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核之眾facebook page
死亡組合︰為甚麼要拒絕南方電網?
核電.中國.六四
反核之眾對能源組合諮詢的立場
甚麼是能源自主?
好像近期流行的講法是把中港切割,只要不向南方電網購電,增加天然氣比例也好,不變應萬變也好,只要把燃料買回來香港的發電廠發電,就是能源自主了。其實,哪怕是在香港發電,天然氣一部分來自海南島,另一部分則來自中亞的哈薩克斯坦。輸氣管道?自然是中國的,手續則是簽署《諒解備忘錄》。至於將來預期會慢慢淘汰的煤電,蒸氣煤多來自印尼與南非,也不見得特別自主不自主。
筆者固然反對向南網買電(原因可參考拙文〈死亡組合〉),但筆者理解能源或電力「自主」的意思,其實並非香港本位,而是以人為本,以具體的人的生活與生命為本。政府與民間的層次必須分開。因此,提議「電網分家」、「開放電網」,不是建議為嘉道理家族和長實引入競爭對手,讓跨國企業或紅色資本來瓜分香港公用事業的大茶飯;而是要求取銷中央規劃與壟斷,實踐在地的能源生產去中央化(decentralization),讓有條件的社區、甚至家庭去設計適合他們具體生活需要的能源方案。
在今年三月來港出席全球化監察主辦的能源研討會的德國資深記者 Wolfgang Pomrehn 提到,德國的能源合作社發展蓬勃,現已有八百多個能源合作社。筆者不敢把所有合作社都想像成進步平等民主完美的企業模式,但至少在牟利壓倒一切的企業形式以外提供了別樣選擇,由民間去商討、實踐的選擇,並透過經營,讓普通人成為思考如何節能的主體。
丹麥那種家庭用風車,有時電力多得可以賣到哥本哈根,拉近城鄉經濟差距,或者會被朋友覺得這不過「北歐神話」;但鼓勵再生能源合作社的政策,其實遍及全球,不獨丹麥德國,貧窮如印尼、孟加拉、坦桑尼亞,亦有不同政策配合,並達到一定程度的成功。正如「路邊政策組」所言,香港的採光時間(每年1840小時),較諸德國(每年1600小時)更長︰為甚麼沒有再生能源政策呢?《經濟學人》早前公布的調查,提到「裙帶資本主義」方面,香港排名世界第一(繼「堅尼系數」後另一個infamous的世界第一!),或者說明了部分真相。
退一萬步言,就算要求低一點的能源自主,也至少至少是充足、獨立的資訊與民主議決機制。例如,無論我們擁核反核,你也須得到關於核電廠的各種資料︰同類核電廠的意外、老化與維修問題,仔細長期的輻射監測指數、核廠工人及家人的健康紀錄、海洋核污影響的獨立研究、社區健康獨立研究、生態影響的獨立研究、核廢料的去向與儲存風險,等等。有了這些資料(必須是獨立科學家的研究),巿民才有討論與判斷的基礎。有了民主議決的平台,巿民才能實踐「自主」的決定,而不被政府與企業操弄。
這才是能源自主、電力自主吧。
當然,核工業必會阻撓巿民得到這些基本的資料(或以深陷利益關係的擁核專家團隊來提供少量偽科學資料),而這正是核電最粗暴的地方(之一)。
話說回頭,輻射無形無色無味,普通人如何見到污染?即使是行內頂級科學家,都無辦法用人類感官去感知輻射,他們要用儀器。用甚麼儀器呢?輻射測量儀能幫到我們嗎?當然可以,但是,輻射測量十分複雜,譬如說,下雨時在大氣中的輻射塵會落回地面,而即使在同一條街,都可能這邊有雨那邊沒有雨,如果你只量度了沒有雨那邊,你得到的數據就反映不到現實的情況。由此可見︰我們的天文台裝模作樣在12個區設有監測站是如何不足夠——風無定向,雲和雨根本不會遷就你的儀器,剛好停在東平洲或者西灣河上空。還有,天文台另一項有趣服務︰「空中輻射監測系統」,採用的交通工具卻是飛行服務隊的直昇機。我們不是專家都可以想像得到,直昇機的氣旋將把要測量的輻射塵沖走。除此,輻射測量儀基本上只測量到beta和gamma輻射,而無法探測穿透力低但破壞力強的alpha輻射;輻射測量儀也需要在具規格的實驗室才能調校準確。凡此種種︰我們可以看到在核電面前,我們注定是多麼「無知」。
有核電,冇民主,更冇自主。輻射無容常人探知,核工業的操作又被政治力量全方位中介(包括上述提到的,看似中立的天文台!)。因此,唯有核電歸零(大亞灣也不應延役),才是我們談論能源自主民主的起點。
延伸閱讀︰
Pascoe Sabido: Renewable energy co-ops: the power to transform
Ed Mayo: The communities taking renewable energy into their own hands
Dan Haugen: A 'rural energy revolution' in Germany
丹麥的能源政策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