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貴為中國四大名著,羅貫中塑造角色性格已經深入民心,例如曹操的奸絕,諸葛亮的智絕,關羽的義絕,乃是三國三絕,無人不曉。不過,為襯托角色性格及鋪陳小說情節,不少叱吒一時的歷史人物,皆被抹黑和矮化。有的更不幸地,被抹黑和矮化的形象比真實性格更「入屋」,實在十分不幸。以下便是被羅貫中人格謀殺的受害者。
1.夏侯蘭
《三國演義》中,夏侯蘭是一名「大茄」,一句對白也未有,在博望坡之戰剛出場便而被張飛一槍刺死。但根據史實,他是一個精於法律的軍事人物,於博望坡之戰中為劉備軍趙雲所擒,但因與趙雲是舊朋友,因此請求趙雲劉備不殺夏侯蘭,並推薦他成為軍正(軍中執法官)。
2.士仁
《三國演義》中記載士仁的名字為傅士仁(連名字也弄錯),是反骨仔的代表之一,他當時積極慫恿守將麋芳降吳,使關羽無後退之路,害得關羽兵敗人亡,關羽粉絲自然恨之入骨。可是,士仁確實是被冤枉了。根據史書記載,當時駐紮於公安的士仁原本一心堅守城池,就算名士虞翻來游說,他也拒絕接見,總算是條硬漢子。但虞翻寫信給士仁,告訴他吳軍之所以能輕易兵臨公安,路上沒有被察覺、沒有警訊,是因為吳軍早就有內應了;如今吳軍逕取南郡,士仁獨守孤城,進退都沒有生路。士仁讀過信之後,才迫不得已哭著投降。這樣,和主動慫恿麋芳降吳是兩碼子的事,就算他不是忠臣,也不算是叛徒。
3.潘濬
潘濬和士仁一樣,是孫權偷襲荊州時投降的一名地方官員。不過當時他的情況比士仁更委屈。當孫權佔領荊州時,除潘濬為保名節稱疾不見之外,所有官員全都歸附,求賢心切的孫權不但不追究,反而親自登門拜訪。但潘濬依舊涕淚交橫,伏床不起。雖然如此,孫權仍安慰潘濬,又派人以手巾幫他擦臉,潘濬才答應為其效勞。之後主要與陸遜屯駐武昌,管理荊州事務。但《三國演義》中,潘濬只是個貪生怕死之徒,呂蒙夜襲荊州時,潘濬第一時間就是投降。王甫更認為潘濬平生多忌而好利,不可大用。可是,現實中他不只不多忌而好利,更是剛正不阿,嚴打貪污的清官。不但曾依法大膽處決貪官沙羨縣長和放縱部下的名士徐宗,犯顏直諫勸止孫權停止射雉,更曾帶頭對抗奸臣呂壹,陳壽評潘濬公清割斷,為一代名臣。羅貫中把他寫成窩囊一樣,真是有欠公道。
4.夏侯淵
夏侯淵因為在《三國演義》中定軍山一役大意失誤而遭黃忠砍殺,所以一向被人認為是一個有勇無謀的將領。事實上,作為關右第一名將,夏侯淵其實亦有謀略的一面。有一次夏侯淵與韓遂對陣,夏侯淵軍中諸將對韓遂軍十分厭惡,失去理智下想結營作塹與其作戰,但夏侯淵卻能冷靜地分析:大軍早已展轉戰鬥千里,現今反而動工作營塹,士兵必定會疲勞睏乏,不能久戰,而韓遂軍兵馬雖多,但一向軍紀散漫,只是烏合之眾而已,其實可以一戰。於是夏侯淵便鼓軍出擊,結果大破韓遂軍。由此可見,夏侯淵行軍迅速之餘亦有智謀的一面。若果刻板地標籤其為有勇無謀,恐怕有點片面。
5.張郃
在《三國演義》中,張郃和夏侯淵一樣,被寫成一個有勇無謀的武夫,不但經常中諸葛亮的計,更因為一時衝動在木門道中伏身亡。但是,史實剛好相反,張郃是一個智勇兼備的儒將。他在官渡之戰、蜀魏的漢中之戰、定軍山之戰都薦舉出不少計謀,還破了黃忠的「反客為主」之計、諸葛亮的「埋伏計」和算出蜀軍急攻陳倉的糧數等。張郃的足智多謀,不但使曹操將之比擬為韓信,連諸葛亮也忌他三分。而木門道中伏一事,其實實屬無奈。當時諸葛亮退兵,司馬懿命令張郃追擊,張郃也很清醒:「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可惜司馬懿堅持要張郃出戰,結果張郃於木門道遭蜀軍伏擊,中箭陣亡。很明顯,張郃之死,並不是因為他有勇無謀。
6.魯肅
魯肅於《演義》中形象十分柔弱,時而大驚,時而不知所措,不但被諸葛亮玩弄於鼓掌之中,更被單刀赴會的關羽恐嚇得動彈不得。可是,歷史中的魯肅和《演義》中魯肅根本是兩種人。魯肅為孫權提出鼎足江東然後稱帝再奪天下,利用與劉備結盟的戰略為孫權保江東,更在與劉備出現領土紛爭時,邀請關羽到約定地點單獨會談,面對武藝高強的關羽,他也和對方一樣只佩掛了一把單刀。會談時,魯肅更厲聲質問關羽,把關羽駁斥得理屈詞窮無言以對。深謀遠慮、強硬才是魯肅本色。
7.華歆
讀過《三國演義》,都會認為強逼漢獻帝禪位的華歆是一個趨炎附勢、助紂為虐的政客、奸臣。但歷史中的華歆卻是一個重義理之人。華歆辭任尚書郎並離開董卓後,與鄭泰等人步出武關時,路上遇到一人,請求和他們一起走;當時華歆反對,認為當時兵荒馬亂,現在大家身陷危險之中,未知那是什麼人。但眾人於心不忍,還是答應那人要求。後來那人不慎墮井,大家都想離他而去,獨華歆一人表示既然大家已是共同進退,就不該放棄他。另外,華歆雖然在朝廷任高職,但他並不貪財,更把大多數俸祿和賞賜都送了給親戚故人,沒有甚麼產業,可見華歆相當有原則。
8.周瑜
周瑜的氣狹形象可謂因《三國演義》而深入人心,可是現實中,以謙虛寬容著名的周瑜不但沒妒忌諸葛亮,更沒被諸葛亮氣得吐血。周瑜為人心胸開闊,吳軍中大部份人皆喜歡與他相處。唯程普因為較其年長卻位居其下,心中不服,於是數次侮辱周瑜,然而周瑜每次皆容忍,不記恨在心,程普自始對周瑜改觀,更十分推祟周瑜:「與周公瑾交,如飲醇醪,不覺自醉。」一名君子,被抹黑成小人,公瑾真是無辜啊!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