掛掛都唔俾人寫,逼你用另一套詞彙。既然係「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咁點解我地諗嘢、講嘢都係用廣東話,落到紙上係用書面語呢?如果真係承傳五四運動嘅精神,點解我地到今時今日仲係「我手寫佢口」、南手寫北口?白話文嘅敢於書寫嘅精神,香港根本時至今日仲未做到。
忠於自己 振與文學
先前寫咗篇〈振興香港文學:解除書面語封印!〉,已經講過。成日俾人話年輕作品千篇一律,好似有無形嘅枷鎖束縛,我睇網絡文章千變萬化,發展迅速。成日話年輕作家無法發圍,出書都無人買無人睇,但網絡文章個個爭住拍片朗讀,潮文膾炙人口。網絡文章之所以流行,在於貼近我地嘅日常思考、生活,親切而感人。書檯隔離又無人揸枝槍指住你,原稿紙上任筆馳騁,點解我地要劃地自限,唔試下再進一步,用我地嘅思考語言做文學創作?
考語言做文學創作?
我地都知道,用廣東話參賽,甚至用廣東話寫作出書,要一個人冒險踏出第一步實在艱難。但我地掉轉頭,用廣東話搞徵文比賽,等大家參與掂啦掛。「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所以港語學搞「第一屆廣東話徵文比賽」,希望大家有文出文,幫手宣傳一下,作星星之火,使香港文學重新振作!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