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3日星期一

香港獨立媒體: 科技突圍:網絡媒體之馬來西亞篇

 
Shop Tervis tumblers.

Create a one of a kind personalized gift. It's fun and easy to design!
From our sponsors
科技突圍:網絡媒體之馬來西亞篇
Jun 23rd 2014, 08:03, by 街報

2014年6月號《街報》
街頭話題 – 做自己的媒體 系列(二)
科技突圍:網絡媒體之馬來西亞篇

整理 / 鄧婉晴、楊潔

網絡或新媒體的誕生或促成,往往與社會運動的脈動有密切關系,馬來西亞第一家網絡媒體,正因1998年時任副首相安華被革職後引發的「烈火莫熄」運動而迅速竄起。如果說那是第一代人對媒體壟斷惡果的深刻體會,第二次爆發網民杯葛平面媒體的現像就是在2011年10萬人上街要求公平與干淨選舉的「淨選盟2.0」運動之後,面對傳統媒體嚴重審查與扭曲事實的覺醒。

網絡的普及及電子科技的便利,讓新媒體在僵化的主流與傳統媒體中能突破開創新道路。然而也正因為人們如今在網絡抒發情緒與發表意見的空間都比過往簡易,年輕人一般上對於「言論/新聞自由」的限制漸漸無感。談媒體壟斷與捍衛新聞自由,似乎也只成了新聞從業員及少數精英在獨自抗爭與互相取暖的語言。

網絡媒體的存在一再讓政府動輒以嚴法懲治,足以看出其威脅性。但網絡/另類媒體只是打破傳統邊界的延伸而已嗎?大馬那些嘗試另辟公共/邊緣課題、公民參與報道的媒體平台,發展有何優勢與局限?且看現任KiniTV執行長楊凱斌怎麼說。

图2

楊凱斌
曾創辦民間雜志《小辣椒》、《當今大馬》中文版前總編、現任KiniTV執行長。

Q1:媒體改革或新聞自由,是馬來西亞社會比較有感還是冷漠的議題?

馬來西亞網絡媒體的發展歷史比較久,在經營上也比較成熟,但主要是被主流媒體壟斷及日益收縮的空間所逼出的。社會上的確缺乏媒體及新聞自由的論述與想像,一般讀者對言論與新聞自由的認知,來自主流媒體被封鎖,發言管道受阻。但由於網絡不受限制的留言空間能「平衡」這點,因此(他們覺得)言論受限的指控並不存在。

在政府朋黨長期掌控主流媒體的結果下,讀者已有既定印像,認為主流媒體勢必難以作出「真實、不刪剪」的報道。為了抗衡,他們透過網絡及社交網站轉載、打印網絡媒體的報道給家人同事,從而揭發主流媒體封鎖、封殺或偏袒的報道。在閱讀時,也會主動「省略」主流媒體的政治新聞及時事報道,只看娛樂、運動及分類廣告等被視為較不會被「政治化」的頁面。

Q2:從2001年《南洋商報》被收購引發「528報變」,到最近的《熱點》執照風波,你如何看待這些年「言論/新聞自由」的變化?

我國執政者曾誓言改善新聞自由排名,放松對紙媒的鉗制,但事實上卻是退一步進兩步的緩兵之計,鉗制方式從明轉暗而已。2008年大選後,媒體環境曾一度出現貌似小開放的現像,網絡媒體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隨後卻逐漸沉寂。

那些「小開放」底下的受惠者,也只有對執政者相對安全或熟悉的媒體老板,目的是讓他們辦一些相對自由的新媒體,來削弱網媒的影響力。例如《熱點》的老板就是過去馬華公會掌控的《星報》掌托人,而它的死罪是因為踩到了評論首相夫人的紅線。**

主流媒體至今仍采取「精神分裂做法」,網絡版的言論尺度較大膽,印刷版則繼續徘徊在原有尺度。英文網絡媒體依然是馬來西亞網絡媒體的主流,在高峰時期甚至出現6、7家之多。

**英語周報《熱點》2013年大選後熱辣出版,2013年12月因為以封面新聞質問首相夫人過度揮霍而遭扣發出版執照。

图3

Q3:媒體與社會運動、支持弱勢和民主化的立場與挑戰為何?

媒體在經歷社會運動時,點擊率一定會衝高,但在社運退場,鄉民參與或公共記者熱潮降溫後,「非職業記者」陸續的報道能否持續,要端視負責人的魄力。一個「成功」的媒體勢必要展現長期典範,不能僅扮演階段性任務——即打破媒體封鎖、支持弱勢及支持民主化。

支持弱勢及民主化的新聞立場,最大的挑戰在於閱聽市場的庸俗化。社交網站的崛起導致閱聽的零碎化早已經是老生常談的課題,要如何在一窩蜂的情緒發泄中,勇於撮破表現而提供深入的價值分析,呈現還原現場的脈絡,是一個考驗。

作為強求速度與報道即時的網媒,能否引領讀者,甚至不惜違逆多數意見,提倡更多元的反思,並在網絡閱聽人民粹化,網絡趨勢追蹤工具層出不窮時,能夠堅持初衷,撥出人力、財務與時間,做一些冷門但與人文價值觀息息相關的題材如原住民課題等,將會是一個永恆的拔河。

使用多媒體報道方式,把冷門、邊緣化的題材提煉成為一篇叫好的報道,甚至透過以下而上,與民間基層組織、民間記者配合的方式,持續追蹤邊緣課題,讓其成為新聞的議程與焦點,或許是突圍的方式。只是要在不同背景參與者之間建立報道的公信力,也不容易。《當今大馬》曾經在全國培訓多達200名公民記者及配給攝影設備,最終曇花一現未能成氣候。

Q4:如何理解與想像《當今》所扮演的角色、經營與生存模式?

《當今》擁有開拓及行朔兩大角色,作為網媒先行者,帶動了快、准、不審查、報道他人不敢報道及追蹤爭議性課題的角色。作為國內首家三語媒體,《當今》也嘗試打破隔閡,讓讀者閱讀版圖跨越語言障礙,直接對話,避免陷入從族群宗教本位看議題。

走了15年,《當今》下一個15年的考驗,在於能否在威權崩潰及市場考驗下,仍然以支持弱勢、民主化及優質的報道,在新聞場域上屹立,猶如另一個《衛報》及《紐約時報》。

媒體存在的價值觀及立場,永遠不會過時,不過立場及價值觀僅是媒體事業的招牌榜樣,另一考驗是如何永續經營,不斷呼喚時代的需求,面向更多元的讀者。《當今》采用訂閱及廣告結合的商業模式,同時在財政上透明化及集體決策。此外《當今》也規劃跨越時事新聞的強項,推出網絡電視及商業新聞,往全方位媒體形式邁進,務求面向更廣闊的閱聽市場。

新的媒體模式勢必要走出自身生產內容的單向模式,而走向轉載、重組內容及呈現方式,從更多的平台同時傳播資訊,並積極與讀者互動。網絡的出版方式不是復制傳統紙媒及電媒的內容,將之放上網的延伸思維而已。

2014年6月號《街報》免費在線閱讀
其他《街報》連結,可瀏覽此
欲知其他出版資訊,歡迎瀏覽眾意媒體面子書專頁
眾意媒體網站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